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内支撑拆除中,二维图纸无法直观的展现出工程的实际状况,对于拆撑的
组织安排容易造成考虑不周及对工人的方案交底不清楚的现象,不仅容易造成返工现象拖
慢工期,还会影响工程造价,更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BIM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旨在确保内支
撑拆撑方案信息的有效传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IM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
根据图纸以及施工周边环境制定统一的建模标准,并将二维图纸导入BIM软件中以建
立三维地下室结构模型及内支撑结构模型;
通过BIM软件进行拆撑方案的确定以及拆撑方案的模拟;
在受力分析软件中进行拆撑应力变化分析,并利用BIM模型的图片和动画对施工人员
进行方案交底;
施工现场根据模拟好的拆撑方案进行内支撑的拆撑工作。
优选地,所述施工现场根据模拟好的拆撑方案进行内支撑的拆撑工作的步骤之后
还包括:
通过远程监控设备实时检查现场拆撑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当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
优选地,所述通过远程监控设备实时检查现场拆撑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当出现
偏差时及时纠正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将拆撑工作资料录入BIM模型以进行资料电子归档。
优选地,制定统一的建模标准包括:统一模型基点定位;统一轴网和标高;统一项
目模版、族模版及相关参数的设定;统一数据文件的管理;族库的建立和共享。
优选地,所述通过BIM软件进行拆撑方案的确定以及拆撑方案的模拟的步骤具体
包括:
在三维模型的辅助下,结合工程的相关经验,确定拆撑原则以及拆撑施工顺序,并将内
支撑构件按拆撑的先后顺序进行拆解,便于施工模拟的匹配;
利用BIM软件的模拟功能,对内支撑进行虚拟拆除。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BIM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降低了方案编制难度,直观形象的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对拆撑方案进行初步的
编制和布置;
2、本发明降低了施工组织难度,全过程仿真模拟便于找出不合理的施工组织问题,降
低了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本发明提高了方案技术交底的效率和质量,确定了拆撑方案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
了施工效率和准确率;
4、本发明提高了拆撑的安全性,通过专业结构分析软件复核拆撑方案,确保了拆撑过
程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BIM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优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BIM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建立的内支撑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基于BIM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中步骤S20的细化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图1和图2,本优选实施例中,一种基于BIM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步骤S10,根据图纸以及施工周边环境制定统一的建模标准,并将二维图纸导入BIM软
件中以建立三维地下室结构模型及内支撑结构模型;
步骤S20,通过BIM软件进行拆撑方案的确定以及拆撑方案的模拟;
步骤S30,在受力分析软件中进行拆撑应力变化分析,并利用BIM模型的图片和动画对
施工人员进行方案交底;
步骤S40,施工现场根据模拟好的拆撑方案进行内支撑的拆撑工作。
在步骤S10中,需熟悉图纸并进行现场核对,详细分析内支撑结构体系和现场及周
边的环境情况。将二维图纸导入Revit或其他BIM软件中进行三维模型建立时,内支撑水平
结构采用“板构件”属性绘制,立柱及基坑维护桩采用“柱构件”属性进行绘制,并对每一个
构件进行命名,如1号立柱可按LZ1来对模型命名,其他模型则按照其固有属性进行建立。
制定统一的建模标准包括:统一模型基点定位;统一轴网和标高;统一项目模版、
族模版及相关参数的设定;统一数据文件的管理;族库的建立和共享。建立的内支撑构件模
型的精度必须与图纸上尺寸一致。
具体地,参照图3,步骤S20具体包括:
步骤S201,在三维模型的辅助下,结合工程的相关经验,确定拆撑原则以及拆撑施工顺
序,并将内支撑构件按拆撑的先后顺序进行拆解,便于施工模拟的匹配;
步骤S202,利用BIM软件的模拟功能,对内支撑进行虚拟拆除。
步骤S201中,确定拆撑原则时,如可先换撑后拆撑、对称拆除、隔一断一,先拆外圈
支撑再拆除与环撑相连部分内支撑的原则。步骤S202中,利用Naviswork或其他BIM软件的
模拟功能,对内支撑进行虚拟拆除。通过将三维模型数据与拆撑进度计划相关联,实现四维
可视化模拟,可以清晰地表现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和施工进度,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根据方案的拆撑流程进行施工模拟,施工模拟的一搬步骤为:1、内支撑拆撑模型与拆
撑计划子项匹配;2、设置时间与表现形式;3、进行施工模拟。
在步骤S30中,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或其他受力分析软件进行拆撑过程的应
力分析。针对拆撑过程,将结构计算模型导入MIDAS,分别进行加载、添加约束条件、设置荷
载组合,进行应力分析计算。利用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将拆撑顺序的模拟画面加入技术交底
中,并召集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整体流程施工模拟动画的观看,提高拆撑方案信息传递的有
效性。
步骤S40中,根据拆撑方案的要求,现场依次进行相关拆撑工艺的实施。如搭设支
撑梁防护架、剥皮钻孔、静爆卸载、人工凿打、清渣等工艺。
进一步地,在步骤S40之后还包括:
步骤S50,通过远程监控设备实时检查现场拆撑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当出现偏差时及
时纠正。
通过远程监控设备实时监控,从而确保拆撑全过程严格按照拆撑方案执行。
进一步地,在步骤S50之后还包括:
步骤S60,将拆撑工作资料录入BIM模型以进行资料电子归档。
具体地,将过程中的相关工序交接,质量验收,过程图片等资料与BIM模型进行相
连,完成电子资料归档,便于后期的整体验收及相关质量追溯。
本实施例提出的基于BIM的内支撑拆除施工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降低了方案编制难度,直观形象的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对拆撑方案进行初步的
编制和布置;
2、本发明降低了施工组织难度,全过程仿真模拟便于找出不合理的施工组织问题,降
低了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本发明提高了方案技术交底的效率和质量,确定了拆撑方案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
了施工效率和准确率;
4、本发明提高了拆撑的安全性,通过专业结构分析软件复核拆撑方案,确保了拆撑过
程安全可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
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
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