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用外用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创伤用外用剂,用于皮肤创伤的治疗及处置。更具体的说,本发明所涉及的粉粒状以及软膏状的创伤用外用剂,因为是粉粒状或软膏状,所以即使是复杂的创面也能够无遗漏地密切贴敷,通过吸收渗出液并凝胶化,能够吸附、除去坏死组织,另外,因为凝胶化后还可持续地发挥吸收渗出液的能力,所以能够促进皮肤组织的修复,而且,使用后基本上成为一块状物,所以有易于除去的优异特长。
背景技术
皮肤损伤、特别是涉及到整个皮肤层的褥疮、重度皮肤溃疡、烧伤等,可观察到有大量渗出液发生,成为皮肤修复的障碍。所以,在这方面的治疗中,如何排出并除去创伤面所渗出的渗出液成为一个课题。在伴随有渗出液的皮肤损伤的治疗中,以前一直使用由蔗糖组成的细砂糖或白糖等。
蔗糖被认为,特别是在褥疮的治疗中,在发挥抑菌作用和肉芽增殖作用地同时,还具有通过添加的糖本身来排除由创伤面渗出的渗出液(排液)的效果,其结果,组织得以进行修复。另外,粒状的蔗糖不同于布状的保护材料等,即使是复杂的创伤面也能够无遗漏地密切贴敷、进行保护。
虽然蔗糖有排出渗出液的作用,但是它的吸收作用小。所以,被排出的渗出液通过糖的层渗出到纱布等上,成为污染衣服等的原因。另外,渗出到外部的渗出液,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快感,还给护理人员增加清洗创伤周围和衣服等的麻烦,成为护理和治疗实践中的一个大问题。
所以,人们希望有一种既能够对复杂的创伤面贴紧、保护,又对渗出液有吸收作用的创伤用处置剂。
在日本特公昭61-34829号公报中记载有这种创伤用处置剂。该处置剂以干燥粉末状的凝胶为构成成分,能够将渗出液吸收、保持于该凝胶内。而且,该凝胶通过吸收渗出液而溶胀,具备了粘性的粒子之间,成为有一定程度联结的物质,具有可容易除去的便利性。另外,在日本特开平9-169655号公报中,公开了具有同样作用的皮肤溃疡用外用散剂。作为必要构成成分,该散剂不仅含有凝胶(水溶胀性纤维素+结合剂),还含有糖以及碘消灵,所以不仅有渗出液吸收作用及便利性,而且还具有创伤治疗效果和预防杂菌感染的效果。
但是,即使是这些技术,在治疗重度的皮肤损伤方面,有时其效果还是不够。
例如,以往的创伤治疗剂,使用不溶性凝胶状物质作为构成成分,虽然该物质通过吸收渗出液而溶胀,增加了粒子间的粘附性,但只靠这种溶胀,不能使构成粒子间产生强固的结合,也不能发挥其使用后形成一块状物而容易除去的便利性。特别是在创伤面深并呈复杂形状的重度创伤的治疗中,由于有时要将治疗剂送入创伤面的深处,只靠凝胶溶胀所增加的粒子间的粘性,不能形成具有充分强度一块状物,会有创伤面残留溶胀粒子之虞。在含有用于促进创伤部位皮肤修复的糖、杀菌剂等的场合,由于进一步抑制了治疗剂形成一块的性质,在使用后除去时由于溶胀凝胶破碎等原因,药剂残留的可能性增加。
关于这一点,在日本特公昭61-34829号公报中,有“多数的场合可以通过进一步清洗创伤而完全除去。”的描述,但是,若考虑到护理者日常的麻烦和卧病在床的患者的痛苦,这种清洗并不合适。
又,所述创伤治疗剂,在重度创伤治疗中虽然能够非常有效地除去创伤面的坏死组织,但若从一开始就添加凝胶状物质,则无法形成具有使用后能够吸附除去坏死组织的强度的一块状物。
还有,为提高治疗上的便利性,在将以往的治疗剂以软膏剂的形式使用时,由于粒子间的结合性进一步减少,所以使用后不能作为一块状物轻易除去。即,利用以往的治疗剂作为软膏使用,是非常困难的。
如上所述,在治疗重度的褥疮、皮肤溃疡、烧伤等方面,人们希望一种在实际治疗现场的便利性高且更具有治疗效果的创伤用外用剂。
所以,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该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对于伴随有大量渗出液的皮肤创伤,特别是对于重度的褥疮等,能够紧贴在复杂的创伤面上,积极连续地诱导渗出液由患部排出,将其吸收、不使其向外部漏出,而且,即使含有糖类和杀菌剂等其他成分,也能形成具有可吸附坏死组织的强度的基本上为一块状的凝胶,保护创伤面,使用后,和纱布等一起带着吸附的坏死组织可以很容易地剥离。
另外,若是含有上述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的软膏剂,因为有这样的特性,同时还有伸展性,因此,可以容易地投与创伤面,另外,被认为可以容易地涂布到纱布等上。所以,本发明的另一课题是,提供一种治疗效果高并且更加具有便利性的创伤治疗用软膏状外用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为解决上述课题对创伤用的外用剂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若溶胶状(未交联状)高分子在创伤面上由渗出液使其凝胶化,则其不仅具有优异的渗出液吸收能,还因为能够转化为具有适度强度的凝胶,因此,使用后基本上成为一块状物,可以容易地除去,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用于皮肤创伤的治疗及处置,其特征在于,含有水溶性高分子2%以上(较好的是5%以上)以及交联剂0.01%以上20%以下,并且该水溶性高分子为未交联状态。
作为上述水溶性高分子,理想的是,在其结构中有酸性基,特别是该酸性基为羧基最佳。另外,作为上述交联剂,理想的是多价金属盐,特别是,含有铝的交联剂最佳。因为可容易调整溶胶—凝胶转化后的凝胶的性质,特别是可形成具有能够在将存在于创伤面的坏死组织在进在内部的状态下加以除去的强度的凝胶。
作为上述水溶性高分子,聚丙烯酸钠最为适合。因为关于作为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的构成成分的优秀性通过下述的实施例可以得到实际验证。
作为上述创伤用外用剂,理想的是含有杀菌剂0.1%以上10%以下,碘系杀菌剂用作该杀菌剂最为适合。因为能够对创伤面杀菌和防止杂菌感染,是优异的创伤治疗剂。
还有,含有糖类5%以上70%以下比较好。因为糖类一直以来就有治疗创伤的佳绩,具有抑菌作用和肉芽增殖作用。
上述创伤用概要材料所含有的水分,以3%以下为佳。因为若水分过多,有水溶性高分子等会溶解、凝胶化之虞。
另外,本发明的软膏状创伤用外用剂,含有上述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和流动剂。所以,不但可以仍然享有上述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的效果,而且伸展性优异,作为创伤用外用剂有着极其优异的便利性。
作为流动剂,较好的是聚乙二醇。因为它作为软膏的构成成分有优异的业绩。
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所具有的最大的特征是,该创伤用外用剂在使用之前是粉粒状或软膏状,但通过吸收创伤部位的渗出液,水溶性高分子才开始溶解,同时通过交联剂被交联而向凝胶发生相转移。并且,由于粉粒状或软膏状制剂本来的性质而能与创伤面紧贴,通过凝胶化而能够吸附除去存在于创伤表面的坏死组织,并且能够保护创伤部位,在使用后基本上成为一块状物而可容易地除去。
关于本发明,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能够形成具有足够强度的凝胶,所以在实际治疗时,即使用作具有非常高的便利性的软膏剂,也能将渗出液吸收、凝胶化,发挥上述本发明的效果。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所含有的水溶性高分子即使从溶胶状物质相转移为凝胶,也能够发挥吸收能,所以,通过连续地吸收渗出液而能够促进创伤部位的再生。
下面,详细叙述能够发挥这些效果的本发明的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使用的“水溶性高分子”,是作为外用剂在药理上允许的物质,另外,若是在使用前为未交联状态(溶胶状)并且为粉粒状,但由于渗出液等液体及交联剂的存在而凝胶化,则没有特别的限定。该种“水溶性高分子”的例子有:作为在其构造中有羧基的,有聚丙烯酸、藻酸、果胶、羧甲醚纤维素、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羧基乙烯基聚合物等;作为具有璜酸基的,有角叉菜胶等;作为具有羟基的,有聚乙烯醇、藻酸、果胶、羧甲醚纤维素、角叉菜胶等;作为多糖类,有黄原胶、结冷胶(gellan gum)、藻酸、果胶、羧甲醚纤维素、角叉菜胶等;作为蛋白质,有明胶等;它们的盐;以及它们两种以上的组合。但是,聚丙烯酸和藻酸之类通过多价离子而凝胶化的物质以盐的形式使用时,较好的是,该盐是钠盐、钾盐等一价金属盐。
这里所谓的“凝胶”是指具有在所有的溶剂中不溶的三维网络结构的高分子及它的溶胀体(高分子学会等编辑,新版“高分子辞典”,日本朝仓书店出版,第129页),所谓的“溶胶—凝胶转移”,是指在构成溶胶的粒子(或者是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含有介质的物质整体向凝固的凝胶变化(参见上述“高分子辞典”,第255页)。即,本发明的构成成分“水溶性高分子”,因为是最初处于未交联状态的物质溶解在渗出液中并通过交联剂而交联、凝胶化的物质,所以,是指在分子间被交联、成为三维网络结构以前的粒子,即,溶胶状高分子。在以往的技术文献中,也有将本来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凝胶状干燥物质吸收水分而溶胀成为不溶性粘状物质这一过程称为“凝胶化”的,但是,在本发明中的定义中,不称其为“凝胶化(溶胶—凝胶转移)”。
本发明的“水溶性高分子”,因为是“水溶性”的,所以首先溶解在渗出液中,通过同样溶解了的交联剂,各高分子相互间的结合高度进行,所以与最初开始由水不溶性的凝胶状物质溶胀所形成的物质相比,能够形成具有高得多的强度并且基本上成为一块状的凝胶状物质。
凝胶化的“水溶性高分子”,其渗出液吸收作用最好尽可能地高且持续。因为卧床的褥疮患者,在换创伤治疗剂时会感到很大的痛苦,所以希望尽可能的减少换药次数。所以,对于治疗剂的渗出液吸收能,希望其尽可能地高且持续。该渗出液吸收能,也可以通过选择水溶性高分子的种类进行调节。
水溶性高分子的配比,需要占创伤用外用剂整体的2%以上。因为若水溶性高分子的配比不足2%,则不发生药剂的凝胶化,也就得不到创伤渗出液的持续的吸收能。所以,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创伤渗出液吸收能,水溶性高分子的配比好的是10%以上,较好的是20%以上,更好的是30%以上,再好的是40%以上,还要好的是50%以上,特别好的是60%以上。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在作为软膏利用时,水溶性高分子占软膏剂全体质量的5%以上为宜,,更好的是10%以上,特别好的是15以上。对水溶性高分子的配比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制,但考虑到与其他的构成成分的平衡等,较好的是95%以下,更好的是90%以下。
本发明所使用的“交联剂”,只要是在药理上允许用于外用剂的、对渗出液有充分的溶解性、能够将溶胶状的“水溶性高分子”交联、使其凝胶化的,则对其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对于有羧基或璜酸基的“水溶性高分子”,可以使用多价金属盐,对于有羟基的“水溶性高分子”,可以使用硼酸(包括它的盐、硼砂)、二羧酸、二醛等。另外,即使“交联剂”不能单靠渗出液而充分溶解只要其在渗出液和为水溶性高分子的多元醇等的相互作用下显示出溶解性也可以。
将多价金属盐用作“交联剂”比较理想。因为比较容易到手,并且其药理
上的性状也已充分了解,可以安全使用。作为该种多价金属盐,例如可以列举:作为含铝交联剂,有氧化铝、醋酸铝、甘氨酸铝、乳酸铝、铝明矾、尿囊酸二羟基铝、蔗糖硫酸酯铝盐、水合硅酸铝、合成硅酸铝等;作为多价金属氯化物,有氯化镁、氯化钙等;作为多价金属溴化物,有溴化镁、溴化钙等;作为多价金属氧化物,有氧化钙、氧化铝等;作为有机酸多价金属盐,有醋酸铝、甘氨酸铝、乳酸铝等;作为硅酸类的多价金属盐,有硅酸镁、水合硅酸铝、硅铝酸镁、偏硅铝酸镁、合成硅酸铝等;作为铝及镁的含有物,有合成水滑石和氢氧化铝镁等;以及这些物质的2种以上的组合。
作为交联剂的配合量,相对于创伤用外用剂全体,要在0.01%以上(较好的是0.1%以上,更好的是1%以上,最好是2%以上),20%以下(较好的是15%以上,更好的是10%以上)。因为若不足0.01%,则在吸收创伤液后无法形成充分的交联,除去坏死组织会变得困难。另一方面,若超过20%,凝胶化时凝胶自身会变得过于坚硬而发生离水,得不到充分的渗出液吸收能。另外,在用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做软膏剂的场合,若考虑到和水溶性高分子的接触,交联剂的配合量更多一些为好。
本发明的恰当的作用效果,即,在凝胶化前及凝胶化后对创伤渗出液具有充分的吸水能并且在凝胶化后能够持续吸附坏死组织并在使用后容易地被除去这样的效果,是通过水溶性高分子的选择与组合、水溶性高分子和交联剂的组合、交联剂的选择与组合、以及对这些构成成分的含有量进行适当的调配而得到发挥。例如,作为较容易由于渗出液的存在而凝胶化的组合,可例举其结构中有羧基、磺酸基等酸性基团的水溶性高分子、及与多价金属盐类交联剂的组合。
本发明的构成成分“水溶性高分子”和“交联剂”,都是通过被创伤面渗出的渗出液所溶解并相互作用而凝胶化。这样,由于可以形成具有将存在于创伤表面的坏死组织吸收、保持于内部的足够强度的凝胶,所以比起以往的只是从最初起凝胶状物质溶胀的治疗剂,其除去坏死组织的能力显著提高。
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除了水溶性高分子及交联剂之外,也可以添加已有的用于创伤治疗的医药品。例如,可根据目的添加:具有渗出液排出作用和抑菌作用及肉芽增殖作用的糖类;防止杂菌感染及增殖的杀菌剂;胰蛋白酶、菠萝蛋白酶、链球菌激酶、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血纤维蛋白溶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蛋白质和核酸的分解酶;氧化锌、甘菊环等消炎剂;氯化溶菌酶、维甲酸生育酚、前列腺素、布拉地辛钠、尿囊素氯羟铝、纤维芽细胞增殖因子(FGF)、肝细胞增殖因子(HGF)等肉芽形成促进剂等。另外,为了进一步帮助吸水,也可添加吸水性聚合物颗粒。
本发明中添加的“杀菌剂”只要有杀菌作用,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但需要是药理上允许的。作为这样的杀菌剂,可例举出磺胺嘧啶银;聚乙烯吡啶酮碘、碘、碘化物离子盐等碘类杀菌剂;硫酸新霉素;利凡诺;洗必泰;苯扎氯铵;苄索氯铵等。其中,理想的是碘类杀菌剂。因为碘类杀菌剂,有良好的抗微生物作用和化学的特性。另外,若与碘一起添加碘化钾的话,能够发挥稳定性及水溶性。还有,本发明的构成成分水溶性高分子还有能长期稳定地保持碘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中添加的糖类,可以是例如精制糖、砂糖、白糖等蔗糖,和山梨糖醇、甘露糖醇、果糖、葡萄糖、木糖醇、乳糖、麦芽糖、麦芽糖醇、海藻糖等有治疗创伤效果的糖类。其中,砂糖、白糖等蔗糖,其治疗创伤效果特别高,所以是优选的。
糖类的含有量,在5%以上70%以下为宜。因为若不足5%,则不能充分发挥糖类的治疗效果,而若超过70%,则不能形成有足够强度的凝胶。作为该含有量,更理想的是10%以上60%以下。
以上的添加物由于没有凝胶化能,所以成为阻碍在吸收渗出液后外用剂整体形成一块状物的原因。但是,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由于具有优异的凝胶化能,所以即使添加具有治疗效果的添加物,也能够形成在使用后能容易地除去并且具有吸附除去坏死组织的强度的基本上为一块状物的凝胶。
本发明的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由于是粉粒状的,故具有可塑性,能够完全地紧贴复杂的创伤面,通过在各个部位相转移成凝胶来保护创伤部位。另外,只要是粉粒状的,则在作为软膏剂使用时,能够容易地将构成成分均一地分散于软膏剂整体中。为了保持粉粒状,它所含有的水分在3%以下比较好。因为若水分含量超过3%,,则由于水溶性高分子进行溶解、交联而失去本外用剂的可塑性,而且,有时不能发挥作为粉粒状制剂的特性。进一步,若考虑到长期的稳定性等,较好的是水分含量为2%以下(更好的是1%以下)。
这里所谓“粉粒状”包含“粉状”及“粒状”两个概念,只要是一般认为是的“粉状”及“粒状”的物质,则对其粒径没有规定。只是,要求其粒径要细小至能够紧贴复杂的创伤面的程度。
作为本发明的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的使用状态,可以考虑直接散布投与到创伤部位后用无菌纱布等覆盖的方法。如此,只要与纱布等一起使用,凝胶化的本发明的外用剂,能够在吸附坏死组织状态下与纱布等一起除去。即,完全不碰创伤面即可除去使用后的外用剂,并且由于创伤面几乎不残留外用剂,故不必进行清洗作业,所以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能够非常便利地用于日常治疗作业。
本发明的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可直接作为散剂利用,但这样使用时,粉体会分散,有时会弄脏床单、衣服,或弄脏皮肤和手。所以,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若作为软膏剂利用,则不但可仍然具有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的特性,而且在实际的创伤治疗现场,能够发挥更高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软膏状创伤用外用剂,可以通过在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中添加、混合流动剂来制造。这里所谓的“流动剂”,是指对粉粒状剂给予流动性,并且不会使水溶性高分子及交联剂之一或两方溶解、使之凝胶化的物质。作为该种“流动剂”,只要是医疗上所允许的、具有上述特性的物质,则没有限定,例如可以是聚乙二醇、丙三醇、丁二醇、丙二醇、软石脂、液体石蜡、Plastibase(商品名,聚乙烯与矿物油的混合物)等。
作为本发明的软膏状创伤用外用剂的使用状态,可以是涂布在创伤面上并用纱布等覆盖其上,也可以是先将本外用剂涂布在无菌纱布等上,再覆盖在创伤面上。另外,对纱布等的涂布,与粉粒剂相比,具有伸展性的软膏剂更容易,便利性更高。而且,本发明的软膏状创伤用外用剂,由于在使用后与纱布等一起可以很容易地从创伤面剥离,故可以减轻护理者的负担。
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在用于渗出液较少的创面时,可以考虑在用生理盐水等清洗创面后,不用擦拭而直接使用,另外,也可使用浸湿的纱布。另外,在作为软膏剂利用时,为了促进凝胶化,可在使用之前先将本软膏剂在水中浸渍。
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除上述成分之外,根据需要,可以按通常的配比量配入赋形剂、pH调整剂(酒石酸等)、缓冲剂、界面活性剂、湿润剂、增塑剂、着色剂、防腐剂、香料、安定剂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实施例及试验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这些对本发明不作任何限定。另外,在本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配比量的值都是质量%。
(实施例1)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的调制
本发明的粉粒状创伤用外用剂,作为散剂,按以下的配比量进行了调制。
表1 成分 制剂例1 制剂例2 制剂例3 聚丙烯酸钠 羧甲醚纤维素钠 聚乙烯醇 羧基乙烯基聚合物 乳酸铝 白糖 聚乙烯吡啶酮碘 甘露醇 30 30 5 余量 1 20 20 3 余量 1 30 40 6 1 余量
(实施例2)软膏状创伤用外用剂的调制
按以下的配比量调制了本发明的软膏状用外用剂。
表2 成分 制剂例4 制剂例5 聚丙烯酸钠 羧甲醚纤维素钠 乳酸铝 偏硅酸铝酸镁 合成水滑石 白糖 碘化钾 苹果酸 酒石酸 碘 聚乙二醇 14 10 1 0.1 10 1 1.4 2 1 余量 10 10 3 1 2 1 余量
(比较例1)
作为比较例,按以下的配比量调制了粉粒状及软膏状的创伤用外用剂。
表3 成分 制剂例6 制剂例7 白糖 碘化钾 聚乙烯吡啶酮碘 碘 浓甘油 聚乙二醇 余量 1 10 1 1 30 余量
(比较例2)
作为比较例,按照日本特公昭61-34829号公报的记载,调制了从最初即为凝胶状物质的以下的外用剂。
表4 成分 制剂例8 丙烯酰胺 双丙烯酰胺 琼脂糖 3.2g 82mg 2g
按照上述配比,调制并洗净厚度3mm的凝胶板后,在干燥器中50℃的温度干燥24小时。将其粉碎、过筛,配制成粒径在0.2mm以下的粉粒状外用剂。
(试验例1)
将实施例1、2所示的制剂例1及4的外用剂各50g充装入层压管后,放入湿度75%、温度40℃的稳定性试验机内,在1个月和2个月后对有效成分碘的影响做了调查。对碘的测定,是按照《第十三改正日本药局方解说书》日本广川书店1996年出版的C-2606所记载的定量法进行的。另外,在2个月后观察了外观。其结果,以充装时的碘的含量作为100%,将残存的碘的含量作为相对于初期值的%在表5中示出。
表5 稳定性试验期间 残存有效碘量(%) 外观 1个月后 2个月后 制剂例1 99.2 96.3 无变化 制剂例4 97.3 95.5 无变化
如表5所示,2个月后两制剂在外观上都看不到任何变化,另外,有效成分碘残存95%以上。所以,可知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不论是用作散剂还是用作软膏剂,都能够长期稳定地将碘保持。
(试验例2)
将为本发明外用剂的制剂例1和4及作为比较例的制剂例6~8的外用剂,在猪肉片上适量涂布后用纱布覆盖,常温下放置1天后剥去纱布,观察各制剂是否可以容易地除去和制剂的状态。观察的结果在表6中示出。
表6除去状态制剂例1制剂例4制剂例6制剂例7制剂例8○○×××○○××-
在表6的列中,制剂与纱布能够容易地一起除去的场合用○表示,不能的场合用×表示,在右列中,吸收渗出液而凝胶化的状态用○表示,不凝胶化的状态用×示出。
根据上述结果,放置1天后,本发明的外用剂(制剂例1和4),显示出将渗出液排出、吸收的作用,并凝胶化,可以与纱布一起容易地除去。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比较例的制剂例6和7,虽然显示出渗出液排出作用,但不能保持,渗出液渗出到纱布上。这样的结果表明,制剂例6和7在实际使用时渗出液会渗出到纱布上,进而会弄湿床单等,给患者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另外,作为比较例的制剂例8,本来就是凝胶状物质,确实吸收渗出液而溶胀了,但达不到基本上形成一块状物的状态,为粒状物质集合的状态,由于粒子之间的结合弱,所以不能与纱布一起除去。
根据以上结果,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不论是作为散剂还是作为软膏剂利用,都能够通过吸收渗出液并凝胶化来保护创伤面,而且在治疗后能够容易地除去,具有很高的便利性,这一效果得到明确。
(试验例3)
将老鼠的背除毛,制作了直径1cm的圆形的烫伤,用老鼠制作了创伤模型。将作为本发明外用剂的制剂例1及4和作为比较例的制剂例6~8的制剂各500mg涂布在该创伤模型上,用纱布覆盖,放置一天。在这期间,老鼠用束缚器具束缚。然后剥去纱布,观察制剂是否容易地除去以及制剂的状态。结果在表7中示出。
表7除去状态制剂例1制剂例4制剂例6制剂例7制剂例8○○×××○○××-
表7中的记号的意思,与表5中的相同。
根据本试验结果,与上述试验例2相同,本发明的外用剂排出、吸收渗出液而凝胶化,显示出很好的治疗效果和便利性,但比较例的外用剂,渗出液渗出到纱布上。另外,制剂例8的状态也与试验例2相同,没有形成基本上为一块状的物资。
本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即使是在实际的创伤治疗场合,也能够通过吸收渗出液并凝胶化来保护创伤面,另外,在治疗后可容易地除去。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由于为粉末状或软膏状,所以能够完全紧贴在复杂的创伤面的细小部位,在各创伤部位显示出优异的渗出液吸收作用,然后凝胶化。该凝胶化能够保护创伤部位,而且由于在凝胶化之后还能继续吸收渗出液,从而能够减少换药的次数,减轻患者的负担。另外,凝胶化的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由于具有充分的强度能够吸附除去坏死组织,而且即使添加没有凝胶化能力的糖类和杀菌剂等治疗剂,使用后也能够基本上形成一块状物,可容易地除去。还有,本发明的软膏状创伤用外用剂,在实际皮肤创伤治疗中,能够发挥更高的便利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创伤用外用剂及软膏剂,由于具有以往所没有的便利性等,所以在重度褥疮、皮肤溃疡、烧伤等皮肤创伤治疗方面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