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加热锅 本发明涉及利用电磁感应加热的烹调用电磁感应加热锅。
图6所示是已有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纵剖面图。锅1是用复合材料以深冲加工成型的有底圆筒,该复合材料是用铁素体不锈钢作外层2、用热导率高的铝材作中间层3、再用奥氏体不锈钢作内层4的三层结构。例如,在电炉之类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8内装有产生交变磁场的加热线圈9,将锅1放在对着加热线圈9的位置。
当将装有烹调物的锅1放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8上,由变频器电路(图中未画出)给加热线圈9输送高频电流时,加热线圈9产生交变磁场,由铁素体不锈钢制成的外层2发热。由于中间层3铝材的热导率高,外层2的发热在传向由铝材制成的中间层3的同时,中间层3整体的温度也立即上升,中间层的热量传向由奥氏体不锈钢制成的内层4加热烹调物。此时,由于内层的热导率较低,中间层热量的一部分通过其内部传导并从端面部散发到外面。
如上所述,已有的用铝材两面配置不锈钢的3层结构的复合材料制成的锅,由加热线圈导致的其外层地发热首先加热中间层整体,中间层的热量虽然经过内层传给烹调物,但由于中间层和内层的热导率不同,中间层的热量的一部分在其内部传导,并从其端面直接向外界散发掉了,产生的宝贵热量没能有效地用于烹调。存在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热量损失少、热效率高的电磁感应加热锅。
本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锅是用热导率高的金属材料和配置在其两侧的热导率比其低的金属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制成有底圆筒形锅并在热导率高的金属材料的底面部周边形成薄壁部。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薄壁部是在底面部周边连续地形成。
进而,上述薄壁部是在底面部周边以一定间隔形成。
另外,上述薄壁部是在底面部周边平行地形成多个。
另外,上述各薄壁部的厚度不同,距底面部远的薄壁部的厚度比距底面部近的薄壁部的厚度小。
而且,本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锅是用热导率高的金属材料与配置在其两侧的热导率比其小的复合材料成型为有底圆筒形,在该有底圆筒形锅的底面部周边形成有深度达到热导率高的金属材料内部的凹槽。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锅,中间层由铝材构成、内层由奥氏体不锈钢构成、外层由铁素体不锈钢构成。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纵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主要部位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斜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主要部位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主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6是原有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纵剖面图。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纵剖面图,图2是该实施例1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主要部位的剖面图,图3是该实施例1的电磁感应加热锅的斜视图。图1中1是深冲加工成型的有底圆筒形的锅,用厚0.55mm的铁素体不锈钢板为外层、厚2mm的铝板为热导率高的中间层、厚0.3mm的奥氏体不锈钢板为内层的三层复合材料制成。
图中的5、6是在从锅1的底面部到外侧面下部范围在外层2的表面且沿其周面以压力加工方式形成的凹槽,其深度达到中间层3的内部。即,靠近底面部的凹槽5使中间层3具有形成其板厚T1约为0.8mm的薄壁部的深度,距底面部远的凹槽6使中间层3具有形成其板厚T2约为0.4mm的薄壁部的深度。另外,图中7是涂复在内层4表面的氟塑料涂层。
当将锅体1置于电炉之类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上,通过变频器给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输送高频电流时,由铁素体不锈钢构成的锅体1的外层2在加热线圈产生的高频磁场的作用下,面向加热线圈的底面部产生涡流导致外层2自身发热。该外层的发热传给中间层3的铝材并在热导率高的中间层内传导,使得中间层整体的温度上升,中间层3的热量通过内层4传给烹调物,从而加热烹调物。
从外层2传给中间层3的热量在中间层内部从其底面部向周边区域传递时,由于在底面部的周边设置了将底面部包围的薄壁部,从而抑制了上述的热传导,所以使得被薄壁部包围的底面部区域的温度升高。因而,能够从锅的底面高效率地加热烹调物。
实施例2
实施例1是将设置在锅体1底面部周边的凹槽5、6加工成围绕锅的一周的连续的凹槽,但也可以如图4、图5那样,在锅体一周的范围内以一定的间隔连绵地形成多个凹槽5。这种情况下,在锅底面部的周边在中间层3形成一定厚度的薄壁部,可获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磁感应加热锅,因为是用热导率高的金属材料与配置在该金属材料两侧的热导率比其低的金属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制成有底圆筒、在热导率高的金属材料的底面周边形成薄壁部,所以锅的底面部的发热能够有效地传递给烹调物、可以提高热效率。
而且,由于在底面部周边平行地形成有多个薄壁部,所以能够防止热量从锅的底面部向周边传导、可以提高热效率。
另外,因为多个薄壁部中,距锅底面部远的薄壁部的厚度比距锅底面部近的薄壁部的厚度小,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热量的传导、可以提高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