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1

接地端子配件和具有该配件的电气连接器.pdf

  • 上传人:Y948****062
  • 文档编号:1323768
  • 上传时间:2018-04-15
  • 格式:PDF
  • 页数:31
  • 大小:1.22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001912.6

    申请日:

    2006.01.19

    公开号:

    CN1808786A

    公开日:

    2006.07.26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H01R 13/648公开日:20060726|||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648(2006.01); H01R4/66(2006.01)

    主分类号:

    H01R13/648

    申请人: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发明人:

    知览清彦; 恩地晓彦; 樫尾正行

    地址:

    日本国大阪府

    优先权:

    2005.01.21 JP 2005-01442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刘激扬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气连接器,该电气连接器的可靠性得以改进,并且可以被容易地识别。插座连接器(1)包括内嵌成型的机体(10),以便使插座壳体(20)嵌入该机体内。插座连接器(1)包括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插座接地接触部(40)包括壳体接触部(43),该壳体接触部(43)与插座壳体(20)的外周接触,并且可以从插座连接器(1)的外部看到该壳体接触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组装到电气连接器上的接地端子配件,其具有用于电气连接器的框架式壳体和内嵌成型的机体,以便将所述壳体嵌入该机体内,并且该端子配件具有:一端,该端用作连接基板固定表面的端子,所述电气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基板固定表面上;和另一端,其用作连接另外一个连接器的端子,该端子配件包括:
    将所述端子配件装配在电气连接器上,压入所述机体内的压装部;
    与所述压装部连接的引导部,具有引导端,该引导部用作连接基板固定表面的端子,所述基板固定表面上安装有电气连接器;和
    将所述端子配件装配到电气连接器上,与电气连接器的壳体接触的壳体接触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端子配件,其还包括弹性片部,该弹性片部与一个侧面相连,所述侧面与压装部和引导部相对,所述弹性片部具有引导端,在装配另外一个连接器时,将该弹性片部用作连接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并保持该连接器,其中所述压装部、弹性片部和壳体接触部都是沿同一方向伸出的突出。

    3.
      一种电气连接器,其包括:
    用于电气连接器的框架式壳体,
    内嵌成型的机体,以便将电气连接器的壳体嵌入该机体内,和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地端子配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连接器,所述的电气连接器壳体具有沿横切基板固定表面的方向伸出的突起,所述基板固定表面上安装有电气连接器。

    5.
      一种电气连接器,其包括:
    用于电气连接器的框架式壳体;
    内嵌成型的机体,以便将电气连接器的壳体嵌入该机体内;
    接地端子配件,该接地端子配件具有:压入所述机体内的第一压装部;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与第一压装部相连并具有引导端,该第一引导部用作与基板固定表面相连的端子,所述电气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基板固定表面上;和壳体接触部,该壳体接触部与电气连接器的壳体接触,从电气连接器的外面可以看到该壳体接触部;和
    信号端子配件,该信号端子配件具有:压入所述机体内的第二压装部和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与第二压装部相连并具有引导端,该第二引导部用作与基板的固定表面相连的端子,所述电气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基板固定表面上,信号端子配件没有上述壳体接触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气连接器,其中接地端子配件还包括第一弹性片部,该弹性片部与一个侧面相连,所述侧面与第一压装部和第一引导部相对,所述弹性片部具有引导端,以在装配另外一个连接器时,将该弹性片部用作连接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并支撑该连接器,其中第一压装部、第一弹性片部和壳体接触部都是沿同一方向伸出的突出。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气连接器,其中所述的电气连接器壳体具有沿横切基板固定表面的方向伸出的突起,所述基体固定表面上安装有电气连接器。

    说明书

    接地端子配件和具有该配件的电气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电连接多个基板以及类似部件的电气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像便携式电话这样的电动装置内设有多个基板。为在基板之间传输并接收多个信号,需要使这些基板彼此电连接。当电连接这些基板时,例如经常使用板对板式的连接器组件,此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互相配合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形中,当将固定有插头连接器的基板和固定有插座连接器的基板连接在一起时,使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互相配合,以便使多个基板电连接。
    如果外部的噪音进入连接器内,则可能会导致上述连接器组件发生故障。此外,如果噪音从连接器传播到外部,则可能会导致外围设备发生故障。因此,当连接器用于像便携式电话这样的电动装置时,优选采用固定有金属护罩的连接器。
    已经研制出多种固定有金属护罩的连接器。公开号为平10-335000的未审查日本专利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接地壳体的插头连接器和具有端子的插座连接器,所述端子包括第二接触片。当使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互相配合时,第二接触片与接地壳体的外壁接合。因此,如果所述端子接地的话,由于接地壳体通过第二接触片接地,所以可以借助接地壳体实现防护作用。
    但是依照上述日本专利批露的连接器组件,插头连接器具有接地壳体,插座连接器具有端子,该端子包括使接地壳体接地的第二接触片。从而无论何时插入/分离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都会接触接地壳体,而向第二接触件上施加力。因此包括第二接触片的端子容易受损。
    另外,在插座连接器的第二接触片的外侧设置有绝缘机体(housing),因而眼睛不能从插座连接器的外部看到第二接触片。结果难以鉴别下述多个插座连接器,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具有装配位置彼此不同的第二接触片。
    另外,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互相配合,从而使第二接触件和接地壳体在插座连接器内互相接触。因而,即使第二接触件和接地壳体处于非接触状态时,也难以从外部检修非接触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度可靠的接地端子配件和具有这种配件的电气连接器。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识别的电气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组装到电气连接器上的接地端子配件,其具有用于电气连接器的框架式壳体和内嵌成型的机体,以便将所述壳体嵌入该机体内,并且该端子配件具有:一端,该端用作连接基板固定表面的端子,所述电气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基板固定表面上;和另一端,其用作连接另外一个连接器的端子,该端子配件包括:将所述端子配件装配在电气连接器上,压入所述机体内的压装部;与所述压装部连接的引导部,具有引导端,该引导部用作连接基板固定表面的端子,所述基板固定表面上安装有电气连接器;和将所述端子配件装配到电气连接器上,与电气连接器的壳体接触的壳体接触部。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将接地端子配件组装到同一电气连接器上并与壳体接触,使组装到电气连接器上的电气连接器壳体接地。结果,即使当将一个电气连接器插入到另外一个连接器或者将一个电气连接器从另外一个连接器分离时,接地端子配件和壳体之间也会保持接触状态。从而,当将一个电气连接器插入到另外一个连接器或者将一个电气连接器从另外一个连接器分离时,可以防止损坏接地端子配件。因此,这改善了接地端子配件的可靠性。另外,由于可以坚固地固定接地线路,而不受连接器的插入/分离动作的影响,所以也使具有接地端子配件的电气连接器的可靠性得以改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接地端子配件还包括弹性片部,该弹性片部与压装部和引导部相对的一个侧面相连,所述弹性片部具有引导端,在装配另外一个连接器时,该弹性片部用作连接所述另外一个连接器的端子并保持该另外一个连接器,压装部、弹性片部和壳体接触部可以都是沿同一方向伸出的突出。
    根据本发明,可以使另外一个连接器和基板电连接,所述基板上面安装有电气连接器,并可以容易地制造与壳体接触的接地端子配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气连接器,该电气连接器包括:用于电气连接器的框架式壳体;内嵌成型的机体,以便将电气连接器的壳体嵌入该机体内;和至少一个上述接地端子配件。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电气连接器,其包括电气连接器壳体和接地端子配件,该接地端子配件具有与壳体接触的壳体接触部,其中所述电气连接器壳体接地。结果,即使当将一个电气连接器插入到另外一个连接器或者将一个电气连接器从另外一个连接器分离时,接地端子配件和所述壳体之间保持接触状态。从而,当将一个电气连接器插入到另外一个连接器或者将一个连接器从另外一个连接器分离时,可以防止损坏接地端子配件。因此,这改善了接地端子配件的可靠性。另外,可以坚固地固定接地线路,而不受连接器的插入/分离动作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电气连接器壳体可以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沿横切基板固定表面的方向伸出,电气连接器固定在所述固定表面上。
    根据上述发明,在电气连接器安装在基板的固定表面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以及类似方式将电气连接器固定在固定表面上。从而,使电气连接器从基板上松脱的强度得以改进。并且,当拆卸装配到一个电气连接器内的另外一个电气连接器时,上述结构可以防止所述的一个电气连接器脱离基板。另外,由于可以通过借助突起部使壳体接地的方式来增大壳体的接地部分,所以可以使壳体可靠地接地。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气连接器,该电气连接器包括:用于电气连接器的框架式壳体;内嵌成型的机体,以便将电气连接器的壳体嵌入该机体内;接地端子配件,该接地端子配件具有:压入所述机体内的第一压装部;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与第一压装部相连,并具有引导端,该引导端用作与基板固定表面相连地端子,电气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固定表面上;和壳体接触部,该壳体接触部与电气连接器的壳体接触,从电气连接器的外面可以看到该壳体接触部;和信号端子配件,该信号端子配件具有:压入所述机体内的第二压装部和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与第二压装部相连,并具有引导端,该引导端用作与基板的固定表面相连的端子,电气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固定表面上,信号端子配件没有壳体接触部。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用眼睛从电气连接器的外部看到接地端子配件的壳体接触部,所以可以容易地检查插入到电器连接器的接地端子配件的位置。因此,即使当有具有接地端子配件的彼此装配在不同位置的多个电气连接器时,也可以容易地识别这些电气连接器。此外,电气连接器的接地部分在制造过程、保存过程和装配过程中会变得非常清楚明显。并且,如果壳体接触点处出现问题(例如,壳体接触部没有与壳体接触),则可以容易地进行修理作业,例如从电气连接器的外部焊接的固定作业。因此,由于可以借助,例如,机器的观测可方便地识别电气连接器的接地端子配件和信号端子配件,所以这简化了电气连接器的检测工序。另外,由于除了是否具有壳体接触部不同之处外,接地端子配件和信号端子配件的形状几乎相同,所以当将接地端子配件和信号端子配件装配到电气连接器上时,可以将它们装配到任何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接地端子配件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片部,该弹性片部与一个侧面相连,该侧面与第一压装部和第一引导部相对;所述第一弹性片部具有引导端,在装配另外一个连接器时,将该第一弹性片部用作连接所述连接器的端子并保持该连接器,所述第一压装部、第一弹性片部和壳体接触部可以是为沿同一方向伸出的突出。
    根据本发明,可以将另外一个连接器与上面安装有一个电气连接器的基板电连接,并可以容易地制造与壳体接触的接地端子配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电气连接器壳体可以具有沿下述方向伸出的突起部,所述方向为横切基板固定表面的方向,电气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固定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在电气连接器安装在基板固定表面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以及类似方式将电气连接器固定在固定表面上。从而,使电气连接器从基板上松脱的强度得以改进。并且,当拆卸装配到一个电气连接器内的另外一个电气连接器时,上述结构可以防止所述的一个电气连接器脱离基板。另外,由于可以通过借助突起部使壳体接地的方式来增大壳体的接地部分,所以可以使壳体可靠地接地。
    附图说明
    下面接合附图的说明中更全面地出现有本发明更多其它的目的、特点以及优点。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的视图,其中图2A为平面图,图2B为正视图,图2C和2D分别为沿图2A中的线X-X和Y-Y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插座壳体结构的视图,其中图3A为压制弯曲(pressbending)工序之前框架的透视图,图3B为压制弯曲工序之后插座壳体的透视图;
    图4为示出待装配到图1中示出的插座连接器上的插头连接器的视图,其中图4A为平面图,图4B为正视图,图4C为沿图4A中的线X-X的剖视图;
    图5A和图5B为示出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装配情况的视图;和
    图6A到图6E为示出制造插座连接器时各个工序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图2为图1中示出的插座连接器的结构的视图,其中图2A为平面图,图2B为正视图,图2C和2D分别为沿图2A中的线X-X和Y-Y的剖视图。
    图1中示出的插座连接器1包括机体10,插座壳体20,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插座连接器1为细小的连接器,其高度约为1mm。由于可以根据本发明构造非常薄的壳体,所以当将本发明应用于上述很薄的连接器时,会更有用。
    机体10为由绝缘树脂构成的部件,其大致上呈长方体状。如图1和2A所示,机体的中心形成有大致上呈矩形的装配孔11,插头连接器2(参照图4)装配在该装配孔内。从而,机体10的端面(图1中的上表面)变成了环形。另外,在装配孔11的底面上形成有突起部12,在装配孔11内向上突起,并大致上呈长方体状。由于突起部12的水平横截面小于装配孔11的底表面,所以在突起部12和机体10的外周之间形成环形的装配槽13。
    另外,如图2C和2D所示,在机体10的一对外周长边10a的下端,固定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附着位置(参照图2A和2B)处分别形成有通孔15,这些通孔沿水平方向延伸,用于将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固定在机体10上。在外周长边10a的横向中心处形成有压装槽16,该压装槽16与通孔15联通,并沿竖直方向延伸。
    此外,在机体10的外周边10a的上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等间距布置的孔口17。确定孔口17被定位与上述接触部的固定位置相对应,并与压装槽16联通。从而,在图1中可以从孔口17中看到插座接触部30的压装部31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压装部41的上部(参见图2C和2D)。
    在突起部件12的外周处形成有多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部18,这些凹陷部的位置与上述接触部的固定位置相对应。固定在机体10上的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弹性片部32、42(参照图2C和2D)的引导端位于凹陷部18处。
    由导电材料构成的插座壳体20为整体成型的部件,该部件的形状近似于盒形,其是通过冲压和弯曲工序获得的(参照图3B)。同时,当模制机体10时,内嵌成型该机体10,以便将插座壳体20嵌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一体成形机体10和插座壳体20。随后将更详细地说明插座壳体20的具体结构。
    插座接触部30是信号端子配件,其由诸如黄铜这样的铜合金导电材料制成。如图2C所示,插座接触部30包括压人机体10内的压装部31;具有引导端的弹性片部32,在装配插头连接器2时,该弹性片部用作连接插头连接器2的端子,并用来保持插头连接器2;和具有引导端的引导部34,此引导部34用作连接基板固定表面的端子,插座连接器1安装在所述基板的固定表面上。
    压装部31为大致上呈杆状的突起部,并被压入机体外周边10a中形成的压装槽16内。因此,压装部31的水平横截面与压装槽16的差不多相同。此外,压装部31具有下述这样的长度,即在插座接触部30固定在机体10上时,压装部31的长度可以使其引导端不从机体10外周边10a的上表面伸出来。
    弹性片部32是从压装部31的根部伸出的突起部,其形状大体上呈C形。弹性片部32的引导端几乎与压装部31平行,并且其在朝向压装部31的方向上具有弹性。从而,如果沿远离压装部31的方向作用外力,将其施加到弹性片部32的引导端,则会使该引导端偏移到接近压装部31的方向上。也就是说,当将插头连接器2装配到插座连接器1内时,插头连接器2与弹性片部32接触,从而使弹性片部32距离压装部31更远,并且,弹性片部32保持插头连接器2(见图5)。
    引导部34为形状大致呈杆状的部件,其从压装部31的根部延伸到与弹性片部32的延伸方向相对的方向,并且其基本上与压装部31垂直。因此,引导部34和弹性片部32临近压装部31的部分大体上位于一条直线上。另外,引导部34通过焊接以及类似方式固定在基板的固定表面上,插座连接器1安装在所述的基板固定表面上。这样,插座接触部30的压装部31、弹性片部32和引导部34几乎布置在同一个平面上。
    插座接地接触部40为接地端子配件,其由诸如黄铜这样的铜合金导电材料构成。如图2D所示,插座接地接触部40包括压人机体10内的压装部41;具有引导端的弹性片部42,在装配插头连接器2时用作连接插头连接器2的端子并保持插头连接器2;壳体接触部43,其接触插座壳体20的外围表面;和具有引导端的引导部44,其用作连接基板固定表面的端子,插座连接器1安装在所述基板的固定表面上。
    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压装部41、弹性片部42和引导部44的形状与插座接触部30的压装部31、弹性片部32和引导部34的形状差不多相同,因此省略对这些形状的详细说明。此外,壳体接触部43是形状大致呈杆状的突出出来的部件,并以大体上平行于压装部41的方式从引导部44上突出出来。从而,如图2D所示,在将插座接地接触部40固定到机体10上时,插座接地接触部40从插座连接器1的外围表面(机体10)向内是按照壳体接触部43、压装部41和弹性片部42的顺序排列的。同时,压装部41、弹性片部42、壳体接触部43和引导部44几乎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压装部41、弹性片部42的引导端、壳体接触部43沿相同的方向突出出来,并大体上互相平行。
    另外,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都是板状部件。当将它们固定在机体10上时,弹性片部32、42自其引导端起插在机体10的通孔15内,并且,压装部31、41插在压装槽16内,此时,各个弹性片部32、42都位于机体10的外周边10a和突起部12之间的装配槽13内,并且引导部34、44伸出到机体10的外部。另外,如图1和2D中所示,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壳体接触部43在插座连接器1的外侧接触插座壳体20的外围表面,从而可以从插座连接器1的外部看到。
    这样,采用上述插座连接器1,就将十排插座接触部30固定在机体10的每个外周长边10a上,并固定有两排插座接地接触部40,而且插座接触部30插在这两排插座接地接触部40之间。因此,插座连接器1包括二十排插座接触部30和四排插座接地接触部40。同时,可以变更固定在插座连接器1上的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排列和数量。从而,通过变换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在插座连接器1上的固定位置可以任意地改变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位置,所述的插座接地接触部40是用来将插座壳体20接地的。
    由于眼睛可以从插座连接器1外部的上方和侧面看到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壳体接触部43,所以可以很容易地根据插座连接器1的外部形状来检查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位置。从而,可以容易地根据机器的观测,例如(即提高可见度)识别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结果,在需要插座连接器1的检查工序的情况下,其检查工序具有下述优点。
    在检查工序中,由诸如机器的观测这样的自动化方式,而非眼睛,来执行该工序,上述检查工序用来检查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是否无误地固定在插座连接器1上。此时,可以很容易从连接器的上方和侧面确定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位置。
    下面将参照图3对插座壳体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3为示出插座壳体结构的视图,其中图3A为压制弯曲工序之前框架的透视图,图3B为压制弯曲工序之后插座壳体的透视图。事实上,在压制弯曲工序之前和之后,框架和插座壳体被连接在一对托架支撑部件上。
    如果要制造插座壳体20,则首先要借助冲压工艺制备框架27,该框架具有如图3A中所示的形状。框架27为矩形的板状部件,其中心形成开口27a。框架27包括第一至第四护罩成形部21a至24a、第一连接部25和第二连接部26。
    将第一和第二护罩成形部21a、22a的形状都加工成具有相同尺寸的矩形,并且使它们彼此平行布置。此外,将第三和第四护罩成型部件23a、24a的形状都加工成具有相同尺寸的矩形,并且使它们彼此平行布置。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护罩成形部21a、22a的长度小于第三和第四护罩成形部23a、24a的长度。
    此外,第一连接部25连续地延伸到第一护罩成形部21a横向的外部。第一连接部25的两纵向端部分别与第三和第四护罩成形部23a、24a的一端相连。同时,第二连接部26连续地延伸到第二护罩成形部22a横向的外部。第二连接部26的两纵向端部分别与第三和第四护罩成形部23a、24a的另外一端相连。
    从而,框架27的外围形成有第三护罩形成部件23a、第四护罩成形部24a、第一连接部25和第二连接部26。第一护罩成形部21a从第一连接部25的横向内端朝向框架27开口27a中的第二连接部26延伸,第二护罩成形部22a从第二连接部26的横向内端朝向框架27开口27a中的第一连接部25延伸。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位于第一和第二护罩成形部21a、22a的外侧,并位于第三和第四护罩成形部23a、24a之间。
    图3A中用点划线示出了下述分界线:即第一连接部25和第一护罩成形部21a的分界线28a,第一连接部25与第三护罩成形部23a和第四护罩成形部24a的边界线28b、28c,第二连接部26和第二护罩成形部22a的边界线28d,第二连接部26与第三护罩成形部23a和第四护罩成形部24a的分界线28e、28f。在压制弯曲工序中,点划线为弯曲线(采用相同的图标记28a至28f表示)。
    相对于弯曲线28b、28e而言,第三护罩成形部23a位于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相对的位置,相对于28c、28f而言,第四护罩成形部24a位于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相对的位置。
    此外,在临近第三和第四护罩成形部23a、24a两端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两个伸入到开口27a内的加强抽头23b、24b。加强抽头23b、24b朝向第一和第二护罩成形部21a、22a的各端,并且加强抽头的前端和第一、第二护罩成形部21a、22a的各端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压制弯曲工序中,当沿弯曲线28a至28f将框架27弯曲成朝向相同方向(在图3中为向上的方向)的时候,插座壳体20就准备好了,如图3B所示。插座壳体20大体上为由四个护罩表面包围的盒状部件。
    插座壳体20包括第一护罩表面21;与第一护罩表面21相对的第二护罩表面22;第三护罩表面23,其横切包括第一护罩表面21的平面和包括第二护罩表面22的平面;第四护罩表面24,其横切包括第一护罩表面21的平面和包括第二护罩表面22的平面,并与第三护罩表面23相对;第一连接部25,其连接第一、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1、23和24;和第二连接部,其连接第二、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2、23、24。在进行压制弯曲工序之前,相对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弯曲框架27的第一至第四护罩成形部21a至24a,在压制弯曲工序过程中形成第一至第四护罩表面21至24。
    第一至第四护罩表面21至24大体上垂直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并且,它们的上表面(框架27中第一和第二护罩成形部21a、22a的横向内端和第三、第四护罩成形部23a、24a的横向外端)大体上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如上所述,采用上述框架27,第一和第二护罩成形部21a、22a位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之间。因此,沿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的横向内侧里的弯曲线28a、28d向上弯曲第一和第二护罩成形部21a、22a,从而形成第一和第二护罩表面21、22。结果就使第一和第二护罩表面21、22位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之间。
    同时,采用上述框架27,相对于弯曲线28b、28e而言第三护罩成形部23a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相对,相对于弯曲线28c、28f而言第四护罩成形部24a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相对。因此,沿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两纵向端部的弯曲线28b、28e向上弯曲第三护罩成形部23a,从而形成第三护罩表面23。类似地,沿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两纵向端部的弯曲线28c、28f向上弯曲第四护罩成形部24a,从而形成第四护罩表面24。
    结果,第三护罩表面23的两端在外表上(externally)位于第一和第二护罩表面21、22之间。也就是说,第三护罩表面23垂直地横切包括第一护罩表面21的平面和包括第二护罩表面22的两个平面。类似地,第四护罩表面24的两端在外表上(externally)位于第一和第二护罩表面21、22之间。也就是说,第四护罩表面24垂直地横切包括第一护罩表面21的平面和包括第二护罩表面22的平面。
    此外,在第一护罩表面21的两端与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之间,第二护罩表面22的两端与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之间形成有一细微间隙。从而,如果从外向内向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施加力,则即使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向内倒,由于它们接触第一和第二护罩表面21、22的两端,所以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也只能在间隙的范围内向内倒。
    同时在制造插座壳体20的阶段,如果第一护罩表面21的两端与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之间,第二护罩表面22的两端与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之间没有间隙,则即使从外向内往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上施加力,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也几乎不向内倒。因而,优选在制造插座壳体20的阶段使第一护罩表面21的两端与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互相接触,使第二护罩表面22的两端与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互相接触。
    此外,在制造插座壳体20的阶段,将第三和第四护罩成形部23a、24a的加强抽头23b、24b定位在插座壳体20的下端。也就是说,加强抽头23b、24b沿一个方向伸出,在该方向上插座连接器1横切基板的固定表面,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固定表面上,所述插座连接器1具有插座壳体20和内嵌成型的机体10,该机体将所述壳体嵌在其内部。
    当将插座连接器1安装在基板固定表面上时,通过焊接方式将加强抽头23b、24b固定在固定表面上。因而在这种情形中,与仅仅通过焊接插座接触部30的引导部34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引导部44这样的方式,将插座连接器1固定在基板的固定表面上的情形相比,插座连接器1从基板的固定表面上松脱的强度得以改进。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例,加强抽头23b、24b用于固定基板的固定表面,并连接基板上的接地图案(ground pattern),从而因此而接地。因此,通过加强抽头23b、24b以及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壳体接触部43使插座壳体20接地。
    同时,如图4所示,装配到插座连接器1上的插头连接器2包括机体50和插头接触部60。同时,图4为示出待装配到图1中示出的插座连接器上的插头连接器的视图,其中图4A为平面图,图4B为正视图,图4C为沿图4A中的线X-X的剖视图。
    机体50为长方体部件,其由绝缘树脂制成,并在其中心形成有装配孔51,当该机体装配到插座连接器1上时,插座连接器1的突起部12就插在装配孔51内。从而,机体50的端面(例如图4C中的上表面)就变成环形。机体50的外部形状与装配槽13的形状大体相同,该装配槽13位于插座连接器1的机体10外周和突起部12之间。另外,装配孔51的尺寸与突起部12的水平横截面的尺寸大致相同。从而可以将插头连接器2的机体50的环形外周装配到插座连接器1的装配槽13内。
    如图4C所示,在机体50的一对外周边50a的端部(在图4A中,该页前面的端部),固定插头接触部60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压装槽55,这些压装槽用来将插头接触部60固定到机体50上。
    如图4C所示,插头接触部60包括:压入到机体50内的压装部61;与弹性片部32、42接触的接触部62,当将插头连接器装配到插座连接器1上时,该接触部62用做连接插座连接器1的端子;和具有引导端的引导部64,其用做连接基板固定表面的端子,插头连接器2安装在所述基板的固定表面上。
    插头接触部60具有大体上呈L形的形状。也就是说,垂直地向引导部64弯曲大体上呈杆状的部分,该部分形成接触部62;从接触部62的引导端向引导部64弯曲一部分,使其呈U形,而形成压装部61。这样,就将插头接触部60的压装部61、接触部62和引导部64几乎布置在同一个平面上。
    在插头连接器2中,12排插头接触部60固定在机体50的各个外周长边50a上。因而插头连接器2包括24排插头接触部60。
    在这个实施例中,虽然插座连接器1中用做信号端子配件的插座接触部30和用做接地端子配件的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形状彼此不同,而插头接触部60用于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接触部30连接的信号端子配件,还有与插座接地接触部40连接的接地端子配件的形状是相同的。
    下面将参照图5对插座连接器1和插头连接器2的装配过程进行说明,所述的插座连接器1和插头连接器2包括在板对板式的连接器组件中。图5示出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的装配过程,其中图5A示出插座接触部固定位置处的装配情况,图5B示出插座接地接触部固定位置处的装配情况。
    当将插头连接器2的机体50的环形外周插入插座连接器1的机体10的装配槽13内的时候,在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弹性片部32、42接触插头连接器2插头接触部60的接触部62时,装配这些弹性片部32、42。当插头连接器2正确地装配到插座连接器1内时,大部分插头连接器2就容纳在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壳体20内。
    从而,如图5A所示,插座连接器1插座接触部30的引导部34与插头连接器2插头接触部60的引导部64电连接。同时,如图5B所示,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引导部44与插头连接器2插头接触部60的引导部64电连接。由于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壳体接触部43与插座壳体20接触,所以,在与插座接地接触部40连接的引导部44和插头接触部60的引导部64接地的情况下,插座壳体20也接地。
    下面将参照图6对插座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6为示出制造插座连接器时各个工序的视图。
    首先,如图6A所示,通过冲压工序制备框架,该框架具有第一护罩成形部21a至24a、第一连接部25和第二连接部26。框架27布置在一对彼此相对的托架支撑部件80之间,并且该框架通过一对连接部80a连接在支撑部件80上,所述的连接部80a从框架27的两端延伸到外侧。另外,托架支撑部件80内形成有孔口80b,运载装置的突起(未示出)紧密地装配在孔口80b内。
    同时,图6中示出:一对托架支撑部件80仅仅支撑一个框架27。但是事实上,这对托架支撑部件80支撑着多个框架27,这些框架在支撑部件80延伸的方向上(图6中的竖直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布置。
    如图6B所示,在压制弯曲工序中,相对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弯曲第一至第四护罩成形部21a至24a,以制备插座壳体20。这时,虽然插座壳体20的两侧通过连接部80a与托架支撑部件80连接,但是,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和一对托架支撑部件80的位置关系(即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压制弯曲工序中不发生改变。从而,由于即使当利用一对托架支撑部件将支撑在该托架支撑部件80上的插座壳体20从压制弯曲工序运送到内嵌成型工序时,这对托架支撑部件80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可以将插座壳体20准确地定位在该插座壳体20位于其中的内嵌成型模具内的合适位置。
    之后,如图6C所示,在内嵌成型工序中,内嵌成型机体10,以便将插座壳体20嵌入其中。然后,如图6D所示,在压合(stitching)工序中,将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固定在机体10上。当与托架支撑部件80连接的插座连接器1通过上述工序制备好时,如图6E所示,在切割工序中,沿插座壳体20的第一和第二连接部25、26切割插座连接器,以便使插座连接器1与一对托架支撑部件80分离。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包括插座壳体2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插座壳体20接地,所述插座接地接触部40具有与插座壳体接触的壳体接触部43。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当将插座连接器1插入插头连接器2或者将插座连接器1从插头连接器2分离时,插座接地接触部40和插座壳体20也会保持接触状态。从而,当将插座连接器1插入插头连接器2或者将插座连接器1和插头连接器2分离时,上述结构消除了对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损坏。因此,由于可以坚固地固定接地线路,而不受连接器的插入/分离动作的影响,因此这改善了插座连接器1的可靠性。
    此外,由于可以从插座连接器1的外部看到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壳体接触部43,所以可以容易地检查插座接地接触部40是否插在插座连接器1内。从而即使当有具有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彼此装配在不同位置的多个插座连接器时,也可以容易地识别这些插座连接器。此外,插座连接器的接地部分在制造过程、保存过程和装配过程中会变得非常明显清楚。并且,如果出现壳体接触点43没有与插座壳体20接触的问题,则可以容易地进行修理作业,这样的作业例如可以为焊接固定作业。此外,由于可以借助,例如机器的观测识别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接地接触部40和插座接触部30,所以这简化了插座连接器1的检测工序。另外,由于除了是否具有壳体接触部43这一不同之处外,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形状几乎相同,所以当将插座接触部30和插座接地接触部40装配到插座连接器1上时,可以将它们装配到任何位置。
    另外,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压装部41、弹性片部42和壳体接触部43是沿相同方向伸出的突出。因而,可以将插头连接器2和固定有插座连接器1的基板电连接,并可以容易地制造与插座壳体20接触的插座接地接触部40。
    此外,由于在插座壳体20的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处形成有突起部23b、24b,所以如果将插座连接器1安装在基板的固定表面上,则可以利用突起部23b、24b通过诸如焊接这样的方式将插座连接器1固定到固定表面上。从而,当拆卸装配到插座连接器1上的插头连接器2时,上述结构可以防止插座连接器1脱离基板。另外,由于可以通过借助突起部23b、24b使插座壳体20接地的方式来增大插座壳体20的接地部分,所以可以使插座壳体20可靠地接地。
    虽然结合上面略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脱离在后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做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形。例如,虽然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在插座壳体20的第三和第四护罩表面23、24处形成有突起部23b、24b,但是突起部23b、24b可以省略。另外,即使当在护罩表面处形成上述突起部时,如果第一至第四护罩表面21至24中的任何一个表面设有突起部,则也可以实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另外,虽然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压装部41、弹性片部42和壳体接触部43是沿相同方向伸出的突出,但是可以变换插座接地接触部40的形状。
    此外,虽然已经说明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1具有插座壳体20和用来使插座壳体接地的插座接地接触部40,但是即使让插头连接器具有壳体和用来使该壳体接地的接地接触部,则也可以实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关 键  词:
    接地 端子 配件 具有 电气 连接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接地端子配件和具有该配件的电气连接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32376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