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pdf

  • 上传人:1***
  • 文档编号:1420980
  • 上传时间:2018-06-14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442.2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055982.X

    申请日:

    2014.01.28

    公开号:

    CN203782746U

    公开日:

    2014.08.2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避免重复授予专利权IPC(主分类):E02D 29/045申请日:20140128授权公告日:20140820放弃生效日:20160817|||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E02D 29/045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620031 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变更后:620031 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变更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授权

    IPC分类号:

    E02D29/045; E02D17/18; E01F5/00

    主分类号:

    E02D29/045

    申请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发明人:

    姚裕春; 袁碧玉; 李安洪; 徐骏; 李楚根; 葛学军; 庞应刚; 曾永红; 李井元; 赵青海; 唐第甲

    地址:

    620031 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代理人:

    王建国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经济等特点。它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础,沿道路纵向浇筑于沟谷基底稳定岩土体上;隧道结构体,设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础顶部;回填缓冲填筑体,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础及隧道结构体两端;排水通道,设置于沟谷底部,连通回填混凝土基础两侧的回填缓冲填筑体;回填保护层,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及隧道结构体顶部;造地填筑体,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及隧道结构体顶部。

    权利要求书

    1.  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其特征是它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础(1),沿道路纵向浇筑于沟谷基底稳定岩土体上;隧道结构体(2),设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础(1)顶部;回填缓冲填筑体(3),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础(1)及隧道结构体(2)两端;排水通道(4),设置于沟谷底部,连通回填混凝土基础(1)两侧的回填缓冲填筑体(3);回填保护层(5),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3)及隧道结构体顶部(2);造地填筑体(6),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3)及隧道结构体(2)顶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回填缓冲填筑体(3)密实填筑,压实系数不小于0.8。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其特征是:所述排水通道(4)在沟谷底部每隔10~20m设置一道,其截面尺寸为宽高1.0~2.0m,纵坡不小于4%。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其特征是:所述回填保护层(5)采用浆砌片石填筑,厚度不小于0.5m。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其特征是:所述排水通道(4)由具有凹槽形截面的混凝土基础(41)和填充于其内的回填碎石(43)构成,混凝土基础(41)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泄水孔(42),在回填碎石(43)及混凝土基础(41)的顶面铺设透水土工布(44)。

    说明书

    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特别涉及山区道路沟谷泥石流防治或山区道路沟谷段回填造地工程。
    背景技术
    在我国山区沟谷十分发育,修建的道路工程经过沟谷时,通常以桥梁的形式通过,当具有沟谷泥石流危害时,需要以大跨度桥梁通过,但如果沟谷两端道路的线路标高较低时,沟谷段的泥石流危险性不能消除,或当在既有道路通过的沟谷区需要回填沟谷进行山区造地时,需要一种新的山区沟谷道路通过结构形式以解决此问题,并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经济等特点,并符合环保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经济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其特征是它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础,沿道路纵向浇筑于沟谷基底稳定岩土体上;隧道结构体,设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础顶部;回填缓冲填筑体,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础及隧道结构体两端;排水通道,设置于沟谷底部,连通回填混凝土基础两侧的回填缓冲填筑体;回填保护层,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及隧道结构体顶部;造地填筑体,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及隧道结构体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有效解决了山区道路沟谷段泥石流防治或在既有道路通过的沟谷区回填造地问题,并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经济等特点,并符合环保的要求。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的排水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中示出构件、部位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回填混凝土基础1、隧道结构体2、回填缓冲填筑体3、排水通道4、混凝土基础41、泄水孔42、回填碎石43、透水土工布44、回填保护层5、造地填筑体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础1,沿道路纵向浇筑于沟谷基底稳定岩土体上;隧道结构体2,设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础1顶部;回填缓冲填筑体3,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础1及隧道结构体2两端;排水通道4,设置于沟谷底部,连通回填混凝土基础两侧的回填缓冲填筑体;回填保护层5,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3及隧道结构体顶部2;造地填筑体6,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3及隧道结构体2顶部。
    回填混凝土基础1作为隧道结构体2的承载基础,并保证隧道结构体2的整体稳定和控制其沉降量。隧道结构体2作为通行道路,可避免泥石流对道路工程的危害,或避免沟谷回填造地而影响既有道路。回填缓冲填筑体3,保护回填混凝土基础1和隧道结构体2,增加其稳定性和避免泥石流的冲击作用。排水通道4设置于沟谷底部,连通回填混凝土基础两侧的回填缓冲填筑体,排出回填混凝土基础1靠山侧的地下积水,保证整个结构体的长期稳定。回填保护层5避免泥石流直接冲击回填混凝土基础1和隧道结构体2,以及掏蚀回填缓冲填筑体3。利用造地填筑体6回填沟谷,形成造地使用场地。该结构有效解决了山区道路沟谷段泥石流防治或在既有道路通过的沟谷区回填造地问题,并具有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经济等特点,并符合环保的要求,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
    参照图1,所述回填混凝土基础1沿道路纵向浇筑于沟谷基底稳定岩土体上,其埋设深度需满足上部隧道结构体2的变形要求及上部填筑体的 压力控制要求,并保证自身在上部结构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所述隧道结构体2与回填混凝土基础1间需要采取抗剪措施,不能发生与回填混凝土基础1间的剪切变形,其结构强度能抵抗上部填筑土的荷载。所述造地填筑体6当回填隧道构造为了回填造地时采用,其填筑高度根据造地标高进行确定。所述回填缓冲填筑体3应密实填筑,压实系数不小于0.8。所述回填保护层5当回填隧道构造为了防治泥石流时采用浆砌片石填筑,厚度不小于0.5m。
    所述排水通道4在沟谷底部每隔10~20m设置一道,其截面尺寸为宽高1.0~2.0m,纵坡不小于4%,参照图2,所述排水通道4由具有凹槽形截面的混凝土基础41和填充于其内的回填碎石43构成,混凝土基础41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泄水孔42,在回填碎石43及混凝土基础41的顶面铺设透水土工布44。当通过回填混凝土基础1段时,混凝土基础41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关 键  词:
    山区 沟谷 回填 隧道 构造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42098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