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pdf

  • 上传人:62****3
  • 文档编号:1524926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格式:PDF
  • 页数:18
  • 大小:1.07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577818.X

    申请日:

    2014.10.24

    公开号:

    CN104637981A

    公开日:

    2015.05.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L 27/32申请日:20141024|||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7/32; H01L51/50; H05B33/26

    主分类号:

    H01L27/32

    申请人: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黄至安; 张宏毅; 林蓓羚; 蔡纶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市力行二路1号

    优先权:

    14/324,250 2014.07.07 US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6

    代理人:

    梁挥; 田景宜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区域、多个第二像素区域以及多个第三像素区域。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层、包括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的发光层的有机层以及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反射材料。有机层位于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位于有机层上。第二电极层的材质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且第二电极层的厚度为单一厚度,而此厚度大于300nm。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区域、多个第二像 素区域以及多个第三像素区域,其特征在于,该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包括: 一第一电极层,其中该第一电极层包括一反射材料,设置于该些第一像 素区域、该些第二像素区域与该些第三像素区域中; 一有机层,包括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的一发光层,该有机层位于该些第 一像素区域、该些第二像素区域与该些第三像素区域的该第一电极层上;以及 一第二电极层,位于该些第一像素区域、该些第二像素区域与该些第三 像素区域的该有机层上,其中该第二电极层的材质包括一透明金属氧化物导电 材料,且位于该些第一像素区域、该些第二像素区域与该些第三像素区域上的 该第二电极层的厚度实质上彼此相同,且所述厚度大于300nm。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该第二 电极层的厚度为300nm至700nm。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该有机 层包括一第一颜色发光材料、一第二颜色发光材料以及一第三颜色发光材料, 其中该第一颜色发光材料位于该些第一像素区域中,该第二颜色发光材料位于 该些第二像素区域中,且该第三颜色发光材料位于该些第三像素区域中,该第 一颜色发光材料、该第二颜色发光材料以及该第三颜色发光材料上方的该第二 电极层的厚度为LE,且所述厚度LE需满足式1: m R - 0.2 ≤ ψ 2 π + 2 ( n O L O + n E L E ) λ R + 1 2 ≤ m R + 0.2 ]]> m G - 0.2 ≤ ψ 2 π + 2 ( n O L O + n E L E ) λ G + 1 2 ≤ m G + 0.2 ]]>  式1 m B - 0.2 ≤ ψ 2 π + 2 ( n O L O + n E L E ) λ B + 1 2 ≤ m B + 0.2 ]]> 其中nE表示该第二电极层的折射率, λR、λG、λB分别表示该第一像素区域、该第二像素区域以及该第三像 素区域的发光波长, Ψ表示该表示光经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以弧度表示的反射相 位差合,其中0<Ψ≦2Π, mR、mG、mB分别表示正整数, nO表示该有机层的平均折射率,且 L O表示该有机层的厚度。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mR≦mG≦mB。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该第一 像素区域、该第二像素区域以及该第三像素区域分别发出红光、绿光以及蓝光, 且红光波长范围为590nm至650nm,绿光波长范围为480nm至540nm,蓝光 波长范围为420nm至480nm。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该有机 层包括一第一颜色发光材料、一第二颜色发光材料以及一第三颜色发光材料, 该第一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该些第一像素区域中,该第二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 该些第二像素区域中,且该第三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该些第三像素区域中。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该第一、 第二以及第三颜色发光材料分别是一红色发光材料、一绿色发光材料以及一蓝 色发光材料。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该发光 层包括一第一颜色发光材料、一第二颜色发光材料以及一第三颜色发光材料, 该第一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该些第一像素区域中,该第二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 该些第二像素区域中,该第三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该些第三像素区域中且更覆 盖该第一颜色发光材料以及该第二颜色发光材料。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该第一、 第二以及第三颜色发光材料分别是一红色发光材料、一绿色发光材料以及一蓝 色发光材料。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 该有机层的该发光层包括一第一颜色发光材料以及一第二颜色发光材 料,该第一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该些第一像素区域以及该些第二像素区域中, 该第二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该些第三像素区域中; 该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更包括一彩色滤光层,位于该第二电极层上, 该彩色滤光层包括一第三颜色滤光材料以及一第四颜色滤光材料,且该第三颜 色滤光材料设置在该些第一像素区域中,且该第四颜色滤光材料设置在该些第 二像素区域中。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该第 一以及第二颜色发光材料分别是一黄色发光材料以及一蓝色发光材料,该第三 颜色滤光材料以及该第四颜色滤光材料分别为一红色滤光材料以及一绿色滤 光材料。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中特征在于,该彩 色滤光层还包括一第二彩色滤光材料,且该第二彩色滤光材料设置在该些第三 像素区域中。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 彩色滤光层,该彩色滤光层位于第二电极层上,该彩色滤光层包括一第一颜色 滤光材料、一第二颜色滤光材料与一第三颜色滤光材料,其中该第一颜色滤光 材料位于该些第一像素区域中,该第二颜色滤光材料位于该些第二像素区域 中,且该第三颜色滤光材料位于该些第三像素区域中。

    说明书

    说明书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显示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 板。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显示面板)由于具有主动发光、高对比、薄厚度与广视角等优 点,可望成为新一代平面显示面板的主流产品。
    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中,上发光型OLED因为具有强烈的共振腔效应 而具有高效率与高色纯度。为了实现共振腔效应,在现有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 面板中,包含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的发光层的有机层一般需要使用精细金属罩 幕(fine metal mask,FMM)来调整各个RGB子像素的光色及强度。
    然而,FMM技术需要高额的成本与精准的对位。更明确的说,FMM的相邻 开口的间距有其极限,且相邻的RGB子像素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间距,以避免 相邻RGB子像素所产生的不同色光发生混色的问题。有鉴于此,亟需一种可减 少FMM的使用次数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制程难度,并可同时具有高效率与 高色纯度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可减少使用精细金属罩幕(fine  metal mask,FFM)的次数,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制程难度。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区域、多个第二像素区 域以及多个第三像素区域。上述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层、包含 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的发光层的有机层以及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反射 材料,设置于第一像素区域、第二像素区域与第三像素区域中。有机层位于第 一像素区域、第二像素区域与第三像素区域的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位于 第一像素区域、第二像素区域与第三像素区域的有机层上。第二电极层的材质 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且位于第一像素区域、第二像素区域与第三像 素区域上的第二电极层的厚度实质上彼此相同,而此厚度大于300nm。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第二电极层的材质包括透明 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相较于现有用来形成电极层的薄金属材料,上述透明金 属氧化物导电材料即使在厚度大的情况下,其仍可具有高的穿透度。因此,藉 由改变第二电极层的厚度,可使得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各像素区域同时满 足红光、绿光与蓝光的波长各自的光学厚度。如此一来,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 光显示面板可同时具有高效率与高色纯度。此外,藉由改变第二电极层的厚度, 还可减少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FMM的使用次数,从而可降低其生 产成本与制程难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 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F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制作 流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A的元件层的上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20、30、40: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
    11、21、31、41:第一像素区域   12、22、32、42:第二像素区域
    13、23、33、43:第三像素区域   100:基板
    101:有机层                    110:元件层
    120:第一电极层                121、122、123:电极图案
    130:电洞注入层                140:电洞传输层
    150、151、152、153、250、251、252、253、350、351、352、353、450、 451、452:发光层
    160:电子传输层                170:第二电极层
    191、192、193、291、292、293、391、392、393、491、492、493:微 共振腔
    480:彩色滤光层
    481:第三颜色滤光材料
    482:第四颜色滤光材料
    483:第二颜色滤光材料
    LE:厚度
    lB:蓝光
    lG:绿光
    lR:红光
    B:蓝色发光材料
    BF:蓝色滤光材料
    CS:电容器
    DL:数据线
    G:绿色发光材料
    GF:绿色滤光材料
    P:像素结构
    PL:电源线
    R:红色发光材料
    RF:红色滤光材料
    SL:扫描线
    T1、T2:主动元件
    Y:黄色发光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至图1F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制 作流程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A的元件层的上视示意图。请先参照图1A, 于基板100上形成元件层110。基板100可为例如玻璃基板的硬基板,或是例 如塑胶基板的软质基板。基板100可采用透明材质或非透明材质。基板100 主要是用来承载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发光元件。值得一提的是,基板100 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区域11、第二像素区域12与第三像素区域13,分别用以显 示不同原色光。为了清楚起见,图1A仅绘示出一个第一像素区域11、第二像 素区域12与第三像素区域13。元件层110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s,TFTs)、电容器等驱动元件,然本发明不限于此。
    再来,请参照图2,图2是图1A的元件层110的上视示意图。元件层110 具有多个像素结构P,多个像素结构P可构成像素阵列。为了清楚说明,图2 仅绘示3×3个像素结构P。在本实施例中,像素阵列更包括多条扫描线SL、 多条数据线DL以及多条电源线PL。每一个第一像素区域11、第二像素区域 1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13内各设置有一个像素结构P。每一像素结构P与对应 的一条扫描线SL、对应的一条数据线DL以及对应的一条电源线PL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像素结构P包括主动元件T1、T2以及电容器CS。虽然 本实施例的每一像素结构P是以两个主动元件搭配一个电容器(2T1C)为例来 说明,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2T1C形式的像素结构中,主动元件T1、T2分 别具有栅极、源极、漏极以及通道区。
    接着,请参照图1B,于基板100(例如基板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一电极层 120。电极图案121设置于第一像素区域11内,电极图案122设置于第二像素 区域12内,而电极图案123设置于第三像素区域13内。第一电极层120可利 用蒸镀制程并搭配精细金属罩幕(fine metal mask,FFM)来形成,然本发明不限 于此。举例而言,第一电极层120也可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制程或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并配合微 影蚀刻(lithography etching)制程来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 板10为上发光型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在此情况下,第一电极层120可包 括反射材料,其例如是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等导电材质、或是金属与透明 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的堆迭层,上述透明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例如是铟锡氧化 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氧 化物,然本发明不限于此。
    随后,如图1C所示,于第一电极层120上依序形成电洞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HIL)130以及电洞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140。电洞注 入层130与电洞传输层140的形成方法例如是蒸镀,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值得 注意的是,电洞注入层130与电洞传输层140于第一像素区域11、第二像素 区域12与第三像素区域13中皆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厚度与高度。
    接着,如图1D所示,于电洞传输层140上形成发光层150,其中,发光 层151形成于第一像素区域11内,发光层152形成于第二像素区域12内,而 发光层153形成于第三像素区域13内,从而形成发光层150。举例而言,可 使用蒸镀并搭配第一FMM、第二FMM与第三FMM来分别形成发光层151、 发光层152以及发光层153,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发光层151包括第一颜色发 光材料,发光层152包括第二颜色发光材料,且发光层153包括第三颜色发光 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颜色发光材料为红色发光材料R,第二颜色发光材 料为绿色发光材料G,而第三颜色发光材料为蓝色发光材料B,然本发明不限 于此。如图1D所示,第一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第一像素区域11中,第二颜 色发光材料设置在第二像素区域12中,且第三颜色发光材料设置在第三像素 区域13中。
    再来,请参照图1E,于发光层150上形成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ETL)160。电子传输层160的形成方法例如是蒸镀,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值得 注意的是,电子传输层160于第一像素区域11、第二像素区域12与第三像素 区域13中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厚度与高度。在本实施例中,电洞注入层130、 电洞传输层140、发光层150以及电子传输层160形成有机层101。有机层101 位于第一电极层120上。
    最后,如图1F所示,于电子传输层160上形成第二电极层170,从而完 成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的制作。第二电极层170的材质包括 透明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其例如是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 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氧化物、或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迭 层,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再者,第二电极层170的外表面(顶表面)不存在任何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导电材料。此外,视需要,可于第二电极层170 上形成偏光片(polarizer)或盖板等构件,然本发明不限于此。
    请同时参照图1F与图2,主动元件T1的源极与数据线DL电性连接,主 动元件T1的栅极与扫描线SL电性连接,且主动元件T1的漏极与主动元件 T2电性连接。主动元件T2的栅极是与主动元件T1的漏极电性连接,主动元 件T2的源极是与电源线PL电性连接,而主动元件T2的漏极则与第一电极层 120电性连接。电容器CS的一电极端是与主动元件T1的漏极电性连接,电容 器CS的另一电极端与主动元件T2的源极以及电源线PL电性连接。
    此外,如图1F所示,于第一像素区域11内,电极图案121与第二电极层 170之间可形成微共振腔(micro cavity)191。类似地,于第二像素区域12内, 电极图案122与第二电极层170之间可形成微共振腔192,且于第三像素区域 13内,电极图案123与第二电极层170之间可形成微共振腔193。一般而言, 红色发光材料R、绿色发光材料G与蓝色发光材料B放出的光可分别于微共 振腔191、微共振腔192与微共振腔193中产生共振腔效应。最后,上述光受 到第一电极层120中反射材料的作用而朝第二电极层170的方向放射出去,进 而分别从第一像素区域11、第二像素区域1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13放出红光 lR、绿光lG与蓝光lB。
    一般而言,在现有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中,为了要满足上述共振腔效 应,需要使用五道FMM,其中两道FMM是用来蒸镀具有不同厚度的电洞传 输层,以满足RGB子像素的不同光学厚度。然而,FMM技术本身需要高额 的成本与精准的对位。更明确的说,FMM的相邻开口之间的距离有其极限, 且相邻的RGB子像素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间距,以避免不同颜色的相邻RGB 子像素所放出的光线发生混色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现有用来形成电极层的薄金属材料,本实施例用来 形成第二电极层170的上述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 即使在厚度大(例如50nm以上)的情况下,其仍可具有高的穿透度。因此,在 本实施例中,藉由改变第二电极层170的TCO的厚度,可使第一像素区域11、 第二像素区域1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13同时满足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的 波长各自的光学厚度。如图1F所示,在微共振腔191、192与193中,除了发 光层(有机发光层)151、152、153外的其余各层皆以实质上相同的厚度成膜。 换言之,电洞注入层130、电洞传输层140以及电子传输层160于各别的像素 区域11、12与13中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厚度(高度)。再者,有机电致发光显示 面板10在各别的像素区域11、12与13中更设置有电子注入层(未显示)。电 子注入层位于发光层151与电子传输层160之间,其中,电子注入层于各别的 像素区域11、12与13中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厚度(高度)。如此一来,可省去使 用FMM的次数。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模拟软件计算上述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 第一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151)、第二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152)以及第三 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153)上方的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为LE,且厚度LE同时满足式(1):
    m R - 0.2 ψ 2 π + 2 ( n O L O + n E L E ) λ R + 1 2 m R + 0.2 m G - 0.2 ψ 2 π + 2 ( n O L O + n E L E ) λ G + 1 2 m G + 0.2 m B - 0.2 ψ 2 π + 2 ( n O L O + n E L E ) λ B + 1 2 m B + 0.2 ]]>  式(1)
    其中,nE表示第二电极层170的折射率。λR、λG、λB分别表示第一像素区 域11、第二像素区域1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13的发光波长,在本实施例中, 其表示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的波长。Ψ表示光经第一电极层120与第二 电极层170之间的以弧度表示的反射相位差合(a total amount in radians of the  phase shift),其中0<Ψ≦2Π。mR、mG、mB分别表示正值,其中,mR≦mG≦ mB。nO表示包含电子传输层160、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的发光层150、电洞传 输层140以及电洞注入层130的有机层101的平均折射率。LO表示在第一电 极层120与第二电极层170之间的有机层101的厚度。
    模拟的结果显示,当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大于300nm时,可利用式 (1)找到适当的厚度而使第一像素区域11、第二像素区域1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 13同时满足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的波长各自的光学厚度。值得一提的是, 在上述的厚度范围内,第一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151)、第二颜色发光材料 (即发光层152)以及第三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153)上方的第二电极层170的 厚度LE实质上相同。基于上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 为单一厚度,故可省去用来调整HTL厚度的两道FMM,进而可降低有机电致 发光显示面板10的生产成本并减少制程难度。
    特别的是,当上述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在300nm至700nm的范围内 时,可使得上述共振腔效应的效果更佳,且可使第一像素区域11、第二像素 区域1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13分别放出波长范围为590nm至650nm的红光lR、 波长范围为480nm至540nm的绿光lG以及波长范围为420nm至480nm的蓝 光lB。因此,当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使得有机电致 发光显示面板10同时具有高效率与高色纯度。
    在一实例中,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的波长分别为620nm、520nm与 458nm。第一像素区域11、第二像素区域1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13的第二电极 层170的折射率nE以及有机层101的平均折射率nO示于下表中。在本实例中, 厚度LE满足式(1)中波长范围从455nm至490nm(如表2-1所示的 mR=5,mG=6,mB=7)的三种色光,以及从波长范围从590nm至600nm(如表2-2 所示的mR=65,mG=7,mB=8)的三种色光。
    表1
      波长(nm) nO nE 红光 620 1.78 2.03 绿光 520 1.8 2.08 蓝光 458 1.87 2.15
    表2-1

    表2-2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下文将参照附图 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且为了便于比较各实施 例的差异处并简化说明,在下文的各实施例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符号标示相同 或相似的元件,且主要针对各实施例的差异处进行说明,而不再对重复部分进 行赘述。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20与图1F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相似, 其差异在于,于第一电极层120上直接设置发光层250,并于发光层250上直 接设置第二电极层170。有机层101由发光层250所形成。类似地,发光层251 设置在第一像素区域21中,发光层252设置在第二像素区域22中,而发光层 253设置在第三像素区域23中。举例而言,可使用蒸镀并搭配第一FMM、第 二FMM与第三FMM来分别形成发光层251、发光层252以及发光层253, 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发光层251包括第一颜色发光材料,发光层252包括第二 颜色发光材料,且发光层253包括第三颜色发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颜 色发光材料为红色发光材料R,第二颜色发光材料为绿色发光材料G,而第三 颜色发光材料为蓝色发光材料B,然本发明不限于此。
    类似地,于第一像素区域21内,电极图案121与第二电极层170之间可 形成微共振腔291。类似地,于第二像素区域22内,电极图案122与第二电 极层170之间可形成微共振腔292,且于第三像素区域23内,电极图案123 与第二电极层170之间可形成微共振腔293。一般而言,红色发光材料R、绿 色发光材料G与蓝色发光材料B放出的光可分别于微共振腔291、微共振腔 292与微共振腔293中产生共振腔效应。最后,上述光受到第一电极层120中 反射材料的作用而朝第二电极层170的方向放射出去,进而分别从第一像素区 域21、第二像素区域2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23放出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
    类似地,相较于现有用来形成电极层的薄金属材料,本实施例用来形成第 二电极层170的上述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即使在厚度大(例如50nm以上)的情 况下,其仍可具有高的穿透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藉由改变第二电极层 170的TCO的厚度,可使第一像素区域21、第二像素区域22以及第三像素区 域23同时满足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的波长各自的光学厚度。如图3所示, 在微共振腔291、292与293中,除了发光层251、252、253外的其余各层皆 以实质上相同的厚度成膜。如此一来,可省去使用FMM的次数。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模拟软件计算上述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 第一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251)、第二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252)以及第三 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253)上方的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以LE表示。模拟的 结果显示,当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大于300nm时,可利用式(1)找到适当 的厚度而使第一像素区域21、第二像素区域2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23同时满 足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的波长各自的光学厚度。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 的厚度范围内,第一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251)、第二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 层252)以及第三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253)上方的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可实质上相同。基于上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为单一 厚度,且OLED除了发光层251、252、253之外的各层皆可使用相同的厚度 成膜,故可省去使用FMM的次数,进而可降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20的 生产成本并减少制程难度。
    特别的是,当上述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在300nm至700nm的范围内 时,可使得上述共振腔效应的效果更佳,且可使第一像素区域21、第二像素 区域2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23分别放出波长范围为590nm至650nm的红光lR、 波长范围为480nm至540nm的绿光lG以及波长范围为420nm至480nm的蓝 光lB。因此,当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使得有机电致 发光显示面板20同时具有高效率与高色纯度。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30与图1F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相似, 其差异在于有机层101包括发光层350,且发光层350中的颜色发光材料的分 布不同。请参照图4,发光层350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像素区域31中的发光 层351、设置在第二像素区域32中的发光层352以及设置在第三像素区域23 中的发光层353。发光层353覆盖(或称为重迭)发光层351与发光层352。在 本实施例中,第一颜色发光材料为红色发光材料R,第二颜色发光材料为绿色 发光材料G,而第三颜色发光材料为蓝色发光材料B,然本发明不限于此。
    类似地,于第一像素区域31内,电极图案121与第二电极层170之间可 形成微共振腔391。类似地,于第二像素区域32内,电极图案122与第二电 极层170之间可形成微共振腔392,且于第三像素区域33内,电极图案123 与第二电极层170之间可形成微共振腔393。一般而言,红色发光材料R、绿 色发光材料G与蓝色发光材料B放出的光可分别于微共振腔391、微共振腔 392与微共振腔393中产生共振腔效应。最后,上述光受到第一电极层120中 反射材料的作用而朝第二电极层170的方向放射出去,进而分别从第一像素区 域31、第二像素区域3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33放出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
    相较于现有用来形成电极层的薄金属材料,本实施例用来形成第二电极层 170的上述透明导电氧化物(TCO)即使在厚度大(例如50nm以上)的情况下,其 仍可具有高的穿透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藉由改变第二电极层170的TCO 的厚度,可使第一像素区域31、第二像素区域3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33同时 满足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的波长各自的光学厚度。如图4所示,在微共 振腔391、392与393中,除了发光层351、352、353外的其余各层皆以实质 上相同的厚度成膜。换言之,电洞注入层130、电洞传输层140以及电子传输 层160于各别的像素区域31、32与33中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厚度(高度)。再者,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30在各别的像素区域31、32与33中更设置有电子注 入层(未显示)。电子注入层位于发光层350与电子传输层160之间,其中,电 子注入层于各别的像素区域31、32与33中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厚度(高度)。如 此一来,可省去使用FMM的次数。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模拟软件计算上述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 第一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351)、第二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352)以及第三 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353)上方的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以LE表示。模拟的 结果显示,当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大于300nm时,可使第一像素区域31、 第二像素区域3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33同时满足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的 波长各自的光学厚度。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的厚度范围内,第一颜色发光材 料(即发光层351)、第二颜色发光材料(即发光层352)以及第三颜色发光材料(即 发光层353)上方的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可实质上相同。在本实施例中, 由于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可为单一厚度,故可省去用来调整HTL厚度的两 道FMM。此外,藉由将第三发光层353设置在第三像素区域33中并覆盖第一 发光层351与第二发光层352而形成共蓝色发光层的结构,可进一步再减少一 道FMM。基于上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为单一厚度, 故可省去使用FMM的次数,进而可降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30的生产成 本并减少制程难度。
    特别的是,当上述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在300nm至700nm的范围内 时,可使得上述共振腔效应的效果更佳,且可使第一像素区域31、第二像素 区域3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33分别放出波长范围为590nm至650nm的红光lR、 波长范围为480nm至540nm的绿光lG以及波长范围为420nm至480nm的蓝 光lB。因此,当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使得有机电致 发光显示面板30同时具有高效率与高色纯度。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40与图1F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相似, 其差异在于有机层101包括发光层450,且发光层450的颜色发光材料的组成 与分布不同。请参照图5,发光层450是由发光层451与发光层452并排而构 成。发光层451设置在第一像素区域41以及第二像素区域42中,且发光层 452设置在第三像素区域43中。发光层451包括第一颜色发光材料,发光层 452包括第二颜色发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以及第二颜色发光材料分别 是黄色发光材料Y以及蓝色发光材料B,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特别的是,本 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40于第二电极层170上更设置有彩色滤光层 480。彩色滤光层480包括第三颜色滤光材料481、第四颜色滤光材料482以 及第二颜色滤光材料483。第三颜色滤光材料481设置在第一像素区域41中, 第四颜色滤光材料482设置在第二像素区域42中,且第二颜色滤光材料483 设置在第三像素区域43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颜色滤光材料483、第三颜 色滤光材料481以及第四颜色滤光材料482分别为蓝色滤光材料BF、红色滤 光材料RF以及绿色滤光材料GF,其中第二颜色滤光材料483(蓝色滤光材料 BF)可以省略。藉由设置红色滤光材料RF以及绿色滤光材料GF,可过滤出黄 色发光材料Y所放出的光,而形成红光lR与绿光lG。此外,视需要,可进一 步于彩色滤光层480上设置抗反射层(anti-reflection layer)或盖板等其他构件, 然本发明不限于此。
    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可利用模拟软件计算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第 一像素区域41、第二像素区域4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43上方的第二电极层170 的厚度以LE表示。模拟的结果显示,当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LE大于300nm 时,可使第一像素区域41、第二像素区域4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43同时满足 红光lR、绿光lG与蓝光lB的波长各自的光学厚度。如图5所示,微共振腔491、 492与493可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共振腔长度。如此一来,可省去使用FMM的 次数。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的厚度范围内,发光层451与发光层452上方的 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可实质上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极层170 的厚度可为单一厚度,故可省去用来调整HTL厚度的两道FMM。此外,藉由 先设置包括黄色发光材料Y的发光层451,再利用红色滤光材料RF以及绿色 滤光材料GF分别过滤出红光与绿光,可进而再减少一道FMM。基于上述, 可降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40的生产成本并减少制程难度。
    特别的是,当上述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在300nm至700nm的范围内时, 可使得上述共振腔效应的效果更佳,且可使第一像素区域41、第二像素区域 42以及第三像素区域43分别放出波长范围为590nm至650nm的红光、波长 范围为480nm至540nm的绿光以及波长范围为420nm至480nm的蓝光。因此, 当第二电极层170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使得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40 同时具有高效率与高色纯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第二电极层的材质包括透明 金属氧化物导电材料,相较于现有用来形成电极层的薄金属材料,上述透明金 属氧化物导电材料即使在厚度大的情况下,其仍可具有高的穿透度。因此,藉 由改变第二电极层的厚度,可使得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各像素区域同时满 足红光、绿光与蓝光的波长各自的光学厚度。如此一来,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 光显示面板可同时具有高效率与高色纯度。此外,藉由改变第二电极层的厚度, 还可减少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FMM的使用次数,从而可降低其 生产成本与制程难度。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 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修 改,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保护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关 键  词:
    有机 电致发光 显示 面板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52492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