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pdf

  • 上传人:e1
  • 文档编号:1416321
  • 上传时间:2018-06-14
  • 格式:PDF
  • 页数:12
  • 大小:786.49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0359650.5

    申请日:

    2015.05.29

    公开号:

    CN204703500U

    公开日:

    2015.10.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4G11/48

    主分类号:

    E04G11/48

    申请人:

    孙金桥

    发明人:

    孙金桥

    地址:

    100176北京市大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7号院1号楼90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16

    代理人:

    赵永伟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龙骨、托梁和支撑装置,所述托梁的底部焊接有一立管,该立管安装在支撑装置上,所述的龙骨位于托梁的上部,并通过连接机构与托梁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支撑稳定,保证了现场施工的安全性。不受不规则平面的制约,可以实现微调节,安装简单,节约用料。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龙骨、托梁和支撑装置,所述托梁的底部焊接有一立管,该立管安装在支撑装置上,所述的龙骨位于托梁的上部,并通过连接机构与托梁连接在一起。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机构为:在所述龙骨的底端设置有T形槽,螺栓置入该T形槽内,所述螺栓的头部被T形槽限位,螺杆穿过托梁后安装有锁紧螺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和下支撑,所述的上支撑靠在所述的下支撑上,并通过固定件固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支撑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的内管的下端安装在外管上端的内部,在所述的内管上设有数个内管定位孔,在所述的外管上设有与内管定位孔对应的外管定位长孔,所述的定位销穿过外管定位长孔和内管定位孔,将外管和内管连接;在所述外管和内管的连接端,所述的外管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上安装有调节螺母,所述的调节螺母将定位销紧固,所述的立管插入内管中。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支撑由上靠板、下靠板、斜立柱、水平杆和支撑杆组成,所述的上、下靠板均由一边开有V型槽的矩形板组成,所述的上、下靠板的V型槽同向,且同轴放置,在所述上靠板的其它三边上分别连接有支撑杆,组成三角支架,所述下靠板的其它三边与对应的支撑杆之间均设有水平杆,在所述的其中一水平杆与上靠板的底端连接一斜立柱,在所述的斜立柱上套有一固定件,所述的固定件和上、下靠板的V型槽将所述的上支撑围住。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件为一倒钩,所述倒钩的一端套在所述的斜立柱上,勾起端和上、下靠板的V型槽将所述的上支撑围住。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其中一支撑杆与上靠板固定连接,并通过水平杆与下靠板固定连接;其它两支撑杆与上支撑杆活动连接,并通过水平杆与下靠板活动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管的下端和内管的上端分别设有底板和顶板。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和顶板相同,结构为:主体整体呈正方形,四角设有倒角,四个侧边上设置有弧形槽,在中心设有一个大孔,在所述倒角的内侧分别设有小孔。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龙骨整体呈工字型,包括上部的托架和底部的支架,托架和支架通过连接板连接在一起,所述的托架、支架和连接板一体成型;所述的T形槽开设在支架上,沿支架的长度方向布置。

    说明书

    说明书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属于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是建筑业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过程,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可概括为“四化”:一是设计标准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前提。要求设计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构配件设计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二是构件部品化。采用装配式结构,预先在工厂生产出各种构配件运到工地进行装配;混凝土构配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预制和工具式钢模板现浇相结合,发展构配件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预制装配程度。在建筑材料方面,积极发展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重视就地取材,利用工业废料,节约能源,降低费用;三是施工机械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即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四是管理信息化。这指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从设计、制作到施工现场安装,全过程实行科学化组织管理,这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慢,与其他行业和国外同行业相比,大多数企业施工技术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低,施工效率差,劳动强度大,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工程质量通病屡见不鲜,建设成本不断增大。在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工程建设高潮的今天,建筑业企业必须从提高施工工效、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劳动者工作强度的角度出发,在全面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尽快接近和赶上国外先进施工技术水平。要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用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来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包括龙骨、托梁和支撑装置,所述托梁的底部焊接有一立管,该立管安装在支撑装置上,所述的龙骨位于托梁的上部,并通过连接机构与托梁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连接机构为:在所述龙骨的底端设置有T形槽,螺栓置入该T形槽内,所述螺栓的头部被T形槽限位,螺杆穿过托梁后安装有锁紧螺母。
    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和下支撑,所述的上支撑靠在所述的下支撑上,并通过固定件固定。
    所述的上支撑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的内管的下端安装在外管上端的内部,在所述的内管上设有数个内管定位孔,在所述的外管上设有与内管定位孔对应的外管定位长孔,所述的定位销穿过外管定位长孔和内管定位孔,将外管和内管连接;在所述外管和内管的连接端,所述的外管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上安装有调节螺母,所述的调节螺母将定位销紧固,所述的立管插入内管中。
    所述的下支撑由上靠板、下靠板、斜立柱、水平杆和支撑杆组成,所述的上、下靠板均由一边开有V型槽的矩形板组成,所述的上、下靠板的V型槽同向,且同轴放置,在所述上靠板的其它三边上分别连接有支撑杆,组成三角支架,所述下靠板的其它三边与对应的支撑杆之间均设有水平杆,在所述的其中一水平杆与上靠板的底端连接一斜立柱,在所述的斜立柱上套有一固定件,所述的固定件和上、下靠板的V型槽将所述的上支撑围住。
    所述的固定件为一倒钩,所述倒钩的一端套在所述的斜立柱上,所述的勾起端和上、下靠板的V型槽将所述的上支撑围住。
    所述的其中一支撑杆与上靠板固定连接,并通过水平杆与下靠板固定连接;其它两支撑杆与上支撑杆活动连接,并通过水平杆与下靠板活动连接。
    在所述外管的下端和内管的上端分别设有底板和顶板。
    所述的底板和顶板相同,结构为:主体整体呈正方形,四角设有倒角,四个侧边上设置有弧形槽,在中心设有一个大孔,在所述倒角的内侧分别设有小孔,
    所述的龙骨整体呈工字型,包括上部的托架和底部的支架,托架和支架通过连接板连接在一起,所述的托架、支架和连接板一体成型;所述的T行槽开设在支架上,沿支架的长度方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支撑稳定,保证了现场施工的安全性。
      2.托梁、龙骨易于加工,产品质量更易得到控制,外观质量好,耐久性好。
      3.周转材料总量节约可达80%以上。
      4.施工现场直接安装,既方便又快捷,主体结构工期可节约30%以上。
      5.有利于环境保护,减轻噪音污染,现场施工更加文明。
      6.可按设计要求随意分割,灵活性大,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顶板(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P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托梁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图1中下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包括龙骨6、托梁7和支撑装置,所述托梁7的底部焊接有一立管72,该立管72安装在支撑装置上,所述的龙骨6位于托梁7的上部,并通过连接机构与托梁7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连接机构为:在所述龙骨6的底端设置有T形槽64,螺栓8置入该T形槽64内,所述螺栓8的头部被T形槽64限位,螺杆穿过托梁后安装有锁紧螺母9(常规的螺母或蝶形螺母)。
    所述的龙骨6整体呈工字型,包括上部的托架61和底部的支架62,托架61和支架62通过连接板63连接在一起,所述的托架61、支架62和连接板63一体成型;所述的T形槽64开设在支架62上,沿支架62的长度方向布置;托架61内填充有支撑木64。
    可以在所述的托梁7的端部设置有U形槽71(或通孔),螺杆穿过该U形槽71,具体安装时,将龙骨安放在托梁的上部,螺栓沿水平方向置入T形槽内,同时螺杆穿过U形槽后,安装有锁紧螺母,实现龙骨和托梁的固定。
    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撑1和下支撑2,所述的上支撑1靠在所述的下支撑2上,并通过固定件3固定。所述的固定件3为一倒钩,所述倒钩的一端套在所述的斜立柱25上,所述的勾起端和上、下靠板23和24的V型槽将所述的上支撑1围住,通过倒钩沿斜立杆转动和上下移动,从而将上支撑1紧固。
    所述的上支撑1包括外管5和内管4,所述的内管4的下端安装在外管5上端的内部,在所述的内管4上设有数个内管定位孔12,在所述的外管5上设有与内管定位孔12对应的外管定位长孔17,所述的定位销14穿过外管定位长孔17和内管定位孔12,将外管5和内管4连接,定位销14为回型钩,可以有效的放置外管5和内管4的转动。在所述外管5和内管4的连接端,所述的外管5上设有外螺纹13,所述外螺纹13上安装有调节螺母15,所述的调节螺母15通过微调,从而将定位销14紧固。所述的调节螺母15上设有调节把手16,可以更方便的实现调节螺母15的上下调节。所述的立管72插入内管4中。
    所述的下支撑2由上靠板23、下靠板24、斜立柱25、水平杆22和支撑杆21成,所述的上、下靠板23和24均由一边开有V型槽的矩形板组成,所述的上、下靠板23和24的V型槽同向,且同轴放置,间隔一定的距离,在所述上靠板23的其它三边上分别连接有支撑杆211、212和213,组成三角支架,所述下靠板24的其它三边与对应的支撑杆211、212和23之间均设有水平杆22,分别为221、222和223,在所述的水平杆223与上靠板23的底端连接一斜立柱25,在所述的斜立柱25上套有一固定件3, 所述的固定件3和上、下靠板23和24的V型槽将所述的上支撑1围住。
    所述的支撑杆213与上靠板23固定连接,并通过水平杆223与下靠板24固定连接;其它两支撑杆211和212与上靠板23活动连接,并通过水平杆221和222与下靠板24活动连接。比如通过螺钉将支撑杆211和212和上靠板23、水平杆221和222与下靠板24进行连接,从而可以实现两个支撑杆211和212的旋转,进行折叠,在运输的过程中,可以缩小空间。
    在所述外管5的下端和内管4的上端分别设有底板18和顶板11。在所述外管5的下端和内管4的上端分别设有底板18和顶板11,所述的底板18和顶板11相同,主体呈正方形,其四角设有倒角,四个侧边上设置有弧形槽,在中心设有一个大孔,在所述倒角的内侧分别设有小孔。
    底板18中间留有一个大孔181,可用于放置可调底座作为加高外管5,四个角处留有四个小孔182,四个侧边上设置有弧形槽183,可用铁钉或螺栓将外管5固定在地面以提高稳定性;
    顶板11中间留有一个大孔111可用于放置U型可调顶托用于加高内管4,也可放置早拆装置实现提前拆模或放置支撑头起到稳固梁的作用,顶板四个角处留有四个小孔112,可用铁钉将内管4固定在木梁上,以提高稳定性。四个侧边上设置有弧形槽113,用于放置钢管,可以对钢管进行限制。所述的外管5和内管4由钢材制作而成。
    所述的支撑杆21由钢材制作而成。所述的龙骨采用铝合金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使用时,将内管4向上拉出直至所需高度在将定位销14插入外管定位长孔14和内管定位孔12中,并用调节螺母15微调所需高度,顶板11直接顶到工字木梁或工字钢等其它模板梁上,底板18放在基础地面上。打开下支撑2将上支撑1垂直放在上靠板23和下靠板24上,并将倒钩3钩在外管5上用锤子向下打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一定的可调范围,以满足不同被支撑结构高度的需要。这种范围的可调性主要是由内管4的内管定位孔12和外管5的外管定位长孔的相对位置的不同来实现的:将内管4和外管5调节至所需高度,然后将定位销14插入外管定位长孔17和对应的内管定位孔12,再通过调节把手16转动调节螺母15,直到将定位销紧固为止,这样就完成了特定高度的钢支撑的安装。如果高度不够时可以在顶板11的大孔111中放置U型可调顶托或在底板18的大孔181中放置可调底座也可同时放置用于加高的支模系统。
    拆卸时,只需转动调节把手16将定位销14松开,使调节螺母15和定位销14留有间隙,然后将定位销14拔出,使外管5和内管4分开,如比较紧固,可以用锤子敲打即可。在拆卸下支撑2的时候用锤子敲打倒钩3,使其松动,将上支撑1和下支撑2分开。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实现快速周转,从而降低了施工成本;另外,该构件外形相对较规则,可减少对施工场地的占有,运输也较为方便,考虑到材料的利用率,设计有不同的规格型号以满足不同的承载要求,使结构满足要求而不浪费材料,确保其安全实用经济性。

    关 键  词:
    装配式 建筑 施工 新型 支撑 系统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装配式建筑施工新型支撑系统.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41632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