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

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pdf

  • 上传人:Y0****01
  • 文档编号:125978
  • 上传时间:2018-01-27
  • 格式:PDF
  • 页数:28
  • 大小:1.03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06440.8

    申请日:

    2010.02.03

    公开号:

    CN102482880A

    公开日:

    2012.05.3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4C 2/36申请公布日:2012053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C 2/36申请日:20100203|||公开

    IPC分类号:

    E04C2/36; E04C2/26

    主分类号:

    E04C2/36

    申请人:

    3M创新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弗雷德里克·罗米耶; 斯特凡娜·舍巴特; 蒂姆·约翰逊

    地址:

    美国明尼苏达州

    优先权:

    2009.02.03 US 61/149,497; 2010.02.02 US 12/698,64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代理人:

    顾红霞;何胜勇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以沿着多个轴线抵抗负载。所述结构包括夹在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之间的芯材料。玻璃纤维粗纱穿过所述结构插入,使得所述粗纱沿着三个轴线取向,相邻轴线隔开大约120°。本发明还公开了用于形成所述结构的机器和方法。在一种情况下,具有单个缝合头的机器在材料三次通过的每一次中被重新配置,以形成所述夹层结构。在其他情况下,使用具有三个缝合头的机器经由材料的单次通过形成所述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器包括相对于纵向成大约0°取向的分度缝合头以及成大约-60°和+60°取向的两个静止缝合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机器包括成大约90°、-30°和+30°取向的三个静止缝合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 包括 : 芯材料, 其限定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 第一增强层, 其设置在所述芯材料的所述第一侧面上 ; 第二增强层, 其设置在所述芯材料的所述第二侧面上 ; 和 粗纱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 各阵列均穿过所述第一增强层、 所述芯材料和 所述第二增强层延伸, 其中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沿着至少三个轴线取向。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相对于所述第二阵列和 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成大约 120°的角度取向, 粗纱的所述第二阵列相对于所述第一 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成大约 120°的角度取向, 并且粗纱的所述第三阵列相对 于所述第一阵列和所述第二阵列中的每一个成大约 120°的角度取向。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增强层和所述第二增强层为玻璃纤 维增强层。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所述芯材料为闭孔泡沫。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所述粗纱为玻璃纤维粗纱。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增强层限定插入面, 并且粗纱的所 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所述插入面的平面成介于 大约 1°和 89°之间的角度取向。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增强层限定插入面, 并且粗纱的所 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所述插入面的平面成介于 大约 40°和 80°之间的角度取向。
    8: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增强层限定插入面, 并且粗纱的所 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所述插入面的平面成大约 45°的角度取向。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 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簇绒而成。
    10: 一种制备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方法, 包括 : 使材料沿纵向穿过机器前进, 所述机器被配置为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 ; 以第一角度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一阵列, 所述第一角度是在所述材料的平面内 相对于所述纵向定义的 ; 以第二角度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二阵列, 所述第二角度是在所述材料的所述平 面内相对于所述纵向定义的 ; 和 以第三角度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三阵列, 所述第三角度是在所述材料的所述平 面内相对于所述纵向定义的, 其中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沿着至少三个轴线取向。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二角度与所述第一角度全等。
    12: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方法, 其中粗纱的所述第三阵列对分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和所述第二阵列所形成的角度。
    13: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 2 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的步骤包括以大约 1°和 89°之间的倾角穿过所述材料插入 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夹层结构, 其中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 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的步骤包括以大约 40°和 80°之间的倾角穿过所述材料插入 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
    15: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方法, 其中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 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的步骤包括以大约 45°的倾角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一 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
    16: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角度为大约 -60°, 所述第二角度为大 约 60°, 所述第三角度为大约 0°。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方法, 其中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三阵列的步骤包括相对于所 述材料平面内垂直于所述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在所述材料的不同位置处插入连续的针迹, 使得粗纱的所述第三阵列沿单个方向被分度。
    18: 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方法, 其中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三阵列的步骤包括相对于所 述材料平面内垂直于所述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在所述材料的不同位置处插入连续的针迹, 使得粗纱的所述第三阵列沿两个方向被分度并形成交叉缝式图案。
    19: 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方法, 其中插入所述第一阵列的步骤包括沿与所述纵向相 反的标称插入方向插入所述第一阵列。
    20: 根据权利要求 16 所述的方法, 其中插入所述第二阵列的步骤包括沿与所述纵向一 致的标称插入方向插入所述第二阵列。
    21: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角度为大约 -30°, 所述第二角度为大 约 30°, 所述第三角度为大约 90°。
    22: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方法, 其中使所述材料前进的步骤包括使所述材料在仅仅 单次通过中穿过所述机器前进。
    23: 一种在单次通过中制备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方法, 包括 : 提供簇绒机, 所述簇绒机被配置为对材料进行簇绒, 所述簇绒机包括 : 成第一角度取向的第一缝合头, 所述第一角度是在所述材料的平面内相对于纵向定义 的; 成第二角度取向的第二缝合头, 所述第二角度是在所述材料的所述平面内相对于所述 纵向定义的 ; 和 成第三角度取向的第三缝合头, 所述第三角度是在所述材料的平面内相对于所述纵向 定义的 ; 使所述材料沿所述纵向穿过所述簇绒机前进 ; 和 经由所述第一缝合头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一阵列, 经由所述第二缝合头穿过所 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二阵列, 经由所述第三缝合头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三阵列, 使 得所述粗纱沿着至少三个轴线取向。
    24: 根据权利要求 23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二角度与所述第一角度全等。
    25: 根据权利要求 23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缝合头和所述第二缝合头相对于所述 材料平面内垂直于所述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静止, 所述第三缝合头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材 3 料平面内垂直于所述机器轴线的所述材料轴线移动, 并且所述第一角度为大约 -60°, 所述 第二角度为大约 60°, 所述第三角度为大约 0°
    26: 根据权利要求 25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三缝合头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材料平面 内垂直于所述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在两个方向上移动, 使得粗纱的所述第三阵列形成交叉 缝式图案。
    27: 根据权利要求 23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缝合头、 所述第二缝合头和所述第三 缝合头相对于所述材料平面内垂直于所述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静止, 并且所述第一角度为 大约 -30°, 所述第二角度为大约 30°, 所述第三角度为大约 90°。
    28: 根据权利要求 23 所述的方法, 其中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 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的步骤包括以大约 1°和 89°之间的倾角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 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
    29: 根据权利要求 28 所述的方法, 其中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 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的步骤包括以大约 40°和 80°之间的倾角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 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
    30: 根据权利要求 28 所述的方法, 其中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 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的步骤包括以大约 45°的倾角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所述第一 阵列、 所述第二阵列和所述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

    说明书


    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

        背景技术 复合结构常常用在构建要求高强度和对高应力的高抗性的轻质结构的工业中。 此 类复合结构可用于构造地板、 墙壁以及各种类型的大的工业部件。例如, 在航空工业中, 坚 固、 重量轻的部件对于构建飞机和其他必须抵御高应力且不会超过特定重量极限的结构而 言非常重要。复合材料部件还在造船业中用作各种类型的板。
         纤维强化夹层结构通常重量轻并且可用于提供负载抗性。通常, 此类夹层结构包 括芯材料, 例如闭孔泡沫, 该芯材料被玻璃纤维材料片材 “夹在” 任一侧。然后, 层附接在一 起并用树脂绝缘浸渍以形成复合材料板, 该复合材料板沿着结构的一个轴线表现出期望的 承载性质。例如, 在 FR 2,695,864 中描述了一种板, 其在板内包括桁架式纤维增强材料, 以 沿着板的一个轴线抵抗负载。
         然而, 需要一种能够沿着多个轴线抵抗负载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以及以高效且 高性价比方式制备此类结构的设备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整体涉及一种沿着多个轴线抵抗负载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 在一个实施 例中, 所述结构包括夹在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之间的芯材料。玻璃纤维粗纱穿过所述结构插 入, 使得所述粗纱沿着三个轴线取向, 相邻轴线隔开大约 120°。本发明还公开了用于形成 所述结构的机器和方法。在一种情况下, 使用具有三个缝合头的机器经由材料单次通过该 机器来形成所述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机器包括相对于纵向成大约 0°取向的分度缝 合头以及成大约 -60°和 +60°取向的两个静止缝合头。在其他实施例中, 所述机器包括成 大约 90°、 -30°和 +30°取向的三个静止缝合头。这样, 制备一种包括增强材料的准各向 同性夹层结构, 所述增强材料沿着至少三个轴线取向, 以提供对弯曲负载的增大的抗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 提供一种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 其包括限定第一侧面和第二侧 面的芯材料、 设置在芯材料的第一侧面上的第一增强层、 设置在芯材料的第二侧面上的第 二增强层以及粗纱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 各阵列穿过第一增强层、 芯材料和第 二增强层延伸, 并且粗纱的所述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沿着至少三个轴线取向。
         粗纱的第一阵列可相对于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成大约 120°的角度取 向, 粗纱的第二阵列可相对于第一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成大约 120°的角度取向, 并 且粗纱的第三阵列可相对于第一阵列和第二阵列中的每一个成大约 120°的角度取向。第 一和第二增强层可为玻璃纤维增强层, 所述粗纱可为玻璃纤维粗纱。而且, 在一些情况下, 所述芯可为闭孔泡沫。
         此外, 第一增强层可限定插入面, 并且粗纱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 至少一者可相对于所述插入面的平面成介于大约 1°和 89°之间的角度取向。例如, 粗纱 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至少一者可相对于所述插入面的平面成介于大约 40°和 80°之间的角度取向, 例如相对于所述插入面的平面成大约 45°的角度取向。粗纱 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可簇绒而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 提供一种制备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方法。 根据该方法, 使材料 沿纵向穿过机器前进, 所述机器被配置为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以第一角度穿过所述材 料插入粗纱的第一阵列, 所述第一角度是在材料平面内相对于纵向定义的 ; 以第二角度穿 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二阵列, 所述第二角度是在材料平面内相对于纵向定义的。 此外, 以第三角度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三阵列, 所述第三角度是在材料平面内相对于纵向 定义的。粗纱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沿着至少三个轴线取向。
         第二角度可与第一角度全等。另外, 粗纱的第三阵列可对分粗纱的第一阵列和第 二阵列所形成的角度。可以大约 1°和 89°之间的倾角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一阵 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例如, 可以大约 40°和 80°之间的倾角 ( 例如, 大约 45°的倾角 ) 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
         在一些情况下, 第一角度可为大约 -60°, 第二角度可为大约 60°, 第三角度可为 大约 0°。插入粗纱的第三阵列可包括相对于材料平面内垂直于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在材 料的不同位置处插入连续的针迹 (stitch), 使得粗纱的第三阵列沿单个方向被分度。 另外, 插入粗纱的第三阵列可包括相对于材料平面内垂直于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在材料的不同 位置处插入连续的针迹, 使得粗纱的第三阵列沿两个方向被分度并形成交叉缝式图案。插 入第一阵列可包括沿与纵向相反的标称插入方向插入所述第一阵列, 插入第二阵列可包括 沿与纵向一致的标称插入方向插入所述第二阵列。
         在其他情况下, 第一角度可为大约 -30°, 第二角度可为大约 30°, 第三角度可为 大约 90°。此外, 所述材料可在仅仅单次通过中穿过所述机器前进。
         在其他实施例中, 提供一种在单次通过中制备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方法。提供 簇绒机, 所述簇绒机被配置为对材料进行簇绒, 所述簇绒机包括 : 成第一角度取向的第一缝 合头, 所述第一角度是在材料平面内相对于纵向定义的 ; 成第二角度取向的第二缝合头, 所 述第二角度是在材料平面内相对于纵向定义的 ; 成第三角度取向的第三缝合头, 所述第三 角度是在材料平面内相对于纵向定义的。所述材料沿纵向穿过簇绒机前进。另外, 经由第 一缝合头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一阵列, 经由第二缝合头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 二阵列, 经由第三缝合头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三阵列, 使得所述粗纱沿着至少三个 轴线取向。在一些情况下, 第二角度与第一角度全等。
         第一缝合头和第二缝合头可相对于材料平面内垂直于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静止。 第三缝合头可被配置为相对于材料平面内垂直于机器轴线的所述材料轴线移动, 并且第一 角度可为大约 -60°, 第二角度可为大约 60°, 第三角度可为大约 0°。第三缝合头可被配 置为相对于材料平面内垂直于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在两个方向上移动, 使得粗纱的第三阵 列形成交叉缝式图案。
         在一些情况下, 第一缝合头、 第二缝合头和第三缝合头可相对于材料平面内垂直 于机器轴线的材料轴线静止, 并且第一角度可为大约 -30°, 第二角度可为大约 30°, 第三 角度可为大约 90°。 此外, 插入粗纱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可包括以 大约 1°和 89°之间的倾角穿过所述材料插入粗纱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 每一个。例如, 可以大约 40°和 80°之间的倾角 ( 例如, 大约 45°的倾角 ) 穿过所述材料 插入粗纱的第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中的每一个。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概括地描述本发明, 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 其中 :
         图 1 示出具有桁架式增强材料的现有技术的夹层结构的透视图 ;
         图 2A 是在第一次通过期间插入针迹之后图 1 的夹层结构的示意图 ;
         图 2B 是在第二次通过期间插入针迹之后图 1 的夹层结构的示意图 ;
         图 3 是图 1 的夹层结构的俯视图, 其示出针横梁的取向 ;
         图 4 是图 3 的夹层结构的侧视图, 其示出缝合头上针的倾角 ;
         图 5A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俯视图, 其示出第一 次通过期间的横梁取向 ;
         图 5B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 5A 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顶部透视图, 其示出第一次通过的针迹取向 ;
         图 5C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 5A 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其示出第一次通过完成时的针迹取向 ;
         图 6A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 5A 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俯视图, 其示 出第二次通过期间的横梁取向 ;
         图 6B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 6A 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顶部透视图, 其示出第一和第二次通过的针迹取向 ;
         图 6C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 6A 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其示出第二次通过完成时的针迹取向 ;
         图 7A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 5A 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俯视图, 其示 出第三次通过期间的横梁取向 ;
         图 7B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 7A 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顶部透视图, 其示出第一、 第二和第三次通过的针迹取向 ;
         图 7C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 7A 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其示出第三次通过完成时的针迹取向 ;
         图 8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形成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簇绒机的俯 视示意图 ;
         图 9 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三次通过之后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 上表面的近距离视图 ;
         图 10 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三次通过之后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 下表面的近距离视图 ;
         图 11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利用分度 (indexing) 缝合头在单次通过中形 成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簇绒机的俯视图 ;
         图 12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 14 的簇绒机的俯视图, 其示出分度缝合头 的移动 ;
         图 13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在单次通过中形成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簇 绒机的分度缝合头的俯视图, 其中分度缝合头被配置为沿两个分度方向插入针迹 ; 和
         图 14 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利用三个静止缝合头在单次通过中形成准各 向同性夹层结构的簇绒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更完整的描述, 其中示出了一些而不是全 部的实施例。事实上, 本发明可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 而不应限于在这里给出的实施例 ; 相反, 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此公开满足适用的法律要求。 类似的标号始终指代类似的元件。
         诸如本发明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之类的夹层结构可用于构造地板、 墙壁以及各 种类型的大的工业部件。所述结构通常具有低表面密度并且表现出高机械特性值, 这使得 它们适用于各种应用, 包括要求重量轻且高强度的构造的应用。
         图 1 示出现有技术的夹层结构 5。通常, 夹层结构 5 包括被增强材料 14( 例如, 玻 璃纤维增强材料 ) 夹在中间的芯材料 12, 该增强材料在芯材料 12 的两侧形成表层, 从而形 成三维强化结构。通常, 芯材料 12 是树脂不能透过的闭孔泡沫。该泡沫可以是硬质泡沫或 软质泡沫, 这取决于应用。例如, 硬质泡沫可在制造夹层结构板时使用, 而软质泡沫可在夹 层结构将用于形成成形物体时使用。增强材料 14 通常覆盖在芯 12 的任一侧上, 并且粗纱 16 穿过三层缝合。然后, 将所述结构用热固性树脂绝缘浸渍。
         如图 4 中示意性地示出的, 可利用针 22 的阵列插入粗纱 16( 例如, 玻璃纤维粗 纱 ), 所述针在支撑横梁 24 上排成一行, 以形成簇绒机 26( 如图 8 所示 ) 的缝合头 25。横 梁 24 可被布置成垂直于机器轴线或 y 轴, 如图 3 示出的结构 5 的俯视图所示。此外, 针 22 可相对于该结构的平面 (x-y 平面 ) 成角度 α 倾斜。例如, 图 2A 所示的角度 α( 其将称为 倾角 ) 在一些情况下为大约 45°。参照图 2A 和图 3, 将被处理成结构的材料 ( 例如芯材料 12、 增强材料 14 和 / 或粗纱 16, 在下文以及附图中将统称为材料 10) 可在第一次通过期间 沿纵向 M 穿过缝合机, 其中以材料 10 的末端 A 为前端, 末端 B 为后端, 面 C 为上表面, 面D 为下表面。在第一次通过期间, 可穿过材料形成沿 z 方向延伸的粗纱 16 的平行的数行。然 后, 材料 10 可旋转 180° ( 使得材料 10 的末端 B 现在是前端 ) 并第二次通过设备, 以插入 第二组粗纱 16, 如图 2B 所示。由于图 2A 和图 2B 之间材料的旋转, 因此相对于第一针迹的 角度, 以负倾角插入第二行针迹。这样, 可形成三角形划分或桁架式增强材料, 如图 2B 所 示。
         值得注意的是, 穿过材料的粗纱的所述几何形状是簇绒工艺的结果, 其中针穿过 材料的第一面将粗纱插入材料中, 在材料的相对的第二面上形成套环, 然后针穿过第一 “插 入” 面从材料缩回。 然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公开可以理解, 为了方便说明, 描述中 在一般意义上提及 “缝合” 和 “针迹” , 其包括簇绒工艺。
         此类三角形划分沿着三角形划分的轴线增加了结构 5 对弯曲负载的抗性。因此, 对于图 2B 所示的几何形状, 结构 5 的硬度沿着 y 轴增加。然而, 在许多情况下, 可能有利的 是在下文所称的准各向同性结构中提供沿着 y 轴和 x 轴均增加的对弯曲负载的抗性。实 现准各向同性结构的一种方式是缝合粗纱 16, 使得一些三角形划分跨越 x- 轴 ( 如图 2B 所 示 ), 而一些三角形划分跨越 y 轴。实现此类几何形状将需要通过缝合机四次 : 在两次通过 中结构的 y 轴与机器轴线 M 对齐, 在另两次通过中结构的 x 轴与机器轴线 M 对齐。然而, 两 倍的通过次数需要近两倍的初始结构处理成本, 这显著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三次通过制造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 以需要通过簇绒设备三次的方式制备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所得准各向同性结构包括 : 芯材料, 其限定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 第一增强层, 其设 置在芯材料的第一侧面上 ; 第二增强层, 其设置在芯材料的第二侧面上 ; 以及粗纱 16 的第 一阵列、 第二阵列和第三阵列, 其穿过第一增强层、 芯材料和第二增强层延伸并沿着至少三 个轴线取向。要注意的是, 如本文所用, 术语 “第一” 、 “第二” 和 “第三” 并非在顺序上或时间 上标识粗纱或对应角度, 而是用于方便说明。因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公开将认识到, 粗纱阵列可按照任何次序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 芯可以是低密度泡沫, 其基本上为闭孔结构以限制树脂的吸收, 以使得最终结构保持低密度, 并且纤维网限定主要的机械性能。 然而, 硬质和软质泡沫均可 使用。其他材料也可用于芯, 例如石膏。在其他应用中, 可能有利的是出于其他原因而选择 被特别构造为吸收树脂的芯材料。可使用的硬质闭孔泡沫的例子包括聚氨酯、 聚异氰脲酸 酯、 酚醛、 聚苯乙烯和 PEI。 软质闭孔泡沫的例子可包括聚乙烯、 聚丙烯以及其他混合热塑性 聚合物泡沫。
         类似地, 粗纱 16 可从多种不同的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可包括任何纤维类型和 任何构造的纱、 线、 丝束等。例如, 粗纱可以是矿物纤维, 包括诸如电子级玻璃 (E-Glass) 和 其他类型的玻璃 ( 例如, S、 R、 D、 ECR 和 AR) 之类的玻璃纤维。可使用的其他矿物纤维包括 玄武岩纤维。此外, 除了 PET、 PES 的更常见的纺织物纤维之外, 对于粗纱还可使用合成材 料, 例如得自 PAN 或沥青前体的碳纤维、 芳纶纤维、 高强力 PE、 PP 和 PEI。尽管术语 “粗纱” 最常与玻璃相关, 但是本文中在更一般意义上使用术语 “粗纱” , 其包括丝束 ( 与碳纤维相 关 ) 和所有类型的合成材料的纱 ( 包括加捻、 成缆、 合股和织纹纱 )。 对于增强层也可使用不同的材料。如上面关于粗纱所描述的, 可用上面所列类型 的纤维中的任一种制备增强层。这可包括通过缝编制成的梭织物或无褶织物的织物构造, 以及连续或短纤维垫。垫可通过粘结剂或缝编法、 针刺法或水缠结法组装而成。
         为了实现准各向同性结构而无需使该结构通过缝合机四次, 如上所述, 发明人已 经确定, 粗纱 16 可穿过该结构插入, 使得粗纱 16 沿着至少 3 个轴线取向。为了经由通过机 器三次来生成具有相似比例和数量的三角形划分, 粗纱 16 可沿着三个不同的轴线取向。例 如, 三个角度可间隔 120°, 如图 7B 所示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 70 中那样。下面描述经由 三次通过生成这样的三角形划分的一个实施例。
         第一次通过
         参照图 5A 和图 5B, 在结构第一次通过机器期间, 形成缝合头的横梁相对于 x 轴成 角度 β 取向, 其中 β 为大约 -30°。倾角 α( 如图 2A 所示 ) 可以是大约 1°和 89°之间 的任何角度。例如, 在一些实施例中, 倾角 α 介于大约 40°和 80°之间, 在一个示例性实 施例中等于大约 45°。需要指出的是, 使横梁 24 成一角度 ( 例如, -30° ) 取向需要增加 缝合头的针, 以便能够将粗纱插入 ( 成角度 ) 横梁所跨越的整个材料部分中。例如, 通常包 括 52 根针的机器可能需要增加 8 根针至横梁, 以在缝合头上达到总共 60 根针。尽管说明 书描述了角度 β 是通过使横梁 24 相对于 x 轴成一角度取向而实现的, 但是角度 β 还可这 样实现 : 将针相对于 x 轴成角度 β 定位, 而保持横梁 24 例如与 x 轴对齐。这样, 角度 α 和 β 均可通过针在横梁上的适当定位以及横梁的对应插入运动来实现, 而与横梁本身的取向 无关。
         一旦机器已如上所述配置, 材料 10 就可通过机器, 从而形成针迹阵列, 如图 5C 所
         示。 第二次通过
         图 6A-6C 中示出第二次通过机器。对于第二次通过, 机器被重新配置, 使得横梁相 对于 x 轴成大约 β = +30°的角度取向。除了横梁 24 的重新取向之外, 材料 10 本身旋转 180°, 使得结构的象限 i 现在处于象限 iii 原本所在的位置, 结构的象限 ii 现在处于象限 iv 原本所在的位置, 以此类推。或者, 材料可在 y-z 平面上旋转 ( 或 “翻转” ), 使得在第二 次通过时, 粗纱穿过材料的与第一次通过时所使用的插入面相反的面 ( 未示出 ) 插入。为 了有利于从一次通过过渡到下一次通过, 可在材料上 ( 例如, 芯材料上 ) 形成标记, 以指示 每一次通过期间的材料取向。 第二次通过的结果是在材料中形成相对于第一次通过期间所 形成的针迹阵列成 120°的角度取向的针迹阵列 ( 如图 6C 所示 )。
         第三次通过
         对于第三次通过机器 ( 如图 7A-7C 所示 ), 机器再次重新配置, 以使横梁的角度 β 从相对于 x 轴大约 +30°改变为相对于 x 轴大约 0° ( 或对齐 )。此外, 材料 10 相对于前一 次通过旋转 90°, 使得象限 i 处于象限 ii 先前的位置以及象限 iv 的初始位置处, 以此类 推。 需要指出的是, 在第三次通过期间, 可能为了配置机器以在较大材料跨度上进行缝合而 已经添加到横梁 24 的任何额外的针可被移除, 以适应沿着材料 10 宽度的较短跨度。
         如图 7C 所示, 在第三次通过期间形成的针迹阵列用于对分前两次通过的针迹所 形成的角度, 从而在第三次通过之后实现准各向同性结构。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根据上面 的描述, 在第一次通过期间横梁角度 β 被设定为大约 -30°, 对于第二次通过设定为大约 +30°, 但是横梁角度 β 对于第一次通过可设定为大约 +30°, 对于第二次通过可设定为大 约 -30°。类似地, 第一、 第二和第三次通过可按照任何次序进行, 例如 “第三次” 通过首先 进行, 然后是 “第一次” 通过和 “第二次” 通过。
         实例
         在利用上述三次通过方法进行的示例性制备过程中, 使用具有 52 根针的机器 ( 如 图 8 所示 ) 来形成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为了针对第一次通过配置机器 26, 添加 8 根针 22 至横梁 24, 以便适应由于重新取向的缝合头而导致的更大的待缝合材料跨度。 在此实例中, 花费了一个工人大约 15 分钟来添加针。
         然后, 缝合头旋转至大约 -30°的角度 β, 并验证机器的对齐。在此实例中, 在针 已经添加的情况下, 花费了 2 个工人总共 15 分钟来为第一次通过准备机器。然后, 芯材料 12 和增强层 14 穿过机器以进行第一次通过。
         一旦第一次通过完成, 就类似地重新配置机器以使缝合头取向至大约 +30°的角 度 β, 这花费了 2 个工人大约 15 分钟来完成。在穿过机器以进行第二次通过之前, 材料旋 转 180°。
         最后, 为了第三次通过, 如前所述通过使缝合头旋转至大约 0°的角度 β 来重新 配置机器。第一和第二次通过所使用的额外的 8 根针也被移除。为第三次通过准备机器花 费了 2 个工人大约 15 分钟来完成。在第二次通过和第三次通过之间, 材料又旋转了 90°。
         图 9 和图 10 示出了根据上述实例形成的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 70 的例子, 其中相 对于机床, 图 9 示出结构的上表面, 图 10 示出结构的下表面。就这一点而言, 图 9 示出从一 个插入到下一个插入的粗纱的延伸, 而图 10 示出通过簇绒工艺获得的每一插入所生成的
         套环。 实验数据
         利用上述三次通过方法, 使用由厚度为 20mm、 密度为 35kg/m3 的聚氨酯泡沫制成的 芯、 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以及热固性聚酯树脂来制备板。沿着主轴 ( 图中所示的 x 轴和 y 轴 ) 测量剪切强度和模量。测试三个样品, 结果示出于下表 A 中 :
         剪切, MPa 横向 (x 轴 ) 试样块 STIPX1 STIPX2 STIPX3 平均 剪切模量 19.82 21.8 22.11 21.2 剪切强度 0.87 0.98 1.15 1.0纵向 (y 轴 )STIPY1 STIPY2 STIPY3 平均19.45 20.29 18.69 19.50.85 0.98 0.88 0.9表A
         在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构型的样品上进行第二组测试, 并且在 x-y 平面内相对于 y 轴成 45°地进行附加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强度测量。结果示于下表 B 中 :
         测试 2.
         表B
         还根据上述方法利用厚度为 40mm 的芯形成板。在样品上进行附加测试, 那些结果 示出于下表 C 中 :
         测试 3.
         表C
         单次通过制造
         在其他实施例中, 可使用具有三个缝合头的簇绒机经由材料的单次通过形成准各 向同性夹层结构。 这样, 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可被制备, 而无需在各次通过之间重新配置机 器或处理 / 旋转材料, 从而同时节省了成本和时间。
         分度缝合头
         根据图 11-13 所示的一些实施例, 簇绒机 50 包括两个静止的缝合头 52、 54 和一个 分度缝合头 56。静止缝合头 52、 54 相对于 y 轴或 x 轴不移动, 而仅在插入方向上移动 ( 即, 为了插入针迹 ), 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静止的。 另一方面, 分度缝合头 56 被配置为除了在 插入方向上移动之外, 还沿着 x 轴移动, 如下文所述。三个缝合头可按任何次序排成一行, 例如将分度缝合头 56 设置在该行的第一、 第二或第三位置处 ( 相对于 M 方向上的材料移动 而言 )。在图 11 所示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 缝合头沿着纵向 M 排成一行, 使得通过机器 50 然后遇到各静止缝合头 52、 54。 的结构将首先遇到第一分度缝合头 56,
         首先转向静止缝合头 52、 54, 第一静止缝合头 52 取向为使得缝合头 52 与 y 轴之间 形成的横梁角度 β 为大约 -60°。就第一静止缝合头 52 而言, 标称插入方向 ( 即, 插入方 向沿着 y 轴的分量 ) 与 M 方向相反, 如沿着静止缝合头 52 的表示针的短线所指示的。
         第二静止缝合头 54 取向为使得缝合头与 y 轴之间形成的横梁角度 β 为大约 +60°。第二静止缝合头 54 的标称插入方向与 M 方向一致, 如沿着第二静止缝合头 54 的表 示针的短线所指示的。应该理解, 上文将静止缝合头 52、 54 称作第一和第二静止缝合头仅 是为了方便说明。 将缝合头命名为第一或第二缝合头并非表明要求特定缝合头相对于其他 缝合头被置于某一位置。
         分度缝合头 56 取向为使得缝合头与 y 轴之间形成的横梁角度 β 为大约 0°。在 每一缝合头 52、 54、 56 中, 针相对于材料的 x-y 平面成角度, 并且所述角度可影响复合材料 板的性能。例如, 倾角 α( 如图 2A 和图 2B 所示 ) 可为大约 45°, 以使复合材料板的剪切模 量最大化。
         由于分度缝合头 56 与材料穿过机器的移动 ( 即, M 方向 ) 对齐, 所以经由分度缝 合头 56 连续插入而没有 x 轴方向上的对应移动 ( 即, 假设 “静止” 的分度缝合头 ) 将导致 M 方向上的一行重叠针迹。因此, 如上所述, 分度缝合头 56 被配置为按照 “分度” 类型的移 动在 x 轴方向上移动, 以补偿材料穿过机器的前进量, 如图 12 所示。在图 12 中, 材料 10 被 示出为正在通过分度缝合头 56、 第一静止缝合头 52 和第二静止缝合头 54。
         对于每一插入循环, 与 y 轴对齐的插入点形成一条簇绒线。当材料前进以进行下 一缝合循环时, 分度缝合头 56 被配置为沿着 x 轴从材料的一边向另一边移动。在一些实施
         例中, 分度缝合头 56 上的针的间距与材料在 M 方向上移动的步长对应。因此, 可考虑分度 移动的量值以及针的间距来确定分度缝合头 56 上将使用的针的适当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 分度缝合头 56 可从材料的一侧向另一侧 ( 例如, 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 从 “顶部” 向 “底部” ) 一步步地前进。换句话讲, 分度缝合头可相对于材料平面内与 机器轴线垂直的材料轴线 ( 即, x 轴 ) 在材料的不同位置处插入针迹。参照图 12, 当分度缝 合头到达 “底部” ( 或者当人沿着纵向 M 观察材料 10 时, 材料的右侧 11) 时, 分度缝合头 56 被配置为移回其位于图 12 的 “顶部” ( 或者材料的左侧 13) 处的起始位置。通过分度步骤 与针的数量和间距的协调, 机器可被配置为使得材料在纵向 M 上移动与缝合杆加一根针的 长度相等的距离。这样, 可没有重叠地 ( 即, 不会在与 “最上” 一行针迹中的最后一个针迹 相同的位置中插入针迹 ) 再次开始缝合循环。
         在一些情况下, 分度缝合头 56 被配置为使得针的支撑横梁的长度是上述横梁的 两倍, 并且针为两倍间距, 如图 13 所示。这样, 机器 50 可被配置为使得分度缝合头 56 在两 个分度方向上插入针迹。因此, 分度缝合头 56 将在从一侧向另一侧 ( 例如, 从材料的左侧 13 向材料的右侧 11) 移动时插入针迹, 并且还将在移回初始侧 ( 例如, 从右侧 11 移回左侧 13) 时插入针迹。 在两个分度方向上插入可在材料中形成交叉缝式图案, 而非单个对角线图 案, 如图 13 所示 ( 其中静止缝合头 52、 54 为了清晰起见被移除 )。在两个分度方向上插入 针迹可节省时间, 因为无需等待机器复位至起始位置。 此外, 针迹之间的插入纤维无需拉延 跨过机器的整个宽度, 因为其可能为先前描述的单向簇绒构型, 从而形成更令人满意和美 观的产品。
         无分度缝合头
         在其他实施例中, 经由材料的单次通过形成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的机器 50 被配 置为不需要分度缝合头。根据一个实施例, 并且参照图 14, 簇绒机包括三个静止的缝合头 60、 62、 64, 第一缝合头 60 与 x 轴对齐 ( 即, 与纵向 M 正交 ), 第二和第三缝合头 62、 64 取向 为使得缝合头与 y 轴之间形成的横梁角度 β 分别为大约 -30°和 +30°。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角度 β 的倾斜程度, 第二和第三缝合头 62、 64 需要比其他实施例更长的支撑横梁, 因 此可能需要更大数量的针来跨越材料的横梁长度。然而, 在此实施例中所有三个缝合头均 为静止的, 因此减小了缝合机的复杂度, 同时还不会牺牲在单次通过中形成准各向同性夹 层结构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时间。
         与先前实施例一样, 应该理解, 将缝合头 60、 62、 64 称为第一、 第二和第三缝合头 仅是为了方便说明。将缝合头命名为第一、 第二或第三缝合头并非表明需要特定缝合头被 置于一行缝合头中的某一位置, 事实上, 缝合头可按任何次序沿着机器排列。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 出现在上述描述和相关附图中从属于本发明的这里给 出的本发明的各种修改和其他实施例具有指导性的有益效果。因此应当理解, 本发明并非 仅限于本文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 并且修改形式和其他实施例旨在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书 的范围内。 虽然本文采用了特定的术语, 但这些术语仅用于一般性和描述性目的, 并不旨在 进行任何限制。
         例如, 通过本公开, 相对于上述实施例的角度 α 和 β 的变化是可能且可以想到 的。角度 β 的变化事实上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用于在夹层结构 70 内形成微小地偏向一个 方向或另一方向的性质。 另外, 除了其他机器设置之外, 沿着各加工轴线插入的粗纱的类型和 / 或质量可变化以便生成具有独特性质或特性的结构。因此, 应该理解, 上述特定角度、 长度、 设置以及其他值仅是为了进行示意性的说明, 而并非必然表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 制。

    关 键  词:
    各向同性 夹层 结构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准各向同性夹层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2597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