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和天然药物复方活性筛选的方法及其用途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和天然药物复方活性筛选的方法及其用途,特别是对长期临产应用经验方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中药和天然药物复方活性筛选的方法及其用途。
二、背景技术:
新药研究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药物作用的发现,二是药物应用的研究。药物的发现是药物研究最初始的步骤,是寻找和认识各种物质药用价值的过程。药物发现这一步骤不同于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属于基本不可控过程,药物发现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偶然发现和通过筛选来发现。药物的偶然发现,主要是在生活和医疗实际过程中的偶然发现,而药物筛选是主动寻找药物的过程。所谓筛选,就是对可能作为药用的物质,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实验,发现其药用价值。
由于我国长期以仿制国外药品为主,未能重视新药筛选及相关基础研究,筛选模型落后,技术方法陈旧,至今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药物筛选系统。虽然传统药物源自天然,具有长期的民间应用基础,开发风险相对较低,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已成为新药开发和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全面开展传统药的筛选,研制开发新品种。国内外目前还未能建立针对中药复方药理活性地现代筛选方法与技术,从而出现同类品种严重重复,疗效基本相同,技术含量偏低,产品利润空间有限的局面,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化化竞争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由于信息不全、不准确、不及时,造成选题失误、投资失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大大制约了新药研究开发的效率。
近年我国密切注视国际上新药研究开发的新进展,积极吸取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尤其在国家支持建立的新药筛选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已注重研究建立了一批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乃至基因水平的筛选模型,使新药筛选逐步从经验式、机遇式的普筛向以新理论为指导的定向设计过渡,并积极掌握自动化实验技术,进行了高通量筛选的尝试;选择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修饰,获得具有特色的新结构化合物方面取得不少成功的例子,如根据香茶菜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获得了具有抗肿瘤作用较强的新结构化合物。所有这些进展都标志着我国新药研究的开发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药物筛选的投入相对较少,特别是未能针对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特点建立活性筛选的技术方法已迫在眉睫,必须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三、发明内容(正文内容)
本发明涉及中药和天然药物复方活性筛选的方法,该方法是将复方中的中药或天然药物按照物理、化学、剂量、功能主治等特征分为多层结构或多区组后再进行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析因设计等以对复方中中药或天然药物活性筛选,该法能够仅用较少的实验次数筛选出具有较好活性的中药复方或天然药物的组合处方,降低筛选成本,提高筛选成功率,将大大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如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升降浮沉等组合而成,明显不同与化合物的筛选,若按化合物活性筛选的方法开展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的活性筛选,不仅给国内企业带来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优势的发挥。因此本发明根据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的多方面特征对其进行分层和分组后以进行活性筛选,将极大地提高成功率,降低成本。
本发明具有如下特征或创新性:
1、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的层级性:根据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中药物的物理特性(如结构、溶解性等),化学属性(生物碱、黄酮等),剂量(线形量效关系、非线形量效关系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等特征将药物分为不同的层级,并依据层级不同分别进行活性筛选;
2、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的区组性:根据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中药物的物理特性(如结构、溶解性等),化学属性(生物碱、黄酮等),剂量(线形量效关系、非线形量效关系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等特征将药物分为不同的区组,并依据区组不同分别进行活性筛选;
3、层级与区组的综合性:将层级与区组因素综合起来,即将一个层级分为多个区组,或将一个区组分为多个层级后作为一个元素进行活性筛选;
4、复方中的药物交互作用的多向性:药物之间可能存在拮抗、协同、相加或无关等多种可能性,本发明将药物按相同或相近特征分层分组后有利于发现与利用药物的交互作用,提高筛选成功率。
四、附图说明(正文内容)
中药或天然药物复方按功能可分层为清热解毒层、益气养阴类、活血化瘀类、宣肺平喘类等不同层次,而按化学性质分组为黄酮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组。分层后的清热解毒药物亦可再按化学性质分组为黄酮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组;而分组后的生物碱类亦可再分层为杂环衍生物类,萜苹衍生物类,甾衍生物类。
五、具体实施方式(正文内容)
实施例:中药复方抗脑缺血活性筛选
目前针对脑缺血的中药众多,中成药亦不少,如何开展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与活性筛选是一个应该面对和不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根据临床经验拟订处方后进行药效验证,虽然可能发现活性好的处方但必然带有一些明显无效甚至有不良反应的成分,不利于中药的现代化。我们依据本发明的方法将常用药物按功能主治分为清热解毒类与活血化瘀类等层次,再根据化学性质为黄酮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组。最后通过析因设计9次实验(含对照组)即筛选出具有较好活性的抗脑缺血新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