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pdf

  • 上传人:1****2
  • 文档编号:122163
  • 上传时间:2018-01-26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488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16675.6

    申请日:

    2011.07.22

    公开号:

    CN102343884A

    公开日:

    2012.02.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R 25/00申请日:20110722|||公开

    IPC分类号:

    B60R25/00; E05B1/00

    主分类号:

    B60R25/00

    申请人: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立石将司; 虫明荣司; 冈田广毅; 渥美龙太; 西山茂树

    地址:

    日本爱知县刈谷市

    优先权:

    2010.07.26 JP 2010-16742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武树辰;黄霖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车辆用门把手装置(A),包括构造成由门面板(1)支撑的门把手(2),门把手包括第一把手壳体(4)、第二把手壳体(5)以及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6),第一把手壳体布置成相对于门面板(1)具有空隙(9),第二把手壳体在与门面板相反的一侧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而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包括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15)、电路连接部(19)以及锁止检测电极(18),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的内侧,电路连接部电连接至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而锁止检测电极(18)以沿着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17)布置的状态组装于第二把手壳体,在第二把手壳体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的状态下,锁止检测电极电连接至电路连接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A), 包括 : 门把手 (2), 所述门把手 (2) 构造成由门面板 (1) 支撑, 并能够在所述门面板 (1) 的向 外方向上转动, 所述门把手 (2) 包括第一把手壳体 (4)、 第二把手壳体 (5) 以及锁止指令检 测传感器 (6), 所述第一把手壳体 (4) 布置成相对于所述门面板 (1) 具有空隙 (9), 所述第 二把手壳体 (5) 在与所述门面板 (1) 相反的一侧固定至所述第一把手壳体 (4), 而所述锁止 指令检测传感器 (6) 基于电容来检测锁止指令 ; 所述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 (6) 包括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电路连接部 (19) 以 及锁止检测电极 (18), 所述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固定至所述第一把手壳体 (4) 的 内侧, 所述电路连接部 (19) 电连接至所述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而所述锁止检测电 极 (18) 以沿着所述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内表面 (17) 布置的状态组装于所述第二把手壳体 (5), 在所述第二把手壳体 (5) 固定至所述第一把手壳体 (4) 的状态下, 所述锁止检测电极 (18) 电连接至所述电路连接部 (19)。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A), 还包括接合机构 (29), 所述接合机构 (29) 将 所述锁止检测电极 (18) 接合于所述第二把手壳体 (5)。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A), 其中, 所述接合机构 (29) 包括第一接合部 (29a) 以及第二接合部 (29b), 所述第一接合部 (29a) 能够与所述锁止检测电极 (18) 的在 所述门把手 (2) 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接合, 而所述第二接合部 (29b) 能够与所述锁止检 测电极 (18) 的在所述门把手 (2) 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二端接合, 并且, 所述锁止检测电极 (18) 在弹性变形的同时接合在所述第一接合部 (29a) 与所述第二接合部 (29b) 之间。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A), 其中, 所述锁止检测电极 (18) 包括呈板形且 能够弹性变形的电极本体 (28), 所述电极本体 (28) 包括装配部 (32a) 以及接触部 (33), 所 述第一接合部 (29a) 和所述第二接合部 (29b) 中的一个与所述装配部 (32a) 接合, 而所述 接触部 (33) 在沿纵向方向远离所述装配部 (32a) 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内 表面 (17) 接触, 并且, 所述锁止检测电极 (18) 还包括按压部 (27), 所述按压部 (27) 一体 地连接至所述电极本体 (28) 的装配部 (32a) 与接触部 (33) 之间的部分, 所述第一接合部 (29a) 和所述第二接合部 (29b) 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按压部 (27) 接合, 所述按压部 (27) 能够 弹性变形以朝向所述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内表面 (17) 按压所述电极本体 (28)。
    5: 如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装置 (A), 其中, 设置所述锁止检测信号处 理电路 (15) 的电路板 (25) 固定至所述第一把手壳体 (4) 以面对所述锁止检测电极 (18)。

    说明书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车辆用门把手装置。背景技术 一种已知的门把手装置应用于在由车辆驾驶员携带的便携装置与设置在车辆处 从而认证该便携装置的主体之间进行通信的锁止系统 ( 即智能进入系统 )。在认证成功的 情况下, 车门相应地自动锁止和解锁。根据一种例如在 JP4079646B2 中公开的已知的车辆 用门把手装置, 电路连接部预先电连接并固定至的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固定至第一把手 壳体的内侧。锁止检测电极通过金属材料与电路连接部一体地形成。因此, 锁止检测电极 经由电路连接部和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被第一把手壳体支撑。 在第二把手壳体固定至第 一把手壳体的状态下, 锁止检测电极组装为沿着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布置。
         因此, 例如, 在第二把手壳体的形状和 / 或尺寸改变的情况下, 锁止检测电极可能 不会在第二把手壳体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时组装为沿着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处的预定 部分布置。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将锁止检测电极组装为沿着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处的预 定部分布置, 例如, 可以改变电路连接部的尺寸、 由此将电路连接部预先电连接并固定至的 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的内侧, 或者, 可以改变第一把手壳体的形状 和 / 或尺寸。因此, 在当改变第二把手壳体的形状和 / 或尺寸时为了不改变电路连接部的 尺寸以及第一把手壳体的形状和 / 或尺寸而避免增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 改变第二把手壳 体的形状和 / 或尺寸的灵活性可能会减小。
         因此存在对于这样一种车辆用门把手装置的需要, 在该车辆用门把手装置中, 在 约束增加门把手装置的制造成本的同时, 提高了改变第二把手壳体的形状和 / 或尺寸的灵 活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 提供一种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包括 : 门把手, 所述门把手构 造成由门面板支撑, 并能够在所述门面板的向外方向上转动, 所述门把手包括第一把手壳 体、 第二把手壳体以及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 所述第一把手壳体布置成相对于所述门面板 具有空隙, 所述第二把手壳体在与所述门面板相反的一侧固定至所述第一把手壳体, 而所 述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基于电容来检测锁止指令。 所述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包括锁止检测 信号处理电路、 电路连接部以及锁止检测电极, 所述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固定至所述第 一把手壳体的内侧, 所述电路连接部电连接至所述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而所述锁止检 测电极以沿着所述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布置的状态组装于所述第二把手壳体, 在所述第 二把手壳体固定至所述第一把手壳体的状态下, 所述锁止检测电极电连接至所述电路连接 部。
         在第二把手壳体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的状态下, 锁止检测电极与电路连接部相互 电连接。 因此, 电路连接部设置在第一把手壳体处, 同时锁止检测电极设置在第二把手壳体处而非第一把手壳体处。具体地, 锁止检测电极组装为沿着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处的预 定部分布置, 同时电路连接部电连接并固定至的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固定至第一把手壳 体的内侧。因此, 例如, 即使当改变第二把手壳体的形状和 / 或尺寸时, 在第二把手壳体固 定至第一把手壳体的状态下, 锁止检测电极与电路连接部也相互电连接, 而不必改变电路 连接部的尺寸、 或第一把手壳体的形状和 / 或尺寸。结果, 在约束门把手装置的制造成本增 加的同时, 增强了改变第二把手壳体的形状和 / 或尺寸的灵活性。
         所述门把手装置还包括接合机构, 所述接合机构相对于所述第二把手壳体接合所 述锁止检测电极。
         因此, 在将第二把手壳体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的情况下, 锁止检测电极处于与第 二把手壳体接合, 从而不从第二把手壳体移除或脱离。 结果, 第二把手壳体可以容易地固定 至第一把手壳体。
         所述接合机构包括第一接合部以及第二接合部, 所述第一接合部能够与所述锁止 检测电极的在所述门把手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接合, 而所述第二接合部能够与所述锁止 检测电极的在所述门把手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二端接合, 并且, 所述锁止检测电极在弹性变 形的同时接合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之间。 因此, 锁止检测电极借助于锁止检测电极的弹性恢复力而牢固地接合在第一接合 部与第二接合部之间。
         所述锁止检测电极包括呈板形且能够弹性变形的电极本体, 所述电极本体包括装 配部以及接触部, 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一个与所述装配部接合, 而所述 接触部在沿纵向方向远离所述装配部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接触, 并且, 所述锁止检测电极还包括按压部, 所述按压部一体地连接至所述电极本体的装配部与接触 部之间的部分, 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中的另一个与所述按压部接合, 所述按 压部能够弹性变形以朝向所述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按压所述电极本体。
         因此, 电极本体的装配部与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一个接合, 同时一体地 连接至电极本体的装配部与接触部之间的部分的按压部与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的 另一个接合。按压部弹性变形从而向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按压电极本体。结果, 其接触 部在沿纵向方向远离装配部的位置处与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接触的板形电极本体朝向 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弹性变形, 从而沿着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组装和布置。 因此, 电极 本体可以容易地组装为沿着第二把手壳体的内表面布置。
         设置所述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的电路板固定至所述第一把手壳体以面对所述 锁止检测电极。
         根据基于电容变化来检测锁止指令的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设置在门把手处的门 把手装置, 设置在门把手处的锁止检测电极与门面板之间形成的电容在门把手相对于门面 板转动时变化。因此, 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可能会基于门把手的转动操作错误地检测锁止 指令。根据本公开, 基于由设置在电路板处的接地电极限定的接地 GND, 电容形成在锁止检 测电极与电路板之间, 从而与锁止检测电极与门面板之间形成的电容并联。由于锁止检测 电极与电路板之间的距离小于锁止检测电极与门面板之间的距离, 锁止检测电极与电路板 之间形成的电容大于锁止检测电极与门面板之间形成的电容。结果, 基于锁止检测电极与 电路板之间形成的大电容添加至锁止检测电极与门面板之间形成的电容而形成的组合电
         容的变化, 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检测锁止指令是否发出。 因此, 减小了由门把手的转动操作 而造成的电容变化, 由此抑制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基于门把手的转动操作错误地检测锁止 指令。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及特性根据下文参照附图而考虑的详细描述将会变得 更为显而易见, 在所述附图中 :
         图 1 是车门的水平截面图, 在该车门中安装有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把手装 置;
         图 2 是门把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
         图 3 是门把手装置的锁止检测电极以及锁止检测电路接触部的分解立体图 ;
         图 4A 和 4B 是分别图示了锁止检测电极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
         图 5 是图示了锁止检测电极的组装状态的截面图 ;
         图 6 是沿着图 1 中的 VI-VI 线截取的截面图 ; 和
         图 7 是基于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操作的锁止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说明应用于锁止系统 ( 即智能进入系统 ) 时的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辆用 门把手装置。在实施方式中, 诸如左、 右、 前、 后、 顶和底的方向和定向对应于门把手装置所 安装的车辆的方向和定向。如图 1 和 2 中图示的,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 下文简称为门把手 装置 )A 包括由门面板 1 支撑从而能够在车门 ( 即门面板 1) 的向外方向上转动的门把手 2, 以及通过钥匙板而处于锁止状态或解锁状态的辅助锁 3。门把手 2 以其纵向方向对应于车 辆纵向方向的方式布置。辅助锁 3 布置在门把手 2 的后方。
         门把手 2 包括由树脂制成的第一把手壳体 4、 由树脂制成的第二把手壳体 5、 基于 电容检测锁止指令的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 6、 基于电容检测解锁指令的解锁指令检测传感 器 7、 以及与例如由车辆驾驶员携带的便携装置通信的天线 8。
         第一把手壳体 4 布置成相对于门面板 1 具有空隙 9。第一把手壳体 4 处形成有抓 握部 2a 从而面对空间 9。第二把手壳体 5 经由从设置第一把手壳体 4 的一侧拧入的螺钉 10a、 10b 和 10c 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 4。第二把手壳体 5 定位在相对于第一把手壳体 4 与 门面板 1 相反的一侧。
         为了支撑门把手 2 从而能够相对于门面板 1 转动, 转动支撑部 12 在车辆纵向方向 上一体地形成在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前部。具体地, 转动支撑部 12 定位在门面板 1 的内侧, 从而由固定至门面板 1 的内侧的支撑构件 11 可转动地支撑。
         此外, 操作部 14 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一体地形成在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后部。操作部 14 定位在门面板 1 的内侧从而通过门把手 2 的转动操作来操作设置在门面板 1 的内侧的门 开闭机构的开闭杆 13。
         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 6 包括 IC 板 16、 锁止检测电极 18、 和用作电路连接部的锁止 检测电路连接部 19。IC 板 16 包括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 4 的内侧的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见图 7)。锁止检测电极 18 以沿着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内表面 17 布置的状态组装在第二把手壳体 5 上, 所述内表面 17 大致平行于门面板 1 的表面 ( 板表面 )。锁止检测电路连接 部 19 电连接至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和锁止检测电极 18。
         具体地, 通过使电极连接环 20 与电路连接环 21( 下文将作说明 ) 在第二把手壳体 5 固定至第一把手壳体 4 的状态下相互电连接, 锁止检测电极 18 电连接至锁止检测电路连 接部 19。锁止检测电路连接部 19 预先电连接至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解锁指令检测传感器 7 包括解锁检测电极 22 和解锁检测信号处理电路。解锁检 测电极 22 以沿着形成在第一把手壳体 4 处的抓握部 2a 的内表面布置的状态组装在第一把 手壳体 4 上。解锁检测信号处理电路电连接至解锁检测电极 22。解锁检测信号处理电路设 置在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也设置在的 IC 板 16 处。
         包括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和解锁检测信号处理电路的 IC 板 16 安装在固定 至第一把手壳体 4 的前部的电路板 25 处从而面对锁止检测电极 18。此外, 用于天线 8 的发 射接收电路也安装在电路板 25 处。
         锁止检测电极 18 在纵向方向上组装在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前部上。在天线 8 在面 对第二把手壳体 5 的一侧布置成与解锁检测电极 22 重叠的状态下, 解锁检测电极 22 和天 线 8 相对于电路板 25 在纵向方向上组装在第一把手壳体 4 的后部上。 如图 3 中图示的, 锁止检测电路连接部 19 一体地包括一对电路连接端子 26 和电 路连接环 21, 该电路连接端子 26 电连接至锁止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而该电路连接环 21 电连接至设置在锁止检测电极 18 的按压部 27( 下文将作说明 ) 的末端处的电极连接环 20。
         电路连接端子 26 通过树脂等预先一体地固定至电路板 25, 从而电连接至锁止检 测信号处理电路 15。解锁检测电极 22 也通过树脂等预先一体地固定至电路板 25, 从而电 连接至解锁检测信号处理电路。 此外, 天线 8 通过树脂等预先一体地固定至电路板 25, 从而 电连接至发射接收电路。
         如图 3 中图示的, 锁止检测电极 18 通过在由磷青铜等制成的金属板上进行的钣金 加工而获得。锁止检测电极 18 一体地包括呈板形的电极本体 28 和呈带板形的按压部 27。 电极本体 28 能够弹性变形, 并沿着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内表面 17 布置, 使得电极本体 28 的 表面 ( 板表面 ) 与内表面 17 接触。按压部 27 也能够弹性变形, 从而朝向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内表面 17 按压电极本体 28。
         如图 4A 和 4B 中图示的, 第二把手壳体 5 在内侧包括接合机构 29, 使得锁止检测电 极 18 能够与第二把手壳体 5 接合。接合机构 29 包括与锁止检测电极 18 的在门把手 2 的 纵向方向上的一端 ( 即第一端 ) 接合的第一接合部 29a、 以及与锁止检测电极 18 的在门把 手 2 的纵向方向上的另一端 ( 即第二端 ) 接合的第二接合部 29b。
         第一接合部 29a 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在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前部的接合孔。第二 接合部 29b 包括一体地形成在凸起 30 的外圆周部处的一对肋 31, 同时在肋 31 之间在凸起 30 的圆周方向上具有间隔。凸起 30 相对于第一接合部 29a 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在第二把手 壳体 5 的后部。螺钉 10b 插入凸起 30 中, 从而将第二把手壳体 5 与第一把手壳体 4 固定。
         如图 3 中图示的, 电极本体 28 在第一端处包括第一钩部 32a( 装配部 ) 从而与第 一接合部 29a 接合。电极本体 28 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位于第一钩部 32a 的后方从而远离 第一钩部 32a 的接触部 33。接触部 33 与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内表面 17 接触。
         第一钩部 32a 通过将从电极本体 28 的前端延伸的延伸件 34 折弯而形成。接触部
         33 由一对延伸板 35 的端部形成, 延伸板 35 以带板形从电极本体 28 的后端延伸, 同时在延 伸板 35 之间形成间隔。
         如图 3 中图示的, 按压部 27 从电极本体 28 的一对延伸板 35 之间的部分以带板 形延伸, 使得按压部 27 一体地连接至电极本体 28 的第一钩部 32a 与接触部 33 之间的部 分。电极连接环 20 一体地形成在按压部 27 的末端处, 从而与电路连接环 21 一起被夹在并 被保持在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凸起 30 与第一把手壳体 4 之间。电极连接环 20 和电路连接环 21( 第二把手壳体 5 与第一把手壳体 4) 通过螺钉 10b 而紧固在一起。
         如图 5 中图示的, 按压部 27 包括通过在按压部 27 的纵向方向上的大致中部处折 弯而获得的折弯部 36, 使得按压部 27 能够通过折弯部 36 的折弯变形而弹性变形。第二钩 部 32b 形成在按压部 27 的末端处。具体地, 第二构形部 32b 设置在锁止检测电极 18 的第 二端处从而与第二接合部 29b 接合。
         如图 3 中图示的, 第二钩部 32b 包括从电极连接环 20 延伸的两对爪 37。于是, 如 图 4B 中图示的, 凸起 30 处形成的每一个肋 31 与爪对 37 中的每一对之间的部分接合, 使得 第二钩部 32b 与第二接合部 29b 接合。
         第一钩部 32a 与第二钩部 32b 之间的距离限定为大于第一接合部 29a 与第二接合 部 29b 之间的距离。延伸件 34( 第一钩部 32a) 插入接合孔 ( 第一接合部 29a) 中, 同时肋 31 如图 4B 中图示的那样插入爪对 37( 第二钩部 32b) 之间的相应部分中。于是, 锁止检测 电极 18 弹性变形, 使得电极本体 28 的表面如图 5 中图示的那样与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内表 面 17 接触, 由此使锁止检测电极 18 接合在第一接合部 29a 与第二接合部 29b 之间。 图 7 是基于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 6 的检测结果而操作的锁止系统的框图。如图 6 中图示的, 锁止检测电极 18 与起接地 GND1 作用的门面板 1 之间获得的电容 ( 静电电容 )C1 与锁止检测电极 18 与设置有接地电极从而起接地 GNDB 作用的电路板 25 之间的电容 ( 静 电电容 )C2 相互并联地形成。指示由电容 C1 和电容 C2 组成的组合电容的值输入至锁止检 测信号处理电路 15。
         因为锁止检测电极 18 与电路板 25 之间的距离小于锁止检测电极 18 与门面板 1 之 间的距离, 故而锁止检测电极 18 与电路板 25 之间形成的电容 C2 大于锁止检测电极 18 与 门面板 1 之间的电容 C1。
         在上述状态下, 当诸如驾驶员的车辆使用者用他的手触摸设置在第二把手壳体 5 的面对锁止检测电极 18 的部分处的标记 M( 见图 2) 或其附近时, 在起接地 GND2 作用的车 辆使用者与锁止检测电极 18 之间新获得电容 ( 静电电容 )C3, 从而与电容 C1 和电容 C2 并 联。 于是, 指示由电容 C1、 电容 C2 和电容 C3 组成的组合电容的值输入至锁止检测信号处理 电路 15。
         当指示由电容 C1、 电容 C2 和电容 C3 获得的组合电容的值输入至锁止检测信号处 理电路 15 时, 门控制部 38 确定车辆使用者发出了门锁止指令。因此, 门控制部 38 经由驱 动器电路 39 驱动设置在锁止机构 40 处的致动器 ( 锁止致动器 )41, 由此锁止车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 锁止指令检测传感器 6 可以组装在门把手 2 的可转动端部 ( 即后部 ) 上。
         此外, 锁止检测电极 18 可以在门把手 2 的纵向方向上组装在远离锁止检测信号处 理电路 15 所设置的电路板 25 的位置上。
         此外, 门把手装置 A 可以包括这样的锁止检测电极 18, 在第二把手壳体 5 固定至第 一把手壳体 4 的状态下, 该锁止检测电极 18 设置在除第一把手壳体 4 与第二把手壳体 5 之 间的固定部分以外的其它部分处, 并电连接至锁止检测电路连接部 19。
         此外, 锁止检测电极 18 可以组装在第二把手壳体 5 的在门把手装置 A 安装至车辆 时向上或向下面对的内表面的一部分上。

    关 键  词:
    车辆 门把手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车辆用门把手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2216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