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状普通过磷酸钙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磷肥制造领域中,特别涉及粒状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的加工制造方法。
普钙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料之一,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近七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质量指标一直处于以下范围:
P2O5(有效) 12~18%(分三个等级)
H2O(游离) 12~14%
游离酸(P2O5) ≤5.5%
而普钙的品种则过于单一,至今仍然为粉状和块状混合物。其物理性能长期没有得到改善,造成普钙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存在如下缺陷:
1、由于肥料没有粒度要求,粉块不匀,造成均匀施肥困难,肥料的利用率始终徘徊在15~25%之间,肥效得不到提高。
2、由于粉块不匀,特别是游离酸较高,块肥接触作物根杆时,造成作物局部烧伤,影响农业丰收。
3、肥料在储运过程中,极易受压结块和吸潮结块,给施肥带来不便。
4、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不利于机械化施肥作业和拌种施肥,只能用于传统的小农经济。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粉状(或与块状混合)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粒状普钙的加工制造方法。
实现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是:
用传统普钙制造方法生产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呈粉状或与块状混合的普钙,根据其游离酸(P2O5)地分析含量,通过计算,按比例加入中和剂钙镁磷肥,中和其中的游离酸及多余水份,后再将经过中和的物料,经过粉碎,转入过粒机,采用附聚成球原理,在转鼓造粒机中,用高速雾化水束喷洒在物料表面,使物料滚动成粒。其后,再转入回转干燥机进行干燥,含水量达到3~5%指标后,再进行筛分,粒度在2~4mm之间,即为成品粒状普钙,经冷却后,包装出厂。粒度不符合要求者,粗返料再回转到粉碎、造粒工序,掺入新一轮造粒成形,细余料则直接返回造粒机进入下一轮造粒,这样循环往复,直至全部造粒合格。
具体工艺流程及要求指标如下:
1、工艺流程:
首先,对一定数量的粉状或与块状混合的普钙,进行取样化验,分析其中游离酸(P2O5)的含量,再对准备用作中和剂的钙镁磷肥进行取样化验,分析出其中MgO、CaO的含量,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再计算钙镁磷肥的加入量。确定了钙镁磷肥的加入量后,即可称重计量,将钙镁磷肥均匀地加入普钙中,进行中和。中和反应完成后,即将中和后的普钙送入破碎机进行破碎,破碎完后,再转送到造粒机中进行造粒,造粒后的普钙,水份含量高,再转入干燥机内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普钙,粒度大小不匀,再转入筛分机中进行筛分,合格者,经冷却包装即为成品,不合格者,再直接返回到破碎或造粒过机,参加新一轮的破碎、造粒。具体见附图1:粒状普钙生产工艺流程图。
2、工艺要求及指标:
(1)中和:
降低普钙水份和转化游离酸的有效手段是中和。本工艺方法选用钙镁磷肥作中和剂,钙镁磷肥作为一种产量大、应用广泛的一种磷肥,其有效磷以枸溶性形式出现,它与普钙适量中和,不会造成全磷和水溶性下降,相反还加入了部分枸溶性磷,有利于作物长效吸收。其化学原理是:钙镁磷肥中的Ca2(PO4)2、Mg3(PO4)2,与普钙中的游离酸和水份发生以下反应:
这样,加入适量的钙镁磷肥,可将普钙中全部的游离酸转化为水溶性磷,并化合部分水份,同时放出的热量又蒸发一部分游离水,促使中和后的普钙水份降至8-10%。
但应注意钙镁磷肥的加入量要以完全中和游离酸为限,若用量过多则造成水溶性磷下降,有效磷退化,甚至产生难溶的磷酸三钙。因此,应根据普钙中游离酸的含量以及钙镁磷肥的MgO、CaO含量来计算中和所需加入的钙镁磷肥的用量。
设需要中和的普钙总量为M吨,则加入钙镁磷肥的总量m吨的计算公式为:m=1.035M×[P2O5][CaO+MgO]]]>
其中,〔P2O5〕为待中和普钙中游离酸的含量,单位:%
〔CaO+MgO〕为加入钙镁磷肥的MgO、CaO含量总和,单位:%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每批普钙游离酸(P2O5)的含量及钙镁磷肥MgO、CaO含量分析,来计算钙镁磷肥的加入量。
实施例1:有10吨需中和的普钙,含游离酸(P2O5)为5.5%,用于中和的钙镁磷肥含MgO:11%,CaO:43%,则需加入钙镁磷肥总量为:
加入钙镁磷肥后,要混合均匀,翻堆2-3次,反应24小时,蒸发水份,即形成了松散、干燥的中和普钙,为下步造粒备好了原料。
(2)粉碎:
中和后的普钙仍有一部分块肥,当这些大块物料参与造粒时,不仅越滚越大,还不断压坏刚成球的小颗粒,降低了成球率,破坏了颗粒园度,增加了粗返料的破碎量。因此,对中和处理后的普钙需进行破碎,使小于1毫米的物料达到95%以上。粉碎设备采用链板式粉碎机,链板易清理,使用周期长,粉碎效率高。
(3)造粒:
普钙造粒是采用附聚成球原理,高速雾化水束喷洒在物料表面,使物料附聚成小颗粒,然后不停地滚动成长,抛光园润成一定的球粒。经中和处理的普钙,游离酸已全部转化,水份下降至8-10%,物料经过料斗、粉碎机、皮带机进入造粒机,不会出现粘堵现象。
粒状普钙生产,关键要控制好进入造粒机的水份。当进入造粒机物料水份高于12%时,造粒机内会因物料过湿而成大球。因此,要求进入造粒机物料的水份要控制在8-10%,游离酸全部转变为磷酸二氢钙(镁)。
为使造粒的成球率一开始就能达到90%,每次造粒开始即需加入一定量的1-3毫米细颗粒,作为成球的“核心”即母粒。物料进行一次造粒循环后,筛下小于2毫米的细颗粒,就可连续不断地作为“核心”补充给造粒机,从而保持整个生产过程中成粒率稳定在90%以上。如果不加入“核心”和补充细颗粒返料,成球率只有60%左右。造粒设备可选用复混肥定型转鼓造粒机,采用蒸汽转鼓造粒。它具有成球率高,颗粒强度好,颗粒表面光滑园润等特点。卧式造粒机内壁装有耐温耐腐蚀的塑料衬板,能克服造粒时物料粘壁和对造粒机金属筒体的腐蚀。蒸汽压力选定在0.5MPa以上,喷头埋设在物料内部100mm左右,采用汽液混合专用喷头,当通汽通水时,水被蒸汽雾化,形成高速细水束喷洒在运动的物料中,利用水的集聚作用形成物料小球,然后在造粒机内不断滚动成一定直径的球粒,进入后面干燥设备。所用的蒸汽能提高物料温度,使普钙中某些盐分受热融溶形成少量液体,增加物料间的湿度,有利于物料之间的集聚粘合,同时可减少造粒机的水份加入,降低后部的干燥负荷,防止形成大球和结块。如果物料水份过高,水束过大,蒸汽压力低,雾化不好,则出现大球或呈稠状物质,以致无法造粒。如果水份少,物料过干,则难以集聚,成球率降低。水份和成粒率均可由操作人员调节水汽阀门和进入的物料量控制。推荐工艺指标:进造粒机的物料水份控制在8-10%,造粒机出口的物料水份控制在12-13%,出口温度在50-55℃,出口颗粒控制在1-4mm。
(4)干燥:
从造粒机出来的肥料颗粒,进入回转干燥机。为防止烘干温度过高,造成有效磷退化,烘干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出口物料温度控制在75℃-80℃,水份降到3-5%。
(5)筛分;
烘干的颗粒经胶带运输机送到筛分机,2-4mm的合格颗粒,经筛分后,冷却包装,小于2mm细颗粒经胶带机输送回造粒机,大于4mm的粗颗粒返回粉碎设备,粉碎后再进入造粒机,整个生产过程采用机械化作业和封闭的生产流水线。
按上述工艺方法,制出粒状普钙的质量分级及特征: 指 项 标 目优等品一等品 合格品 Ⅰ Ⅱ有效磷(P2O5)%≥ 18 18 14 12游离水(H2O)%≤ 3.5 5 5 5粒度(2.0-4.0mm)%≥ 90 90 85 85颗粒平均抗压强度N≥ 12 10 8 8粒状普钙除了保持粉状普钙的优点外,还有以下特征:
(1)颗粒均匀,适用于机械化施肥,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效率。
(2)提高了有效磷利用率,粒状普钙能防止粉肥流失,并克服了因块度不匀引起土壤局部盐份和游离酸偏高,对作物造成伤害,有效磷利用率从25%上升到35%。
(3)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水份低、颗粒不受潮、不结块,不会受压板结,储运性好,施用方便。
(4)能与氮肥、钾肥直接掺混成氮磷钾复混肥。掺混过程中,不会与尿素发生水解,是最简易的复混肥生产方法,用户对这样的复混肥一眼就能看出其中含有的氮磷钾成分,从而可防止假冒复混肥的冲击。
(5)缩短丁普钙的熟化期。熟化前期主要是通过转化提高有效磷,熟化后期转化缓慢,主要是降低水份。对需造粒的普钙可提前中和,熟化期可提前3-5天。
由于粒状普钙有上述特点,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30%产量的普钙将要以粒状普钙出现,到2010年,除少量作复混肥原料用的普钙外,传统的粉状普钙将全部被粒状普钙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