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1502971
  • 上传时间:2018-06-18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568.6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1195176.2

    申请日:

    2016.12.21

    公开号:

    CN106532010A

    公开日:

    2017.03.22

    当前法律状态:

    公开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H01M4/36; H01M4/38; H01M4/58(2010.01)I; H01M4/583(2010.01)I; H01M4/134(2010.01)I; H01M4/136(2010.01)I; H01M4/133(2010.01)I; H01M10/0525(2010.01)I

    主分类号:

    H01M4/36

    申请人: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沈龙; 马飞; 李虹; 吴志红; 葛传长

    地址:

    200233 上海市徐汇区浦东新区曹路镇金海路3158号2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宣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8

    代理人:

    刘君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中包括球形纳米硅、氮化硅纳米线及石墨烯包覆层,所述的氮化硅纳米线原位生长在球形纳米硅颗粒的表面,氮化硅纳米线外再修饰石墨烯包覆层,结构组成中的重量百分比为;球形纳米硅40~70%;氮化硅20~40%;石墨烯10~2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对于提高锂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通过与石墨复合,具有较高的首次效率、较好的循环性能,0.1C循环500周容量保持率80%以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中包括球形纳米硅、氮化硅纳米线及石墨烯包覆层,所述的氮化硅纳米线原位生长在球形纳米硅颗粒的表面,氮化硅纳米线外再修饰石墨烯包覆层,结构组成中的重量百分比为:球形纳米硅 40~70%;氮化硅 20~40%;石墨烯 10~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纳米硅颗粒中值粒径10~200nm。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制备步骤:(1)、制备硅-氮化硅复合物:将球形纳米硅置于气氛炉中,通氮气赶走炉内空气,以1~10℃min升温速率将炉内温度升至1200~1400℃,然后恒温1~4h,恒温结束后,自然降温至室温;且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通入氨气和氮气的混合气,氨气与氮气混合的体积比为4∶1~8∶1,混合气流速100~200SCCM,得到“硅-氮化硅”复合物;(2)、制备浆料:将硅-氮化硅复合物投入到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得到浆料;所述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固含量为5~10wt%,且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的氧化石墨烯固体与“硅-氮化硅”复合物的重量比为1∶2~1∶4.5;(3)、喷雾造粒:将浆料送入喷雾造粒设备中进行喷雾造粒,且喷雾造粒设备的进口温度为250~400℃,喷雾造粒设备的出口温度为100~120℃,得到氧化石墨烯包覆的硅基复合材料;(4)、热处理:在热处理设备中,并通入H2和氩气混合气氛,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400~800℃对硅基复合材料进行还原,然后恒温0.5~1h,自然冷却,得到由石墨烯、氮化硅纳米线及球形纳米硅复合结构构成的高容量硅基复合材料;(5)、筛分:将高容量硅基复合材料过250目标准筛,得到D50=8.3um的粉体,即“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石墨烯固体的层数在5~10层,氧含量45~48%,直径0.2~5um。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雾造粒设备将位于其内的物料的中值粒径控制在5~15μm。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处理设备采用高温回转炉。7.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硅-氮化硅-碳复材料与石墨按重量比1∶9~3∶7的比例放入混料机中混料2~10小时,得到作为负极极片制备所需的活性物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石墨包括人造石墨、中间相石墨、天然石墨。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石墨的D50粒径为6~20um。 -->

    说明书

    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
    料及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商业化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多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等各种石墨
    类材料,用这些材料制备的锂二次电池化学电源广泛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储能设备及电
    动汽车。石墨的理论容量为372mAh/g,而目前石墨类负极材料在半电池中的实际脱锂容量
    高达365mAh/g,但很难进一步提升。以18650电池为例,石墨负极已经无法满足3.0Ah以上的
    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这种市场变化要求必需开发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代替石
    墨类材料。新型负极材料单质硅的理论克容量为4200mAh/g,脱锂电位平台0.45V左右,在容
    量和安全性能上都要优于石墨。

    单质硅基材料,其电性能缺陷也很明显,主要是硅基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会产生
    100~300%的体积膨胀,巨大的体积变化会导致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结构破裂、粉化,活性
    物质从集流体上脱落,电池的循环性能急剧下降,锂二次电池的循环寿命受到影响,如何解
    决硅负极的体积膨胀,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石墨类负极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良好的离子及电子传
    导特性。但是其有限的克容量已无法满足目前电子产品对能量密度的要求。硅基材料由于
    具有较高的克容量,成为提高能量密度的首选材料。但是,硅基材料由于其100~300%的体
    积膨胀以及低的电导率6.7×10-4S·cm-1,成为商业化应用的障碍。

    公开号CN103151503A的发明专利,制备了硅/氧化镁/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硅的
    氧化物镁热还原后在内部生成的氧化镁可以缓解硅的体积效应,外部和内部生成的氧化镁
    起到催化剂作用,催化生长石墨烯,可以进一步缓解硅的体积效应。但由于有镁离子的存
    在,会造成电池的自放电大,电池存放一段时间后,电压下降会比较大。

    公开号CN103346325A提供了石墨烯片层、网络结构的碳材料与纳米硅颗粒接触紧
    密的复合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缓冲硅颗粒巨大的体积变化,从而使得锂离子
    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但此专利的制备方法复杂,实施难度大,经济成本会比
    较高。

    因此,有必要采用各种缓解体积膨胀、稳定材料结构的添加剂和采用新型结构设
    计,来有效提高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循环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针对纳米硅体积膨胀大,导致极片活性物质结构破裂、粉化,进而影
    响电池的使用寿命这一缺点,而提供的一种优化循环寿命的纳米硅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
    法。

    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复合材料的结构组
    成中包括球形纳米硅、氮化硅纳米线及石墨烯包覆层,所述的氮化硅纳米线原位生长在球
    形纳米硅颗粒的表面,氮化硅纳米线外再修饰石墨烯包覆层,结构组成中的重量百分比为:

    球形纳米硅 40~70%;

    氮化硅 20~40%;

    石墨烯 10~20%。

    所述球形纳米硅颗粒中值粒径10~200nm。

    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制备步骤:

    (1)、制备硅-氮化硅复合物:将球形纳米硅置于气氛炉中,通氮气赶走炉内空气,
    以1~10℃min升温速率将炉内温度升至1200~1400℃,然后恒温1~4h,恒温结束后自然降
    温至室温;且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通入氨气和氮气的混合气,氨气与氮气混合的体积比为
    4∶1~8∶1,混合气流速100~200SCCM,得到“硅-氮化硅”复合物;

    (2)、制备浆料:将硅-氮化硅复合物投入到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混合均匀得到浆
    料;所述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的固含量为5~10wt%,且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
    的氧化石墨烯固体与“硅-氮化硅”复合物的重量比为1∶2~1∶4.5;

    (3)、喷雾造粒:将浆料送入喷雾造粒设备中进行喷雾造粒,且喷雾造粒设备的进
    口温度为250~400℃,喷雾造粒设备的出口温度为100~120℃,得到氧化石墨烯包覆的硅
    基复合材料;

    (4)、热处理:在热处理设备中,并通入H2和氩气混合气氛,以3℃/min的升温速率
    升温至400~800℃对硅基复合材料进行还原,然后恒温0.5~1h,自然冷却,得到由石墨烯、
    氮化硅纳米线及球形纳米硅复合结构构成的高容量硅基复合材料;

    (5)、筛分:将高容量硅基复合材料过250目标准筛,得到D50=8.3um的粉体,即
    “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

    所述的氧化石墨烯固体的层数在5~10层;氧含量45~48%;直径0.2~5um。

    所述的喷雾造粒设备将位于其内的物料的中值粒径控制在5~15μm。

    所述的热处理设备采用高温回转炉。

    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硅-氮化硅-碳复材
    料与石墨按重量比1∶9~3∶7的比例放入混料机中混料2~10小时,得到作为负极极片制备
    所需的活性物质。

    所述的石墨包括人造石墨、中间相石墨、天然石墨。

    所述的石墨的D50粒径为6~20u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对于提高锂二次电池的能量密
    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通过与石墨复合,具有较高的首次效率、较好
    的循环性能,0.1C循环500周容量保持率8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SEM照片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半电池充放电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本发明的原理:采用了原位生长技术,在纳米硅表面包裹了氮化硅纳米线,为了进
    一步稳定结构,“硅-氮化硅”复合物外再修饰石墨烯包覆层。通过线和面的结合,将纳米硅
    牢固的束缚在内部。通过这种理想的结构设计,改善硅基材料的循环性能。

    通过采用氮化硅纳米线及一定厚度的石墨烯二级包覆,制备得到“硅-氮化硅-碳”
    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不宜直接使用,本发明通过将“硅-氮化硅-碳”复合材
    料与石墨进一步复合,得到可直接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实施例1

    (1)、将D50=100nm的球形纳米硅500g置于气氛炉中,通氮气赶走炉内空气,通入
    氨气与氮气混合气,氨气:氮气的体积混合比例4∶1,流速100SCCM,以3℃/min升温速率将炉
    内温度升至1250℃,恒温1h。自然降温,降至室温。得到“硅-氮化硅”复合物。

    (2)、取市售的5层氧化石墨烯15g,在频率20khz,功率10kw的超声条件下,加入去
    离子水中,超声振荡5h制得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固含量
    5%。5h后加入30g“硅-氮化硅”复合物,超声分散5h,制得浆料。

    (3)、对上述浆料采用喷雾干燥造粒机进行喷雾造粒,所述喷雾造粒的进风口温度
    为400℃,出风口温度为100℃,收集旋风器出口颗粒粉体,即得到氧化石墨烯包覆的硅基复
    合材料。

    (4)、将氧化石墨烯包覆的硅基复合材料置于回转炉中,先通入氩气10min,赶走炉
    内空气,接着通入氢气和氩气混合气,氢气∶氩气的体积比例1∶4。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
    温至400℃,恒温0.5h,自然冷却,得到高容量硅基复合材料。

    (5)、对热处理后得到的高容量硅基复合材料过250目标准筛,得到D50=8.3um的
    粉体,即“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其形貌见图1。

    为了得到能够商业化应用的硅基负极材料,在制备硅-氮化硅-碳合材料的基础
    上,将其与天然石墨(AU01S,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按重量比1∶5充分混合2h。混合采
    用的混料机为双螺旋悬臂锥形混合机。混合样品过250目标准筛,供电性能测试用。

    电化学性能测试:

    采用扣式电池CR2430型,以锂片为对电极,采用隔膜为Celg氩气d 2300 PP/PE/PP
    三层微孔复合膜,以1M LiPF6/EC+DMC+EMC溶液为支持电解质。将上述过150目标准筛后的
    样品:SP∶CMC∶SBR按95.5∶1.5∶1.5∶1.5比例配合成浆料,然后涂覆到导电铜箔上,120℃干
    燥2h,使用滚压机,在10MPa的压力下辊压成型。将正、负电极片、隔膜及电解液组装后,冲压
    封口。所有装配过程均在充满氩气的干燥手套箱中进行。

    上述构造的锂离子电池允许在室温下保温过夜。利用氩气bin冲/放电测试仪测试
    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充放电电流密度为0.6mA/cm2,截止充放电电压为0.005-2.000V。测
    定所述锂离子蓄电池的初始容量和库仑效率,通过重复上述操作,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
    上进行充/放电测试500次循环,其结果见表1。首次充放电曲线见图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制备硅-氮化硅复合物时氨气与氮气混合比例
    5∶1。其余实验条件均与实施例1同。电化学性能测试同实施例1,其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1)、将D50=150nm的球形纳米硅500g置于气氛炉中,通氮气赶走炉内空气,通入
    氨气与氮气混合气,混合比例6∶1,流速200SCCM,以3℃/min升温速率将炉内温度升至1350
    ℃,恒温3h。自然降温,降至室温。得到“硅-氮化硅”复合物。

    (2)、取市售10层氧化石墨烯15g,在频率20khz,功率10kw的超声条件下,加入去离
    子水中,超声振荡5h制得氧化石墨水溶液,其中氧化石墨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固含量10%。
    5h后加入60g“硅-氮化硅”复合物,超声分散5h得浆料。

    (3)、对上述浆料采用喷雾干燥造粒机进行喷雾造粒,所述喷雾造粒的进风口温度
    为400℃,出风口温度为100℃,收集旋风器出口颗粒粉体,得氧化石墨烯包覆的硅基复合材
    料。

    (4)、将氧化石墨烯包覆的硅基复合材料置于回转炉中,先通入氩气10min,赶走炉
    内空气,接着通入氢气/氩气混合气,氢气∶氩气的体积比为1∶4。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温
    至800℃,恒温1h,自然冷却,得到由石墨烯、氮化硅纳米线及球形纳米硅复合结构构成的高
    容量硅基复合材料。

    (5)、对冷却后的粉体过250目标准筛,得到D50=9.5um的粉体,即得硅-氮化硅-碳
    复合材料。

    为了得到能够商业化应用的硅基负极材料,在制备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基础
    上,将其与人造石墨(EMG,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按重量比1∶5充分混合2h。混合所用
    的混料机为双螺旋悬臂锥形混合机。混合样品过250目标准筛,供电性能测试用。

    电化学性能测试同实施例1,其结果见表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在制备硅-氮化硅复合物时,氨气与氮气混合比
    例8∶1。其余实验条件均与实施例3同。电化学性能测试同实施例1,其结果见表1。

    对比例1

    取市售10层氧化石墨烯15g,在频率20khz,功率10kw的超声条件下,加入去离子水
    中,超声振荡5h制得氧化石墨烯水溶液。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固含量10%。

    5h后加入60g粒径为100nm的纳米硅,超声分散5h得浆料。

    对上述浆料采用喷雾干燥造粒机进行喷雾造粒,所述喷雾造粒的进风口温度为
    400℃,出风口温度为100℃,收集旋风器出口颗粒粉体。

    将喷雾造粒料至于回转炉中,先通入氩气10min,赶走炉内空气,接着通入氢气/氩
    气混合气,混合气比例1∶4。以3℃/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0℃,恒温1h,自然冷却。

    对冷却后的粉体过250目标准筛,得到D50=9.5um的仅石墨烯包覆的纳米硅碳复
    合材料。

    石墨烯包覆的硅碳复合材料应用同实施例1。

    电化学性能测试同实施例1,其结果见表1。

    表1实施例1~4及对比例1电池测试结果表



    关 键  词:
    一种 氮化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应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硅‑氮化硅‑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50297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