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闩锁系统.pdf

  • 上传人:大师****2
  • 文档编号:122161
  • 上传时间:2018-01-26
  • 格式:PDF
  • 页数:18
  • 大小:627.61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20655.6

    申请日:

    2011.08.03

    公开号:

    CN102345420A

    公开日:

    2012.02.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5B 65/12申请日:20110803|||公开

    IPC分类号:

    E05B65/12; E05B15/00; E05B9/00

    主分类号:

    E05B65/12

    申请人: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杰弗里.L.康钱; 路易斯.J.康拉德

    地址:

    美国密歇根州

    优先权:

    2010.08.03 US 12/849,40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葛青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了一种闩锁系统和用于将第一构件闩锁到第二构件的方法。闩锁系统包括具有可移位结构特征的闩锁机构,当操作性地移位时,该结构特征允许撞针与闩锁机构的壳体在壳体所限定的凹部处接合,以提供补充或辅助闩锁力。在促动载荷明显大于闩锁系统在常规闩锁条件下经历的额定载荷的情况下,该可移位结构特征可通过在撞针和闩锁机构之间传递的促动载荷而移位。撞针与壳体在凹部处的接合可在产生促动载荷的事件期间将促动载荷的至少一部分传递到壳体,由此增加闩锁系统的闩锁强度,并减小闩锁元件在事件期间变形或扭曲的可能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闩锁系统, 包括 : 撞针 ; 和 闩锁机构, 包括壳体、 闩锁元件和可移位元件, 其中 : 闩锁元件被构造为可与撞针选择性地接合, 从而, 闩锁元件和撞针的接合提供闩锁 力; 所述壳体限定凹部 ; 所述可移位元件被构造为能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 ; 其中, 在第一位置中, 可移位元件防止撞针进入凹部 ; 和 在第二位置中, 撞针处于凹部中, 从而壳体提供补充闩锁力。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闩锁系统, 其中, 可移位元件通过在撞针和可移位元件之间传 递的促动力而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闩锁系统, 其中, 当撞针和凹部接合时, 促动力的一部分通过壳 体传递。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闩锁系统, 其中, 处于第一位置的可移位元件在凹部附近或操 作性地附连到闩锁机构。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闩锁系统, 其中, 可移位元件是非金属的。
    6: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闩锁系统, 其中, 通过操作性地使可移位元件变形, 可移位元件 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
    7: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闩锁系统, 其中, 凹部被构造为槽口、 凹坑、 沟槽、 U 形件、 J 形件、 L 形件、 弧形件中的一种。
    8: 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闩锁系统, 该车辆包括门和具有门接口部分的车体, 该系统包 括: 撞针, 适于被操作性地连接到门和门接口部分中的一个 ; 闩锁机构, 适于操作性地连接到门和门接口部分中的另一个, 闩锁机构包括壳体、 闩锁 元件和可移位元件, 其中 : 闩锁元件被构造为能与撞针选择性地接合, 从而, 闩锁元件和撞针的接合提供闩锁力, 以将门操作性地闩锁到门接口部分 ; 所述壳体限定出凹部 ; 和 所述可移位元件被构造为能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 ; 其中, 在第一位置中, 可移位元件防止撞针进入凹部 ; 且在第二位置中, 可移位元件被 操作性地移位, 从而撞针处于凹部中, 从而壳体提供补充闩锁力, 以将门操作性地闩锁到门 接口部分。
    9: 一种提供补充闩锁力而将第一构件闩锁到第二构件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 : 将撞针操作性地附连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中的一个 ; 将闩锁机构操作性地附连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中的另一个 ; 其中, 闩锁机构包括限定出凹部的壳体、 能与撞针选择性地接合的闩锁元件和可移位 元件 ; 其中, 可移位元件被构造为能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 从而处于第一位 置的可移位元件基本防止撞针进入凹部, 且从而当可移位元件处于第二位置中时撞针处于 2 凹部中。 将可移位元件设置在第一位置中 ; 接合闩锁元件和撞针, 以提供闩锁力来将第一构件闩锁到第二构件 ; 和 可移位元件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 从而撞针处于凹部中, 以提供补充 闩锁力来将第一构件闩锁到第二构件。
    10: 如权利要求 9 所述的方法, 其中, 将可移位元件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 置还包括在撞针和可移位元件之间传递促动力。

    说明书


    闩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闩锁系统。背景技术 闩锁系统通常被构造为包括闩锁元件, 例如爪件, 其可接合到撞针 (striker)。闩 锁系统可被附连到第一构件, 撞针可被附连到第二构件, 从而闩锁元件与撞针的接合提供 闩锁力, 以将第一构件闩锁到第二构件。撞针和闩锁元件的接合所提供的闩锁力必须足以 在额定或常规载荷条件下将第一构件闩锁到第二构件。闩锁机构、 撞针或爪可承受更高的 载荷条件, 例如超出额定载荷条件, 这例如可在冲击事件下经历的。 这些较高的载荷条件会 需要闩锁系统被构造为, 响应更高的载荷条件提供闩锁力, 例如通过增加闩锁和撞针元件 的尺寸和强度, 这会导致闩锁系统增大成本、 重量和尺寸以及增大封装空间需求。
         发明内容 在此描述了一种闩锁机构, 包括可移位结构特征, 当操作性地移位时, 其允许撞针 与闩锁机构的壳体在壳体所限定的凹部处接合, 以提供附加闩锁力, 其可被称为辅助或补 充闩锁力。在促动载荷明显大于闩锁系统在常规闩锁条件下经历的额定载荷的情况下, 该 可移位结构特征可通过在撞针和闩锁机构之间传递的促动载荷而操作性地移位。 撞针与凹 部的接合可在产生促动载荷的事件期间将促动载荷的至少一部分传递到壳体, 由此增加闩 锁系统的闩锁强度, 并减小闩锁元件在事件期间变形或扭曲的可能性。
         提供了一种闩锁系统, 包括撞针和闩锁机构。 闩锁机构包括壳体、 可移位元件和闩 锁元件。闩锁元件被构造为可与撞针选择性地接合, 从而闩锁元件和撞针之间的接合提供 了闩锁力, 该闩锁力可被称为主要或主闩锁力, 以将撞针接合到闩锁机构。 壳体限定出构造 为可与撞针接合的凹部。凹部可被构造为, 例如槽口、 凹坑、 沟槽、 U 形件、 J 形件、 L 形件、 弧 形件中的一个。
         可移位元件可被构造为可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 可 移位元件防止撞针进入凹部, 在第二位置, 撞针可与壳体在凹部处接合, 从而壳体提供辅助 或补充闩锁力。 可移位元件可通过在撞针和可移位元件之间传递的促动力而从第一位置操 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 且当撞针与凹部接合时, 促动力的一部分可通过壳体传递。 处于第 一位置的可移位元件可在凹部附近, 可操作性地附连到壳体, 可通过壳体限定和 / 或可以 是非金属的。当撞针和闩锁元件接合且可移位元件处于第一位置时, 撞针可以靠近可移位 元件。通过将可移位元件从闩锁机构部分地或全部地操作性地脱开, 和 / 或通过操作性地 使可移位元件变形, 可移位元件可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
         在非限制性例子中, 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门闩锁系统, 该车辆具有车辆车体和 门, 该车辆车体包括门接口部分。 门闩锁系统包括撞针, 该撞针适于被操作性地连接到门和 门接口部分中的一个 ; 和闩锁机构, 适于被操作性地连接到门和门接口部分中的另一个。 闩 锁机构包括壳体、 闩锁元件和可移位元件, 且可被如在此所述的构造, 从而, 闩锁元件和撞
         针的接合提供闩锁力, 以将门组件操作性地闩锁到门接口部分, 且从而, 当可移位元件处于 第二位置时撞针处于凹部中, 以使得壳体提供辅助或补充闩锁力, 以将门组件操作性地闩 锁到门框部分。
         在此描述了一种提供附加闩锁力而将第一构件闩锁到第二构件的方法。 该方法包 括: 将撞针操作性地附连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中的一个和将闩锁机构操作性地附连到第 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中的另一个, 其中, 闩锁机构可被在此所述的构造。 该方法还包括将可移 位元件设置在第一位置中 ; 接合闩锁元件和撞针, 以提供闩锁力来将第一构件闩锁到第二 构件, 将可移位元件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二位置, 从而撞针进入凹部中, 且撞针与 壳体在凹部处接合以提供辅助或补充闩锁力来将第一构件闩锁到第二构件。 该方法还包括 通过在撞针和可移位元件之间传递促动力而将可移位元件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移位到第 二位置。 在非限制性例子中, 第一构件可以是车门和车辆车体中的一个, 第二构件可以是车 门和车辆车体中的另一个。
         在此所述的闩锁系统的优势包括, 例如, 将凹部结构特征整合到现有闩锁机构壳 体中, 以提供补充闩锁元件, 通仅过提供由输入载荷促动的促动元件, 而不需要额外促动机 构的成本、 质量或复杂度, 如果存在可能的成本增加, 其也是最小的, 如果存在可能的壳体 尺寸增加, 其也是最小的, 且在封装空间需求上其影响也最小。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 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其他特征以及优势可通过实施本发明的 最佳模式的以下详细描述而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 1 是车门系统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该车门系统包括与撞针接合的闩锁机构, 闩 锁机构包括可移位元件 ;
         图 2 是图 1 的闩锁机构的壳体的示意图 ;
         图 3 是图 2 的壳体的示意图, 该壳体包括处于第一位置的可移位元件 ;
         图 4 是图 1 的包括可移位元件的闩锁机构的示意图, 此时闩锁元件与撞针接合 ;
         图 5 是图 2 的壳体和撞针的示意图 ;
         图 6 是布置有可移位元件的壳体的示意图, 该壳体包括与壳体凹部接合的撞针 ; 以及
         图 7 是闩锁机构的示意图, 显示了与闩锁元件接合的撞针以及壳体的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 其中, 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多幅图中表示相同的部件, 从图 1 开始, 显示 了车辆 10 的包括门闩锁系统的一部分。图 1-7 中显示的元件并未按照比例绘制。因此, 在这些图中提供的特定尺寸和应用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的。车辆 10 包括门 20, 其也可被 称为第一构件 20, 通过门外壳或外结构 28 限定, 且还包括门接口部分 (door interface portion)12, 该门接口部分可被称为第二构件 12, 其可以是车辆 10 的车体的一部分, 或可 以是与门 20 密封或闩锁的另一门的一部分。显示了一种闩锁系统, 其包括闩锁机构 30 和 撞针 18。闩锁机构 30 和撞针 18 操作性地接合, 以提供闩锁力, 以便操作性地将第一构件 20 闩锁到第二构件 12。在图 1 所示的非限制性例子中, 第一构件显示为门 20, 第二构件显示为车辆 10 的门接口部分 12。门接口部分 12 可例如是车门框、 门轨条 (door rail : 门扇 冒头 )、 门框上帽头 (head rail)、 车顶纵梁 (roof rail : 上边梁 ) 的一部分, 或车辆 10 车体 的另一部分, 该另一部分用于提供操作性附连撞针 18 的安装表面 14。门接口部分 12 还可 以是与门 20 密封或闩锁的另一车门, 该另一车门提供安装表面 14 用于操作性地附连撞针 18。安装表面 14 可以与门接口部分 12 成一体或操作性地附连到门接口部分 12。撞针 18 操作性地连接到或固定地附连到安装表面 14, 该安装表面在图 1 中显示为撞针基板。撞针 18( 还可以被称为撞针元件、 撞针环 (striker loop)、 叉栓 (fork bolt) 或卡爪 ) 可以具有 各种构造, 且其适于操作性地连接到门 20 和门接口部分 12 中的一个。在所示的非限制性 例子中, 撞针 18 被构造为包括撞针栓、 叉栓或销部分 26, 且在一个或多个附连接口处操作 性地附连到撞针基板 14。 安装表面或撞针基板 14 可通过螺栓、 铆钉或其他适当的紧固器件 附连到门接口部分 12, 从而撞针 18 操作性地附连到门接口部分 12。门接口部分 12 还可包 括密封元件 16, 当闩锁机构 30 和撞针 18 被接合时, 该密封元件被挤压在门 20 和门接口部 分 12 之间。
         闩锁机构 30 适于操作性地连接到门 20 和门接口部分 12 中的一个。如图 1 所示, 闩锁机构 30 在门外壳 28 所限定的开口 44 附近操作性地附连到门 20。闩锁机构 30 包括壳 体 32, 该壳体限定出通道或接近路径 58, 如图 2 所示其细节, 用于将撞针 18 引导到闩锁机 构 30 的闩锁元件 34。闩锁机构 30 可例如通过将壳体 32( 通过螺栓、 铆钉或其他适当紧固 器件 ) 固定地附连到门外壳 28 而操作性地附连到门 20。开口 44 通过门 20 限定。闩锁机 构 30 操作性地附连到门 20, 从而当门 30 被引导到门接口部分 12 和撞针 18 用于进行闩锁 时, 撞针 18 与开口 44 和通道或接近路径 58 对准 ( 见图 2-3)。当门 20 沿方向 22 关闭时, 撞针 18 被引导通过开口 44 到达接近路径 58。闩锁机构 30 操作以通过将撞针 18 接合到 闩锁机构 34 而将闩锁元件 34 接合到撞针 18, 以提供闩锁力 F1( 见图 4) 且将门 20 操作性 地闩锁到门接口部分 12。闩锁元件 34( 在图 1 的非限制性例子中 ) 被构造为爪 34, 限定出 舌、 叉或棘齿 38, 其当被闩锁时接合撞针 18 的栓 26。闩锁机构 30 包括图 1 中虚线所示的 其他元件, 其与爪 34 相互作用, 以在门 20 关闭和闩锁时促动爪 34 与撞针 18 接合, 以及在 门 20 未闩锁和打开时与撞针 18 脱开, 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那样。
         如进一步对图 2-7 进行描述, 闩锁机构 30 还包括可移位元件 40, 该元件在图 1、 3、 4 和 5 所示的非限制性构造中被示出为处于第一位置, 其部分地限定出接近路径 58( 见图 3)。 壳体 32 包括凹部 54, 如图 2 所示, 该凹部被周边 56 限定, 该周边包括周边部分 56a、 56b 和 56c。在第一位置, 可移位元件 40 被构造为在额定或常规载荷和闩锁条件下防止撞针 18 的栓 26 进入壳体 32 的凹部 54( 见图 4)。如在此所指的, 额定或常规条件是指闩锁系统每 天或常规操作过程中 ( 例如在门 20 的常规打开和解锁以及关闭和闩锁过程中 ) 所经历的 状况, 其中, 门的典型或常规关闭方向通过箭头 22 表示 ( 见图 1 和 4), 且其中, 门的典型或 常规打开方向由箭头 23 表示 ( 见图 4、 6 和 7)。在额定条件下, 闩锁元件 34 和撞针 18 接 合, 以提供闩锁力 F1( 见图 4), 该力阻止门 20 沿与箭头 22 大致相反的方向 ( 即, 大致沿箭 头 23 的方向 ) 打开。通过闩锁元件 34 和撞针 18 的接合提供的闩锁力 F1 还可被描述为是 主要或主闩锁力。此外, 在额定条件下, 最小力沿方向 24 施加在闩锁系统上, 例如受到与将 门 20 的非闩锁端操作性地附连到车辆 10 车体的铰接机构或其他机构 ( 未示出 ) 的反抗。
         闩锁系统 ( 包括闩锁机构 30 和撞针 18) 可承受更高的载荷条件, 例如超过额定或常规载荷条件, 其例如会在冲击事件期间经历。 这些更高的载荷条件可沿方向 22 或方向 24 或其组合的方向产生比额定载荷力更大的力, 从而这些更高的载荷通过闩锁系统传递。在 此描述的闩锁系统被构造为通过使可移位元件 40 移位而响应更高的载荷条件提供辅助或 补充闩锁力, 如图 5 所示, 且由此将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 如图 6 所示。撞针 18 和闩锁元件 34 被构造为当撞针 18 在凹部 54 处接合壳体 32 时保持接合, 如图 7 所示, 从 而除了撞针 18 与闩锁元件 34 接合所提供的主闩锁力 F1( 见图 4 和 7) 之外, 可提供通过撞 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的接合提供的补充或辅助闩锁力 F2( 见图 6 和 7)。替换地, 如果闩锁元件 34 和撞针 18 部分或全部脱开, 则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的接合提供 辅助或替代的闩锁力, 来将闩锁机构 30 闩锁到撞针 18。此外, 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的接合导致更高载荷的至少一部分被传递到壳体 32, 由此通过例如由壳体 32 分散掉更 高的载荷, 从而在更高加载事件过程中能减小通过闩锁元件 34 传递的载荷并减小闩锁机 构的元件变形或扭曲的可能性。
         图 2-7 以附加细节显示了包括闩锁机构 30 和撞针 18 的闩锁系统。 如图 2 所示, 壳 体 32 包括由周边 56 限定的凹部, 该周边 56 由周边部分 56a、 56b 和 56c 限定。凹部 54 还 可部分地由壳体 32 的钩状部分 50 限定。钩状部分 50 可例如由周边部分 56c 和接近路径 部分 57c 限定, 如图 2 所示。钩状件 50 被构造为将撞针 18 容纳在凹部 54 中, 或阻止撞针 18 从凹部 54 的脱开或移位。在凹部 54 处的壳体 32 和 / 或钩状件 50 可限定从凹部 54 到 接近通道 58 的开口, 撞针 18 可移动通过该开口, 以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凹部 54, 在图 2 所示的非限制性例子中, 被构造为大致的 U 形槽口。凹部 54 可被构造为适合将撞针 18 在凹部 54 处接合在壳体 32 中的槽口、 凹坑、 沟槽、 U 形件、 J 形件、 L 形件、 弧形件或其他 形状件中的一种 ( 见图 6)。
         图 2 示出了接近路径 58, 撞针 18 通过该路径进入或被引导到壳体 32 和闩锁机构 30。在图 2 所示的非限制性构造中, 壳体 32 的表面 57a、 57b 和 57c 限定出接近路径 58。此 外, 如图 3 所示, 可移位元件 40 或元件 40 的表面 42 可部分地限定出接近路径 58。
         在非限制性示例构造中, 可移位元件 40 在图 3-5 中示出为处于第一位置, 在该位 置中, 可移位元件 40 被构造为部分地限定出接近路径 58, 以便在撞针 18 位于或引导到接近 路径 58 中时, 防止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在闩锁机构 30 的常规操作中, 可 移位元件 40 防止撞针 18 进入凹部 54, 以支持在常规或额定闩锁和解锁事件时闩锁系统平 稳操作。在第二位置 ( 如图 5-6 通过 40a 所示 ), 可移位元件 40 从第一位置和从壳体 32 和 / 或闩锁机构 30 操作性地移位, 从而撞针 18 可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 如图 6 所示, 且 从而撞针 18 和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的接合提供了补充闩锁力 F2, 以将撞针 18 接合到闩锁 机构 30。在第一位置的可移位元件 40 可接近凹部 54, 例如在第一位置的可移位元件 40 可 充分接近凹部 54, 从而其与撞针 18 的一部分 ( 可以是撞针 18 的栓部分 26) 紧密接触, 以防 止撞针 18 与凹部 54 接合。
         如图 3-4 的非限制性例子所示, 可移位元件 40 在第一位置可在任何位置或构造操 作性地附连或接近闩锁机构 30, 从而可移位元件 40 防止撞针 18 进入凹部 54。例如, 可移 位元件 40 可以是插入件或分离元件, 其可以操作性地连接到、 附于或附连到壳体 32 的一部 分 ( 例如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的一部分 )、 周边 56 的一部分、 钩状件 50 或壳体 32 的任意 其他适当表面。可移位元件 40 可被构造为形状大致类似于凹部 54 的形状或凹部 54 形状的一部分, 例如, 可移位元件 40 可被构造为进入凹部 54 的插件, 或可通过周边 56 或其一部 分 56a、 56b、 56c 和钩状件 50 的一部分限定。可移位元件 40 可被构造为使得, 可移位元件 40 具有靠近栓 26 或撞针 18 的一部分或表面 42, 以防止进入凹部 54, 且可移位元件 40 可被 构造为与凹部 54 的通到接近路径 58 的开口重叠或重合。当可移位元件 40 处于第一位置 时, 表面 42 可部分地限定出接近路径 58。可移位元件 40 在第一位置中可通过定位为例如 邻近壳体 32 的凹部 54 或处于任何其他位置而靠近闩锁机构 30, 从而可移位元件 40 防止撞 针 18 进入凹部 54。例如, 可移位元件 40 可操作性地附连到闩锁机构 30 附近的外壳 23。
         可移位元件 40 可以是金属的、 非金属的或其组合, 其适当地被构造为抵抗在低于 可以是预定力的促动力时的移位以防止撞针 18 进入凹部 54, 且可以在高于所述促动力时 移位从而撞针 18 可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作为非限制性例子, 可移位元件 40 可以 是金属、 塑料、 聚合物、 陶瓷或其组合, 且可被构造为夹持件、 插件、 板、 带、 线、 凸片、 指状件、 延伸部或其他适当形状。可移位元件 40 还可称为可断裂、 可扭曲或可变形元件或特征。
         可移位元件 40 可通过任意适当方式操作性地连接或附连到闩锁机构 30, 从而处 于第一位置的可移位元件 40 在经历小于促动力的力时防止撞针 18 移动到凹部 54 中。例 如, 可移位元件 40 可通过将可移位元件 40 利用夹持、 焊接、 铆接、 紧固、 结合、 硬钎焊、 软钎 焊、 粘结、 压配合和插入中之一种方式或其组合而接合到闩锁机构 30 的或壳体 32 的结构特 征之中或之上, 从而操作性地连接到闩锁机构 30 的或壳体 32 的结构特征, 其中, 连接或附 连的方法和 / 或构造被提供为使得, 当可移位元件 40 受到促动力时, 可移位元件 40 足以例 如通过拆卸、 断开、 变形或扭曲中之一种方式或其组合而移位到第二位置 ( 如图 5 和 6 的元 件 40a 在非限制性例子中所示的 ), 以允许撞针 18 移动到凹部 54 中。
         此外, 可移位元件 40 可被壳体 32 限定作为壳体 32 的一体结构特征。例如, 可移 位元件 40 可以是壳体 32 具有足够强度但横截面减小的部分, 以在低于促动力时防止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 但是该部分的强度相对于壳体 32 的其他部分减小, 从而当 经历超过促动载荷的载荷条件下, 壳体 32 的可移位元件 40 变形或扭曲到第二位置, 以允许 撞针 18 移动到凹部 54 中。可移位元件 40 可以通过活动铰接 (living hinge)、 穿孔、 刻划、 刻痕或可以其他方式促动的接缝、 或强度减小的周边或周边的一部分或以上方式的组合所 限定的是壳体 32 的部分, 例如在经历超过促动载荷的载荷条件下, 其足以通过变形、 扭曲 而从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 这允许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此外, 凹部 54 可通过在加载事件中使可移位部分 40 扭曲或变形到第二位置而动态地形成, 例如, 通过在 超过促动力的加载条件下与撞针 18 接触, 由此, 可移位元件 40 的第二位置可通过可移位元 件 40 变形或扭曲的构造来限定。例如, 可移位元件 40 可以是壳体 32 的通过在壳体 32 中 穿孔、 刻划或以其他方式形成可促动接缝而构造出的部分, 其中该接缝与周边 56 或一个或 多个部分 56a、 56b、 56c 重合或通过它们限定, 从而当经历超过促动力的载荷时, 可促动接 缝部分或全部地弱化、 扯裂或分离, 从而通过可促动接缝和壳体 32 限定的可移位元件部分 40 扭曲, 以使得撞针 18 进入凹部 54, 这可通过可移位元件部分 40 的扭曲形成。
         图 4 显示了处于第一位置的可移位元件 40, 处于闩锁或关闭位置的闩锁元件 34, 其中, 在非限制性例子所示, 闩锁元件 34 被构造为爪 34, 其被构造为可绕枢轴、 轴或转轴 36 旋转, 从而处于关闭或闩锁位置的爪 34 的舌部 38 接合撞针 18 的栓 26, 以提供闩锁力, 从而 将闩锁机构 30 闩锁到撞针 18。闩锁元件 34 被布置在壳体 32 中。撞针 18 被引导到闩锁机构 30, 以便沿接近路径 58 与闩锁元件 34 接合。在额定或常规操作条件下, 闩锁元件 34 是 与撞针 18 接合的主要或主闩锁元件。
         当撞针 18 位于接近路径 58 以便可与闩锁元件 34 接合, 该撞针 18 可接近凹部 54 和可接近可移位元件 40, 以及例如接近元件 40 的表面 42。如图 4 所示, 在安装后, 且在额 定载荷和闩锁条件下, 如图 4 所示, 可移位元件 40 被设置在第一位置中, 从而可移位元件 40 防止撞针 18 的栓 26 进入凹部 54 以及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
         在更高载荷条件下, 例如, 高于额定载荷条件, 载荷力可沿图 5 的箭头 24 的方向产 生, 其例如可导致撞针 18 的栓 26 相对于闩锁机构 30 沿方向 25 移动, 且在接触表面 42 处 与可移位元件 40 接触。可移位元件 40 可被构造为使得, 在高于额定但低于促动载荷的载 荷条件下, 可移位元件 40 可提供阻力, 以将撞针 18 保持在接近路径 58 中, 从而在低于促动 载荷时, 可移位元件 40 基本保持在第一位置, 因此, 撞针 18 被防止进入凹部 54 和 / 或与壳 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 且闩锁力主要通过撞针 18 和闩锁元件 34 的接合提供。
         在临界载荷以上, 需要附加闩锁力, 以响应更高的载荷条件。 附加闩锁力可通过将 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而获得, 如图 6 所示, 以提供补充或辅助闩锁力 F2, 该闩 锁力 F2 与闩锁机构 30 沿打开方向 23 的移动相反。可以针对可移位元件 40 建立或预先确 定促动载荷, 该促动载荷处于或低于临界载荷, 由此, 当促动载荷在撞针 18 和闩锁机构 30 之间传递时, 可移位元件 40 经历促动载荷, 例如沿箭头 25 的方向, 且从第一位置操作性地 移位到第二位置, 如图 5 元件 40a 所示, 从而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 以响应更 高的促动载荷条件提供附加闩锁力 F2。当撞针 18 移动到凹部 54 中时, 壳体 32 提供或限定 闩锁机构 30 的辅助或补充闩锁元件。
         当经历促动力时, 可移位元件 40 可通过变形、 扭曲、 脱开、 全部或部分拆卸、 喷射、 弯曲、 扯开、 撕开、 压缩、 剪切、 扭转或移位的方式中之一或它们的组合而从其第一位置 ( 见 图 5 和 6 中的 40) 移位到第二位置 ( 见图 5 和 6 中的 40a), 从而当可移位元件 40 处于第二 位置时, 撞针 18 和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是可接合的。如图 5 所示, 促动力可以通过撞针 18 相对于壳体 30 沿方向 25 移动而在撞针 18 和可移位元件 40 之间传递, 以接触可移位元件 40 并在元件 40 上 ( 例如, 在表面 42 处 ) 施加力。
         图 6 示出了经历较高载荷条件之后在凹部 54 处与壳体 32 接合的撞针 18, 该较高 载荷条件包括足以将可移位元件 40 移位到第二位置 ( 在非限制性例子中在 40a 处显示 ) 的促动力。为了清楚, 闩锁元件 34 未在图 6( 见图 7) 示出。当在第二位置的撞针 18 与壳 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时, 可移位元件 40 可以是在第二位置、 与闩锁机构 30 部分或全部地 脱开, 或可是在第二位置并处于扭曲或变形状态下, 以限定或提供通向凹部 54 的开口。当 撞针 18 与凹部 54 接合时, 钩状件 50 可被构造为将撞针 18 保持在凹部 54 中, 或阻止撞针 18 从凹部 54 脱开或移位。
         当可移位元件 40 处于第二位置时, 撞针 18 可部分或全部位于凹部 54 中, 在凹部 54 处与壳体 32 接合的方向、 大小和构造例如取决于凹部 54 的构造、 或较高载荷条件的大小 和方向、 或闩锁机构 30 和撞针 18 的相对运动或以上情况的组合。在图 6 所示的例子中, 撞 针 18 的栓部分 26 已经与壳体 32 在表面 52 处接触或接合。撞针 18 可在沿限定出凹部 54 的周边 56 的任何点处与壳体 32 接触或接合, 以便与壳体 32 接合。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 部 54 处的接合提供附加、 补充或辅助闩锁力 F2, 其大小和方向例如随凹部 54 和 / 或撞针18 的构造、 以及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的接合的方向和程度而变化。当撞针 18 与 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时, 促动力的一部分 ( 例如, 较高载荷的一部分 ) 可通过壳体 32 传递或分散。壳体 32 可被构造为响应促动载荷在凹部 54 处扭曲, 以使促动力的一部分通 过壳体 32 和 / 或闩锁机构 30 分散。促动力的一部分可通过壳体 32 传递到操作性地附连 到壳体 32 或闩锁机构 30 的构件, 在图 1 所示的非限制性例子中, 该构件可以是第一构件或 门 20。较高载荷条件下, 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的接合可增加闩锁系统的闩锁强度, 以及在加载事件时可通过将促动载荷的一部分传递到壳体 32 而减少闩锁元件 34 或闩锁机 构 30 的其他元件的变形或扭曲的可能性。
         在此所述的方法是要提供附加闩锁力, 以将第一构件 ( 如图 1 的非限制性例子为 车门 20) 闩锁到第二构件 ( 如图 1 所示的非限制性例子为车辆车体 12 的一部分 )。该方 法包括将撞针 18 操作性地附连到第一构件 20 和第二构件 12 中的一个, 和将闩锁机构 30 操作性地附连到第一构件 20 和第二构件 12 中的另一个。在图 1 所示的例子中, 撞针 18 通 过基板 14 操作性地附连到车辆车体 12 的门接口部分, 闩锁机构 30 被示出为操作性附连到 门 20。该方法还包括提供如本文中前述构造的闩锁机构 30, 包括处于第一位置的可移位元 件 40, 并将闩锁元件 34 和撞针 18 接合以提供闩锁力, 以便将第一构件 20 闩锁到第二构件 12。在下一步骤中, 可移位元件 40 可从第一位置移位到第二位置, 从而撞针 18 可进入凹部 54 中, 以便可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撞针 18 与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 以提供附 加的闩锁力, 来将第一构件 20 闩锁到第二构件 12。该方法还包括通过使促动力在撞针 18 和可移位元件 40 之间传递, 而将可移位元件 40 从第一位置 ( 见图 5 中的 40) 操作性地移 位到第二位置 ( 见图 5 中的 40a), 还可包括在撞针 18 和壳体 32 在凹部 54 处接合时, 将通 过壳体 32 和操作性地附连到壳体 32 的构件 20、 12 传递促动力的一部分。
         利用车门闩锁系统的例子示出在此所述的闩锁系统、 机构和方法。图 1-7 所示的 车门闩锁系统的例子意图是非限制性的。 在此所述的闩锁系统和方法可被构造为在车门 20 和门接口部分 12 之间提供附加、 辅助或补充闩锁力, 其中, 门接口部分 12 可以是车辆 10 的 车体的一部分, 如前所述, 或可以与门 20 闩锁或密封的另一车门的一部分 12。 门 20 和与门 20 闩锁或密封的其他门可以例如是前侧门、 后侧门、 后门、 货车类型门、 铰接门或滑动门, 按 照这些术语常规的理解。 在闩锁系统被构造为在车门和另一车门之间提供辅助或补充闩锁 力的情况下, 门可以被构造为, 例如, 货车类型门或其他对开的铰接门, 其中, 一个门密封到 另一门, 且在这些门之间没有车体支柱 (body pillar), 以封闭出连续的车门开口, 例如, 没 有车门之间的车体柱 ( 诸如中立柱 (B-pillar)) 的门开口。对开铰接门可以是非独立的或 独立的。如在此所用的, 术语 “非独立” 是指, 在车辆同一侧的具有相对铰接部且在门之间 不具有车体支柱的门, 从而这些门彼此密封, 且从而, 第一门 ( 通常是车辆一侧上的一对相 对铰接门的前门 ) 必须在第二门 ( 通常是一对侧门的后门 ) 能被打开之前打开, 且第二或 后门必须随后在第一或前门可关闭之前关闭。如在此所用的, 术语 “独立” 是指可 “独立” 地 打开和关闭的第一和第二门, 这意味着不必管另一车门的位置每个门可以打开或关闭, 从 而每个门可以任何顺序或同时打开或关闭。
         此外, 可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闩锁系统和方法构造成在被构造为在闩锁到第二构 件的任何第一构件之间提供附加、 辅助或补充闩锁力, 且在较高加载事件中, 可能经历高于 额定冲击载荷的闩锁系统可能需要附加闩锁力的情况下, 此所述的闩锁系统和方法可被用于非车门应用中。
         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了解本发明所涉及的现有技术 的人员可以想到各种用于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实施本发明的替代设计和实施例。

    关 键  词:
    系统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闩锁系统.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2216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