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1457204
  • 上传时间:2018-06-17
  • 格式:PDF
  • 页数:11
  • 大小:1.95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56434.3

    申请日:

    2010.10.29

    公开号:

    CN102652073A

    公开日:

    2012.08.2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B60K 11/06申请日:20101029授权公告日:20141210终止日期:2016102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K 11/06申请日:20101029|||公开

    IPC分类号:

    B60K11/06; B60L11/18; B62D25/04; H01M10/50

    主分类号:

    B60K11/06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坂启词; 李秉周; 高桥良明; 栗林徹; 目代英久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9.12.14 JP 2009-28284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党晓林;王小东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即使是在搭载于后部座位距车辆后端部的距离短的小型车上的情况下,也确保车厢内的居住空间,同时蓄电装置的冷却效率良好。电池被包括在车辆(1)上所搭载的IPU(13)中。电池的冷却结构具有朝车厢(2)内开口的进气口(14),并且包括:进气管道(15),其在该进气口(14)和IPU(13)之间延伸;和罩(16),其配置成覆盖进气口(14),并形成有使车厢(2)内和进气管道(15)连通的孔(16a)。进气口(14)配置成,在车厢(2)内的与位于后部座位(5)斜后方的C柱(8)接近的后方的一侧部,开口朝车厢(2)内侧倾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蓄电装置进行
    冷却,所述冷却结构具有朝车厢内开口的进气口,并且包括:冷却风通路,其在该进
    气口和所述蓄电装置之间延伸;和罩,其配置成覆盖所述进气口,并形成有使所述车
    厢内和所述冷却风通路连通的孔,该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厢内,在与位于后部座位斜后方的柱接近的后方的车厢内一侧部,所述
    进气口配置成开口朝车厢内侧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柱后方的挡风玻璃进行支承的装饰件的水平面部设置所述罩,并在该罩
    的水平面形成所述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的位于所述罩的前方的部分形成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风通路配设成沿着底板上表面而通过所述车厢内的一侧部,并且在所述
    冷却风通路的周围配设有绝热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风通路的截面面积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蓄电装置扩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风通路设置成以最短距离对所述进气口和所述蓄电装置之间进行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罩位于从所述进气口离开的位置,在所述罩的靠车辆内侧的侧面形成有使
    所述车厢内和所述冷却风通路连通的另外的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的位于所述罩的前方的部分以朝后方倾斜的方式形成缺口。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热件为无纺布,采用超声波熔接将所述绝热件与所述冷却风通路接合。

    说明书

    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尤其涉及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的车辆
    用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得到广泛实际应用。在这样的混合动力车辆等中,
    搭载有向电动机等供给电力的大容量的蓄电装置。蓄电装置中使用了能反复充放电的
    电池,每逢充放电时会出现放热。

    当电池的温度上升时,会出现产生性能劣化、短寿命化等不良影响的问题。此外,
    当电池的温度上升时,节能功能会发生作用,会出现从电池输出的动力受到限制,车
    辆的动力性能受到损坏这样的问题。另外,当电池的温度上升时,还会出现电池冷却
    用风扇的动作频率增加,车厢内的空调性能受损这样的问题。

    因此,以往,为了抑制电池的温度上升,存在经由进气管道(冷却风通路)供给
    由空调调节器冷却的车厢内的空气而对电池进行冷却的情况。一般,从节省空间和冷
    却效率的观点来看,进气管道的进气口配置得离电池比较近。例如,考虑在后部座位
    旁的装饰件或后部座位自身上设置进气口。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所谓的掀背车、货车等中将电池搭
    载在行李空间的地板上的情况下,将进气口设置在比后座盖所配置的位置靠上侧的行
    李侧边架部,以使进气口不被装载的行李所堵塞。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144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小型车的情况下,当将进气口设在后部座位旁的装饰件或后部座位自身
    上时,后部座位变窄,不能充分确保车厢内的居住空间。

    此外,在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应用于小型车的情况下,由于后部座位距车
    辆后端部的距离短,不能充分确保后部座位斜后方的C柱和进气口之间的间隔。这
    种情况下,当将进气口设在C柱所接近的后方时,会出现被C柱妨碍,无法从进气
    口导入足够的冷却空气,电池的冷却效率变差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是在搭载于后部座位距车
    辆后端部的距离短的小型车上的情况下,也确保车厢内的居住空间、同时蓄电装置的
    冷却效率良好的冷却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为了对搭载于车辆的蓄电装置进行冷却,所述冷
    却结构具有朝车厢内开口的进气口,并且包括:冷却风通路,其在该进气口和所述蓄
    电装置之间延伸;和罩,其配置成覆盖所述进气口,并形成有使所述车厢内和所述冷
    却风通路连通的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厢内,在与位于后部座位斜后方的柱接近
    的后方的车厢内一侧部,所述进气口配置成开口朝车厢内侧倾斜。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进气口配置在与位于后部座位斜后方的柱接近的后方的车厢
    内一侧部,因此,进气口的存在不会对车厢内的居住空间带来影响。另外,即使是在
    后部座位距车辆后端部的距离短的小型车的情况下,也能够美观地配置进气口。另外,
    由于从车厢内通过罩的孔而吸入冷却风通路的冷却空气的进气音被所述柱隔断而隔
    音,因此,降低了落座于后部座位的乘客听到的噪音。

    此时,虽然有可能车厢内的冷却空气被所述柱妨碍而不能充分地导入冷却风通路
    内,但再本发明的冷却结构中,将进气口设置成开口朝车厢内侧倾斜。由此,能够将
    车厢内的冷却空气充分地导入冷却风通路内,蓄电装置的冷却效率良好。另外,本发
    明的车厢中,也包括与车厢连续的行李厢。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对所述柱后方的挡风玻璃进行支承的装饰件的水平
    面部设置所述罩,并在该罩的水平面形成所述孔。该情况下,能够简易地设置该罩及孔。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柱的位于所述罩的前方的部分形成缺口。该情况下,
    能够更好地将车厢内的冷却空气导入冷却风通路内,蓄电装置的冷却效率更加良好。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冷却风通路配设成沿着底板上表面而通过所述
    车厢内的一侧部,并且在所述冷却风通路的周围配设有绝热件。

    该情况下,冷却风通路不会朝车厢内突出,能够充分确保车厢内的居住空间。另
    外,即使是在冷却风通路周围的温度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冷却风通路的外侧朝
    内侧传热,抑制通过冷却风通路内的冷却风的温度上升,因此,蓄电装置的冷却效率
    更加良好。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冷却风通路的截面面积从所述进气口到所述蓄
    电装置扩大。该情况下,能够降低冷却风通路内的冷却空气的压力损失(流动阻力),
    蓄电装置的冷却效率更加良好。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冷却风通路设置成以最短距离对所述进气口和所
    述蓄电装置之间进行连结。该情况下,能够降低冷却风通路内的冷却空气的压力损失,
    蓄电装置的冷却效率更加良好。但是,冷却风通路需要考虑向车辆的搭载而进行设置。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使所述罩位于从所述进气口离开的位置,在所述罩
    的靠车辆内侧的侧面,形成有使所述车厢内和所述冷却风通路连通的另外的孔。该情
    况下,经由该孔从车厢内侧也能够将冷却空气导入冷却风通路内,蓄电装置的冷却效
    率更加良好。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柱的位于所述罩的前方的部分以朝后方倾斜的
    方式形成缺口。该情况下,既确保柱的强度又能更好地将车厢内的冷却空气导入冷却
    风通路内,蓄电装置的冷却效率更加良好。

    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绝热件为无纺布,且用超声波熔敷与所述冷却
    风通路接合。该情况下,不出现在进气管道的内侧残留接合痕、或在进气管道上开孔
    的情况,就能够接合绝热件,因此不会增加进气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车辆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罩周围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罩周围的纵剖视图。

    图4是示出罩周围的概略俯视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罩周围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车辆1进行说明。

    图1中,车辆1是具备将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及电动机(电动发电
    机)作为动力产生源的混合动力车辆。该车辆1构成为能够将内燃机和/或电动机的
    动力经由动力传递装置(传动装置)而驱动车轴。此外,车辆1构成为能够将来自内
    燃机和/或车轴的动力传递至电动机,并通过电动机进行再生动作。

    车辆1在此处为具备上掀式后部门(掀盖)或上掀式后部窗(玻璃掀盖)的小型
    的掀背车辆,是乘客所搭乘的空间即车厢2和主要搭载行李的空间即行李厢3未被隔
    开的两厢车。

    车辆1在车厢2内具备供乘客落座的前部座位4及后部座位5,未对应于这些前
    部座位4及后部座位5进行图示,设置有分别具备窗部的前部座位用门及后部座位用
    门。而且,行李厢3配置在后部座位5的后方。另外,以下,将行李厢3包括在车厢
    2内而将两厢合在一起称为车厢2。

    在车辆1的车身左右两侧,设有支撑车顶及车顶板并构成车厢的多根柱(支柱)。
    此处,作为柱,从前方依次设有也称为前柱的A柱6、也称为中柱的B柱7、也称为
    侧柱(quarter pillar)的C柱8、也称为后柱或后门柱的D柱9。

    在两侧的A柱6的前侧设置挡风玻璃(前挡风玻璃)10,在两侧的C柱8和D
    柱9之间设置后角窗玻璃(后角窗挡风玻璃)11。而且,A柱6位于挡风玻璃10和
    前部座位用门之间;B柱7位于前部座位用门和后部座位用门之间;C柱8位于后部
    座位用门的门玻璃和后角窗玻璃11之间。

    另外,将温度被调节后的气流朝向车厢2内后方导入的空调装置(空调调节器)
    12配置在仪表板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用于对车辆1上搭载的智能动力单元
    (以下,称为“IPU”)13进行冷却,该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具有朝车厢2内开口的
    进气口14,并且包括:进气管道15,其在该进气口14和IPU13之间延伸;和罩16,其
    配置成覆盖进气口14,并形成有使车厢2内和进气管道15连通的孔16a(参照图2)。

    IPU13与所述电动机电连接,由作为蓄电装置的电池(直流电源、二次电池)和
    动力控制单元(以下,称为“PCU”)构成。IPU13配置在行李厢3的地板(floor board)
    17的下方且底板(floor panel)18的上方。

    电池例如由将多个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的电池元件串联连接后的电池模块构
    成。

    PCU例如由动力驱动单元(以下,称为“PDU”)、电压转换单元、电子控制
    单元(以下,称为“ECU”)等构成。PDU为电动机的驱动电路。电压转换单元包
    括在电动机和电池之间进行直流和交流电压转换的逆变器、和进行交流电压的升压降
    压的DC/DC转换器。ECU与PDU、内燃机、电动机、动力传递装置等车辆1的各构
    成要素电连接,并控制这些各构成要素。ECU是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接口电路等的电子
    电路单元。

    由于电池组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发热或焦耳热、及PCU含有的被称为功率半导
    体的发热元件的发热,IPU13的温度上升。当温度上升时,IPU13内的电池存在性能
    劣化、短寿命化等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冷却。因此,将温度较低的车厢2内的空气或
    由空调装置供给的冷却后的空气(以下,一并称为“冷却空气”)经由罩16、进气
    管道15导入IPU13内,由此对IPU13进行冷却。

    另外,虽未图示,但设有用于将IPU13内的温度上升后的空气向车辆1外排出的
    空气通路即排气管道。而且,排气管道上配设有从IPU13侧抽吸空气的吸入型风扇,例
    如多叶片风扇。另外,也可在进气管道15上设置向IPU13供给冷却风的推入型风扇。

    进气管道15是用于将车厢2内的冷却空气作为冷却风通过罩16的孔16a而从进
    气口14导入并送入至IPU13的冷却风通路。进气管道15由树脂制的单一部件构成或
    由多个部件连接构成。进气管道15为截面外形呈大致圆形状的管状部件,位于进气
    管道15的一端的开口为进气口14。进气口14配置在车厢2内的接近C柱8的后方
    的一侧部。位于进气管道15的另一端的开口与IPU13的壳体连接。另外,进气管道
    15的截面外形并不限于大致圆形状,也可是椭圆形状、矩形形状、矩形形状以外的
    多边形形状等适宜的形状。

    当驱动所述风扇时,所述排气管道内的空气向车辆1外排出。由此,在进气管道
    15内产生图1中箭头所示的空气流动,车厢2内的冷却空气经由罩16、进气管道15
    供给至IPU13,吸除由IPU13内的电池等发出的热,对IPU13进行冷却。

    如图2及图3所示,罩16以覆盖进气口14的方式配置在车厢2内的接近C柱8
    的后方的一侧部。此处,罩16以覆盖进气口14的方式组装于对后角窗玻璃11进行
    支承的树脂制的内饰零件即后角窗装饰件19的一部分。

    罩16具有面向车厢2内的大致水平的水平面壁16b,并被配置成在该水平面壁
    16b和进气口14之间设有间隙。在罩16的水平面壁16b上,从表面至背面贯通地形
    成有使车厢2内和进气管道15之间连通的孔16a。此处,大量矩形形状的孔16a呈
    格子状配置。另外,孔16a也可是1个或少许,另外,也可形成为圆形状、椭圆形状、
    矩形形状以外的多边形形状等适宜的形状。

    由于进气口14及罩16配置在车厢2内的接近C柱8的后方的一侧部,因此,
    即使是在后部座位5距车辆1的后端部的距离短的小型车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罩16
    及进气口14以良好的外观美观地配置。另外,由于将进气口14配置在C柱8的背
    面,因此,吸入进气管道15的冷却空气的进气音被C柱8隔断而隔音,因此,落座
    于后部座位5的乘客听到的噪音降低。

    然而,由于将进气口14配置在C柱8的背面,因此,有可能车厢2内的冷却空
    气C被柱8妨碍而不能充分地导入进气管道15内。因此,将进气口14构成为以从
    上方朝车厢2内倾斜的方式形成的开口。由此,能够将车厢2内的冷却空气充分地导
    入进气管道15内。

    另外,如图4所示,使C柱8的位于罩16前方的部分形成缺口。此处,以使C
    柱8朝后方倾斜的方式形成缺口8a。由此,冷却空气沿着缺口8a流动,所以能更好
    地将冷却空气导入进气管道15内。

    另外,在从强度等观点来看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如图4中单点划线所示,以
    使车辆内侧部分一样地薄壁化的方式在C柱8的位于罩16前方的部分上形成缺口。
    此外,也可只在C柱8的车辆内侧部分的靠车辆1后方侧的一部分上形成缺口。

    此外,参照图1,就进气管道15而言,考虑到向车辆1的搭载,进气管道15整
    体弯曲,但进气管道15是以如下方式形成:尽可能以最短距离对进气口14和IPU13
    之间进行连结,并且没有急剧弯曲部分,尽可能呈直线状延伸。具体而言,进气管道
    15形成为:从进气口14以通过车辆1的一侧部的方式向下方延伸,其后,沿着底板
    17的上表面延伸。

    由此,进气管道15不朝车厢2内突出,能够充分确保车厢2内的居住空间。另
    外,能够降低冷却空气的压力损失(流动阻力),能进一步高效地冷却IPU13。

    另外,进气管道15形成为:从进气口14至IPU13,其截面面积扩大。由此,能
    够进一步降低冷却空气的压力损失(流动阻力),并能够进一步高效地冷却IPU13。

    然而,在进气管道15周围的温度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热从进气管道15的外
    侧传递至内侧,供给至IPU13的冷却风的温度显著上升。该情况下,无法高效地冷却
    IPU13。因此,在进气管道15的外表面周围配设由玻璃纤维、无纺布等构成的绝热件
    20,对进气管道15内的空间和进气管道15周围的空间之间进行绝热。

    由此,即使在进气管道15周围的温度高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进气管道15
    的外侧向内侧传热,抑制冷却风的温度上升,并进一步高效地冷却IPU13。另外,绝
    热件20优选配设成遍及进气管道15的整个外表面,不过也可配设在其一部分上。

    作为绝热件20,此处,采用新雪丽(シンサレート)(注册商标,株式会社住
    友3M生产),新雪丽是用聚酯纤维强化聚丙烯(PP)的超细纤维后得到的无纺布的
    绝热件。而且,从绝热件15的外侧采用超声波熔接而在多个部位对进气管道15和绝
    热件20进行接合。由此,不会出现在进气管道15的内侧残留接合痕、或在进气管道
    15上开孔的情况,因此不会增加进气音。

    接下来,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进行说明。本
    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仅罩16A不同。

    罩16A在位于其车厢内侧的侧面壁16c上,从表面至背面贯通地形成有使车厢2
    内和进气管道15连通的另外的孔16d。此处,大量的矩形形状的孔16d呈格子状配
    置。由此,从车厢2内侧也能够将冷却空气导入进气管道15内。另外,孔16d也可
    是1个或少许,另外,也可形成为圆形状、椭圆形状、矩形形状以外的多边形形状等
    适宜的形状。此外,也可构成为孔16a所形成的部分和孔16d所形成的部分相连续。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蓄电
    装置的冷却结构并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可适当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实施方式中,对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的车辆1上的情
    况进行了说明。但搭载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的车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电
    动车或燃料电池车。

    此外,实施方式中,对作为蓄电装置冷却IPU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蓄电装置
    不限于IPU13。例如,也可仅冷却电池。此外,也可代替电池或同电池一起,对电容
    器进行冷却。

    关 键  词:
    装置 冷却 结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45720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