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pdf(27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84308A43申请公布日20110309CN101984308ACN101984308A21申请号201010547122422申请日20101109200910230232520091111CNF25B15/00200601F25B27/02200601F25B41/0620060171申请人李华玉地址257061山东省东营区北二路271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家属区7082501号72发明人李华玉54发明名称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57摘要本发明提供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于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
2、第一吸收器、第四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或再加上第三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或再加上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三供热端热泵,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组成四供热端热泵;第一发生器向第二发生器提供驱动蒸汽,第二发生器向第三发生器提供驱动蒸汽,第三发生器向第二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二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吸收器或再加上第二冷凝器提供第一级热负荷,第四发生器向冷凝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提供第二级热负荷;机组兼顾提升余热温度和实现较高性能指数,变负荷时四供热端热泵性能指数高。6。
3、6本国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4页说明书13页附图9页CN101984311A1/4页21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一发。
4、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二吸收器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发生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
5、6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蒸发器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四发生器4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2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二吸收器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3。
7、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蒸发器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四发生器4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还分别有被。
8、加热权利要求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2/4页3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3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
9、换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二吸收器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
10、道与冷凝器7连通,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蒸发器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四发生器4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4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
11、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二吸收器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
12、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蒸发器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四发生器4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还分权利要求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3/4页4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13、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5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
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二吸收器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冷凝器7还有冷。
15、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蒸发器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四发生器4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6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
16、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发生器4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二吸收器6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22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3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五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一发生。
17、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蒸权利要求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4/4页5发器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四发生器4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还分别。
18、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7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6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五溶液热交换器19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
19、一吸收器5连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8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第二冷凝器20连通,将第三发生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蒸发器8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第二冷凝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20连通,第二冷凝器2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2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冷凝器20还有被加。
20、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形成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9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第二冷凝器20连通,将第三发生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蒸发器8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第二冷凝器20连通,将第一冷凝器7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冷。
21、凝器7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3与第二冷凝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3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20连通,第二冷凝器20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2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冷凝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形成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权利要求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1/13页6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满足被加热介质热需求的前提下使所采用的吸收式热泵/制冷机组具有尽可能高的性能。
22、指数是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由于余热介质被制冷介质、被加热介质和驱动热介质的参数的多样化,相应要求有不同工作参数区间的热泵流程,即需要有不同热力学参数和热力学性能的热泵/制冷机组来满足具体的需求。0003在吸收式热泵中,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性能指数高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一一不能具有较宽的供热温度区间和较高的供热参数。当被加热介质的初始温度适合于采用两供热端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流程而术段被加热温度超出了其供热能力时,为了获得较高的性能指数并满足被加热介质的用热需求,在热泵流程安排上就要进行这样的考虑被加热介质的初始阶段采用相适应的两端供热的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一个或两个供热端,而被加热介。
23、质的后一阶段采用供热温度更高而供热温度区间又相邻的热泵流程。采用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的一个供热端用于提供被加热介质的初始段热需求,利用其另一个供热端向供热温度较高的热泵流程提供低温热负荷,可满足被加热介质温度区间较宽的场合,并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性能指数。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就是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用于向被加热介质的低温段热需求,其低压发生器释放出的冷剂蒸汽用于向第二个热泵流程的吸收器提供冷剂蒸汽,第二个热泵流程的吸收器和冷凝器向被加热介质提供高温热需求,得到热力学参数在三效之上、具有部分三效热力学性能、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04与此相类似而又有区别的。
24、情况是,当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区间较宽且有变化时,采用上述三供热端的热泵流程又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被加热介质温度低时,第二个热泵流程的供热负荷随之降低,导致整个热泵流程中的冷剂蒸汽量减少,热泵机组的性能指数基本不变;此时第一个热泵流程就无法发挥其供热温度低而性能指数高的优势。增加第二冷凝器作为第一级流程的第二供热端来解决此问题,得到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00061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
25、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说明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2/13页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
2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
27、连通,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072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
28、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
29、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083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
30、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说明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3/13页8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
31、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094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
32、、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
33、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105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
34、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四。
35、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说明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4/13页9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
36、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116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
37、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
38、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和第四发生器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127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6项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
39、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五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138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项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
40、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形成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149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项所述的以三效为第一级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二冷凝器和第四节流阀,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二冷说明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5/13页10凝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
41、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四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一冷凝器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热负荷,形成以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附图说明0015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0016图。
4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0017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0018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0019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0020在图35所示的串联三效流程中,第一发生器高压发生器1向第二发生器中压发生器2提供溶液。0021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串联三效为。
43、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0022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0023图8也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8所示为图7所示省略了第二溶液泵和第五溶液热交换器的结果。0024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以串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四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示意图。0025在图69所示的串联三效流程中,第二发生器中压发生器2向第一发生器高压发生器1提供溶液。0026图中,1。
44、第一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第三发生器,4第四发生器,5第一吸收器,6第二吸收器,7冷凝器/第一冷凝器,8蒸发器,9第一溶液泵,10第二溶液泵,11第一节流阀,12第二节流阀,13第三节流阀,14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8冷剂液再循环泵,19第五溶液热交换器,20第二冷凝器,21第四节流阀,22第三溶液泵,23第四溶液泵。0027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发明内容,特别指明如下概念0028串联三效指余热温度提升的第一级中,溶液进行串联循环实现三效流程。说明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6/13页110029并联三效指余热温。
45、度提升的第一级中,溶液进行并联循环实现三效流程。0030溶液串联循环两级指溶液在余热温度提升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形成串联循环。0031溶液独立循环两级指溶液在余热温度提升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分别进行各自循环。具体实施方式00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0033图1所示的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0034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
46、和冷剂液再循环泵组成;第一吸收器5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9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和再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第二吸收器6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发生器5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
47、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11与蒸发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3连通后第三发生器3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2与蒸发器8连通,第三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6连通,第四发生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7连通,冷凝器7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3与蒸发器8连通,蒸发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5连通,蒸发器8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发生器1和第四发生器4还分别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5、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0035流程上,自第二发生器2经第一节流阀11、自第三发生器3经第二节流阀12。
48、和自冷凝器7经第三节流阀13分别节流后的冷剂液均进入蒸发器8、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5提供,进入第一吸收器5的冷剂蒸汽被分别来自第一发生器1、第二发生器2和第三发生器3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一吸收器5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9加压后分成三路第一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一发生器1、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二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发生器3提供以作为其驱动热介质,第三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三发生器3、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6提供;第一发生器1。
49、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14进入第一吸收器5,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一吸收器5,第三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6进入第一吸收器5;进入第二吸收器6的冷剂蒸汽被说明书CN101984308ACN101984311A7/13页12来自第四发生器4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6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0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四发生器4、在驱动热介质加热下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7提供,第四发生器4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二吸收器6;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一节流阀11节流进入蒸发器8,流经第三发生器3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再经第二节流阀12节流进入蒸发器8,进入冷凝器7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再经第三节流阀13节流进入蒸发器8;余热介质流经蒸发器8放热,第一吸收器5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一级热负荷,第二吸收器6和冷凝器7分别向被加热介质提供第二级热负荷,形成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独立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36图2所示的以并联三效为第一级并具有三个供热端的溶液串联循环两级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0037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四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