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运送实验动物的装置 相关申请
本申请是2002年1月25日提交的第10/057,676号共同未决申请的部分连续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送动物的装置。本发明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运送诸如啮齿动物的实验动物的装置。
发明背景
可能会需要在不同的实验设施之间运送实验动物。许多时候,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运送实验动物。一些公知的实验动物运送装置用无菌纸板制成。这些纸板装置通常不能经受二次灭菌处理,所以不能被再次利用。一种可再利用的实验动物运送装置是需要的。这种装置必须足够经久耐用以经受周期性地灭菌处理。
此外,实验动物被运送于不同的实验设施之间,而这些实验设施可能会位于不同的国家。这样,容纳实验动物的装置在通过不同国家的海关时可能会受到检查。这种检查一般包括装置地内部。海关官员和实验动物间的接触可能是不希望的。所以,需要一种不被打开而允许检查其内部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送实验动物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容器、罩件以及闭合件。容器限定出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实验动物的空腔。容器具有开放的顶部。罩件可以与容器相连以闭合容器的开放的顶部。罩件具有通道,在被移入移出空腔时,至少一个实验动物可以经过所述通道被移入和移出空腔。闭合件与罩件相关联,并且包括一个可相对罩件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部分,在所述第一位置中,闭合件的所述部分关闭罩件中的通道,以将至少一个实验动物保留在所述空腔内,在所述第二位置中,罩件中的通道开启,以允许至少一个实验动物通过通道被移入和移出。所述闭合件还包括多个允许气流进出所述空腔的空气通道。过滤材料覆盖所述空气通道以防止污染物进入所述空腔。
在第二方面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送实验动物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容器,其限定出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实验动物的空腔。该容器具有边框,其限定出容器的开放的顶部。罩件适合于咬合在容器的边框上以将罩件连接到容器,从而闭合容器的开放的顶部。罩件包括使罩件固定在容器上以防止罩件被至少一个实验动物从容器上移开的结构。罩件还包括一个通道,至少一个实验动物可以经过所述通道被移入和移出空腔。本装置还包括一个闭合件,其适合于由罩件支撑。该闭合件包括一个可相对于罩件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的部分,在第一位置中,闭合件的所述部分关闭罩件中的通道,以将至少一个实验动物保留在空腔内,在第二位置中,罩件中的通道开启,以允许至少一个实验动物通过所述通道被移入和移出。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运送实验动物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容器,其限定出用于容纳至少一个实验动物的空腔。该容器具有底壁、至少一个侧壁以及开放的顶部。所述至少一个侧壁包括多个空气通道,其允许气流进出空腔。过滤材料覆盖所述空气通道以防止污染物进入空腔。该装置还包括一个用于关闭容器的开放的顶部以将至少一个实验动物保留在空腔内的结构。该结构包括第一配合突起,其沿第一方向从该结构向外延伸。第一配合突起被构造成用来连接相邻装置的相应配合突起,以防止该装置相对于相邻装置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运动。
附图的简要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特征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领域内的熟练人员将是很明显的,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构造的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4是沿图3中的4-4线得到的视图;
图5是图1所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其显示了处于开启位置的闭合件的转动部分;
图6是图1所示装置的侧视图,其包括一个显示该装置内空腔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7显示了堆叠摆放在一起的根据本发明构造的第一和第二装置;
图8显示了并肩和对头摆放在一起的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多个装置;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构造的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9所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12是图9所示装置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13显示了堆叠摆放在一起的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构造的第一和第二装置。
本发明的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构造的装置10的立体图。装置10是一个用来运送至少一个诸如啮齿动物的实验动物的装置。装置10包括容器12、罩件14以及闭合件16。
如图2所示,容器12包括底壁18、第一端壁20和第二端壁22、第一侧壁24和第二侧壁26、以及开放的顶部。容器12内部的底壁18与开放的顶部之间、第一端壁20与第二端壁22之间以及第一侧壁24与第二侧壁26之间的空间内限定出了空腔28。空腔28容纳至少一个实验动物(未显示)。容器12被做成使实验动物仅可通过开放的顶部被移进和移出空腔28。
容器12的底壁18是普通的矩形平面并且具有圆角。由图6中LCB表示的底壁18的长度大约为由图4中WCB表示的底壁18的宽度的两倍。这样,底壁18包括两个沿其长度LCB的长边和两个沿其宽度WCB的短边。
底壁18可以包括多对标定突起(indexing projection)38,其中一个如图6所示。每一对标定突起38包括第一标定突起40和第二标定突起42。第一标定突起40与第二标定突起42分开,以使狭槽44形成于它们之间。狭槽44垂直于底壁18的长边延伸。
容器12的第一端壁20从底壁18向上延伸。如图2所示,第一端壁为梯形并且分别具有平行的下缘46和上缘48(图6)以及倾斜的(angled)侧缘50(图1)。第一端壁20的上缘48的长度大于第一端壁的下缘46的长度。第一端壁20的下缘46的长度约等于底壁18的宽度WCB。圆的边缘52(图6)将第一端壁20的下缘46与底壁18的短边中的相应的一个短边连接起来。第一端壁20相对于底壁18以大于90度的角延伸,从而第一端壁的上缘48向外延伸以超出底壁18的相应短边。
容器12的第二端壁22与第一端壁20相似。第二端壁22也从底壁18向上延伸。第二端壁22为梯形并且分别具有平行的下缘54和上缘56(图6)以及倾斜的侧缘(未显示)。第二端壁22的上缘56的长度大于第二端壁的下缘54的长度。第二端壁22的下缘54的长度约等于底壁18的宽度WCB。圆的边缘58(图6)将第二端壁22的下缘54与底壁18的另一条短边连接起来。第二端壁22相对于底壁18以大于90度的角延伸,从而第二端壁22的上缘56向外延伸以超出底壁的另一条短边。
如图4所示,容器12的第一侧壁24也从底壁18向上延伸。第一侧壁24具有梯形形状,并且分别包括平行的下缘60和上缘62(图4)以及第一和第二倾斜的侧缘(未显示)。第一侧壁24的上缘62的长度大于第一侧壁的下缘60的长度。第一侧壁24的下缘60的长度约等于底壁18的长度LCB。圆的边缘64(图4)将第一侧壁24的下缘60与底壁18的长边中的相应的一个长边连接起来。第一侧壁24相对于底壁18以大于90度角延伸,从而第一侧壁的上缘62向外延伸以超出底壁的相应长边。
第一侧壁24还分别包括内表面66和外表面68(图4)。内表面66和外表面68为平面且相互平行延伸。多个空气通道70从内表面66穿过第一侧壁24到达外表面68。这些空气通道70允许空气流入和流出容器12的空腔28。如图6所示,每一个空气通道70优选的为正方形,其优选的尺寸为3毫米乘3毫米。优选地,每一个空气通道70和相邻的空气通道70相隔2毫米。
如图2中部分示出的那样,这些多个空气通道70形成了三个分离的阵列72,74和76。空气通道70的内阵列72位于第一侧壁24的下缘60和上缘62之间的居中位置,并且在第一侧壁的上缘与下缘之间的距离的约75%上延伸。内阵列72也位于第一侧壁24的第一和第二侧缘之间的居中位置。内阵列72在第一侧壁24的底边60长度的约40%的距离上延伸。第一外阵列74位于第一侧壁24的内阵列72与第一侧缘之间。第二外阵列76位于第一侧壁24的内阵列72与第二侧缘之间。第一和第二外阵列74和76都在第一侧壁24的下缘60和上缘62之间延伸与内阵列72的距离相等的距离。第一外阵列和第二外阵列74和76沿第一侧壁24的下缘60的长度大约为内阵列长度的一半。
第一侧壁24还包括两条垂直的肋(rib),其中的第二条肋由图6中的78显示。两条垂直肋之中的第一条将内阵列72和第一外阵列74分开。两条垂直肋之中的第二条将内阵列72和第二外阵列76分开。框架80(其一部分在图4中示出)从第一侧壁24的外表面68向外突出,并且包围了空气通道70的阵列72,74和76。
容器12的第一侧壁24还包括两个锁定突起(未显示)。第一锁定突起位于框架80靠近第一侧壁24的第一侧缘附近。第二锁定突起位于框架80靠近第一侧壁24的第二侧缘附近。这两个锁定突起相对于框架80居中。每一个锁定突起包括一个锁定部分(未显示),用以和配合的锁定突起互锁。
第一侧壁24还包括两个嵌套突起(nesting protrution),其中的一个如图4中的82所示。第一嵌套突起位于框架80靠近第一侧壁24的第一侧缘附近。第一嵌套突起从第一锁定突起延伸到第一侧壁24的上缘62,且向外伸出第一侧壁的外表面68。一个垂直延伸的外表面限定出了第一嵌套突起的最外表面。第二嵌套突起82位于框架80靠近第一侧壁24的第二侧缘附近。第二嵌套突起82从第二锁定突起延伸到第一侧壁24的上缘62,且向外伸出第一侧壁的外表面68。一个垂直延伸的外表面84(图4)限定出了第二嵌套突起82的最外表面。多个孔(未显示)可以从第一和第二嵌套突起的外表面延伸进入第一和第二嵌套突起。在嵌套突起是模制的情况下,多个孔可以节省材料。
容器12的第二侧壁26与第一侧壁24相似。第二侧壁26也从底壁18向上延伸。第二侧壁26具有梯形的形状,并且分别包括平行的下缘86和上缘88(图4)以及倾斜的第一和第二侧缘,其中的第二侧缘如图6中的90所示。第二侧壁26的上缘88的长度等于第一侧壁24的上缘62的长度,第二侧壁的下缘86的长度等于第一侧壁的下缘60的长度。一个圆的边缘92(图4)将第二侧壁26的下缘86与底壁18的一条相应的长边连接起来。第二侧壁26相对于底壁18成大于约90度的角度延伸,以使第二侧壁的上缘88向外伸出底壁的相应长边。
第二侧壁26也分别包括内表面94和外表面96(图4)。内表面94和外表面96为平面并且相互平行延伸。多个空气通道98从内表面94穿过第二侧壁26到达外表面96。空气通道98允许空气流入和流出容器12的空腔28。如图6所示,每一个空气通道98为正方形,其优选尺寸为3毫米乘3毫米。优选地,每一个空气通道70和相邻的空气通道70相隔2毫米。
如图2所示,多个空气通道98形成了三个分离的阵列100,102和104。第二侧壁26分别包括空气通道98的内阵列100以及第一外阵列102和第二外阵列104。第二侧壁26上的内阵列100与第一侧壁24上的内阵列72有相同的尺寸和对应的位置。第一和第二外阵列102和104也与第一侧壁24的第一和第二阵列74和76有相同的尺寸和对应的位置。
第二侧壁26也包括两条垂直的肋,其中的一条如图6中的106所示。这两条肋中的第一条肋将内阵列100和第一外阵列102分开。两条肋中的第二条肋106将内阵列100和第二外阵列104分开。框架108(其一部分在图6中显示)从第二侧壁26的外表面96突出,并且包围了空气通道98的阵列100,102和104。
容器12的第二侧壁26也包括两个锁定突起,其中的第二个如图6中的110所示。第一锁定突起位于框架108靠近第二侧壁26的第一侧缘附近。第二锁定突起110位于框架108靠近第二侧壁26的第二侧缘90附近。锁定突起相对于框架108居中。每一个锁定突起包括一个锁定部分(未显示),用以和配合的锁定突起互锁。
第二侧壁26也分别包括第一嵌套突起112和第二嵌套突起114(图1)。第二侧壁26上的第一和第二嵌套突起112和114与第一侧壁24的第一和第二嵌套突起82有对应的尺寸和位置。垂直延伸的外表面限定出了第一和第二嵌套突起112和114的最外表面。图4和6显示了第二嵌套突起114的外表面116。多个孔(其中的四个在图6中显示)从外表面116延伸进入第二嵌套突起114内。在嵌套突起114是模制的情况下,孔118可以节省材料。
圆角将第一和第二侧壁24和26与第一和第二端壁20和22连接起来。边框(rim)120(图2)环绕第一和第二端壁20和22以及第一和第二侧壁24和26的上缘48,56,62和88延伸。边框120通常为矩形并且限定出了容器12的开放的顶部。如图4和5所示,边框120包括内壁122和外壁124。边框的内壁122从端壁20和22以及侧壁24和26向上延伸。边框120的外壁124与内壁122平行延伸并且位于端壁20和22以及侧壁24和26的外面。边框120的下壁126连接内壁和外壁122和124。一系列小的空腔128(图2)可以形成于边框120内的内壁122和外壁124之间。边框120还可以包括狭槽130(图2),其穿过第一和第二侧壁24和26上的边框的内壁122。狭槽130与由一对标定突起38形成的狭槽44对齐且平行延伸。
优选地,用热塑性塑料将容器12模制成一个整件。优选地,利用有高流动特性和热稳定性的聚丙烯。容器12每一个壁(包括底壁18、端壁20和20、侧壁24和26)的壁厚约为2毫米。
因为端壁20和22以及侧壁24和26从底壁18向上以大于90度的角度延伸,所以容器12的开放的顶部大于容器的底壁18。这样,可以通过将第一容器的底壁18从第二容器的开放的顶部插入,从而将多个容器嵌套起来。当嵌套在一起时,从第一容器的第一和第二侧壁24和26伸出的嵌套突起82,112和114架在第二容器的边框120上,并且防止第一和第二容器楔在一起。
当嵌套时,嵌套突起82,112和114同时将第一容器的底壁18和第二容器的底壁18分隔开来,以使多个容器12可以被灭菌处理,优选的是在一个高压灭菌器里。
如图3所示,罩件14有一个带有圆角的普通矩形上壁132。罩件14的上壁132是平的,并且被做成覆盖容器12的开放的顶部的大小。上壁132分别包括第一端缘134和第二端缘136以及第一侧缘138和第二侧缘140。第一和第二端缘134和136的宽度约等于容器12的第一和第二侧壁24和26附近的边框120的外壁124之间的距离。罩件14的上壁132的第一和第二侧缘138和140的长度约等于容器12的第一和第二端壁20和22附近的边框120的外壁124之间的距离。
边框142环绕罩件14的外周延伸。如图4和5所示,边框142包括腿部144,其离远上壁132弯曲,以基本垂直于上壁延伸。凸缘146沿平行且面对罩件14的上壁132的方向从腿部144向内延伸。腿部144的外表面限定出了边框142的外表面150(图3)。
多个配合突起154(图3)从边框142的外表面150向外延伸。参照图3中所示的一个配合突起154,每一个配合突起154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突起156和158。每一个配合突起154的第一突起156从边框142的外表面150向外伸出第一距离。配合突起154的第二突起158包括一个台阶状的外表面160。这个台阶状的外表面160具有一个第一部分162,其从边框142的外表面150向外伸出第二距离,该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第二突起158的台阶状的外表面160还具有第二部分164,其位于与配合突起154的第一突起156相对的第一部分162的一侧上,并且从边框142的外表面150向外伸出第一距离。间隔166将配合突起154的第二突起158与第一突起156分开。
图3中所示的罩件14包括六个配合突起154。边框142靠近罩件14的上壁132的每一个第一和第二侧缘138和140的部分包括两个配合突起154,而边框142靠近罩件14的上壁132的每一个第一和第二端缘134和136的部分包括一个配合突起154。
罩件14的上壁132还包括一个居中且一般为矩形的凹陷168(图2)。第一凹陷侧壁170和第二凹陷侧壁172(图3)、第一凹陷端壁174和第二凹陷端壁176(图3)以及凹陷底壁178(图4)限定出了凹陷168。本实施方案中的凹陷168的长度大约为罩件14的上壁132的长度的百分之70,其宽度大约为罩件的上壁的宽度的百分之60。
凹陷底壁178平行于罩件14的上壁132延伸。第一和第二凹陷端壁174和176以及第一和第二凹陷侧壁170和172将凹陷底壁178与罩件14的上壁132连接。第一凹陷侧壁170在与第一和第二凹陷端壁174和176等距离处包括一个向外延伸的弓形凹槽180(图4和5)。凹陷底壁178的弓形延伸部分(extension)182(图5)延伸进入弓形凹槽180。第一切口184(图3)延伸进入第一凹陷端壁174内,第二切口186(图3)在与第一切口相应的位置处延伸进入第二凹陷端壁176内。凹陷底壁178延伸进入第一和第二凹陷切口184和186。
凹陷底壁178包括矩形通道188(图2和5)。矩形通道188长度大约为第一和第二凹陷端壁174和176间距的百分之90,其宽度大约为第一和第二凹陷侧壁170和172间距的百分之65。通道188位于第一和第二凹陷端壁174和176之间的中间位置,靠近第一凹陷侧壁170处。
凹陷底壁178还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观察孔190和192(图2)。第一和第二观察孔190和192沿长度方向彼此对齐,并且位于靠近第二凹陷侧壁172处。第一观察孔190较为靠近第一凹陷端壁174,第二观察孔192较为靠近第二凹陷端壁176。
凹陷底壁178还包括定位销194(图3)。定位销194从凹陷底壁178向上突起。图3显示出了凹陷底壁178有三个定位销194,其中一个位于第一凹陷端壁174和第一观察孔190之间,一个位于第一和第二观察孔190和192之间,一个位于第二观察孔192和第二凹陷端壁176之间。
如图3所示,罩件14的上壁132还包括四个堆叠突起196。每一个堆叠突起196都位于罩件14的上壁132的一个圆角附近。这样,如图3所示,罩件14的上壁132的各个圆角都有一个相应的堆叠突起196。如参照图3中的一个堆叠突起196所示,每一个堆叠突起196包括一个弓形外壁197,其从罩件14的上表面132向上延伸。如图4所示,当从上壁132向上延伸时,弓形外壁197朝着罩件14的凹陷168向内逐渐变窄。弓形外壁197在弓形上壁198处终止(图3)。弓形上壁198大致平行于罩件14的上壁132延伸。每一个堆叠突起196还包括一个弓形内壁199,其从罩件14的上壁132向上延伸至大约弓形外壁197一半的距离。当从罩件14的上壁132向上延伸时,弓形内壁199远离罩件14中的凹陷168向外逐渐变窄。水平支撑壁200(图3)从弓形内壁199朝向弓形外壁197沿着大体平行于罩件14的上壁132的方向向外延伸。垂直支撑壁201(图4)将水平支撑壁200和各堆叠突起196的弓形上壁198连接起来。
各堆叠突起196从罩件14的下侧敞开。这样,当从下方观察时,四个堆叠突起196在罩件14的下侧上形成了多个口袋(未显示)。由堆叠突起196形成的口袋可以使多个罩件嵌套在一起。当嵌套在一起时,一个罩件14的堆叠突起196被另一个罩件的堆叠突起所形成的口袋接纳。优选地,在嵌套在一起时,罩件14的嵌套能力可以使多个罩件在嵌套时一起得到灭菌处理。
罩件14由热塑性塑料模制而成,优选地为聚丙烯。优选地,罩件14的壁大约为2毫米厚。
多个小突起204从凹陷端壁174和176以及凹陷侧壁170和172向外伸出并进入凹陷168。第一和第二凹陷端壁174和176以及第二凹陷侧壁172的每一个都包括三个小突起204。每一个小突起204与另一个小突起204分开。第一凹陷侧壁170包括两个相互分开的小突起204。
如图3所示,闭合件16为矩形,并被做成由罩件14的凹陷168容纳并由小突起204固定在凹陷内的大小。闭合件16包括一个上壁206,其分别具有上表面210和下表面208(图4)。上壁206还分别包括第一侧缘212和第二侧缘214以及第一端缘216和第二端缘218。把手220位于闭合件16的第一侧缘212上与第一和第二端缘216和218等距离处。如图5所示,把手220从上壁206的上表面210向上突出,并且稍稍伸出第一侧缘212。
闭合件16的上壁206还包括一个铰链(hinge)222,其从罩件16的第一端缘216延伸到第二端缘218。如图4所示,铰链222位于上壁206的下表面208上,并且与上壁的厚度减小处成一线。铰链222位于上壁206的第二侧缘214的内侧约上壁宽度的百分之25的距离处;即,上壁206的宽度是上壁的第一和第二侧缘212和214之间的距离。这样,约百分之75的上壁206延伸在上壁206的铰链222和把手220之间。
上壁206在第二侧缘214和铰链222之间的部分224包括三个孔226(图3)和两个窗口228(图3)。三个孔226的每一个都位于与罩件14的相应定位销194对应的位置处。三个孔226的每一个都被做成适于接纳相应的定位销194的大小。两个窗口228位于与罩件14的观察孔190和192相应的位置处。如图4所示,两个窗口228由上壁206厚度减小的部分形成。两个窗口228的区域是透明的。
闭合件16的上壁206还包括第一和第二锁定突起,其中的第一个230如图2所示。第一锁定突起230位于上壁206的第一端缘216附近待被罩件14内的第一切口184接纳的位置。第二锁定突起位于上壁206的第二端缘218附近待被罩件14内的第二切口186接纳的位置。每一个锁定突起包括一个锁定部分,用来与配合的锁定突起互锁。
矩形凹陷232(图4)伸入闭合件16的上壁206。凹陷232位于上壁206的铰链222和把手220之间部分234的中间。凹陷232长度大约为上壁206长度(即上壁的第一和第二端缘216和218之间的距离)的百分之90。凹陷底壁236平行于上壁206延伸,且包括上下表面(未在图中指出)。如图5所示,凹陷底壁236的上表面与闭合件16的上壁206的下表面208排列对齐。
如图4和5所示,多个空气通道238从上表面到下表面穿过凹陷底壁236延伸。上述多个空气通道238的每一个都为正方形且尺寸为3毫米乘三毫米。每一个空气通道238与邻近的空气通道238间隔大约为2毫米。
上述多个空气通道238形成了三个分离的阵列240,242和244(图2)。空气通道238的内阵列240位于凹陷232的中间位置,并且延伸超过大约多于凹陷长度的40%和大约凹陷宽度的90%。第一外阵列242位于凹陷底壁236内的内阵列240的一侧;第二外阵列244位于凹陷底壁236内的内阵列240在第一外阵列242对面的一侧。第一和第二外阵列242和244的宽度与内阵列240的宽度相等,其长度大约为内阵列240长度的一半。
凹陷底壁236还包括第一和第二肋246(图2)。第一肋246将内阵列240与第一外阵列242分开。第二肋246将内阵列240与第二外阵列244分开。框架248(图4)从闭合件16的上壁206的下表面208突出。框架248包围空气通道238的阵列。
容器12由热塑性塑料(优选为聚丙烯)模制而成。优选地,闭合件16的壁大约为两毫米厚。闭合件16的上壁206的在窗口228处的厚度大约为1毫米。
装置10还包括三个空气过滤器250,252和254。每一个空气过滤器由聚丙烯短纤维混纺纱加工成。第一空气过滤器252的大小被做成可被容器12的第一侧壁24的框架80容纳,且盖住第一侧壁内的空气通道70。第二空气过滤器252的大小被做成可被容器12的第二侧壁26的框架108容纳,且可覆盖第二侧壁内的空气通道98。第三空气过滤器254的大小被做成可被闭合件16的凹陷232容纳,且盖住凹陷底壁236内的空气通道238。
装置10还包括三个过滤器护栏256,258和260。每一个过滤器护栏都为矩形,并且包括一个内表面和一个外表面。多个空气通道262穿过每一个过滤器护栏256,258和260延伸。每一个过滤器护栏还包括两个锁定突起。一个锁定突起位于矩形过滤器护栏每一条短边的中间位置。每一个锁定突起包括一个用于与相应的锁定突起互锁的锁定部分。
第一过滤器护栏256的大小被做成盖住容器12的第一侧壁24的框架80,以使第一个过滤器护栏256的锁定突起与第一侧壁24的锁定突起互锁。第一过滤器护栏256内的多个空气通道262被做成与第一侧壁24内的多个空气通道70相应的大小和排列。
第二过滤器护栏258的大小被做成盖住容器12的第二侧壁26的框架108,以使第二个过滤器护栏258的锁定突起与第二侧壁26的锁定突起110互锁。第二过滤器护栏258内的多个空气通道262被做成与第二侧壁26内的多个空气通道98相应的大小和排列。
第三过滤器护栏260的大小被做成盖住闭合件16的凹陷232,以使第三个过滤器护栏260的锁定突起与闭合件16的上壁206的锁定突起230互锁。第三过滤器护栏260内的多个空气通道262被做成与闭合件16的凹陷底壁236内的多个空气通道238相应的大小和排列。
装置1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隔板(divider)264。每一个隔板264被容纳在容器12内以将其空腔28分成多个隔间。图6例举了一个隔板264,其被容纳在容器12内并且分别将空腔分隔成第一隔间266和第二隔间268。如图2所示,隔板264为普通的梯形并且包括平行的上缘和下缘以及倾斜的(angled)第一和第二侧缘。隔板264的大小被做成可贴切地延伸在容器12的第一和第二侧壁24和26之间,并且从底壁18延伸到容器12的开放的顶部。隔板264的上缘包括容纳罩件14和闭合件16部分的切口。隔板264还包括两个伸长部分(extension)270。第一伸长部分270在邻近隔板的上缘处向着隔板264的第一侧缘的外面延伸。第二伸长部分270在邻近隔板的上缘处向着隔板264的第二侧缘的外面延伸。
在下文中阐述了组装装置10的方法的一个实例。应该认识到组装的方法可以不同于这里所描述的方法。具体而言,组装的具体顺序可被改变。
为了组装装置10,第一和第二过滤器250和252被热焊接在容器12的空气通道70和98上。当被热焊接在容器12的第一侧壁24上时,第一过滤器250被固定在第一侧壁24的框架80和空气通道70的阵列72,74和76之间的部分。第一过滤器250还被固定在分隔空气通道70的阵列的垂直肋78上。相似地,当被热焊接在容器12的第二侧壁26上时,第二过滤器252被固定在第二侧壁26在框架108和空气通道98的阵列100,102和104之间的部分。第二过滤器252还被固定在分隔空气通道98的阵列的垂直肋106上。
在第一和第二过滤器250和252被热焊接到容器12上后,第一和第二过滤器护栏256和258被连接到容器12上。第一过滤器护栏256的外围贴着容器12的第一侧壁24的框架80,并且第一过滤器护栏256的锁定突起与第一侧壁24的锁定突起互锁。相似地,第二过滤器护栏258贴着容器12的第二侧壁26的框架108,并且第二过滤器护栏258的锁定突起与第二侧壁26的锁定突起110互锁。第一和第二过滤器护栏256和258分别保护第一和第二过滤器250和252,以使其免受位于容器12外面动物的破坏。
接下来,当需要使用隔板时,隔板264被置于容器12的空腔内。当被容器12容纳时,隔板264的下缘被容纳在由容器12的底壁18上的一对标定突起38所形成的狭槽44内。隔板264的第一和第二伸长部分270被容纳在形成于容器12的边框120内的狭槽130内。一对标定突起38和边框120防止挡板由相应的狭槽44和130容纳时,挡板264相对容器12移动。
第三过滤器254随后被热焊接到闭合件16的凹陷232内。当被热焊接到闭合件16的凹陷232内时,第三过滤器254被固定连接在凹陷底壁236的周围和将闭合件16中的空气通道238的阵列240,242和244分隔的肋246上。
闭合件16随后被插入罩件14的凹陷168内。为了正确地将闭合件16与罩件14相对对齐,闭合件16内的每一个孔226容纳罩件14的一个相应的定位销194。随后向下用力使闭合件16进入罩件14的凹陷168。当被用力插入罩件14的凹陷时,罩件14上的小突起204变形并且随后从上面咬住闭合件16的上壁206的上表面210。结果,小突起204将闭合件16与罩件14固定在一起。
当闭合件16被固定在罩件14的凹陷内时,闭合件16的窗口228盖住罩件14的观察孔190和192并且允许通过它看到容器12的空腔28内部。同样,当闭合件16被固定在罩件14的凹陷168内时,闭合件16的把手220位于罩件14的弓形槽180内。弓形槽180提供了把手220的入口。应该注意到,当闭合件16被正确地相对于罩件固定时,在闭合件16的上壁206的下表面208和罩件14的凹陷底壁178之间形成密封。该密封防止罩件14和闭合件16之间的空气流动。
接下来,第三过滤器护栏260被固定于第三过滤器254。第三过滤器护栏260盖住闭合件16的凹陷232。第三过滤器护栏的锁定突起与闭合件16的上壁206的锁定突起230互锁,以使第三过滤器护栏260相对于闭合件16固定。第三过滤器护栏260保护第三过滤器254以使其免受位于装置10外面的动物的破坏。
罩件14随后被装到容器12的边框120上。罩件14被压到容器12上,以使罩件14的边框142的腿部144的凸缘146环绕容器12的边框120的下壁126咬合并从其下面锁住。
本发明的装置10被用于运送实验动物。在运送实验动物时,一个垫子,通常是如图6所示的锯末垫子272,被提供在容器12的每一个隔间266和268内。同样,如图6中的274所示的食物和水源也被提供在每一个隔间266和268内。
如图4所示,当闭合件16的把手220被向上拉起时,闭合件16在把手220和铰链222之间的部分234咬住罩件14的小突起204,并且从如图4中的实线所示的关闭位置旋转至如图5所示的开启位置。在旋转时,闭合件16的其余部分224相对于罩件14保持固定。
当闭合件16的旋转部分234处于开启位置时,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实验动物移入或移出装置10。在被移入或移出的过程中,实验动物通过罩件14的通道188并进入装置10的容器12的空腔内的隔间266和288之一。
为了使实验动物留在装置10内,闭合件16的旋转部分234被转回关闭位置。在开启和关闭位置的转换过程中,闭合件16的部分234咬住罩件14内的小突起204。在关闭位置处,罩件14内的小突起204固定住闭合件16的旋转部分234。
多个实验动物可以在一个装置10中运送。隔板264可以用来分隔容器12中的空腔以使实验动物互相隔离。当使用隔板时,通过闭合件16内的窗口228和罩件14的相应观察孔190和192之一可以观察到每一个隔间266和268的内部。气流可以通过容器12的侧壁24和26和罩件16内的多个空气通道70,98和238进出装置10。因为过滤器250,252和254覆盖了所有的空气通道70,98和238,所以进入空腔28的气流的被滤去了污染物。
本发明的装置10被设计成与多个类似的装置共同运送大量的实验动物。装置10包括如下特征,即能够使装置10与其它相似的装置堆叠摆放,并肩摆放,和对头摆放。
为能够堆叠多个装置,罩件14的多个堆叠突起196被布置成能够容纳容器12的底壁18。这样,如图7所示,第一装置10A的堆叠突起196可以用来支撑第二装置10B。当被第一装置10A的堆叠突起196支撑时,第二装置10B的底壁18架在第一装置10A的堆叠突起196的水平支撑壁200上。结果,第二装置10B的容器12的底壁18与第一装置10A的罩件14的上壁分开。这使得空气可以通过第一装置10A的罩件14内的空气通道。此外,第一装置10A的堆叠突起196的垂直支撑壁201防止第二装置10B沿水平方向(即,平行于第二装置10B的底壁18的方向)运动。
为能够并肩或对头地连接毗邻装置,装置10的罩件14的边框142上的配合突起154可以与相邻装置10的相应配合突起154互锁。例如,如图8所示,其中示出了装置10A,10B,10C和10D的俯视平面图。装置10A-D并肩且对头连接。每一个罩件14的配合突起154与相邻罩件14的配合突起154互锁。当互锁时,每一个配合突起154的第二突起的第一部分由相应配合突起154的第一和第二突起之间的空间容纳。参照图8,装置10B的配合突起154防止装置10A沿着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装置10C的两个配合突起154防止装置10A沿着箭头Y所示的方向移动。应该注意到,当并肩且对头摆放的时候,相邻装置的容器的侧壁互相分离,以使空气能够通过装置的容器的侧壁进出每一个装置的孔。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方案构造的装置的立体图。装置10’是一个用来运送至少一个诸如啮齿动物的实验动物的装置。装置10’包括容器12、罩件302以及闭合件304。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装置10’的容器12与参照图1-6举例说明和论述的容器12结构相同。因此,对装置10’的容器12的具体结构不作详细介绍,并且使用与图1-6相同的参考标号来标识装置10’的容器12的结构。
如图11所示,装置10’的罩件302有一个带有圆角的普通矩形上壁306。罩件302的上壁306是平的并且其大小被做成盖住容器12的开放的顶部。上壁306分别包括第一端缘308和第二端缘310以及第一侧缘312和第二侧缘314。
边框316环绕罩件302的外围延伸。如图12所示,边框316包括腿部318,其离远上壁306弯曲以大致垂直于上壁延伸。凸缘320沿平行且面对罩件302的上壁306的方向,从腿部318向内延伸。腿部318的外表面定出了边框316的外表面(图11)。
多个配合突起324(图11)从边框316的外表面向外延伸。由图11中的一个配合突起所示,每一个配合突起324分别包括第一突起326和第二突起328。每一个配合突起324的第一突起326向外伸出边框316的外表面322第一段距离。配合突起324的第二突起328包括一个台阶状的外表面330。这个台阶状的外表面330有一个第一部分332,其向外伸出边框316的外表面332第二段距离,该第二段距离大于第一段距离。第二突起328的台阶状的外表面330还具有第二部分334,它位于与配合突起324的第一突起326相对的第一部分332一侧上,其向外伸出边框316的外表面322第一段距离。间隔336将配合突起324的第二突起328与第一突起326分开。
图11中所示的罩件302包括六个配合突起324。边框316靠近罩件302的上壁306的每一个第一和第二侧缘312和314的部分包括两个配合突起324,并且边框316靠近罩件302的上壁306的每一个第一和第二端缘308和310的部分包括一个配合突起324。
罩件302的上壁306还包括一个居中设置并且一般为矩形的突出部分(protuberance)338(图10)。第一突出侧壁340和第二突出侧壁342(图10)、第一突出端壁344和第二突出端壁346(图11)以及突出底壁348(图10)定出了突出部分338。图10的实施方案所示的罩件302的突出部分338的长度大约为罩件302的上壁306长度的百分之70,其宽度大约为罩件302上壁306宽度的百分之60。
突出上壁348平行于罩件302的上壁306延伸。第一和第二突出端壁344和346和第一和第二突出侧壁340和342将突出上壁348与罩件302的上壁306连接。多个小突起350向外伸出每一个第一和第二突出端壁344和346以及第一和第二突出侧壁342和344。
突出上壁348包括一个矩形通道352(图10和12)。该矩形通道352的长度大约为第一和第二突出端壁344和346的间距的百分之90,其宽度大约为第一和第二突出侧壁340和342间距的百分之65。通道352居中位于第一和第二突出端壁344和346之间靠近第一突出侧壁340处。
突出上壁348还分别包括第一观察孔354和第二观察孔356(图10)。第一和第二观察孔354和356彼此沿长度方向对齐并且位于靠近第二突出侧壁342处。第一观察孔354位于靠近第一突出端壁344处,第二观察孔356位于靠近第二突出端壁346处。
突出上壁348还包括三个孔358(图10)。第一孔个358位于第一突出端壁344和第一观察孔354之间,第二个孔358位于第一和第二观察孔354和356之间,第三孔358位于第二观察孔356和第二突出端壁346之间。
凹陷360伸入罩件302邻近第一突起侧壁340的上壁306内。凹陷360位于与第一和第二突出端壁344和346等距离处。第一突起侧壁340、弓形侧壁362以及凹陷底壁364(图12)定出了凹陷360。
如图11所示,罩件302的上壁306还包括四个堆叠突起366。每一个堆叠突起366都位于罩件302的上壁306的一个圆角附近。这样,如图11所示,罩件302的上壁306的每一个圆角都有一个相应的堆叠突起366。参照图11中所示的一个堆叠突起366,每一个堆叠突起366包括一个弓形外壁368,其从罩件302的上表面306向上延伸。如图12所示,当从上壁306向上延伸时,弓形外壁368向着罩件302的突起168向内逐渐变窄。弓形外壁368终止于弓形上壁370处(图11)。弓形上壁370大致平行于罩件302的上壁302延伸。
每一个堆叠突起366还包括一个弓形内壁372,其从罩件302的上壁306向上延伸至大约弓形外壁368一半的距离。当从罩件302的上壁306向上延伸时,弓形内壁372远离罩件302中的突出部分338而向外逐渐变窄。水平支撑壁374(图11)从弓形内壁372朝向弓形外壁368,沿着大体平行于罩件302的上壁306的方向向外延伸。如图12所示,水平支撑壁374位于罩件302的上壁306上方高于突出上壁348处。垂直支撑壁376(图12)将水平支撑壁374和每一个堆叠突起366的弓形上壁370连接起来。
每一个堆叠突起366从罩件302的下侧敞开。这样,当从下方观察时,四个堆叠突起366在罩件302的下侧形成了口袋(未显示)。这些由堆叠突起366形成的口袋可以使多个罩件嵌套在一起。当嵌套在一起时,一个罩件302的嵌套突起366被另一个罩件302的堆叠突起366所形成的口袋容纳。优选地,罩件14互相嵌套的能力可以使多个罩件在嵌套时被一起灭菌处理。
如图11所示,闭合件304为矩形,其大小被做成盖住罩件302内的突出部分338并相对于突起固定。闭合件304包括一个上壁382,第一端壁384和第二端壁386,以及第一侧壁388和第二侧壁390。闭合件304的长度被限定在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之间,闭合件304的宽度被限定在第一和第二侧壁388和390之间。
闭合件304的上壁382分别具有上表面392和下表面394(图12)。闭合件304的上壁382还包括一个铰链(hinge)396,其沿闭合件304的长度方向线性延伸。
如图12所示,铰链396形成于上壁382的下表面392上,并且被限定在上壁382的厚度减小处。铰链396位于闭合件304的第二侧壁390向内大约闭合件的宽度的百分之25的距离处。这样,约百分之75的上壁382延伸在铰链396和闭合件304的第一侧壁388之间。
闭合件304的上壁382在第二侧壁390和铰链396之间的部分398包括两个窗口400和402(图11)。如图12所示,两个窗口400和402由上壁382厚度减小的部分形成。两个窗口400和402的区域是透明的。两个窗口400和402分别位于与罩件302的观察孔354和356相应的地方。
上壁382的部分398还包括三个定位销404(图11)。三个定位销404的每一个都从上壁382的下表面392的相应于罩件302的孔358的位置向下延伸。三个定位销404的每一个都适合被容纳在罩件302的一个相应的孔358中。
闭合件304的上壁382的一个在第二侧壁390和铰链396之间的部分406包括一个隆脊408,其从上壁382向上延伸。隆脊408定出了上壁382的部分406的居中区域410的轮廓。区域410长度大约为上壁382长度的百分之90。区域410包括一个壁412,其与闭合件304的上壁382平行且共面。如图12所示,多个空气通道414贯通壁412。多个空气通道414的每一个都为正方形且尺寸为3毫米乘3毫米。每一个空气通道414与每一个邻近的空气通道414的间隔为2毫米。
多个空气通道414形成三个分离的阵列416,418,420(图10)。空气通道414的内阵列416位于区域410的中心位置,并且延伸超过大约区域410长度的40%和大约区域410宽度的90%。第一外阵列418位于壁412内的内阵列416一侧;第二外阵列420位于壁412内的内阵列416与第一外阵列418相对的一侧。第一和第二外阵列418和420的宽度与内阵列416的宽度相等,其长度约为内阵列416长度的一半。
壁412分别包括第一肋422和第二肋424(图10)。第一肋422将内阵列416与第一外阵列418分开。第二肋424将内阵列416与第二外阵列420分开。
闭合件304的上壁382还包括第一和第二锁定突起。第一锁定突起426如图10所示,它位于上壁382邻近闭合件304的第一端壁384处的中间位置。第一锁定突起426向外伸出闭合件304的第一端壁384。第二锁定突起(未显示)位于上壁382邻近闭合件304的第二端壁386处的中间位置。第二锁定突起向外伸出闭合件304的第二端壁386。
闭合件304的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及第一和第二侧壁388和390垂直于闭合件304的上壁382延伸。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的相对端和第一和第二侧壁388和390的相对端被弯曲,以使端壁和侧壁的每一个相交处呈圆形,从而与上壁382的圆角一致。
闭合件304的每一个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包括一个内表面384(图12)和一个外表面430。切口432(图9)在与闭合件304的上表面382上的铰链396相应的位置穿过每一个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切口432使上壁382的部分406能够以铰链为轴且相对闭合件304的部分398做枢轴运动。
闭合件304的每一个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的内表面328包括多个向内的凹槽。图12显示了在每一个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的内表面428内的一个凹槽。至少有一个凹槽位于每一个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内的切口432的每一侧上。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上的多个凹槽中的每一个凹槽都与第一和第二突出端壁344和346内的小突起350对应,并且适合容纳对应的小突起350以使闭合件304相对于罩件302固定。
闭合件304的每一个第一和第二侧壁388和390包括一个内表面和一个外表面。闭合件304的每一个第一和第二侧壁388和390的内表面包括多个凹槽(未显示),这些凹槽与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的内表面428上的凹槽相似。第一和第侧壁388和390内的多个凹槽中的每一个凹槽都与第一和第二突起侧壁340和342内的小突起350相对应,并且适合容纳相应的小突起350以使闭合件304相对于罩件302固定。
把手434从闭合件304的第一侧壁388的下缘的第一和第二端壁384和386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向外伸出。当闭合件304被固定到罩件302时,把手434伸入罩件302的凹陷360并远离凹陷底壁364一段距离。
装置10’还包括空气过滤器和一个过滤器护栏。容器12的空气过滤器和过滤器护栏与上述参照图1-6说明的空气过滤器和过滤器护栏相同。因此,在下文中不对容器12的空气过滤器和过滤器护栏进行详述。
空气过滤器440的大小被做成容纳在由闭合件304的隆脊408定出的区域410内且盖住贯通墙壁412的空气通道414。过滤器护栏442的大小被做成覆盖闭合件304的区域410并且盖住隆脊408。过滤器护栏442分别包括第一锁定突起444和第二锁定突起446,其每一个适合于与闭合件304的一个相应的锁定突起426互锁,以使过滤器护栏442相对于闭合件304固定,从而覆盖过滤器440。过滤器护栏442还包括多个空气通道448。过滤器护栏442内的多个过滤器通道448有与闭合件304的壁412内的多个空气通道414相应的大小和排列。
用与上面参照图1-6所述的相同方法组装装置10’的容器12。因此,下文不再叙述容器12的组装。
过滤器440被热焊接到壁412的上表面由闭合件304的隆脊408定出的区域内。当被热焊接到壁412时,过滤器440被固定连接到壁412的外围以及将闭合件304内的空气通道414的阵列416,418和420分隔的肋422和424上。
为了将闭合件304连接到罩件302,闭合件304被置于罩件302的突出部分338上。为了使闭合件304相对于罩件302正确对齐,闭合件304的每一个定位销404被罩件302的一个相应的孔358容纳。随后对闭合件304向下施力,直到第一和第二端壁3 84和386的内表面428内的凹槽和第一和第二侧壁388和390的内表面428内的凹槽容纳突出部分338的第一和第二端壁344和346和第一和第二侧壁340和342的相应的小突起350为止。当罩件302的小突起350卡入闭合件304的凹槽时,闭合件304被固定到罩件302。
当闭合件304被固定到罩件302时,闭合件304的窗口400和402盖住罩件302的观察孔354和356并且允许通过它看到容器12的空腔28内部。而且,当闭合件304被固定到罩件302时,闭合件304的把手434位于罩件302的凹陷360内。闭合件304的端壁384和386和侧壁388和390起到了防水板(flashing)的作用,并且盖住罩件302的突出部分338的相应端壁344和346和侧壁340和342,从而在闭合件304和罩件340之间形成密封。
接下来,过滤器护栏442被固定在过滤器440上。过滤器护栏442盖住闭合件304的隆脊408,并且过滤器护栏442的锁定突起444和446与闭合件304的上壁382的锁定突起426互锁。当被固定在过滤器440上时,过滤器护栏442保护过滤器440以使其免受装置10’外的动物的损坏。
罩件302随后被连接到容器12的边框120。罩件302被压在容器12上以使罩件302的边框316的腿部318的凸缘320绕容器12的边框120的下壁126咬合,并且从其下方锁住。
如图12所示,当闭合件304的把手434被向上拉起时,闭合件304在把手434和铰链396之间的部分406从罩件302松脱(snap away),并且从如图12中的实线所示的关闭位置旋转至如图12中的虚线所示的开启位置。在部分406旋转的过程中,闭合件304的部分398相对于罩件302保持固定。
当闭合件304的旋转部分406处于开启位置时,一个或多个实验动物可以被移入或移出装置10’。在被移入或移出时,实验动物经过罩件320的通道352进入装置10’的容器12的空腔28内的隔间266和268中的一个。
为了使实验动物保留在装置10′内,闭合件304的旋转部分406被转回关闭位置。在开启和关闭位置的转换过程中,闭合件304的部分406咬合在罩件302上。
在一个装置10’中可以运送多个实验动物。隔板可以用来分隔容器12中的空腔28以将实验动物互相隔离。当使用隔板时,通过闭合件304内的窗口400和402以及罩件302的相应观察孔354和356可以看到每一个隔间266和268的内部。通过容器12的侧壁24和26内的多个空气通道70和98和闭合件304内的多个空气通道314可以使进气流进出装置10’。因为过滤器250,252和440覆盖了所有的空气通道70,98和414,所以进入空腔28的气流的被滤去了污染物。
装置10’被设计成与多个相似的装置共同运送大量的实验动物。装置10’包括如下特征,即能够使装置10’与其它相似的装置堆叠摆放,并肩摆放,和对头摆放。
为能够堆叠多个装置,罩件302的堆叠突起366被布置成能够容纳容器12的底壁18。这样,如图13所示,第一装置10A’的堆叠突起366可以被用来支撑第二装置10B’。当被第一装置10A’的堆叠突起366支撑时,第二装置10B’的底壁18架在第一装置10A’的堆叠突起366的水平支撑壁374上。结果,第二装置10B的容器12的底壁18与第一装置10A’的闭合件304的上壁382隔开。这使得空气可以流过第一装置10A’的闭合件304内的空气通道414。此外,第一装置10A’的堆叠突起366的垂直支撑壁376防止第二装置10B’沿水平方向(即,平行于第二装置10B’的底壁18的方向)运动。
因为装置10’的容器12与图1-6的装置10的容器12相同,装置10’可以用与上面参照图8所述相同的方法与相邻的装置并肩和对头摆放。当被并肩和对头摆放时,相邻装置的容器12的侧壁被相互隔开以使气流能够经过装置的容器12的侧壁进出每一个装置的空腔28。
通过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许多改进、变换和修改。这些在本领域的技术内的改进、变换和修改都应被所附权利要求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