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风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技术的领域。
背景技术:痛风,现代医学认为是体内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尿酸沉积在关节腔而引起的下肢关节红肿热痛。因传统医学认为痛风是风寒湿客于筋骨,且其寒邪郁而结热,造成经络血脉不通畅,导致红肿热痛。该病多发于中青年,目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尚无疗效确切可靠的中药制剂。中国专利公报公开了申请号为971073945、名称为: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和申请号为981216188、名称为:一种治疗痛风病的中药;我们用这两种药物进行了一些实验;发现了它们存在的问题:它们均是口服制剂且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为口服制剂,所以生产、销售的管理程序比较复杂,成本较高,投入市场的价格高,患者不愿意接受;另外口服制剂对人体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这也是患者不愿意接受的理由之一;另外就是它们的构成比较复杂;比较多的药物成分会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加大药物的成本,还会使生产质量难于得到有效控制。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痛风地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这种药物系以适宜的基质与具有治疗作用的若干中药组合而成的,以科学方法加工提取药材,充载于基质的骨架内,贴片基质与皮肤相溶性好,有利于药物分子通过,药物释放缓慢,给药平稳,能迅速缓解局部关节的红、肿、热、痛,使用方便,刺激性小,没有毒副作用,同时药物的价格低廉,治疗效果好。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主要由川黄柏400-800、黄连50-80、蒲公英300-700、牛膝400-800、冰片40-80制备而成。它的制备方法是:取川黄柏、牛膝、蒲公英用10倍量40%~8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为相对密度1.2的稠膏,放冷,将黄连粉碎成粉与冰片研至熔化,与得到的稠膏混匀,得药材混合物、备用;将备用的药材混合物与基质混匀,充分搅拌混匀,涂铺或碾压,成形后,切割成一定规格的片,分装,密封,包装即得。
具体的说:本发明中的外用制剂,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主要由川黄柏400-800、黄连50-80、蒲公英300-700、牛膝400-800、冰片40-80、马齿苋300-700、飞龙血掌300-700、芭蕉根400-800、薄荷脑40-80制备而成。
它的制备方法:取川黄柏、牛膝、蒲公英、马齿苋、飞龙掌血、芭蕉根用10倍量40%~8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为相对密度1.2的稠膏,放冷,黄连粉碎成粉后与冰片、薄荷脑研至熔化,与得到的稠膏混匀,得药材混合物、备用;将备用的药材混合物与基质混匀,充分搅拌混匀,涂铺或碾压,成形后,切割成一定规格的片,分装,密封,包装即得。
本发明优选的中药外用制剂:它主要由川黄柏500g、黄连粉50g、牛膝500g、蒲公英400g、马齿苋400g、蟾酥20g、冰片40g、薄荷脑40g、飞龙掌血400g、芭蕉根500g制成。
本发明中所述的外用制剂包括:贴剂、膏药、巴布剂、巴布膏、亚敏胶膏剂、橡胶膏剂、透皮贴剂、凝胶贴剂。
具体的制备方法是:取川黄柏、牛膝、蒲公英、马齿苋、飞龙掌血、芭蕉根用10倍量40%~8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为相对密度1.2的稠膏,放冷,蟾酥溶于酒精与黄连粉、冰片、薄荷脑研至熔化,与得到的稠膏混匀,得药材混合物、备用;将备用的药材混合物与基质混匀,充分搅拌混匀,涂铺或碾压,成形后,切割成一定规格的片,分装,密封,包装即得;本发明中: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加入适当的填充剂(高岭土、膨润土、氧化锌、二氧化钛);固化剂或交联剂(氧化铝、铝/EDTA、硫酸铝、醋酸铝、甘胺酸铝);交联调节剂(柠檬酸、酒石酸、葡萄糖酸、EDTA);保湿剂(甘油、山梨醇、丙二醇);透皮吸收促进剂(水杨酸甲酯、樟脑、薄荷脑、植物提取物)搅拌混匀,将备用的药材混合物与基质混匀,充分搅拌混匀,分别将裱褙材料、医用聚酯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辅料,碾压。成形后,切割成一定规格的片,微波灭菌,分装,密封,包装即得。根据现有制药工业的技术,可以将获得的药材混合物按照现有技术制备成膏药制剂。也可以将获得的药材混合物按照现有技术制备成巴布(膏)剂。还可以将获得的药材混合物按照现有技术以橡胶、树脂胶或压敏胶为基质,制作成贴片。本发明制备的凝胶贴品为黄褐色贴片,有特异药味。外贴于患处,一日一贴,皮肤过敏者慎用;也可以将本发明提取、混合的中药浸膏直接敷在患处进行治疗。
本发明可以将获得的药材混合物按照现有技术制备成膏药制剂,巴布剂或巴布膏,或以树脂胶或压敏胶为基质,制作成贴片,以橡胶为基质,制作成贴片、凝胶贴剂。
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发现:使用基本方就能较好治疗痛风病症,而加入马齿苋能增强消除红热肿痛的作用;加入飞龙血掌能增加消肿止痛的作用;加入芭蕉根能增强清热利湿作用,加入薄荷脑能增强清热止痛作用,加入蟾酥能够加快治疗速度,减少治疗时间。
经过试验,我们发现本发明最好是制备成外用凝胶贴剂,这样使用比较方便、卫生,药效时间更加长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清热、消肿、止痛、利湿的功效。用于痛风性关节炎以及无菌性炎症引起的颈、肩、腰、腿等局部红、肿、热、痛等病症,有比较显著的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外用药物制剂系以亲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与具有治疗作用的若干中药组合而成的,以科学方法加工提取药材,充载于基质的骨架内,贴片基质与皮肤相溶性好,有利于药物分子通过,药物释放缓慢,给药平稳,能迅速缓解局部关节的红、肿、热、痛,使用方便,刺激性小,没有毒副作用,同时药物的价格低廉,治疗效果好,达到了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方解:痛风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与痹证中的热痹、历节、白虎历节等相类似。本病主要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红、肿、热、痛,行动不利;后期关节肿大、疼痛,或僵硬畸形。本方是由三妙散加减而成,方中川黄柏大苦大寒,能泻湿热、燥湿邪、清火邪、解火毒、消肿痛,为君药;黄连粉苦寒,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蒲公英为寒性,能利湿热、解火毒、消肿痛,蟾酥辛散温行,善拔风火热毒,为臣药;牛膝活血化瘀,通经络,利关节,消肿痛,薄荷脑消香走窜,外走肌表,内透筋骨,能疏风热、散郁滞,芭蕉根、马齿苋,性寒: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为佐药;冰片辛香走窜,气浮飞扬,彻上彻下,无处不达,能通壅塞、避秽浊、散热节,飞龙血掌,消肿解毒,祛风止痛,为使药。十味药相伍,共奏清热、消肿、止痛、利湿之力。
为了证明本发明的有效性,发明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为了评价其安全性,为该药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我们对本发明提供的这种痛风外用贴剂进行了有关毒性研究。
实验材料
一、药品
外用贴剂,临床用药每贴含中药浸膏3.7g,每100g浸膏含中药生药420g。因该贴系中药膏与压敏胶混合涂布而成,故实验选用中药浸膏进行,实验用药由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制研室提供。
二、动物
白色豚鼠、白色家兔,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及结果:
一、急性毒性试验
豚鼠20只,200~25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完整皮肤给药组(动物10只),破损皮肤给药组(动物10只)。药前24小时,将动物背部取毛,去毛面积5×8cm破损皮肤动物均于去毛区用手术刀刮破至渗血为度。两组动物均于去毛区涂沫制备本贴剂的中药浸膏,并包扎固定。每日给药1次,连续14天。每日观察动物的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
结果:用本贴剂的中药浸膏连续14天皮肤给药,未见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动物给药有中毒和死亡。
二、亚急性毒性试验
豚鼠20只,200~25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完整皮肤给药组(动物10只)。破损皮肤给药组(动物10只)。给药前24小时,将动物背部去毛,去毛面积5×8cm,破损皮肤动物均于去毛区用手术刀刮破渗血为度。两组动物均于去毛区涂沫本贴剂的中药浸膏,并包扎固定。每日给药1次,连续14天。每日观察动物的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
结果:用本贴剂的中药浸膏连续14天皮肤给药,未见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动物给药有中毒表现和死亡。
三、皮肤刺激试验
家兔10只,2.0~2.5kg,随机分为完整皮肤给药组(动物3只),完整皮肤对照(动物2只),破损皮肤对照(动物2只)。药前24小时,将动物背部去毛,去毛面积10×12cm,破损皮肤动物于去毛区用手术刀刮破至渗血为度,给药组动物均于去毛区涂抹本贴剂的中药浸膏,对照组动物均涂抹等量压敏胶,交包扎固定。每日给药1次,连续14天,每日观察1次,按《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和《皮肤刺激强度评价标准》对本贴剂的中药浸膏进行皮肤刺激评价(见表1、2)停药日处死动物,取皮肤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本贴剂的中药浸膏于完整皮肤破损皮肤动物多次给药,未见家兔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皮肤刺激反应评分为0,皮肤刺激强度评价属无刺激性;破损皮肤给药组与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破损处皮肤结痂、脱痂、痊愈等过程出现时间基本一致,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皮肤病组织学检查末发现病理改变。
四、皮肤过敏试验
豚鼠30只,250~30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本贴剂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药前24小时,动物背部两侧去毛,每侧去毛面积3×3cm,在动物背部左侧去毛区。本贴剂组涂沫本贴剂的中药浸膏,空白对照组涂沫等量压敏胶,阳性对照组涂沫10%的2.4-二硝基氯苯进行致敏,给药后包扎固定6小时,拆封。并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再同法致敏1次,共致敏3次,末次致敏后的第14天,三组动物分别背部右侧去毛区涂沫本贴剂的中药浸膏,用温水除去去毛区上的残留物、即刻观察,并于24、48、72小时再观察,按《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和《致敏率分类标准》对本贴剂进行皮肤过敏反应评价。风表3、4。
结果:本贴剂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皮肤过敏反应评分分别为0、0、3.8,致敏率分在分别为0%、0%、100%;致敏反应强度分别为弱致敏性、弱致敏性、极度致敏性。
表1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
刺激反应 分值
红斑:
无红斑 0
勉强可见 1
中度红斑 2
重度红斑 3
紫红色红斑并有焦痂形成 4
水肿形成:
无水肿 0
勉强可见 1
皮肤隆起轮廓清楚 2
水肿隆起约1mm并范围扩大 4
总积分 8
表2皮肤刺激强度评分标准
强度 分值
无刺激 <0.5
轻度刺激 <2.0
中度刺游 <6.0
强刺激 <6.0
表3皮肤过敏反应评分标准
皮肤反应 分值
红斑:
无红斑 0
轻度红斑 1
中度红斑 2
重度红斑 3
水肿性红斑 4
水肿形成:
无水肿 0
轻度水肿 1
中度水肿 2
重度水肿 3
总积分 7
表4致敏率分类标准
致敏率(%) 反应强度
0~10 弱致敏性
20~30 轻度致敏性
40~60 中度致敏性
70~80 高度致敏性
90~100 极度致敏性
由实验看出:
1、皮肤给药急性毒性试验:本贴剂的中药浸膏一次皮肤给药,未引起动物出现中毒表现和死亡。实验结果表现,本贴剂的中药浸膏一次皮肤给药安全性高。
2、皮肤给药亚急性毒性试验:本贴剂的中药浸膏皮肤给药连续14天,未引起动物出现中毒表现和死亡,实验结果表现,本贴剂的中药浸膏皮肤用药连续14天,安全性高。
3、皮肤刺激试验:本贴剂的中药浸膏皮肤一次给药及皮肤多次给药,未见动物出现红斑和水肿,不影响伤口愈合,未能引起皮肤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表现,本贴剂的中药浸膏属无刺激性质。
4、皮肤过敏试验:本贴剂的中药浸膏未能引起动物皮肤过敏反应。结果表明,本贴剂的中药浸膏属无刺激性物质。
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本贴剂的中药浸膏属于无刺激性物质、非致敏性物质,临床采用皮肤给药途径,所用药物济量以及所有疗程毒性小、安全性高。
药效学试验研究:
实验材料
一、药品
本发明提供的贴剂,临床用药每贴含中药浸膏3.7g,每100g浸膏含中药生药420g。因本贴剂是中药浸膏与压敏胶混合涂布而成,故实验选用中药浸膏进行,根据需要,实验用药将中药浸膏配制成三种浓度的混悬液:高浓度每100g含中药生药420g。中浓度每100g含中药生药210g。低浓度每100g含中药生药105g。实验用药由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制药教研室提供。
二、动物
昆明种小鼠,wistar种大鼠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及结果
一、小鼠镇痛试验
1、甲醛法镇痛试验
小鼠70只,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高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度冷丁组(25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压敏胶)。除度冷丁组动物腹腔注射给药外,其余组动物于左右后足涂抹药物或对照物,药后15分钟,每鼠右后足皮下注射2.5%甲醛0.03ml,并再涂药1次,随即观察15分钟内小鼠舔右后足的次数,试验数据采用t检验处理,下同。
结果: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对甲醛致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小鼠舔右后足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见表1。
2、小鼠扭体法镇痛试验
小鼠70只,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5组: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度冷丁组(25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压敏胶)。除度冷丁组动物腹腔注射给药外,其余组动物于腹部涂抹药物或对照物。药后15分钟,每鼠腹腔注射0.6%醋酸0.2ml,并再涂药1次随即观察15分钟内小鼠扭次数。
结果: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对醋酸致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见表2
3、小鼠热板法镇痛试验
将500ml烧杯放入恒温水浴内,使烧杯底部接触水面。调节水温,使之恒定于55+0.5℃,烧杯底部加热后即作为热刺激物。取体重18-22g的雌雄小鼠若干只,依次放入已加热的烧杯内进行重申选,记录自放入烧杯至出现舔后足后需要的时间(秒)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凡在30秒内不出现舔后足的小鼠视为不合格,弃之不用,取筛选合格痛阈值正常小鼠60只,再次同法测定每鼠的痛阈值。将所得两次痛阈的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的痛阈值。随机将该批动物分为5组:本贴剂的中药浸膏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度冷丁组(25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压敏胶)。除度冷丁组动物腹腔注射给药外,其余组动物均于腹部和左右足涂抹药物或对照物。给药后30、60、90、分钟。将小鼠依次放入已加热的烧杯内,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痛阈值。如给药后小鼠的痛阈值超过60秒,则停止测试,按60秒计,以防动物烫伤。记录小鼠的痛反应潜伏时间,并按下计算痛阈提高百分率:
结果: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中浓度对热板致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小鼠痛反应潜伏时间明显延长,小鼠痛阈提高百分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25、P<0.01,见表3、4。
二、抗炎试验
1、抗大鼠足肿胀试验
2、大鼠50只,200-25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肤轻松组(0.025%软膏)、对照组(给予等量压敏胶)。每鼠先于后足涂抹给药1次,15min后于右后足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随即给右后足涂抹药物。分别于给药后1、2、3、4小时测量每鼠左右后足足跖周长,以两足周长差作为肿胀度,每次测量后分别再给大鼠右后足涂抹药物。
结果:药后2、3、4小时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对大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见表5。
2、抗小鼠耳壳肿胀试验
小鼠60只,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肤轻松组(0.025%软膏)、对照组(给予等量压敏胶)。每鼠右耳壳滴二甲苯0.03ml,30min后右耳壳涂抹给药。药后2h,剪下左右耳壳,用8mm打孔器取耳片,以两耳片重量差作为肿胀度。
结果: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对小鼠耳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见表6。
3、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小鼠60只,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肤轻松组(0.025%软膏)、对照组(给予等量压敏胶)。动物腹部去毛后涂沫相应药物或对照物,每日1次,连续7天。末次给药后30分钟,每鼠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0.1ml/10g。并立即腹腔注射0.6%醋酸0.2ml/只,20分钟后处死动物,剪开腹腔,用生理盐水冲洗,收集腹腔洗液,调整容积至10ml/管,离心后取上清液于721型分光光度计590nm处测定光密度(OD)。
结果:本贴剂的中药浸膏高浓度可明显降价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与对照组比较,P<0.05,见表7。
表1本贴剂对舔足反应的抑制作用(X±SD)
组别 动物数 舔后足次数 P值 抑制率(%)
对照组 14 32.23±5.63
高浓度组 14 15.21±6.65 <0.05 53
中浓度组 14 30.84±8.35 >0.05 4
低浓度组 14 29.85±8.65 >0.05 7
度冷丁组 14 0.00±0.00 <0.001 100
表2本贴剂的对扭体反应的抑制作用(X±SD)
组别 动物数 舔后足次数 P值 抑制率(%)
对照组 14 59.64±7.88
高浓度组 14 20.43±9.21 <0.05 66
中浓度组 14 47.64±8.96 >0.05 20
低浓度组 14 40.87±9.87 >0.05 31
度冷丁组 14 0.00±0.00 <0.001 100
表3本贴剂的对痛反应潜伏时间的影响(X±SD)
痛反应潜伏时间(S)
组别 动物数
药前 药后30分 60分 90分
对照组 12 19.29±8.67 22.82±9.29 24.66±8.75 25.71±9.59
高浓度组 12 19.48±8.94 32.54±8.55* 37.56±8.62** 36.58±9.85**
中浓度组 12 19.78±8.37 24.81±8.65 21.85±9.58 25.65±9.25
低浓度组 12 19.85±8.93 21.74±5.95 24.28±9.98 22.47±8.86
度冷丁组 12 19.69±9.49 42.56±8.84*** 51.55±8.68*** 50.46±9.8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P<0.001(下同)
表4本贴剂的对痛阈提高百分率的影响
痛阈提高百分率(%)
组别 动物数
药后30 60 90(min)
对照组 12 18 28 33
高浓度组 12 67 93 88
中浓度组 12 25 10 30
低浓度组 12 10 22 13
度冷丁组 12 16 102 156
表5本贴剂的对大鼠足肿胀的影响(X±S)
组别 动物数 肿胀度(cm)
1h 2h 3h 4h
对照组 10 1.48±0.53 1.54±0.67 1.49±0.44 1.46±0.59
高浓度组 10 1.26±0.45 0.89±0.26* 0.92±0.54* 0.84±0.39*
中浓度组 10 1.27±0.57 1.38±0.23 1.40±0.34 1.43±0.82
低浓度组 10 1.37±0.72 1.55±0.34 1.42±0.64 1.41±0.54
度冷丁组 10 0.88±0.52*** J0.76±0.44*** 0.74±0.35*** 0.71±0.56***
表6本贴剂的对小鼠耳壳肿胀的影响
组别 动物数 肿胀数 抵制率
(只) (mg) (%)
对照组 12 7.23±1.56
高浓度组 12 3.73±1.64* 48
中浓度组 12 6.24±1.86 13
低浓度组 12 6.96±1.57 4
度冷丁组 12 2.45±1.84*** 66
表7本贴剂的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X±S)
组别 动物数 OD P值
对照组 12 1.56±0.08
高浓度组 12 0.80±0.05 <0.05
中浓度组 12 1.28±0.06 >0.05
低浓度组 12 1.09±0.08 >0.05
度冷丁组 12 0.42±0.07 <0.0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称取川黄柏500g、黄连粉50g、牛膝500g、蒲公英400g、马齿苋400g、蟾酥20g、冰片40g、薄荷脑40g、飞龙掌血400g、芭蕉根500g;取川黄柏、牛膝、蒲公英、马齿苋、飞龙掌血、芭蕉根用10倍量5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为相对密度1.2的稠膏,放冷,蟾酥溶于酒精与黄连粉、冰片、薄荷脑,研至熔化,混匀,得药材混合物、备用;以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为基质,按照常规技术加入适当的填充剂(高岭土、膨润土、氧化锌、二氧化钛);固化剂或交联剂(氧化铝、铝/EDTA、硫酸铝、醋酸铝、甘胺酸铝);交联调节剂(柠檬酸、酒石酸、葡萄糖酸、EDTA);保湿剂(甘油、山梨醇、丙二醇);透皮吸收促进剂(水杨酸甲酯、樟脑、薄荷脑、植物提取物)搅拌混匀,将备用的药材混合物与基质混匀,充分搅拌混匀,分别将裱褙材料、医用聚酯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辅料,碾压;成形后,切割成100×50mm片,微波灭菌,分装,密封,包装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2:称取川黄柏400g、黄连50g、蒲公英300g、牛膝400g、冰片40g制备,制备方法是:取川黄柏、牛膝、蒲公英、用10倍量8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为相对密度1.2的稠膏,放冷,黄连粉与冰片研碎混匀,得药材混合物,再根据现有制药工业的技术,将获得的药材混合物按照现有技术制备成膏药制剂。
本发明的实施例3:它由川黄柏800g、黄连80g、蒲公英700g、牛膝800g、冰片80g制备:制备方法是:取川黄柏、牛膝、蒲公英、用10倍量4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为相对密度1.2的稠膏,放冷,黄连粉与冰片研至粉碎混匀,得药材混合物,将获得的药材混合物按照现有技术制备成巴布(膏)剂。
本发明的实施例4:取川黄柏400g、黄连50g、蒲公英300g、牛膝400g、冰片40g、马齿苋300g、飞龙血掌300g、芭蕉根400g、薄荷脑40g,制备方法是:将川黄柏、牛膝、蒲公英、马齿苋、飞龙掌血、芭蕉根用10倍量6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为相对密度1.2的稠膏,放冷,蟾酥溶于酒精与黄连粉、冰片、薄荷脑,研至熔化,混匀,得药材混合物、备用;以水性高分子凝胶为基质,加入适当的填充剂、固化剂,搅拌混匀,将备用的药材混合物与基质混匀,充分搅拌混匀,分别将裱褙材料、医用聚酯薄膜和药料装入贴剂涂铺设备中,辅料,碾压。成形后,切割成片,微波灭菌,分装,密封,包装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5:称取川黄柏800g、黄连80g、蒲公英700g、牛膝800g、冰片80g、马齿苋700g、飞龙血掌700g、芭蕉根800g、薄荷脑80g;制备方法是:取川黄柏、牛膝、蒲公英、马齿苋、飞龙掌血、芭蕉根用10倍量6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为相对密度1.2的稠膏,放冷,蟾酥溶于酒精与黄连粉、冰片、薄荷脑,研至熔化,混匀,得药材混合物、备用;将获得的药材混合物按照现有技术以橡胶、树脂胶或压敏胶为基质,制作成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