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pdf

  • 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1482757
  • 上传时间:2018-06-17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1.22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220418.9

    申请日:

    2014.04.30

    公开号:

    CN203807902U

    公开日:

    2014.09.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1B35/02

    主分类号:

    E01B35/02

    申请人: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孙柏辉; 李育朝; 左书艺; 赵紫京; 梅志华; 田朝启; 杨宏伟; 曹德志

    地址:

    710054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代理人:

    景丽娜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包括吸附于所检测铁路轨道钢轨下方的矩形平尺和与矩形平尺配合使用的楔形尺,所检测铁路轨道包括左侧钢轨和位于左侧钢轨外侧的右侧钢轨,矩形平尺为横截面为矩形的平尺;矩形平尺上开有两个安装孔,两个安装孔分别布设在矩形平尺的左右两端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与左侧钢轨和右侧钢轨之间的间距相同,两个安装孔内均安装有一块磁铁;楔形尺平塞于矩形平尺与左侧钢轨或右侧钢轨之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简单、投入成本较低且使用操作简便、检测效率高、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传统轨底坡测量方法存在的测量计算繁杂、测量过程不直观等问题。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于所检测铁路轨道钢轨下方的矩形平尺(1)和与矩形平尺(1)配合使用的楔形尺(6),所检测铁路轨道包括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所述矩形平尺(1)为横截面为矩形的平尺;所述矩形平尺(1)上开有两个安装孔,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布设在矩形平尺(1)的左右两端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与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之间的间距相同,两个所述安装孔内均安装有一块磁铁;所述楔形尺(6)平塞于矩形平尺(1)与左侧钢轨(7-1)或右侧钢轨(7-2)之间的缝隙内。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位于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的底部下方。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平尺(1)上还开有存放吊挂孔。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为永磁体(3)或电磁铁。

    5.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平尺(1)为型钢。

    6.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平尺(1)上还设置有两个平尺摆放标识线,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安装孔内侧。

    7.  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由涂刷在矩形平尺(1)四个外侧壁上的标识线涂层(4)组成或由刻在矩形平尺(1)四个外侧壁上的刻线槽组成,所述标识线涂层(4)和所述刻线槽均与矩形平尺(1)的中心轴线呈垂直布设。

    8.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孔均布设在矩形平尺(1)的中心轴线上。

    9.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长圆形孔(2)。

    10.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孔呈左右对称布设。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轨道施工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
    背景技术
    由于车轮轮箍和钢轨接触的面为1/20的圆锥面,为了使车轮压力的合力线更接近于钢轨中轴线,以减小偏磨,钢轨不是竖直铺设,而是略向轨道中心倾斜,这种倾斜度称轨底坡。设置轨底坡,既可使车轮压力集中于钢轨的中轴线上,提高钢轨的横向稳定能力,减小载荷偏心距,降低轨腰应力,也可增加轮轨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应力和由此产生的塑性变形,延长钢轨使用寿命。
    为了平衡列车行驶在曲线上所产生的离心力,在曲线地段曲线内外钢轨设置超高值,使内外轨所受的挤压力和产生的摩擦均等,称之为曲线超高。随着曲线超高的不断变化,轨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也随之发生不断变化,这就使得轨底坡测量变得错综复杂。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轨道交通的发展也将迅猛扩展,而轨道交通的整体道床多采用短轨枕整体道床结构形式。
    短轨枕整体道床在混凝土浇筑前,两侧钢轨及轨枕位置相对自由,在轨排架设时两侧钢轨及轨枕的位置均由调轨架和轨距拉杆控制,调轨架和轨距拉杆不能测量轨底坡的数值,道床浇筑前检查和施工中一般凭借工人目测,根据工人经验检查并控制轨底坡设置情况,施工过程中无简便、有效的测量装置检查轨底坡,导致道床成型后甚至线路正式运营后通过轨面光带宽窄才能检查确认轨底坡设置是否合理。
    目前,轨底坡测量一般采用数字式角度仪和万能道尺组合测量并换算出轨底坡的方法进行轨底坡检测,如图1所示,上述轨底坡测量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先用数字式角度仪测出曲线段铁路轨道内右侧钢轨的轨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2和α1,再用万能道尺测出内外两侧钢轨的顶面高差(即曲线超高),并换算出轨面线与水平面的夹角β,曲线内侧钢轨9-1的轨底坡=α1+β,曲线外侧钢轨9-2的轨底坡=α2-β。由于此检测过程必须由技术人员检测、计算完成,现场无法直接判断出轨底坡设置是否合格,因而不能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制作简单且投入成本较低、操作简便、检测效率高、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传统轨底坡测量方法存在的测量计算繁杂、测量过程不直观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于所检测铁路轨道钢轨下方的矩形平尺和与矩形平尺配合使用的楔形尺,所检测铁路轨道包括左侧钢轨和右侧钢轨,所述矩形平尺为横截面为矩形的平尺;所述矩形平尺上开有两个安装孔,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布设在矩形平尺的左右两端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与左侧钢轨和右侧钢轨之间的间距相同,两个所述安装孔内均安装有一块磁铁;所述楔形尺平塞于矩形平尺与左侧钢轨或右侧钢轨之间的缝隙内。
    上述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是: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位于左侧钢轨和右侧钢轨的底部下方。
    上述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是:所述矩形平尺上还开有存放吊挂孔。
    上述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是:所述磁铁为永磁体或电 磁铁。
    上述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是:所述矩形平尺为型钢。
    上述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是:所述矩形平尺上还设置有两个平尺摆放标识线,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安装孔内侧。
    上述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是: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由涂刷在矩形平尺四个外侧壁上的标识线涂层组成或由刻在矩形平尺四个外侧壁上的刻线槽组成,所述标识线涂层和所述刻线槽均与矩形平尺的中心轴线呈垂直布设。
    上述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是:两个所述安装孔均布设在矩形平尺的中心轴线上。
    上述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是:所述安装孔为长圆形孔。
    上述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其特征是:两个所述安装孔呈左右对称布设。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单,投入成本较低,检测效率高。
    2、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只需将矩形平尺贴靠在轨道两侧钢轨底部,用楔形尺测量矩形平尺与钢轨底部外侧的缝隙宽度,利用所测得的缝隙宽度与钢轨轨底宽度便能计算出轨底坡度比,完成轨底坡测量。
    3、检测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且实现方便、检测效果好,将矩形平尺从轨道中心或两侧塞入轨道前后两枕木空之间,利用矩形平尺上轨底内侧标示线确定矩形平尺摆放位置,利用矩形平尺上的磁铁将矩形平尺吸附在轨道两侧钢轨底部,利用楔形尺测量钢轨外侧轨底角与矩形平尺检测面间的缝隙,之后所测得的缝隙宽度与钢轨轨底宽度便能计算出实测轨底坡。
    4、实用价值高且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将轨底坡检测尺中的矩形平 尺吸附在轨道两侧钢轨底部,形成两侧钢轨底角连接平直线,排除轨面超高对轨底坡测量的困扰,可直接测量出不同轨底坡引起的钢轨外侧轨底角与矩形平尺检测面间的缝隙,并依此计算出轨底坡数值,判断轨底坡设置是否合格。该检测尺具有测量方法简单,检测数据直观,可现场检测出轨底坡设置是否合理,可边调整边检测,大幅提高轨底坡检测效率,不需要理论高深的数据计算,普通工人即可方便使用,在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因而,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作业,将会给轨道施工单位在施工中的轨底坡测量带来极大的便利,能有效解决传统轨底坡测量方法存在的测量计算繁杂、测量过程不直观等不足,适用于铁路轨道任何钢轨类型的轨底坡测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且投入成本较低、检测效率高、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传统轨底坡测量方法存在的测量计算繁杂、测量过程不直观等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曲线段铁路轨道内右侧钢轨轨底坡与水平面夹角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矩形平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4为图3的左视图。
    图5为采用本实用新型对铁路轨道轨底坡进行检测时的检测状态示意图。
    图6为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铁路轨道轨底坡进行检测时的方法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矩形平尺;            2—长圆形孔;            3—永磁体;
    4—标识线涂层;          5—悬挂孔;              6—楔形尺;
    7-1—右侧钢轨;          7-2—左侧钢轨;          8—轨枕;
    9-1—曲线内侧钢轨;      9-2—曲线外侧钢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吸附于所检测铁路轨道钢轨下方的矩形平尺1和与矩形平尺1配合使用的楔形尺6,所检测铁路轨道包括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所述矩形平尺1为横截面为矩形的平尺。所述矩形平尺1上开有两个安装孔,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布设在矩形平尺1的左右两端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与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之间的间距相同,两个所述安装孔内均安装有一块磁铁。所述楔形尺6平塞于矩形平尺1与左侧钢轨7-1或右侧钢轨7-2之间的缝隙内。
    实际施工时,所述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均安装于轨枕8上。所述右侧钢轨7-2位于左侧钢轨7-1的右侧。所述楔形尺6平塞于矩形平尺1与右侧钢轨7-2底部或左侧钢轨7-1底部之间的缝隙内。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位于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的底部下方。并且,两个所述安装孔呈左右对称布设。
    实际使用时,所述磁铁为永磁体3或电磁铁。本实施例中,所述磁铁为永磁体3。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安装孔均布设在矩形平尺1的中心轴线上。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安装孔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安装孔为长圆形孔2。相应地,所述磁铁的形状为长圆形,且其结构和尺寸均与长圆形孔2的结构和尺寸相同。
    同时,所述矩形平尺1上还开有存放吊挂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存放吊挂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存放吊挂孔分别布设在两个所述安装孔内侧。两个所述存放吊挂孔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左右对称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存放吊挂孔为圆形的悬挂孔5。
    实际加工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存放吊挂孔的数量和布设位置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存放吊挂孔均为通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矩形平尺1为型钢。
    实际加工时,将截取一定长度的矩形合金型材,再用车床将矩形合金型材的四个侧面刨切成平直面,之后在该矩形合金型材两端各开一长圆孔2,测量时该长圆孔2分别正对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的轨底下方,且长圆孔2内镶嵌永磁体3,并在该长圆孔2内侧标识轨底内侧的标识线涂层4。另外,为方便矩形平尺1悬挂存放,再在标识线涂层4内侧一悬挂孔5。这样便加工完成矩形平尺1。所述矩形平尺1与楔形尺6配合使用形成轨底坡检测尺.
    实际进行轨底坡测量时,矩形平尺1的四个侧面均可以位于检测面,其中检测面为轨底坡测量过程中所述矩形平尺1的上表面。
    同时,所述矩形平尺1上还设置有两个平尺摆放标识线,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安装孔内侧。其中,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分别为对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的轨底内侧位置进行确定的标示件。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呈左右对称布设。
    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由涂刷在矩形平尺1四个外侧壁上的标识线涂层4组成或由刻在矩形平尺1四个外侧壁上的刻线槽组成,所述标识线涂层4和所述刻线槽均与矩形平尺1的中心轴线呈垂直布设。本实施例中,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由涂刷在矩形平尺1四个外侧壁上的标识线涂层4组成。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存放吊挂孔分别为左存放吊挂孔和右存放吊挂孔,两个所述安装孔分别为左安装孔和右安装孔,两个所述标识线涂层4分别位于所述左安装孔和所述左存放吊挂孔之间以及所述右安装孔和所 述右存放吊挂孔之间。
    如图6所示,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矩形平尺吸附:利用两个所述安装孔内所装的磁铁,将矩形平尺1吸附于所检测铁路轨道的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底部。
    步骤二、钢轨外侧轨底角与矩形平尺间缝隙宽度测量:采用楔形尺6对矩形平尺1上表面与左侧钢轨7-1或右侧钢轨7-2的外侧轨底角之间的缝宽进行测量。
    步骤三、轨底坡计算:按照公式计算得出左侧钢轨7-1的轨底坡度比c1,式中h1为步骤二中测量出的矩形平尺1上表面与左侧钢轨7-1的外侧轨底角之间的缝宽,B1为左侧钢轨7-1的轨底宽度;按照公式计算得出右侧钢轨7-2的轨底坡度比c2,式中h2为步骤二中测量出的矩形平尺1上表面与右侧钢轨7-2的外侧轨底角之间的缝宽,B2为右侧钢轨7-2的轨底宽度。
    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需对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的轨底坡进行测量时,步骤二中采用楔形尺6对矩形平尺1上表面与左侧钢轨7-1的外侧轨底角之间的缝宽h1和矩形平尺1上表面与右侧钢轨7-2的外侧轨底角之间的缝宽h2分别进行测量。步骤三中进行轨底坡计算时,对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的轨底坡度比分别进行计算。其中,左侧钢轨7-1的轨底坡度比右侧钢轨7-2的轨底坡度比
    其中,左侧钢轨7-1的轨底宽度B1为左侧钢轨7-1的轨底在矩形平尺1上表面上投影宽度,右侧钢轨7-2的轨底宽度B2为右侧钢轨7-2的轨底在矩形平尺1上表面上投影宽度。当左侧钢轨7-1的轨底坡度比c1和右侧钢轨7-2的轨底坡度比c2相同时,h1=h2,并且B1=B2。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进行矩形平尺吸附时,先将矩形平尺1从所检测铁路轨道的轨道中心或两侧塞入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之间,之 后利用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确定矩形平尺1的摆放位置,并将矩形平尺1吸附在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下方。
    其中,利用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确定矩形平尺1的摆放位置时,使得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分别与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呈平行布设。具体而言,所述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的轨底内侧与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呈平行布设,并且,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对称布设于所述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之间。两个所述平尺摆放标识线与所述左侧钢轨7-1和右侧钢轨7-2的轨底内侧之间的距离相同。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检测铁路轨道的左侧钢轨7-1的设计轨底坡坡度比为1︰c10,结合施工允许偏差(根据《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确定),所检测铁路轨道的左侧钢轨7-1的实际轨底坡坡度比允许范围为1︰(c1min~c1max);再根据公式h1min=c1min×B1和h1max=c1max×B1,计算得出h1min和h1max;实际对所检测铁路轨道的左侧钢轨7-1进行安装时,通过调整所检测铁路轨道的左侧钢轨7-1的轨底坡度比,将矩形平尺1上表面与左侧钢轨7-1的外侧轨底角之间的缝宽h1调整至h1min~h1max的范围内;对矩形平尺1上表面与左侧钢轨7-1的外侧轨底角之间的缝宽h1进行测量时,按照步骤一至步骤二中所述的方法进行测量。
    步骤一中所检测铁路轨道的右侧钢轨7-2的设计轨底坡坡度比为1︰c20,结合施工允许偏差,所检测铁路轨道的右侧钢轨7-2的实际轨底坡坡度比允许范围为1︰(c2min~c2max);再根据公式h2min=c2min×B2和h2max=c2max×B2,计算得出h2min和h2max;实际对所检测铁路轨道的右侧钢轨7-2进行安装时,通过调整所检测铁路轨道的右侧钢轨7-2的轨底坡度比,将矩形平尺1上表面与右侧钢轨7-2的外侧轨底角之间的缝宽h1调整至h1min~h1max的范围内;对矩形平尺1上表面与右侧钢轨7-2的外侧轨底角之间的缝宽h1进行测量时,按照步骤一至步骤二中所述的方法进行测量。
    本实施例中,所检测铁路轨道(左侧钢轨7-1或右侧钢轨7-2)采用60Kg/m钢轨,设计轨底坡为1︰40,根据《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规定,当设计轨底坡为1︰40时,轨底坡设置施工允许偏差为1︰(30~50)。其中,所检测铁路轨道的钢轨轨底宽度B为150mm。其中,当轨底坡为1︰50时:h=B/50=150/50=3mm;当轨底坡为1︰40时,h=B/40=150/40=3.75mm;当轨底坡为1︰30时,h=B/30=150/30=5mm,其中h为所检测铁路轨道的钢轨外侧轨底角与矩形平尺1的检测面之间的缝宽。由此可得出:用楔形尺6测量h的数值在3mm~5mm范围内时,轨底坡设置符合《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超出该数值范围为不合格,需调整轨底坡设置,使h的数值调整至3mm~5mm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关 键  词:
    一种 铁路 轨道 轨底坡 检测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种铁路轨道轨底坡检测尺.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48275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