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1280667
  • 上传时间:2018-04-12
  • 格式:PDF
  • 页数:27
  • 大小:862.60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547122.4

    申请日:

    2010.11.09

    公开号:

    CN101984308A

    公开日:

    2011.03.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F25B 15/00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李华玉变更后:李华玉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257061 山东省东营区北二路271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家属区7082501号变更后: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江山南路123号江山瑞城5号楼1单元2101室|||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5B 15/00申请日:20101109|||公开

    IPC分类号:

    F25B15/00; F25B27/02; F25B41/06

    主分类号:

    F25B15/00

    申请人:

    李华玉

    发明人:

    李华玉

    地址:

    257061 山东省东营区北二路271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家属区7082501号

    优先权:

    2009.11.11 CN 200910230232.5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于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四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或再加上第三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三供热端热泵,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组成四供热端热泵;第一发生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驱动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蒸汽,第三发生器向第二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二冷凝器提供第一级热负荷,第四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提供第二级热负荷;机组兼顾提升余热温度和实现较高性能指数,变负荷时四供热端热泵性能指数高。

    权利要求书

    1: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 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 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9) 之后分别 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 发生器 (2) 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 (1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5)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 (5)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 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 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 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 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9) 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 器 (4) 连通、 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 交换器 (19)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 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 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 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 2 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 一类吸收式热泵。
    3: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 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 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9)、 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14)、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 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 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 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4) 连通, 第四 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 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 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 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 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 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 溶液泵 (9)、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和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 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 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 (5)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3 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 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 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 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 (9)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2)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 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3)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泵 (1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 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 器 (5)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 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 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 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 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9)、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 第四发生器 (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 收器 (6)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2) 和第二 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3)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一溶液热 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 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 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蒸 4 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 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 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
    7: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6 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级 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6) 有 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 二吸收器 (6) 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形成以串 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 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节流阀 (11) 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第二冷凝器 (20) 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21) 与蒸发器 (8) 连通。第二冷凝器 (20)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 第一吸收器、 第二冷凝器、 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 热负荷, 形成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 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 节流阀 (11) 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 (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将第一冷凝器 (7)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 一冷凝器 (7)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第二冷凝器 (20)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 阀 (2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冷凝器 (20)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第一吸收 器、 第二冷凝器、 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 形成以三效为第 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说明书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 / 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
         满足被加热介质热需求的前提下使所采用的吸收式热泵 / 制冷机组具有尽可能 高的性能指数是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由于余热介质被制冷介质、 被加热介质和驱动热介 质的参数的多样化, 相应要求有不同工作参数区间的热泵流程, 即需要有不同热力学参数 和热力学性能的热泵 / 制冷机组来满足具体的需求。
         在吸收式热泵中, 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性能指数高的优势, 但也有明显的 不足一一不能具有较宽的供热温度区间和较高的供热参数。 当被加热介质的初始温度适合 于采用两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而术段被加热温度超出了其供热能力时, 为 了获得较高的性能指数并满足被加热介质的用热需求, 在热泵流程安排上就要进行这样的 考虑 : 被加热介质的初始阶段采用相适应的两端供热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一个或两个 供热端, 而被加热介质的后一阶段采用供热温度更高而供热温度区间又相邻的热泵流程。 采用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的一个供热端用于提供被加热介质的初始段热需求, 利用其 另一个供热端向供热温度较高的热泵流程提供低温热负荷, 可满足被加热介质温度区间较 宽的场合, 并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性能指数。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就是三效第一类吸收式 热泵的吸收器用于向被加热介质的低温段热需求, 其低压发生器释放出的冷剂蒸汽用于向 第二个热泵流程的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 第二个热泵流程的吸收器和冷凝器向被加热介质 提供高温热需求, 得到热力学参数在三效之上、 具有部分三效热力学性能、 以三效为第一级 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与此相类似而又有区别的情况是, 当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区间较宽且有变化 时, 采用上述三供热端的热泵流程又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 被加热介质温度低时, 第二个热泵 流程的供热负荷随之降低, 导致整个热泵流程中的冷剂蒸汽量减少, 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 基本不变 ; 此时第一个热泵流程就无法发挥其供热温度低而性能指数高的优势。增加第二 冷凝器作为第一级流程的第二供热端来解决此问题, 得到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 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发明内容 :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具体发明内 容分项阐述如下 :
         1.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之后分别再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 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 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 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 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 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还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 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再经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 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 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 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 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 阀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 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 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 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 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 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 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 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和第 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 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 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 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 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 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 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 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 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 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 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 泵、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 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 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 连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 第二吸收器还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 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 通, 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 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 蒸发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 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第二 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 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6 项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级 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 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 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 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7 项所述的以三效为第 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 凝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 第一吸收器、 第二冷凝器、 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 供热负荷, 形成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 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是在第 1-7 项所述的以三效为第 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 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 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 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三发生器增 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蒸发器连 通, 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第一吸收器、 第二冷凝器、 第二吸收器和 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 形成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
         图 1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2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3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4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5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在图 3-5 所示的串联三效流程中, 第一发生器 ( 高压发生器 )1 向第二发生器 ( 中 压发生器 )2 提供溶液。
         图 6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7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 8 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 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 图 8 所示为图 7 所示省略了第二溶液泵和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的结果。
         图 9 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 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在图 6-9 所示的串联三效流程中, 第二发生器 ( 中压发生器 )2 向第一发生器 ( 高 压发生器 )1 提供溶液。
         图中, 1- 第一发生器, 2- 第二发生器, 3- 第三发生器, 4- 第四发生器, 5- 第一吸收 器, 6- 第二吸收器, 7- 冷凝器 / 第一冷凝器, 8- 蒸发器, 9- 第一溶液泵, 10- 第二溶液泵, 11- 第一节流阀, 12- 第二节流阀, 13- 第三节流阀, 14-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二溶液热 交换器, 16-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7-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8- 冷剂液再循环泵, 19- 第五溶液 热交换器, 20- 第二冷凝器, 21- 第四节流阀, 22- 第三溶液泵, 23- 第四溶液泵。
         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发明内容, 特别指明如下概念 :
         ①串联三效——指余热温度提升的第一级中, 溶液进行串联循环实现三效流程。
         ②并联三效——指余热温度提升的第一级中, 溶液进行并联循环实现三效流程。 ③溶液串联循环两级——指溶液在余热温度提升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形成串 ④溶液独立循环两级——指溶液在余热温度提升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分别进行各联循环。
         自循环。 具体实施方式 :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 1 所示的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 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 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冷剂液再循环泵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9 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 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和再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 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 通, 第二吸收器 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5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一发 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蒸 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②流程上, 自第二发生器 2 经第一节流阀 11、 自第三发生器 3 经第二节流阀 12 和 自冷凝器 7 经第三节流阀 13 分别节流后的冷剂液均进入蒸发器 8、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 5 提供,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的冷剂蒸汽被分别来自第一发生器 1、 第二发生器 2 和第三发生器 3 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 第一吸收器 5 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 泵 9 加压后分成三路——第一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进入第一发生器 1、 在驱动热介质 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发生器 2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路经第二溶液热交 换器 15 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 3 提供以作 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三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进入第三发生器 3、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 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6 提供 ; 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进入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发生器 2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第三发生 器 3 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四发生器 4 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6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 泵 1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四发生器 4、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 凝器 7 提供, 第四发生器 4 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 流经第二 发生器 2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阀 11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流经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2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进入冷凝器 7 的冷剂蒸 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流阀 13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 余热介质流经蒸发 器 8 放热, 第一吸收器 5 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一级热负荷,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分别向 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二级热负荷, 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 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2 所示的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 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 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9 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 液热交换器 1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4 连通、 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 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 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 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 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 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 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自第二发生器 2 经第一节流阀 11、 自第三发生器 3 经第二节流阀 12 和 自冷凝器 7 经第三节流阀 13 分别节流后的冷剂液均进入蒸发器 8、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 5 提供,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的冷剂蒸汽被分别来自第一发生器 1、 第二发生器 2 和第三发生器 3 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 第一吸收器 5 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 泵 9 加压后分成三路——第一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在驱动热介质 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 3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换器 16 进入第三发生器 3、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6 提供, 第三 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 17 进入第四发生器 4、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 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7 提供 ; 第二发生器 2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进入第一吸 收器 5, 第三发生器 3 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第四发生器 4 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吸收来自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并放 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6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进入第 一发生器 1、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发生器 2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 质, 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进入第一吸收 器5; 流经第二发生器 2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阀 11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流经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2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进入冷 凝器 7 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流阀 13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 余 热介质流经蒸发器 8 放热, 第一吸收器 5 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一级热负荷, 冷凝器 7 和第二 吸收器 6 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二级热负荷, 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 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3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 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 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 成;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9、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 热交换器 16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 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一发 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 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 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蒸 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 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②流程上, 自第二发生器 2 经第一节流阀 11、 自第三发生器 3 经第二节流阀 12 和 自冷凝器 7 经第三节流阀 13 分别节流后的冷剂液均进入蒸发器 8、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 5 提供,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三发生器 3 的浓溶液吸收并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 第一吸收器 5 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9、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进入第一发生器 1、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 汽并向第二发生器 2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16 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 3 提供以作为 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2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进入第三发生器 3、 在驱动热 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6 提供, 第三发生器 3 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14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四发生器 4 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6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四发生器 4、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7 提供, 第四发生器 4 的 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 流经第二发生器 2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阀 11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流经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2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进入冷凝器 7 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 液、 再经第三节流阀 13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 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 8 放热, 第一吸收器 5 向被 加热介质提供第一级热负荷,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二级热负 荷,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4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 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一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 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9、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4 连 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二吸收 器 6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 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发 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 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 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 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 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自第二发生器 2 经第一节流阀 11、 自第三发生器 3 经第二节流阀 12 和 自冷凝器 7 经第三节流阀 13 分别节流后的冷剂液均进入蒸发器 8、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 5 提供,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三发生器 3 的浓溶液吸收并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 第一吸收器 5 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9、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5、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四发生器 4、 在驱动热 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7 提供, 第四发生器 4 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吸收来自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6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进入第一发生器 1、 在驱动热介质的加 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发生器 2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经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 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 3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2 的浓溶液经第二溶 液热交换器 15 进入第三发生器 3、 在其驱动热介质的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6 提供, 第三发生器 3 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 流经第二发生器 2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阀 11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流经第三发生器 3 的冷 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2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进入冷凝器 7 的冷剂蒸汽放热 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流阀 13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 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 8 放 热, 第一吸收器 5 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一级热负荷,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分别向被加热 介质提供第二级热负荷,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5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在图 4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 器 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将第一冷凝器 7 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 7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第 二冷凝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第二冷凝器 20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2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冷凝器 20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 外部连通 ; 第一吸收器、 第二冷凝器、 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 荷,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6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 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一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9 和第一溶液热交 换器 14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2 和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3 和第三 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有稀 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 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 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 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 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 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 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自第二发生器 2 经第一节流阀 11、 自第三发生器 3 经第二节流阀 12 和
         自冷凝器 7 经第三节流阀 13 分别节流后的冷剂液均进入蒸发器 8、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 5 提供,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吸收并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 第一吸收器 5 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9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进入第 三发生器 3、 在来自第二发生器 2 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 6 提供, 第三发生器 3 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2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进入第二发生器 2、 在来 自第一发生器 1 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 3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 质, 第二发生器 2 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23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进入第一发生器 1、 在 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发生器 2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进入第 一吸收器 5 ;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四发生器 4 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 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6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四发生 器 4、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7 提供, 第四发生器 4 的浓溶液经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 流经第二发生器 2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 一节流阀 11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流经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 阀 12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进入冷凝器 7 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 再经第三节 流阀 13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 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 8 放热, 第一吸收器 5 向被加热介质提供 第一级热负荷,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二级热负荷, 形成以串联 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7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①结构上, 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 第二发生器、 第三发生器、 第四发生器、 第一吸收 器、 第二吸收器、 冷凝器、 蒸发器、 第一溶液泵、 第二溶液泵、 第三溶液泵、 第四溶液泵、 第一 节流阀、 第二节流阀、 第三节流阀、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 器、 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 ; 第一吸收器 5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 泵 9、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四发生器 4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二吸收器 6 还有稀溶液管路 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浓溶液 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22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与第二发生器 2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浓 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 23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与第一发生器 1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一 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第一发生器 1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2 连 通后第二发生器 2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二发生器 2 还有冷 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后第三发生器 3 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 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6 连通, 第四发生器 4 还有冷剂蒸 汽通道与冷凝器 7 连通, 冷凝器 7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 13 与蒸发器 8 连通, 蒸发 器 8 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蒸发器 8 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 发生器 1 和第四发生器 4 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第一吸收器 5、 第二吸收器 6 和冷凝器 7 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②流程上, 自第二发生器 2 经第一节流阀 11、 自第三发生器 3 经第二节流阀 12 和
         自冷凝器 7 经第三节流阀 13 分别节流后的冷剂液均进入蒸发器 8、 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 向第一吸收器 5 提供,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的冷剂蒸汽被来自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吸收并 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 第一吸收器 5 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 9、 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和第四 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四发生器 4、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 7 提供, 第四发生器 4 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17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吸收来自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 第二吸收器 6 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 换器 19 进入第三发生器 3、 在来自第二发生器 2 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 吸收器 6 提供, 第三发生器 3 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 22 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进入第二 发生器 2、 在来自第一发生器 1 的冷剂蒸汽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 3 提供以作 为其驱动热介质, 第二发生器 2 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泵 23 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进入第 一发生器 1、 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发生器 2 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 质, 第一发生器 1 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第五溶液热交换 器 19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进入第一吸收器 5 ; 流经第二发生器 2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 剂液、 再经第一节流阀 11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流经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 再经第二节流阀 12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进入冷凝器 7 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 液后经第三节流阀 13 节流进入蒸发器 8 ; 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 8 放热, 第一吸收器 5 向被 加热介质提供第一级热负荷, 冷凝器 7 和第二吸收器 6 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二级热负 荷,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8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在图 7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中, 取消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将第二吸收器 6 有稀溶液管路经 第二溶液泵 10 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 6 有稀溶液 管路与第三发生器 3 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 热交换器 15、 第五溶液热交换器 19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调整为第 一发生器 1 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16、 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15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 器 14 与第一吸收器 5 连通,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 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图 9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
         在图 6 所示的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 类吸收式热泵中, 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 将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 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第二冷凝 器 20 连通, 将第三发生器 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调整为第三发 生器 3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增设冷剂蒸汽 通道与第二冷凝器 20 连通, 第二冷凝器 20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 21 与蒸发器 8 连 通, 第二冷凝器 20 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 第一吸收器、 第二冷凝器、 第二吸收器 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 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 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还可选择保持 第二发生器 2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 11 与蒸发器 8 连通, 第三发生器 3 有冷剂液管路 经第二节流阀 12 与蒸发器 8 连通。
         相比于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以三效为第 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用于被加热介质温度区间宽、 变化范围 较大时, 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指数。分析如下 :
         首先, 在需要将被加热介质由初始温度加热到最高温度时, 该类热泵机组按照最 高供热温度并满负荷运行。
         其次, 当被加热介质终了温度降低时, 此时降低第四发生器 4 的驱动热负荷, 则一 方面使得进入冷凝器 7 的冷剂蒸汽量减少, 冷凝器 7 提供给被加热介质的热负荷减少 ; 另一 方面使得自第四发生器 4 进入第二吸收器 6 的溶液浓度降低, 进而导致第二吸收器 6 内溶 液吸收冷剂蒸汽所形成的温度降低, 第二吸收器 6 提供给被加热介质的热负荷降低, 也同 时减少了对来自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的吸收。
         第三, 随着第二级对外供热负荷的降低, 该类热泵机组对余热的利用量也随之降 低, 则第一吸收器 5 的热负荷降低, 被加热介质进入第二冷凝器 20 的温度降低, 第二冷凝器 20 的热介质 ( 主要是来自第三发生器 3 的冷剂蒸汽 ) 与冷介质 ( 流经第二冷凝器 20 的被 加热介质 ) 之间的温差加大, 第二冷凝器 20 的热负荷增大, 第三发生器 3 产生的冷剂蒸汽 则会更多地进入第二冷凝器 20 内 ; 虽然第一吸收器 5 吸收的冷剂蒸汽量在减少, 但吸收的 冷剂蒸汽最终由第三发生器 3 和第四发生器 4 重新发生出来且满足第二冷凝器 20 所需的 比例增大, 即此时在热泵机组整个供热流程中, 第一级流程两个供热端负荷增大并占有全 部热负荷的比例同时增大, 这使得热泵机组在非最高供热温度下性能指数增大, 从而使热 泵机组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指数。对第二冷凝器 20 采取合理及优化设计, 则可使该类热泵 机组具有更高一些的综合性能指数。
         相比之下, 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 第一 吸收器 5 自蒸发器 8 吸收的冷剂蒸汽量必须在第四发生器 4 内全部发生出来并向冷凝器 7 提供 ; 因此, 当热泵机组供热负荷降低时, 第一吸收器 5 吸收的冷剂蒸汽量随之降低, 热泵 机组的性能指数仅有微小的波动。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 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
         ①得到了热力学参数在三效流程之上、 具有部分三效热力学性能的两级第一类吸 收式热泵, 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 减少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的缺位。
         ②作为热泵, 能够实现以三效流程作为余热温度两级提升中的第一级提升, 有利 于得到较高的性能指数, 从而实现对余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③作为制冷机, 能够降低对驱动热源的温度要求和实现对驱动热的深度利用, 尤 其是利用低温驱动热进行制冷时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制冷效益。
         ④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其热力学效果介 于完整的三效流程和以其为第一级的两级流程之间 ; 在应用于负荷、 供热温度变化范围较 大的场合, 可实现供热参数、 供热区间与性能指数之间合理对应, 并能够充分发挥第一级三 效流程性能指数高的优势, 从而较大程度地提高节能效益。

    关 键  词:
    一级 两级 一类 吸收 式热泵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28066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