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背光模组.pdf

  • 上传人:Y0****01
  • 文档编号:1275455
  • 上传时间:2018-04-11
  • 格式:PDF
  • 页数:7
  • 大小:382.4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78812.4

    申请日:

    2009.09.25

    公开号:

    CN102032501A

    公开日:

    2011.04.2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21S 8/00申请公布日:20110427|||公开

    IPC分类号:

    F21S8/00; F21V19/00; F21V5/00; F21V17/00; G02F1/13357; F21Y103/00(2006.01)N

    主分类号:

    F21S8/00

    申请人: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魏肇治; 徐理智; 傅世泽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代理人:

    寿宁;张华辉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底座、多个灯管、至少一固定模组以及光学板。固定模组包括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具有配置于底座上的第一基座与配置于第一基座上且分别夹持灯管的其中之二的两第一灯管夹持部。两第一灯管夹持部沿着一垂直于灯管延伸的方向的第一轴线排列。第二固定件具有配置于底座上的第二基座与配置于第二基座上且分别夹持灯管其中之二的两第二灯管夹持部。两第二灯管夹持部沿着一垂直于灯管的延伸的方向的第二轴线排列。第二轴线平行第一轴线且相距一距离,两第一灯管夹持部夹持的灯管其中之一位于两第二灯管夹持部所夹持的两灯管之间。光学板配置于底座上且位于灯管之上。上述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性较佳。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一底座 ; 多个灯管, 配置于该底座上且实质上平行排列, 各个灯管沿着一方向延伸 ; 至少一固定模组, 包括 : 一第一固定件, 具有一第一基座与两第一灯管夹持部, 该第一基座配置于该底座上, 上 述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配置于该第一基座上且分别夹持上述这些灯管的其中之二, 上述这 些第一灯管夹持部沿着一第一轴线排列, 该第一轴线实质上垂直于该方向 ; 以及 一第二固定件, 具有一第二基座与两第二灯管夹持部, 该第二基座配置于该底座上且 邻近该第一基座, 上述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配置于该第二基座上且分别夹持上述这些灯管 的其中之二, 上述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沿着一第二轴线排列, 该第二轴线平行该第一轴线 且相距一距离, 上述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所夹持的上述这些灯管的其中之一位于上述这些 第二灯管夹持部所夹持的上述这些灯管之间 ; 以及 一光学板, 配置于该底座上且位于该多个灯管之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固定件更具有一第一支撑部, 配置于该第一基座上且支撑该光学板。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固定件更具有一第二支撑部, 配置于该第二基座上且支撑该光学板。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该光学板为一扩散板。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更包括一反射片, 配置于该底座上, 上述这些灯管与该固定模组配置于该反射片上。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背光模组,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基座接触该第一基座。

    说明书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模组,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一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背景技术 近年来, 液晶显示器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LCDs) 发展迅速, 体积重量越来 越轻便化而功能及显示效果逐步提升, 在各种领域得到的广泛的应用。由于液晶显示面板 自身并不能直接发出光线, 因此液晶显示器中需要使用专门的背光模组向液晶显示面板提 供光源。
         背光模组分为侧边式与直下式两种。在侧边式背光模组中, 光源 ( 例如一灯管 ) 配置在导光板的一侧面, 光源发出的光线从该侧面入射导光板。为了提升光线利用效率还 可在光源周围设置反射罩用以反射向背离导光板方向散射的光线至导光板内。 侧边式背光 模组具有较低的厚度。 然而由于侧边式背光模组的灯管数目较少使得侧边式背光模组的出 光亮度较低, 所以侧边式背光模组通常仅适合应用于小尺寸应用, 例如笔记本电脑或者台 式电脑的显示器中。 直下式背光模组中, 光源直接设置于一扩散板的底部, 其发出光线经扩 散板后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使用。 由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灯管数目较多使得直下式背光模 组的出光亮度较高, 因此适合应用在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中。
         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多根灯管通常相互平行设置, 而且为了固定支撑灯管, 通常还 要采用专门的固定座进行固定。 请参考图 1, 其为一种常用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直 下式背光模块 100 包括一底座 10、 多个灯管 11、 多个固定结构 12( 图 1 仅示意地绘示一个 ) 与一扩散板 ( 未绘示 )。这些灯管 11 配置于底座 10 上, 扩散板配置于这些灯管 11 上。各 个固定结构 12 包括一灯管固定座 121、 多个形成在灯管固定座 121 上的灯管夹爪 122 与一 形成在灯管固定座 121 上支撑部 123。每个灯管夹爪 122 夹持一相应的灯管 11, 且各个固 定结构 12 的这些灯管夹爪 122 位于一轴线 124 上。各个轴线 124 与各个灯管 11 的延伸方 向垂直。各个固定结构 12 的支撑部 123 支撑扩散板。
         由于直下式背光模块 100 轻薄化的需要, 所以各个灯管 11 与扩散板之间的距离越 来越近。然而, 当各个灯管 11 与扩散板之间距离过于靠近时, 亮度衰退的现象将发生于扩 散板之对应于这些灯管夹爪 122 的区域, 使得扩散板上会显现黑色直线暗影的缺陷, 导致 直下式背光模块 100 的出光均匀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光更加均匀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背光模组, 包括一底座、 多个灯管、 至少一固定模组以及一光学板。这些灯管 配置于底座上且实质上平行排列, 各个灯管沿着一方向延伸。固定模组包括一第一固定件 与一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一基座与两第一灯管夹持部。第一基座配置于底座 上, 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配置于第一基座上且分别夹持这些灯管的其中之二。这些第一灯
         管夹持部沿着一第一轴线排列, 第一轴线实质上垂直于各个灯管的延伸方向。第二固定件 具有一第二基座与两第二灯管夹持部。第二基座配置于底座上且邻近第一基座, 这些第二 灯管夹持部配置于第二基座上且分别夹持这些灯管的其中之二。 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沿着 一第二轴线排列, 第二轴线平行第一轴线且相距一距离。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所夹持的这 些灯管的其中之一位于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所夹持的这些灯管之间。 光学板配置于底座上 且位于这些灯管之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 第一固定件更具有一第一支撑部, 配置于第一基座上且支撑光 学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 第二固定件更具有一第二支撑部, 配置于第二基座上且支撑光 学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 光学板为一扩散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 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一反射片, 配置于底座上, 这些灯管与固定 模组配置于反射片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 第二基座接触第一基座。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各个固定模组具有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 第一固定件 的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与第二固定件的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分别位于两相互平行且间隔 一段距离的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上, 且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所夹持的两根灯管的其中之一 位于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所夹持的两根灯管之间。 因此, 与习知技术相较, 本实施例的背光 模组出光的均匀性可较不受到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与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的影响而降低。 换言之, 与习知技术相较,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出光的均匀性较佳。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 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 更明显易懂, 以下特举实施例, 并配合附图, 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 1 为一种常用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 3 为图 2 中区域 A 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 附图及实施例, 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背光模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 特征及其功效, 详细说 明如后。
         图 2 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请参考图 2, 背光模 组 200 包括底座 20、 多个灯管 21、 多个固定模组 22、 光学板 23 与一反射片 26。
         反射片 26 配置于底座 20 上。这些灯管 21 设置在底座 20 上而位于反射片上方且 这些灯管 21 实质上相互平行排列。各灯管 21 沿一方向 211 延伸。本实施例当中各个灯管 21 可为一冷阴极荧光灯 (Cold Cathod Fluorescent Lamp, CCFFL)。
         图 3 为图 2 中区域 A 的放大示意图。请参阅图 2 与图 3, 各个固定模组 22 包括第一固定件 24 及第二固定件 25。各个固定模组 22 的第一固定件 24 具有一第一基座 241、 两 个第一灯管夹持部 242 与一第一支撑部 243。各个固定模组 22 中, 第一基座 241 配置于底 座 20 上且固定于反射片 26 上。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 242 配置于第一基座 241 上且分别夹 持两个灯管 21, 并且第一支撑部 243 配置于第一基座 241 上。各个固定模组 22 的这些第一 灯管夹持部 241 沿着一第一轴线 244 排列, 第一轴线 244 实质上垂直于各个灯管 21 的延伸 的方向 211。
         各个固定模组 22 的第二固定件 25 具有一第二基座 251、 两第二灯管夹持部 252 与 一第二支撑部 253。各个固定模组 22 中, 第二基座 251 配置于底座 20 上且固定于反射片 26 上, 并且第二基座 251 邻近第一基座 241。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 252 配置于第二基座 251 上且分别夹持两根灯管 21, 并且第二支撑部 253 配置于第二基座 251 上。各个固定模块 22 的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 252 沿着一第二轴线 254 排列。各个固定模块 22 中, 第二轴线 254 平行第一轴线 244 且相距一距离 D1。
         各个固定模块 22 中, 第一基座 241 与第二基座 251 可相互接触。各个固定模块 22 中, 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 242 所夹持的两根灯管 21 的其中之一位于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 252 所夹持的两根灯管 21 之间。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 200 包括多个固定模组 22( 例如四个固定模组 22)。每个固 定模组 22 夹持 4 根灯管, 四个固定模组 22 将多根灯管 21 分成四组, 每组四根。为了使这 些固定模组 22 对背光模组 200 运作时的出光影响降低, 这些固定模组 22 在各个灯管 21 的 延伸的方向 211 上依次间隔一段距离, 其可以等间距设置, 但不以此为限。
         光学板 23 可为一扩散板, 其配置于底座 20 上且位于灯管 21 之上。这些第一支撑 部 243 与这些第二支撑部 253 支撑光学板 23, 使得光学板 23 与各个灯管 21 之间维持一恰 当距离。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 200 的各个固定模组 22 具有第一固定件 24 与第二固定件 25, 第一固定件 24 的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 242 与第二固定件 25 的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 252 分别位于两相互平行且间隔一段距离的第一轴线 244 与第二轴线 254 上, 且这些第一灯管 夹持部 242 所夹持的两根灯管 21 的其中之一位于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 252 所夹持的两根 灯管 21 之间。因此, 与习知技术相较,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 200 出光的均匀性可较不受到 这些第一灯管夹持部 242 与这些第二灯管夹持部 252 的影响而降低。换言之, 与习知技术 相较,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 200 出光的均匀性较佳。
         以上所述, 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虽然本 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 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不脱 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 的等效实施例, 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 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关 键  词:
    背光 模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背光模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27545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