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啮合机构部和可操作啮合机构部的操作机构部的汽车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门锁装置中,具有可与车身侧的闩眼卡住或脱开的啮合机构部,以及控制啮合机构部的操作的操作机构部。所述操作机构部具有:锁止杆,它由遥控开关驱动的电动机和设置在门外侧的锁芯操纵而动作;连杆,它连接在锁止杆上,并通过操纵设置在门上的操作把手而动作;以及其他各种杆。锁止杆及连杆可以移动到对操作把手有效地操作而开门的开锁位置、以及不能对操作把手有效地操作而不能开门的锁定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362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现有的汽车门锁装置中,位于电动机和锁止杆之间的操作力传递路径上,用于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锁止杆上的蜗轮被设置成沿其厚度方向与锁止杆重合,因而操作机构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增加,并且随着蜗轮和其它部件数量的增加,在发动机和连杆之间的操作力传递路径上存在较多的用于连接各部件的连接部位,从而使构造变得复杂。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门锁装置,能够使操作机构部小型化,并且尽量减少发动机与连杆之间的操作力传递路径中的连接部位,简化操作机构部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以如下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1)汽车门锁装置具有能与车身侧的闩眼卡住或脱开的啮合机构部,该啮合机构部具有解除所述啮合机构部与所述闩眼的卡合的开放杆;键杆,随设置在车外侧的锁芯的操作移动;锁止杆,能移动到对操作把手有效地操作而将门打开的开锁位置以及对操作把手无效操作的锁定位置,该锁止杆是以枢轴连接方式安装在枢轴上的单个杆,且该锁止杆在前部设置有齿轮部,在后部设置有与所述键杆直接连接的键操作输入部,且该锁止杆还具有设置在所述键操作输入部下方的操作传递部;连杆,当锁止杆位于开锁位置时,该连杆随对操作把手的操作而移动,使开放杆向解除方向移动,而当锁止杆位于锁定位置时,即使该连杆随操作把手的操作移动,也使开放杆不能向解除方向移动,所述锁止杆的所述操作传递部与所述连杆直接连接;电动机,该电动机的转轴上有齿轮,该齿轮与所述锁止杆的齿轮部啮合,使锁止杆移动到开锁位置或锁定位置。
(2)在上述(1)中,锁止杆的操作传递部以枢轴为界设置在与齿轮部相对的端部。
(3)在上述(2)中,锁止杆的键操作输入部设置在操作传递部的上方,并位于以枢轴为界与齿轮部相对的端部。
(4)在上述(1)~(3)之一中,还包括通过绳索连接到车内侧操作把手上、并能用该车内侧操作把手进行开锁操作的内杆,锁止杆包括能够抵接在内杆上的被开锁抵接部。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根据上述(1)记载的发明,通过齿轮部、键操作输入部及操作传递部与锁止杆形成一体,就无需使用现有的蜗轮,可以实现操作机构部的小型化。并且,由于减少了在电动机的齿轮与连杆之间的操作力传递路径上用于连接各部件的连接部位,所以能够简化构造,并能够将电动机的驱动可靠地传递到连杆。
根据上述(2)记载的发明,能够稳定支承锁止杆,从而将电动机的驱动通过锁止杆可靠地传递到连杆。
根据上述(3)记载的发明,能够以不重合的方式配置键杆和连杆, 从而能够以简单的构成将连杆连接到锁止杆。
根据上述(4)记载的发明,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通过操作车内侧的操作把手,使位于锁定位置的锁止杆转动到开锁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从车内侧看本发明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从前方看门锁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3为开锁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开锁状态的门锁装置的后视图。
图5为锁定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锁定状态的门锁装置的后视图。
图7为双锁定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8为对内把手进行操作状态下门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9为对锁芯进行开锁操作的状态的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10为双动作操作的初期状态的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1为双动作操作的后期状态的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2为用于说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为用于说明滑块和滑杆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为取下了滑块和滑杆的状态的盖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5为用于说明滑块主要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16为图15中的A‑A剖面图。
图17为其他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图16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中的左侧作为汽车的“前方”,右侧作为汽车的“后方”,附图的前侧作为汽车的“车内侧”,附图的里侧作为汽车的“车外侧”。
门锁装置1被配置在汽车前门(以下称为门)的后端部内侧,具有用于将门限制在关闭位置的啮合机构部2和用于操作该啮合机构部2的操作机构部3。
门锁装置1被设置在门的车内侧,并且适用于无旋钮型,无旋钮型是在没有手动锁定或开锁操作时进行操作的锁定或开锁操作旋钮,可以在开锁状态、锁定状态及双锁定状态下操作。在开锁状态下,无论是操作设置在门的车外侧的外把手(省略图示)还是设置在车内侧的内把手(省略图示)都可以打开门。在锁定状态下,虽然不能操作外把手将门打开,但可以利用内把手的双动作操作(利用第一次操作内把手,首先从锁定状态变到开锁状态,再利用第二次操作把门打开)将门打开。在双锁定状态下,使内把手的双动作操作无效,无论操作外把手还是内把手都不能将门打开。
啮合机构部2包括:主体4,它被用多个螺栓(省略图示)固定在门内侧后端部;锁5,它被用枢轴51枢轴支承在该主体4内,可以与固定到车身上的闩眼(省略图示)卡合;棘齿(省略图示),它由枢轴61枢轴支承到主体4内,并可以在锁5上装拆;开放杆6,它配置在主体4的前面上,并可通过枢轴61与棘齿一体转动。当门关闭时,闩眼与锁5卡合,并且棘齿与锁5卡合,以阻止锁5向打开方向转动,从而将门限制在关闭状态,并且,开放杆6随着对外把手或内把手的操作而向解除方向(在图2中为由箭头表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可以通过棘齿脱离锁5将门打开。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发明点不在啮合机构部2的构造上,故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主体4的前面上固定合成树脂制成的盖7,以覆盖主体4的前面。在该盖7内配置操作机构部3。操作机构部3包括:外杆8,通过杆等操作力传递构件(省略图示)连接到外把手上;内杆10,它通过可传递操作力的绳索9连接在内把手上;第一键杆11和第二键杆16,它们通过操作设置在门的车外侧的锁芯(省略图示)而动作;锁止杆12,它根据后面叙述的操作可以进行锁定或开锁操作;副锁止杆13,它可以实现双锁定状态;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它们随外杆8而动作;锁定或开锁 用电动机17;双锁定用电动机18;以及随双锁定用电动机18动作的滑块19和滑杆20。
如图2所示,外杆8由沿前后方向的枢轴83枢轴支承到盖7的下部,并基于外把手的开门操作,外杆8克服弹簧(省略图示)的弹力,从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图2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此外,在图2中,为了简化附图而省略盖7。第一连杆14连接在外杆8的右端部82上,它可以沿前后方向转动规定量,第二连杆15的下部连接在第一连杆14上,利用朝向车内外方向的连接轴151,可以向前后方向转动规定量。
第一键杆11可转动地被枢轴支承到盖7的上部,并按照锁芯的操作,从中立位置(例如图4所示的位置)向开锁方向(在图4中为逆时针方向)和锁定方向(在图4中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角度。
第二键杆16的上端部通过朝向前后方向的连接轴111可以转动地连接在第一键杆11上,并随第一键杆11向开锁方向转动而从中立位置(例如参照图4)向上方移动,或随第一键杆11向锁定方向转动而从中立位置向下方移动。在第二键杆16的下部设置以一定间隙与滑杆20连接的沿上下方向的长孔161、以及以一定间隙与锁止杆12连接的连接凸起162。
主要如图13、14所示,滑块19可滑动地被支承在设置在盖7下部的沿上下方向(在图13、14中为左右方向)的凸起状的导向部71上,并且滑块19的前部被设置在双锁定用电动机18转动轴上的蜗杆181贯穿并与之螺纹结合。在滑块19的与盖7相向的面上,设置有凹形的收纳部191和沿上下方向的导向槽193,导向槽193连接设置在收纳部191的上下部上,可以滑动地与导向部71卡合。
在滑块19的收纳部191中装有沿上下方向的螺旋弹簧24。螺旋弹簧24以压缩状态装在滑块19的收纳部191内,并且通过以上下端抵接的状态支承在导向部71沿上下方向大体中央设置的凹部72内,对滑块19向中立位置(例如图3~图6所示的位置)施加作用力。滑块19与蜗杆181螺纹结合可以逆转。
双锁定用电动机18由自带的遥控开关(图中省略)的锁定操作向锁定方向转动,或由开锁操作向开锁方向转动。
当双锁定用电动机18向锁定方向转动了的情况下,滑块19通过其与蜗杆181的螺纹结合,克服螺旋弹簧24的弹力,从中立位置向下方移动到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双锁定位置19A后,如果停止向双锁定用电动机18供电,则利用螺旋弹簧24的弹力,使蜗杆181逆向转动,重新回到中立位置。此外,当双锁定用电动机18向开锁方向转动了的情况下,滑块19利用与蜗杆181的螺纹结合关系,克服螺旋弹簧24的弹力,从中立位置向上方移动到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双开锁位置19B后,如果停止向双锁定电动机18供电,则利用螺旋弹簧24的弹力,使蜗杆181逆向转动,重新回到中立位置。
通过使设置在滑杆20上端部的连接凸起202卡合连接在第二键杆16的长孔161内可以沿上下方向滑动,以及使设置在滑杆20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孔203卡合连接在设置在滑块19上的连接凸起192上可以沿上下方向滑动,滑杆20随滑块19的移动而移动到双开锁位置(例如图3~6中所示的位置)和从双开锁位置向下方移动后的双锁定位置(图7中所示的位置)。
当滑块19位于中立位置、滑杆20位于双开锁位置时,滑块19的连接凸起192位于滑杆20的长孔203的下端,而当滑块19位于中立位置、滑杆20位于双锁定位置时,滑块19的连接凸起192位于滑杆20的长孔203的上端。这样,当滑杆20位于双开锁位置时,一旦滑块19从中立位置向双锁定位置移动,连接凸起192就与长孔203的下端卡合,可以使滑杆20从双开锁位置移动到双锁定位置。而当滑杆20位于双锁定位置时,一旦滑块19从中立位置向双开锁位置移动,连接凸起192就与长孔203的上端卡合,可以使滑杆20从双锁定位置移动到双开锁位置。
被支承在盖7下部的弹簧25通过与设置在滑杆20下部的卡合凸起204的弹性卡合,将滑杆20保持在各位置上。
主要如图3、5所示,当滑杆20位于双开锁位置、滑块19位于中立位置、第二键杆16同样位于中立位置时,滑杆20上侧的连接凸起202大致位于第二键杆16的长孔161的中央,在连接凸起202和长孔161之间,向上下形成大致相当于第二键杆16的移动行程的间隙。因此,按照锁芯的锁定操作及开锁操作的第二键杆16的锁定动作和开锁动作没有传递到滑杆20。并且主要如图7所示,当滑杆20位于双锁定位置、滑块 19位于中立位置时,滑杆20的连接凸起202位于第二键杆16的长孔161的下端,因此,按照锁芯的开锁操作的第二键杆16的开锁动作,通过长孔161的下端与连接凸起202的卡合,被传递到滑杆20,可以利用锁芯的操作使滑杆20从双锁定位置移动到双开锁位置,此时的滑杆20的动作没有传递到滑块19上。
锁止杆12由沿车内外方向的枢轴21枢轴支承在盖7,并能够利用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和锁芯的操作,转动到图3、4所示的开锁位置、以及从开锁位置沿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在图4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量到锁定位置。
在锁止杆12的前部设置有扇形齿轮部121,扇形齿轮部121与设置在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转动轴上的蜗杆171啮合;在锁止杆12的后部,即在以枢轴21为界相对于齿轮部121的端部,设置有键操作输入部122(参照图4、6),它通过相当于锁芯操作行程的间隙与第二键杆16的卡合凸起162连接;在键操作输入部122的下方,并在以枢轴21为界在齿轮部121的端部,与键操作输入部122一体设有凸起状的操作传递部123,而操作传递部123能够滑动地连接在长孔152上,长孔152设置在第二连接杆15上部。齿轮部121与蜗杆171以能够逆向转动的方式啮合。
如上所述,通过在锁止杆12上一体地形成随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而转动的齿轮部121、与第二键杆16连接的键操作输入部122以及与第二连杆15连接的操作传递部123,可以减少部件数量,简化结构。在蜗杆171与第二连杆15之间的操作力传递路径上,连接部位只有蜗杆171与齿轮部121的啮合部分以及操作传递部123与长孔152的卡合部分,从而能够简化结构,并能够将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的转动可靠地传递到第二连杆15。并且,由于锁止杆12上的键操作输入部122和操作传递部123设置在以枢轴21为界面对齿轮部121的端部上,由于作用在锁止杆12上的力被分散到其两端部,所以可以稳定支承锁止杆12,并能够将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的转动可靠地传递到第二连杆15。此外,通过将键操作输入部122设置在操作传递部123的上方,能够配置成第二键杆16与第二连杆15在车内外方向不重合,所以可以减少操作机构部3的厚度,并且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把第二连杆15连接在锁止杆12上。
当用遥控开关进行锁定(或开锁)操作时,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向锁定方向(或开锁方向)转动,该转动通过蜗杆171和齿轮部121传递到锁止杆12,锁止杆12向锁定位置(或开锁位置)转动。并且,当对锁芯进行锁定(或开锁)操作时,通过第一键杆11,第二键杆16向下方(或上方)移动,第二键杆16的卡合凸起162与锁止杆12的键操作输入部122的下边缘(或上边缘)抵接,从而可以使锁止杆12向锁定位置(或开锁位置)转动。当锁止杆12位于开锁位置(或锁定位置)时,通过设置在其上部的凸起124与由盖7支承的弹簧22弹性卡合,可以将锁止杆12利用弹性保持在开锁位置(或锁定位置)。
副锁止杆13以可独立于锁止杆12转动的方式由枢轴21枢轴支承,可以转动到图3、4所示的开锁位置、从开锁位置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量后的图5、6所示的锁定位置、以及从锁定位置继续沿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沿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量后的图7所示的双锁定位置。
绕副锁止杆13的转轴设置圆弧形的切缺部133,该切缺部133通过相当于锁定位置和双锁定位置之间的动作行程的间隙,沿转动方向卡合到设置在锁止杆12上的卡合凸起125上。在副锁止杆13的下部设置卡合凹部134,卡合凹部134可以沿锁定方向抵接到设置在锁止杆12上的卡合凸起126上。在副锁止杆13的下端部设置被开锁抵接部131,当副锁止杆13位于锁定位置时,该被开锁抵接部131可抵接到设置在内杆10上的后面叙述的开锁抵接部101上。此外,绕副锁止杆13的枢轴21设置长孔132,长孔132可以与设置在滑杆20上部的连接凸起201滑动卡合。
通过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或锁芯的操作,锁止杆12从开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时,通过使锁止杆12的卡合凸起126卡合到副锁止杆13的卡合凹部134上,使副锁止杆13随锁止杆12移动,从开锁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通过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或锁芯的操作,在锁止杆12从锁定位置移动到开锁位置时,通过使锁止杆12的卡合凸起125与副锁止杆13的切缺部133的下边缘卡合,使副锁止杆13随锁止杆12移动,从锁定位置向开锁位置转动。
副锁止杆13的长孔132被设置成,在图3中的大致左半部形成为以 枢轴为中心的圆弧形,大致右半部形成为直线形,并且,当副锁止杆13位于开锁位置时,长孔132大致沿水平方向,而当副锁止杆13位于锁定位置或双锁定位置时,长孔132相对于滑杆2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倾斜。
当副锁止杆13位于开锁位置时,滑杆20的连接凸起201位于长孔132的前端;当副锁止杆13位于锁定位置时,连接凸起201位于长孔132的大致中央处;而当副锁止杆13位于双锁定位置时,连接凸起201位于长孔132的后端。这样,当副锁止杆13在开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转动时,由于连接凸起201沿着长孔132的圆弧部分移动,所以副锁止杆13可以自由地在开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转动。当副锁止杆13位于锁定位置(或双锁定位置)时,滑杆20因双锁定用电动机18的驱动沿上下方向直线移动,该直线运动可通过卡合凸起201和长孔132变换成转动。
在双锁定用电动机18的驱动下,滑杆20从双开锁位置向双锁定位置移动时,通过滑杆20的连接凸起201与副锁止杆13的长孔132的上边缘抵接,使副锁止杆13随滑杆20移动,从锁定位置向双锁定位置转动。此时,在锁止杆12的卡合凸起125和副锁止杆13的切缺部133之间,产生相当于副锁止杆13的锁定位置和双锁定位置之间的动作行程的间隙,所以副锁止杆13从锁定位置向双锁定位置移动时的动作,不传递到锁止杆12上。当滑杆20从双锁定位置向双开锁位置移动时,通过滑杆20的连接凸起201抵接在副锁止杆13的长孔132的下边缘上,副锁止杆13随滑杆20移动,从双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转动。此时,在锁止杆12的卡合凸起125和副锁止杆13的切缺部133之间,产生相当于副锁止杆13的双锁定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的动作行程的间隙,所以副锁止杆13从双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时的动作,不传递到锁止杆12。
当副锁止杆13位于锁定位置时,其被开锁抵接部131与内杆10的开锁抵接部101面对。当副锁止杆13位于双锁定位置时,被开锁抵接部131退避到开锁抵接部101的移动轨迹外。
第一连杆14的下端部以可以向前后方向摆动的方式连接在外杆8的端部82上,并且在其上端部设置可以与开放杆6抵接的解除抵接部141。
第二连杆15利用沿车内外方向的连接轴151,以可以摆动的方式连接在第一连杆14的前部,并且主要如图12所示,在第二连杆15前部设 置卡合部153,它可以向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与第一杆14卡合。在连接轴151上卷绕有弹簧26(参照图3、4),弹簧26的一端卡在第一连杆14上,另一端卡在第二连杆15上。为了简化附图,仅在图3、4中对弹簧26进行图示,在其他附图中省略弹簧26的图示。
弹簧26的弹力作用到第一连杆14与第二连杆15之间,并向使第一连杆14与第二连杆15的卡合部153互相抵接的方向施加弹力。因此,在弹簧26的保持力范围内,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一体动作。
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通过长孔152使锁止杆12的操作传递部123和第二连杆15随锁止杆12移动,可以以外杆8的端部82为中心转动到图3、4所示的开锁位置和图5、6所示的锁定位置,并且随外杆8的解除动作向上方移动。
当第一连杆14位于开锁位置时,其解除抵接部141与开放杆6面对。当第一连杆14位于锁定位置时,解除抵接部141移动到不与开放杆6面对的位置。
当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位于开锁位置时,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随外杆8的解除操作向上方移动,第一连杆14的解除抵接部141与开放杆6抵接,从而可以使开放杆6向解除方向转动,这样就可以打开门。当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位于锁定位置时,即使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随外杆8向解除方向的转动向上方移动,由于解除抵接部141不能与开放杆6抵接,所以不能打开门。
内杆10由沿车内外方向的枢轴23枢轴支承在盖7的下部,并且在其上部设置可以与副锁止杆13的被开锁抵接部131抵接的开锁抵接部101,并且,在其前部设置可以与外杆8的端部81抵接的抵接部102,从而可以按照内把手的开门操作,例如从图3、5所示的待机位置向解除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到图8所示的解除位置。
当内杆10向解除方向转动时,通过抵接部102与外杆8的端部81抵接,外杆8向解除方向转动。此时,当锁止杆12及副锁止杆13位于锁定位置时,开锁抵接部101与副锁止杆13的被开锁抵接部131抵接,使副锁止杆13移动到开锁位置,随着副锁止杆13的移动,可以使锁止杆12和第一连杆14以及第二连杆15移动到开锁位置。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各种状态的动作进行说明。
开锁状态下对外把手和内把手进行操作的情况 如图3、4所示,当门锁装置1处于开锁状态时,锁止杆12、副锁止杆13、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分别位于开锁位置,第一连杆14的解除抵接部141位于与开放杆6面对的位置上。因此,在该状态下,按照外把手的开门操作,外杆8向解除方向转动,如图8所示,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向上方移动,解除抵接部141与开放杆6抵接。由此使开放杆6向解除方向转动,棘齿脱离锁5,可以将门打开。此外在按照内把手的开门操作,内杆10向解除方向转动时,通过内杆10的抵接部102与外杆8的端部81抵接,外杆8向解除方向转动,从而与操作外把手的情况相同,可以将门打开。
开锁状态下使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向锁定方向转动的情况 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向锁定方向转动,该转动通过蜗杆171和齿轮部121被传递到锁止杆12。锁止杆12以枢轴21为中心从图3、4所示的开锁位置向图5、6所示的锁定位置转动,随着该转动,通过卡合凸起126卡合到卡合凹部134上,副锁止杆13也从开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与此同时,锁止杆12的移动通过操作传递部123及长孔152被传递到第二连杆15,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也移动到锁定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的蜗杆171直接啮合的齿轮部121和与第二连杆15直接连接的操作传递部123,在锁止杆12上形成一体,所以可以把蜗杆171的转动通过锁止杆12可靠地传递到第二连杆15。在蜗杆171与第二连杆15之间的操作力传递路径上,由于用于连接各部件的连接部位只有操作传递部123和与之卡合的长孔152,所以,使连接部位减少,能够简化结构。
锁定状态下对外把手或内把手进行操作的情况 如图5、6所示,当门锁装置1处于锁定状态时,锁止杆12、副锁止杆13、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分别位于锁定位置,第一连杆14的解除抵接部141位于不能与开放杆6抵接的位置,副锁止杆13的被开锁抵接部131位于与内杆10的开锁抵接部101面对的位置。
当对外把手进行开门操作时,外杆8向解除方向转动,即使第一连 杆14的解除抵接部141向图5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到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由于解除抵接部141未与开放杆6抵接,所以不能使开放杆6向解除方向转动。因此,不能通过外把手的开门操作打开门。
当对内把手进行操作时,通过双开锁操作,即利用第一次对内把手的开门操作,使锁止杆12、副锁止杆13、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从锁定位置移动到开锁位置,利用第二次对内把手的开门操作,可以将门打开。
具体而言,在对内把手进行的第一次开门操作中,内杆10向解除方向转动时,内杆10的抵接部102与外杆8的端部81抵接,使外杆8向解除方向转动,同时开锁抵接部101与副锁止杆13的被开锁抵接部131抵接,使副锁止杆13向开锁方向转动。因此如图10所示,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通过外杆8向解除方向的转动而向上方移动,随副锁止杆13及锁止杆12向开锁位置的移动,而向开锁方向移动。
如图11所示,当内杆10向解除位置转动时,副锁止杆13、锁止杆12以及第二连杆15移动到开锁位置。此时,第一连杆14以向上方移动的状态与开放杆6的侧面抵接,所以克服弹簧26的弹力,在相对第一连杆14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开锁位置前停止。随后内把手一旦返回,使内杆10和外杆8返回到待机位置,第一连杆14就向下方移动,脱离开放杆6的侧面。因此第一连杆14在弹簧26的弹力作用下移动到图3、4所示的开锁位置。此后再次对内把手进行开门操作时,可以利用与门锁装置1处于开锁状态时相同的动作,将门打开。
锁定状态下使双锁定用电动机18向双锁定方向转动的情况 利用自带的遥控开关等的操作,使双锁定用电动机18向双锁定方向转动,该转动通过蜗杆181、滑块19以及滑杆20被传递到副锁止杆13。副锁止杆13从图5、6所示的锁定位置移动到图7所示的双锁定位置,被开锁抵接部131退避到内杆10的开锁抵接部101的移动轨迹外。此时,由于在副锁止杆13与锁止杆12之间产生相当于副锁止杆13的锁定位置与双锁定位置之间的间隙,所以即使副锁止杆13从锁定位置移动到双锁定位置,锁止杆12也仍停留在锁定位置。双锁定用电动机18大致在副锁止杆13移动到双锁定位置的同时停止,在螺旋弹簧24的弹力作用下滑块19返回到中立位置。
双锁定状态下对外把手或内把手进行操作的情况 从车外对外把手进行操作,使外杆8向解除方向转动,如图7所示,由于锁止杆13、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位于锁定位置,第一连杆14的解除抵接部141不能与开放杆6抵接,所以不能打开门。
从车内操作内把手,通过使内杆10向解除方向转动,而使外杆8向解除方向转动,与对外把手进行操作的情况相同,不能打开门。并且,由于副锁止杆13的被开锁抵接部131退避到内杆10的开锁抵接部101的移动轨迹外,所以不能使副锁止杆13、锁止杆12、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移动到开锁位置。因此在双锁定状态下,使外把手及内把手的开门操作无效,并且使内把手的双开锁操作无效。因此即使因不当行为对内把手进行操作,也不会误打开门。
双锁定状态下使双锁定用电动机18向开锁方向转动的情况 当双锁定用电动机18按照遥控开关的开锁操作向开锁方向转动时,该转动通过蜗杆181传递到滑块19。滑块19克服弹簧24的弹力,从图7中实线所示的中立位置移动到双开锁位置19B,通过连接凸起192及长孔203,使滑杆20从双锁定位置移动到双开锁位置。当滑杆20移动到双开锁位置时,双锁定用电动机18停止,在螺旋弹簧24的弹力作用下滑块19返回到中立位置。
然后滑杆20向双开锁位置的移动,通过连接凸起201及长孔132被传递到副锁止杆13,副锁止杆13从双锁定位置转动到锁定位置。由此解除双锁定状态,成为锁定状态。
双锁定状态下对锁芯进行开锁操作的情况 当从车外对锁芯进行开锁后,第二键杆16通过第一键杆11,从图7所示的中立位置向上方移动到图9所示的开锁位置。第二键杆16的移动通过长孔161和连接凸起202被传递到滑杆20,同时通过连接凸起162抵接在锁止杆12的键操作输入部122上,把第二键杆16的移动传递到锁止杆12上。因此滑杆20从双锁定位置移动到双开锁位置,通过连接凸起201及长孔132,使副锁止杆13向开锁位置移动,通过副锁止杆13从锁定位置移动到开锁位置,使第一连杆14和第二连杆15从锁定位置移动到开锁位置。
如上所述,当处于双锁定状态时,即使锁定或开锁用电动机17及双锁定用电动机18因电力系统故障等不能进行驱动时,可以通过手动进行锁芯的操作,解除双锁定状态而进入到开锁状态,从而可以通过外侧把手的开门操作打开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下述各种变形和改变。
(i)第一键杆11与第二键杆16可形成一体。
(ii)可以把输入第二键杆16操作的锁止杆12的键操作输入部122作成长孔,由第二键杆16的连接凸起162可滑动地与之卡合。或者,用长孔代替第二键杆16的连接凸起162,将键操作输入部122作为可与该长孔滑动卡合的凸起。
(iii)如图17所示,去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副锁止杆13,将副锁止杆13的被开锁抵接部131在锁止杆12的操作传递部123的附近形成一体。在此种情况下的门锁装置1为去除了双锁定用电动机18、滑块19以及滑杆20,而成为不具有双锁定功能的结构,除此之外,门锁装置1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相同,所以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iv)也可以采用所谓的单动作操作,即通过一次内把手的开门操作,使锁止杆12、副锁止杆13和第一连杆14及第二连杆15从锁定位置移动到开锁位置,并且解除门锁装置1。此种情况下的构成为,在内杆10的开锁抵接部101与副锁止杆13的被开锁抵接部131抵接,并使副锁止杆13移动到开锁位置后,第一连杆14的解除抵接部141使开放杆6向解除方向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