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鞋,特别是跑鞋的中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鞋,特别是跑鞋的中底.pdf(26页完整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59435A43申请公布日20110126CN101959435ACN101959435A21申请号200980106699722申请日20090220PA20080027920080227DKPA20080028220080227DKPA20080094820080705DKA43B5/06200601A43B7/24200601A43B13/1820060171申请人伊科斯克有限公司地址丹麦布雷泽布罗72发明人E特鲁尔森F詹森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代理人原绍辉54发明名称用于鞋,特别是跑鞋的中底57摘要本发明描述了一种用于鞋,特别用于跑。
2、鞋的中底,所述中底在脚中段区域中不对称,具有环抱穿鞋者的跟骨的上后跟部分,并且具有向上延伸的脚趾端。在脚中段区域中,垂直脚内支撑结构从中底开始并且支撑地环抱足弓。相应地,垂直脚外支撑结构在脚中段区域中支撑脚的脚外侧。脚内支撑结构比脚外支撑结构覆盖更大的区域,并连接到中底的垂直延伸的上后跟部分。中底的脚趾端向上延伸,并结合垂直延伸的上后跟部分与所述垂直延伸的脚内和脚外足弓支撑结构提供紧紧环抱脚的中底。该结果是鞋,特别是跑鞋,其降低跑步期间受伤的风险。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00827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DK2009/0000482009022087PCT申请的。
3、公布数据WO2009/106077EN20090903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2页附图12页CN101959436A1/1页21一种用于鞋,特别用于跑鞋的中底,所述中底在脚的脚内侧上和脚外侧上提供了不对称的垂直结构支撑,并且其中,所述中底具有脚内足弓支撑结构和脚外支撑结构,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向上延伸来支撑脚内上足弓;所述脚外支撑结构向上延伸来支撑足中段的脚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158、163比所述脚外支撑结构157、162覆盖更大的区域;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连接到所述中底的上后跟部分142,所述部分基本覆盖穿鞋者的跟骨。
4、69的结节68;并且所述中底1的脚趾端36向上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垂直延伸到至少所述脚的舟骨7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支撑结构158、163包括没有中底材料的开口159、165。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外支撑结构具有开口148、164,用于接收第五跖趾的近端脚外骨突出86。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和脚外支撑结构157、158、162、163向内倾斜并朝向鞋带区域173延伸。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158、163和所述脚外支撑结构157、162通过垂直延伸的脚内后跟部分143和垂直。
5、延伸的脚外后跟部分151连接到所述上后跟部分142。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垂直延伸的上后跟部分142和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158、163在纵向上几乎延伸到所述跖趾的近端。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支撑结构163和所述脚外支撑结构162具有网格形的结构,该网格形的结构带有产生加强交叉部分167的支撑臂172。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中底在下后跟部分20中的最大厚度在8毫米和12毫米之间。权利要求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1/12页3用于鞋,特别是跑鞋的中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具有足弓ARCH支撑的中底,特别。
6、涉及用于跑鞋的中底。背景技术0002一种现有技术的跑鞋共同具有对脚的保护的概念。更确切地,这种鞋被认为是脚的保护装置。该保护概念已经导致了相对较重的跑鞋,其通常具有高度缓冲的底或内底INSOLE,以缓和来自后跟撞击并作用在踝关节和腿上的反作用力。另一种类型的跑鞋是通常低于300克的超级轻的鞋。该类型是具有薄底和薄鞋帮的极简类型MINIMALIST。当设计鞋时,鞋行业已经在很长时间内将自然移动的脚作为理想的运动状态,例如,在草地上的裸脚跑步,其中,允许不受鞋限制的脚执行它的自然运动。然而,一旦鞋穿在脚上,脚的自然运动就被阻碍。例如,当穿着鞋时,跖趾关节的角度被大大降低。跖关节的角是地面与跖趾之间。
7、的角。如果就在离开地面前的瞬间测量,则在裸脚跑步中该角接近60度,而在使用跑鞋的所谓技术或竞技的跑步中,降低到仅35度。对脚的自然运动的阻碍意味着,除了其它方面以外,在裸脚跑步期间活动的腿和脚的肌肉也被限制等。这些肌肉不被允许以它们的全部力量动作,因此,如果鞋被错误设计,则将限制跑步者高效运动的能力。与裸脚跑步相比,跑步者的表现被降低。一些在走路和跑步期间的关键肌肉是长屈肌和长伸肌。US5,384,973中已经认可了当相对于穿鞋跑步考虑裸脚跑步时这些强壮肌肉的重要性,通过引用将其合并到本文中。更具体地,US5,384,973描述了用于跑鞋的中底,该中底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多个挠性结合点FLEXJ。
8、OINT或凹槽。许多分离的外底元件连接到中底。该结构允许脚趾独立地动作并提高鞋的稳定性。特别地,挠性结合点为拇趾创建了隔离的底区域,由此允许屈拇长肌和伸拇长肌以在跑步期间起到更大的作用。US5,384,973描述了当前跑鞋的相对较厚的中底是不稳定性的原因,该不稳定性导致受伤风险。为了降低该风险,如已经描述的,US5,384,973提供了底上的带有挠性结合凹槽的技术方案,特别地,该凹槽沿着拇趾并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该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是对更早现有技术的改进,其可以降低来自跑步的损伤。0003为了降低损伤风险可以采取其它方法。JP2001029110教导了一种在中底区域带有非对称支撑的篮球鞋。该中。
9、底在脚外LATERAL侧以及脚内MEDIAL侧向上延伸,但脚外侧比脚内侧高。篮球运动中频繁的侧向运动导致了该非对称性。而且,US6,108,943描述了非对称的运动鞋,并且其具有带有不同表现的脚外部分和脚内部分的中底。由于网球运动中时常的侧向运动,注意力被特别引向脚外侧的稳定性。然而,跑步对中底设计提出了其它的要求。此外,US6,108,943的现有技术中底由高缓冲特性的软泡沫材料制成,以缓冲冲击力。虽然该解决方案可以在某些如网球的体育运动中很好地工作,但缓冲不是降低跑步期间损伤风险的最佳方法,因为缓冲从跑步者吸收太多的能量。发明内容0004鉴于上述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降低跑步期间受伤。
10、的风险,并同时降低说明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2/12页4跑步者所经受的能量损失。0005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的中底实现这一点。0006本发明具有如下基本假设的出发点自然跑步是理想情况,并且应将中底设计为使跑步尽量接近理想情况。代替跑鞋中的大量缓冲或重量的极端降低,已经提出了在跑步期间在脚的自然运动中支撑脚的概念。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中底的脚内足弓支撑结构比脚外支撑结构覆盖更大的区域。意识到脚在跑步期间特别需要在脚内侧上的支撑已经导致了本设计,在本设计中,中底具有向上延伸来支撑脚内上足弓的脚内足弓支撑结构。此外,脚外支撑结构向上延伸,以支撑脚中段的脚外侧。因为脚内侧需要比脚。
11、外侧更多的支撑,所以脚内足弓支撑结构比脚外支撑结构覆盖更大的区域。脚内上足弓支撑结构具有提供弹性可调节支撑并允许脚自然运动的优点。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脚内支撑结构连接到中底的上脚跟部分,该部分基本上覆盖了穿鞋者的跟骨结节;以及中底的脚趾端向上延伸。延伸上脚跟部分来垂直覆盖人的跟骨结节,以及使在上后跟侧的脚内侧上支撑后跟的中底材料区域比在脚外侧上的中底材料的支撑区域大,具有中底牢牢地支撑着后跟的优势。可以说,该延伸的中底后跟抓住人的后跟周围并且紧密地跟随它的运动。由于后跟脚内侧上更大的材料表面,因此,当脚通常从脚外侧向脚内侧运动到脚底向下时已经在后跟冲击时提供了支撑。因为该中底由比织物更硬的材料做。
12、成,所以围绕结节的材料将结构地以及机械地支撑脚。中底的脚趾端向上延伸并完成由该创造性中底形成的脚的稳定环抱。升高的脚趾端同时提供了保护和稳定性,该升高的脚趾是中底的集成部分。其通过限制脚在跑步期间的纵向移动改善了脚在鞋内的固定,而不需要在制造期间应用分离的脚趾罩。总之,这些支撑结构由于它们提供的机械稳定性而降低了受伤的风险,并且,将这些结构集成到中底内使得能够节省额外支撑材料例如缓冲垫,而额外材料将增加鞋的重量。0007优选地,脚内支撑结构垂直地延伸到至少脚的舟骨的起点。在后跟冲击之后的脚通常倾向于俯转PRONATE的情况中,结构的这种垂直延伸确保足够的支撑。所述的脚内足弓支撑结构意在降低这种。
13、俯转的影响。0008有利地,脚内支撑结构包含没有中底材料的开口。这使得中底重量的进一步降低。0009在脚的脚外侧,公知为粗隆的骨头产生突起。如果被相对较硬的底材料包围,则该骨头将遭受头HEAD和底材料之间的摩擦,并将降低鞋的柔性。为了避免该摩擦并允许该骨头和对应关节的自由运动,在脚外支撑结构中形成开口。0010脚外支撑结构和脚内足弓支撑结构被制造成带有一定的机械张力,因为它们被模制成带有一定斜度以贴合脚的形状并向鞋带区域延伸。因此,这些支撑结构将不仅在跑步期间支撑脚,而且有利于鞋的形状的长时间保持。0011优选地,不仅脚内足弓支撑结构而且脚外支撑结构也连接到环绕和覆盖穿鞋者的根骨结节的上后跟部。
14、分。通过垂直地延伸脚内后跟部分以及垂直地延伸脚外后跟部分,上后跟部分在材料上连接到这些支撑结构。该连接在脚内侧产生支撑壁,该支撑壁大致纵向地延伸到跖趾的近端。0012脚内和脚外侧的支撑结构可以有优势地具有带有产生加强交叉部分的支撑臂的网形结构。由于结构中的开口,该网形结构允许降低重量,并且该加强交叉部分确保留有足够的机械支撑。0013如果稳定性中底和外底的高度太高,则增加受伤风险。通过保持中底的后跟翘说明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3/12页5SPRING在8毫米至12毫米之间降低该风险。0014为了支持接近自然跑步的概念,必须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将它们转为实际措施。用于本创。
15、造性中底的鞋楦也被称为解剖学鞋楦,意味着与普通脚形鞋楦相比,其与脚具有更高的相似性。换句话说,解剖学鞋楦在形状上非常接近于人类的脚。通过测量2200个脚获得了该高度的相似性。通过审查来自这些脚的大量数据,可以说我们已经产生了“平均人脚”,并将该形状用于鞋楦。在制造鞋的期间,注入的底材料将贴合解剖学鞋楦的形状并因此取得平均人脚的形状。因为该鞋底是脚底的镜像,所以脚底将舒服地搁在所制造的鞋底上。附图说明0015现在通过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0016图1A是带有创造性中底和弓垫SHANK的鞋底的拆分视图0017图1B是图1A的鞋底沿着轴线AA的剖面图0018图2A是另一带有创造性中底和弓垫的。
16、鞋底的拆分视图0019图2B是图2A的鞋底沿着轴线AA的剖面图0020图3A示出了所使用的弓垫的立体图0021图3B示出图3A中的弓垫的侧视图0022图3C示出图3A中的弓垫的后视图0023图4是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一实施例的视图0024图5是示出脚的中部侧的骨头的附图0025图6示出了从下方观察的人的右脚0026图7是带有外底的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二实施例0027图8是带有外底的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三实施例0028图9是带有外底的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四实施例0029图10是本创造性中底从脚外侧的视图0030图11是本创造性中底从脚内侧的视图0031图12是可替代的创造性中底从脚内侧的。
17、视图0032图13是可替代的创造性中底从脚外侧的视图0033图14是本创造性中底的第一后跟实施例的视图0034图15是本创造性中底的第二后跟实施例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35图1A是底7的立体图。在优选实施例中,该底由三层组成,即,作为第一层的中底1、第二中间层2以及构成外底的第三层3。弓垫4置于中底上面。图1B示出沿着图1A的轴线AA的纵向剖面图中的底。为了清楚,脚内侧支撑结构已在图1A的视图中被省略,但在图11中可看到用附图标记158表示它。0036在优选实施例中,中底1由轻的聚亚安酯PU材料制成,也称为轻质PU。该材料是PU的公知的特殊变体,其具有低密度035G/CM3,即为轻质材料。进一。
18、步的特征在于能够良好地返回从跑步者吸收的能量,该特征对长距离跑步很重要。邵氏ASHOREA硬度在说明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4/12页638与40之间。可替代地,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也可以被用作中底,因为其具有比轻质PU更低的比重,导致更轻的底。然而,EVA在来自脚的不断的力的影响下倾向快速老化。该老化表现为材料上的皱褶。它的形态也不稳定,并且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被压缩并不再回复到其原始形状。0037在该优选实施例中,中底1被与其具有相同外形的第二中间层2覆盖。图1B示出该外形,并且,可以说,第二层2是中底1的底部的复制。层2具有保护层的功能,由热塑性聚亚安酯TPU组成,。
19、并且是薄的通常052毫米中间层。其具有653的邵氏A值。0038第三层3是外底,其由许多分离的外底元件例如,图8中的附图标记120123组成,它们合在一起成为外底。根据词汇“分离的外底元件”可以理解,一片外底不是用与中底或中间层2相同的方法铸造或模铸的,而是在以后被加到或粘合到例如层2的。此外,分离的外底元件不连接到其它外底元件。更具体地,外底3由多个被看成孤岛的外底元件组成,这些孤岛互不相连,并被中底中的一个或多个凹槽分开。这些元件优选地由橡胶制成。代替橡胶,TPU也可以被用作用于这些分离外底元件的材料,但TPU的抓地特性与橡胶相比较差。所使用的橡胶是传统的丁腈橡胶NBR,因为它相对较轻的重。
20、量而优选使用它用于跑鞋。其具有553的邵氏A值。对于其它类型的鞋,可以使用乳胶由自然和合成橡胶的混合物构成。外底元件被在中间TPU层2以及中底1上的凹槽5、6间隔开,并且被置于在中间TPU层上形成的凸起或垫10、11、12、13上。中间层的垫和凹槽与中底的对应垫和凹槽配合。0039图2A示出另一底,其具有带有脚外和脚内支撑结构的创造性中底1,以及与图1A和图1B中的弓垫相比改良的弓垫4。图2B在剖面视图中示出了图2A的底。图1A和图1B的附图标记与图2A和图2B中相同。0040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由底部件1、2和3组成的底7的制造。在第一步中,在独立的制造工艺中生产TPU中间层2与外底元件3以使它。
21、们形成集成的实体。在第二步中,中底1连接到由层2和外底3组成的集成实体。现在将描述步骤1和步骤2。0041在步骤1中,TPU中间层2与分离的外底元件3被制造成为集成的实体。首先,在橡胶硫化工艺中制造分离的外底元件。接着,将外底元件放置在模具中,其中TPU被嵌在这些元件的上方。关闭模具,并且在热和压力的作用下,TPU被成形为期望的形状。在硬化之后,完成外底元件与TPU中间层的集成实体。虽然用铸造方法制造TPU层,但也有替代的制造方法可用于生产第二层2。因此,可按照公知方式对TPU进行注模成型,或者,在使用热和压力将这些元件与TPU连接之前,TPU可以是置于外底元件3上的片状箔形原材料。0042利。
22、用胶进行TPU中间层2与外底元件3之间的粘合,所述胶在将TPU模铸到外底元件上期间被热激活。模铸工艺期间,TPU和橡胶之间不使用胶而进行的简单粘连被证明不耐用。在TPU中间层2与外底元件3之间加胶之前,必须在从橡胶中移除油脂的工艺中对外底元件3的橡胶表面进行卤化并因此增强粘合。0043在制造底7的步骤2中,将中底1与来自步骤1中的由层2和外底3组成的集成实体以及鞋面形成一体。更具体地,带有外底元件3的TPU中间层2与鞋面一起被放置在注射模具中,在这之后,PU被注射到模具中并与鞋面以及由层2和外底元件3组成的集成实体粘合在一起。因此,PU粘合到TPU中间层2最接近人脚的侧。在该第二步之后,底元件。
23、1、2和3已经变得集成为一个实体。优选地,在注射工艺期间,弓垫4仅部分地嵌入PU。说明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5/12页70044TPU中间层2具有双重功能,其降低中底的脆性,并降低PU注射机器上的循环时间。下面将对此进行详述。0045原则上,可以省略TPU中间层,并且,在PU注射之前由人工操作者将隔离的外底元件直接放置在模具中。然而,这将在PU注射机器上耗费处理时间,因为许多分离外底元件的摆放花费时间。替代地,如上所述,通过在独立的工艺中制造TPU中间层2与外底元件3,PU注射机器大多数时间都可制造中底。降低了机器等待时间。然而,TPU中间层的使用具有进一步的优点,。
24、即降低轻质PU中底破裂的倾向。如果直接靠着轻质PU中底放置分离外底元件3而没有任何中间层2,则中底往往在耐久性测试中破裂。在穿着期间,这种破裂将允许水进入鞋。原因在于当在制造期间将PU注入模具中时,在中底中往往发生气泡。这些气泡发生的原因在于PU不能够压出模具通道中锐边附近的空气。这很可能是由于PU的低比重引起的。其结果是在中底中包含气泡,因此,当中底破裂或经受开裂时,使鞋底易受水的渗透。TPU具有更大的比重,并且在制造期间不引起俘获气泡的问题。换句话说,由于中间层2的保护,中底1不易受由气泡和破裂引起的水的渗透,这有助于保持鞋的内部干燥。0046作为中底1的材料,选择PU优过选择TPU。原则。
25、上,整个中底可以由TPU制成,但轻质PU具有更低的比重,因此降低鞋的重量。此外,PU具有良好震动吸收特性,其对跑鞋特别重要。0047在中底1和内底图中未示出之间是弓垫4图3A至图3C,其由热塑性聚乙烯TPE与尼龙组成,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柔性。它从后跟部分延伸到脚趾,并且在后跟部分优选地具有开口8,在注射工艺期间,用于中底1的聚亚安酯进入开口8。该特征提高了后跟中的震动吸收。在前端,弓垫具有两个以纵向曲率延伸的弯曲指状体15和16以及中间的小指状体14。这些指状体特别地支撑第一、第四和第五跖趾。已经发现,两至三个指状体就足够,而不是为脚中的每个分支RAY具有一个支撑指状物。弓垫被设计为“解剖学的”。
26、,即其比传统弓垫更贴合平均脚。弓垫用注射方法制造,并且在弓垫的指状体开始处可横向弯曲,该开始处对应于第一、第四和第五跖趾的近端,见图1A、2A和3A中附图标记18所指示的线。因此,弓垫在垂直于鞋的纵轴线的方向上可弯曲。该弯曲能力在弓垫的制造工艺中获得,其中,将热塑性聚乙烯从后跟端注射,将尼龙从脚趾端注射。两个成分在弯曲线处相遇,并且底从该线18可弯曲,因为与硬玻璃纤维相比,聚酯纤维是软的。作为再一措施,弓垫还可以在其纵向上沿着线19是柔性的图1A和图2A,因为弓垫优选地应该在脚外侧上比脚内侧上更有柔性。利用该措施,纵向上的扭转刚度是可调节的。图3A示出了小指状体14。测试已经显示,在跑步期间,。
27、通过增加脚的该区域的刚度,提高前脚中的登离PUSHINGOFF。0048优选地,弓垫4被置于中底的顶部。可替代地,其也可以被置于中底1与中间层2之间,但该放置将导致人后跟与中底后跟之间的摩擦问题。在跑步期间,中底将在后跟区域中压紧与松开,每次压紧允许人后跟向下运动,每次松开允许人后跟向上运动。抵靠着后跟的向下和向上的重复运动对跑步者产生摩擦和不舒服。可替代地,通过将弓垫置于中底的顶部,摩擦被降低,因为作为早期硬化层的弓垫降低向下和向上运动的长度。0049在一个实施例中,弓垫被集成在缝合底STROBELSOLE中,其是连接到并通常缝到鞋面的柔性底图中未示出上。缝合底通常是织物。将弓垫集成到缝合底。
28、中给出了更硬的底,因为缝合底对硬度有贡献。该实施例具有更易制造的优点,因为弓垫被缝到缝合底说明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6/12页8中,并且不必如上所述地在PU注入之前将其置于模具中。然而,在优选实施例中,弓垫被胶合到缝合底,该底与鞋面一起被安装在鞋楦上。鞋楦被置于关闭的模具中,随后,PU被注入该模具中。0050弓垫4具有偏移后跟区域25,如图3A所示。偏移后跟区域限定了用于接收PU或其它材料的腔17。偏移后跟区域用作为PU进入大致椭圆形开口8的平台。该腔由弓垫上的边沿形成,所述边沿围绕开口8。该边沿向内朝开口的中心倾斜,由此限定腔1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PU完全。
29、充满该腔,当在开口的中心考虑时,腔在后跟区域从顶部至外底给出以下层缝合底、PU、TPU中间层2与外底3。然而,在底的足弓区域,层的顺序是缝合底、PU、弓垫4、PU与TPU中间层2。因为在后跟的开口8中不具有弓垫材料,所以该区域更有柔性。0051为了更进一步地降低后跟区域中的硬度,可以在腔中放置舒适元件9图2A和图2B。在该实施例中,PU仅填充弓垫的开口8。这种舒适元件是公知的并且商业上可得。舒适元件9毫米高,底下的PU中底是8毫米,TPU中间层是1毫米,并且分离的橡胶外底3是2毫米。舒适元件与底下的PU中底的高度之比可以在宽范围内变化,但不应该超出1,51。否则,该设计将接近如已描述的具有缺点。
30、的传统缓冲技术。有利地,PU粘合到舒适元件,由此在没有任何其它制造步骤情况下确保材料固定。0052参照图3B,弓垫中在足弓区域与后跟区域之间的转变区39应该优选地与偏移后跟区域的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不超过50度。更大的角度由于锐边而使得跑步者不舒适。有利的角度在30度左右。图3C示出后视图中的弓垫。转变区39不仅从足弓区域向后跟区域倾斜,而且从弓垫的脚内侧向脚外侧倾斜。由此,弓垫被升起以对脚的足弓提供支撑。0053在两个实施例中即,腔中完全或部分填充PU,弓垫4全部或部分地嵌在PU中底中。在前脚和足弓区域中,弓垫被靠近缝合底放置,在缝合底与弓垫之间有或者没有PU。在偏移后跟区域中,弓垫被靠近外底放。
31、置。0054因此,通过在鞋底的后跟区域中偏移纵向延伸的弓垫,在后跟区域中产生腔。该偏移后跟区域具有平台,在注射工艺期间来自中底的PU嵌入该平台。PU通过在平台上形成的孔进入所述腔,或者更具体地,通过在弓垫的偏移后跟区域中形成的开口进入所述腔。后跟区域被朝向外底偏移到与弓垫的足弓区域的第一水平面不同的第二水平面。我们的测试已经显示,该设计给出了更好的跑步体验,因为底的后跟区域已变得更软。0055已经提供了特殊的内底。内底由两层组成。上层是轻质而透气的聚酯纤维材料。下层制成为两个版本。对于A类跑步者,下层由EVA组成,其有利地具有低重量,对于B类跑步者,下层由PU泡沫制成。这是更昂贵的方案,但给出。
32、了更好的内底。下层具有用于透气的穿通孔。在内底的后跟部分放置了带有震动吸收材料的区域,并且在内底的前脚区域中放置了能量返回材料,能量返回材料在登离期间释放了大多数在后跟撞击和全脚接触期间接收的能量。代替在内底中放置震动吸收材料,还可以在注射工艺期间将震动吸收材料嵌入在中底1的后跟中。0056图4中从底部用直观图示出了创造性中底1。中底具有前脚部分23、顶端22、下后跟部分20、足弓部分21以及脚外侧部分24。四个挠性凹槽27、29、31和34横跨前脚23。凹槽具有约为前脚中底厚度的5060的深度,该示例中是34毫米。弯曲的挠性凹槽63从足弓部分21的脚内侧49开始延伸,并沿着部分48、32、5。
33、9、60和61继续。挠性凹槽产生说明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7/12页9凸起或垫26、28、30、33、35、38、40、46、50、52、54、56、62,这些凸起或垫的形状对应于分离外底元件3的形状,但具有更大的面积。因此,垫比安装在TPU中间层2上的分离外底元件更互相靠近。如以后将要描述的,这已显示对防滑具有积极效果。垫33和35在脚外侧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变成底的脚外侧上的最末端点。当外底元件被放置在垫上时,该延伸将对稳定具有贡献,尤其当脚仰转SUPINATE时。加强条47从脚内侧向脚外侧倾斜延伸。加强条是中底的一部分,并在注射工艺期间形成。加强条比脚外部分37。
34、和脚内部分49上的中底更厚,并且对中底增加刚度。其与弓垫4平行地延伸图4上不可视,弓垫4被放置在中底另一侧上,即,面向脚的一侧。0057弯曲挠性凹槽比其它挠性凹槽宽得多。在一个实施例中,其是6毫米宽,挠性凹槽34是3毫米,挠性凹槽31是4毫米。通常,弯曲挠性凹槽是其它挠性凹槽的15至3倍宽。弯曲挠性凹槽的宽度可以被改变,但其优选地具有对应于第三和第四跖趾之间距离的12倍的宽度。然而,该距离不可以太宽,因为这将导致太多的挠曲。此外,挠性凹槽在前脚中沿着它的曲线具有基本恒定的宽度。0058弯曲挠性凹槽63与横向挠性凹槽29、31和34相交。因此,弯曲挠性凹槽在纵向从足弓的脚内侧向脚的跖骨区域中的顶。
35、点59延伸。从该顶点起,凹槽沿着路径60在相反方向继续延伸并与挠性凹槽57和55相交。凹槽63大致在挠性凹槽61中大脚趾球BALL的下方终止。凹槽的弯曲本质上对该序列的中底垫提供了螺旋形特性因此,从垫62中的起点O开始可以画出曲线64,曲线64描述了某种程度上压缩的或偏心的螺旋曲线图。当以后在制造工艺中安装时,分离外底元件3将描述相同的曲线。0059弯曲的挠性凹槽63的功能是通过沿纵向在第三和第四跖趾之间给中底提供弯曲线并由此提供脚立正FOOTATTENTION的分支的“23划分”特征而使得能够自然地跑步。下面详细描述这一点。图5从脚内侧示出了右脚的骨头,具有第一跖趾85、跟骨69、结节68和。
36、上结节67。图6从下面示出了人的右脚。附图标记70描述距骨,附图标记71描述舟骨,附图标记72、73和74描述三个楔状骨,即,分别为脚内、中间和脚外楔状骨。线89表示人脚中在一边的骰骨87与另一边的脚外楔状骨74和舟骨71之间的折线。脚沿着该折线是柔性和可弯曲的,意味着如果使得弯曲沿着在第四跖趾82和第三跖趾83之间延伸的纵向轴线,则三个最脚内侧的趾骨83、84、85将弯到一侧,并且两个最脚外侧的趾骨81、82将弯到另一侧。认识到,该弯曲线通过允许鞋底沿着该轴线弯曲而在脚仰转或俯转的情况中能使仰转和俯转肌肉在后跟撞击之后补偿得更快。因此,在太大俯转的情况中,即脚的足弓被移动到脚内侧的情况中,仰。
37、转肌肉足拇长屈肌将通过脚的脚内侧上的跖屈反应而抵消。利用具有弯曲挠性凹槽的底,抵消COUNTERACTION将更快,因为,肌肉足拇屈肌不一定要“提起LIFT”整个鞋底,而仅是它的部分,即弯曲挠性凹槽的脚内侧上的部分,也即包括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跖趾的部分。该仰转抵消发生为使脚踝进入理想中不存在仰转或俯转的中性位置。0060利用图6中的线90示出弯曲挠性凹槽63的外形。该线示出了中底1中放置弯曲挠性凹槽的位置。注意,挠性凹槽63被置于中底的面向外底的侧面上。由图6中的线90表示的弯曲的挠性凹槽63从足弓的脚内侧产生,并在舟骨71下方开始。可替代地,脚内楔状骨72。其与脚外楔状骨74相交,并且在第三。
38、和第四跖趾之间继续,直到跖和近趾75、76、77、78、79之间的关节的起点。这些关节被线92示出,线92还表示图4中的挠性凹槽31。说明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8/12页10锲状骨的区域中的线90即,凹槽63的曲率可以被改变。而且,可以朝着脚趾端升起或朝着后跟降低脚内侧上的曲线的起点。0061回到图4,理想的着地点A被显示为在下后跟部分。对于跑步者,该点是最佳着地点,并且其正好位于根骨下方,偏向脚外侧。然而,实际生活测试显示实践中不能够达到该最佳着地点。通常,实际生活的跑步者在沿着标记为B的线附图标记41的某个位置接触地面。着地点依赖跑步速度,并且甚至可以在左右脚之。
39、间不同。然而,将该点移动到更靠近A导致改善的力和能量消耗,并且测试已经显示在有该底的情况下着地点可以被移动到图4所示的C的附近。将着地点移动到尽量与A靠近的基本想法是认识到腿上负责推进的肌肉可以提前被激活而变得机械上活跃它们提前处于紧张状态并且能够产生向前的推力。为了将该着地点移动到尽量与A靠近,在设计中已经采取了两个措施。首先,已经降低了后跟的高度,或者更具体地,已经降低了下后跟部分20的高度,以便使人脚和地面尽量靠近。与现有技术的跑鞋相比,可以降低该高度,因为,本创造性设计不在鞋底中使用额外的缓冲材料。缓冲是所使用的PU中底材料的固有特征。一般地,缓冲不应该被避开而是被保持到最小,因为其吸。
40、收能量但不将能量返回到脚。在优选实施例中,中底在下后跟部分20中的最大高度或厚度在8和12毫米之间,优选8毫米。这是中底的后跟翘并且对应于图4的点A中的后跟厚度。为了将落地点移动到更靠近A而采取的第二措施是通过设计具有双锲TAPERING的中底1的下后跟部分20。图14示出了穿着带有创造性中底1和分离外底元件124的鞋的脚150的后部。后脚区域中的中底围绕将中底分为两半的垂直线BB是不对称的。在最佳的直立站立姿势中,垂直线BB将穿过踝关节和胫骨。中底被分为脚内后跟部分143和脚外后跟部分151。此外,水平线CC将在后脚区域中的中底分为下后跟部分20和上后跟部分142。线BB和CC一起将中底的后。
41、跟分为四个部分I、II、III和IV。根据该图很清楚,四个部分IIV都各不相同。锲141能使脚在点C图4着地。如在图14中所示,该锲不仅在部分III中,还部分地在部分IV中。在部分IV中,即,在下后跟部分20的脚内侧上,锲终止并且变得与对应于表面149图10的几何平面的几何平面对准。图10更详细地示出了该锲,并且将理解,该锲不仅从下后跟部分20的中心朝向图14所述的脚外侧延伸,而且也从该中心朝向后跟端延伸。图11利用附图标记153示出了在后跟的脚内里侧的该点上,下后跟部分通过外底元件完全与地面接触。支撑147是中底的集成部分。0062在后跟冲击时,中底和外底被设计为允许所谓的水平挠曲,这利用图。
42、4的弯曲的后跟挠性凹槽45实现,该凹槽比前脚上的横向挠性凹槽更深更宽,并且具有为了允许“水平挠曲”即,为了允许后跟部分的水平运动,特别在后跟冲击期间而将鞋底的后跟从前脚底分开的功能。该功能可以类似于后跟区域的人的脂肪衬垫,其也允许小的前后水平运动。第二弯曲的后跟挠性凹槽42在后跟冲击时将垫40从垫38分开。优选地,一个分离的外底元件被应用于垫40,而另一元件用于垫38。垫38和垫46是完全水平的,即,当已经应用了分离的外底元件时,这些元件具有完全地面接触并且不像垫40一样弯曲。垫46的完全地面接触对降低过度俯转OVERPRONATION的影响很重要,即在中期站姿MIDSTANCE期间脚继续俯转。
43、的情况。如已经描述的,垫40的双锲由第二弯曲的后跟挠性凹槽42定界,锲从凹槽42开始。而且,垫40在点43和44处逐渐变薄。0063图15中示出了中底的后跟的第二实施例168。下后跟部分20设置有台阶169、170说明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9/12页11和171。这些台阶互相错开,并且被作为PU中底的一部分。为了硬化下后跟部分而设置错开的台阶170和171。通过在边缘区域中直接注射的PU提供这种硬化效果。还在图14中示出的台阶169清楚地比后跟部分中的中底的其余部分向脚外侧延伸得更长,例如与支撑臂145相比,并且被提供来获得增强的稳定性。根据图14和图15将注意到,。
44、脚内后跟部分143基本上可以与垂直线D对齐,而脚外后跟部分151与倾斜线E对齐。0064已经进行了创造性跑鞋与现有技术跑鞋之间的比较测试。12个男性测试者使用创造性鞋与现有技术跑鞋。通过使用置于人后跟上的角度计、用于检测地面接触的脚开关FOOTSWITCH以及安装在胫骨肌肉上的加速计,已经测量了不同的参数,如角度、速度和加速度。表1示出了比较测试结果。00650066着地点的后脚角度比现有技术鞋略大一点。因此,相对于理想0度的情况,后跟被测量到平均转向脚外侧34。另一方面,发现最大外翻角度为102,对比于现有技术鞋的101。最大外翻角度是当脚后跟转向脚内侧时测量的角度。特别感兴趣的是着地期间的。
45、速度动力学,其中最大后脚角速度是390/S度每秒,对比于现有技术鞋的480/S,并且平均后脚角速度为200/S,对比于现有技术鞋的290/S。在申请人看来,这是巨大区别,因为,更低的平均和最大速度导致更稳定的鞋。这意味着从后跟击地时刻开始直到外翻结束,创造性鞋慢得多,因此更稳定。结果是降低了踝骨受伤的风险。低平均后脚角速度部分地由于鞋具有低后跟的事实,其有利地使脚非常靠近地面。0067图7示出了中底118的第二实施例,其与图4的中底1相比做了轻微的修改。除了修改的中底,图7与图4的不同点还在于中底118具有安装在中底上的分离圆形外底元件101、102、104、105、106、108、110、1。
46、11、112、114、115。此外,图7示出了附图标记为103的弯曲的挠性凹槽,其沿着路径119直到横向挠曲线113和107。该挠曲线对应于图6中的线92。而且,在图7的实施例中,可以从外底元件105中的起点O开始,通过外底元件104、106、108、110、111、112、114继续并在外底元件115处结束画出虚构的偏心螺旋曲线未示出曲线,藉此,在弯曲的挠性凹槽103周围弯曲。而且在这里,外底元件是分离的。因此,尽管元件104、105和106被连接件109桥接,但可以作为隔离的外底元件而被制造。元件对108、110是另一分离的外底元件。图7示出了弯曲的挠性凹槽103可以在挠曲线113的水平上。
47、终止。这种底的设计还有助于提高的脚的柔性以及对过度仰转和俯转的更快反应。在后跟部分,锲形区域117能使着地点移动到更靠近后跟底的中心。外底元件100被后跟说明书CN101959435ACN101959436A10/12页12挠性凹槽116从加强条99隔开。0068通过使弯曲的挠性凹槽进一步继续可以实现改进。回到图6,弯曲线90作为弯曲的前脚线91继续,越过第三和第二近趾,并在后跟方向进行U形转动。曲线91现在在第一和第二跖趾之间反向延伸。该轨迹也是图4的中底中示出的轨迹,并且对应于图8中看到的轨迹。0069更详细地,图8示出了创造性中底的第三实施例,其在该图中具有TPU中间层2和固定了的分离外。
48、底元件120、121、122、124、125。分离外底元件作为鞋的踏面。由于分离外底元件之间的挠性凹槽,与传统外底相比,总的外底区域较小。这对防滑具有效果。外底区域也可以认为是外底与地面之间的接触区域,其已经通过从外底元件的中心部分移除材料而被进一步最小化。更具体地,图8的元件中的外底元件的接触区域是靠近元件边缘的区域,而外底元件的中心要么没有材料要么仅具有小的接触面积。从外底元件中移除材料具有降低鞋重的优点,这在跑鞋中是特别有价值的。尽管有上述降低和小的表面面积,但已看到有关冰面的惊人效果,因为与传统底相比已经提高了底的抓力。这部分由于底的材料其如所述为橡胶,部分由于底的“孤岛”结构。例如,。
49、图8的分离外底元件125具有第一平面表面126和第二平面表面127。第二表面被相对于第一表面降低,而且第三表面128与第一表面在相同平面上。第四平面表面133构成TPU中间层2的表面,并且比平面表面126和127低。表面区域133基本对应于中底的垫的表面区域见图4中的垫35,尽管由于覆盖该垫的TPU中间层而略大。如图8可见的,分离外底元件125比中底中对应的垫覆盖更小的面积。这意味着相邻的分离外底元件互相之间的距离比中底中的垫更大,这通过比较图8的外底元件125和123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出。在当前实施例中,外底元件123和125之间的距离是5毫米,而元件122和125之间的距离是10毫米。分离外底元件之间相对大的距离提高了鞋底的柔性,并且如已描述的,已经导致了良好的防滑特性。此外,通过使外底元件的面积比对应的TPU中间层和垫的面积小,可以避免外底元件上的剥落效果PEELINGEFFECT。它们将更不容易变松,原因在于,在远离表面133的边缘的平面表面上进行TPU和橡胶之间的粘合。0070分离外底元件125具有约90度角的尖锐边缘。当在冰面上行走时,尖锐边缘刺入冰,这产生更好的抓力。尖锐边缘的总长是分离外底元件的周长和。越长,得到越好的抓力。然而,利用本发明,已经进一步提高了抓力。不受以下理论限制,认为柔性分离外底元件允许脚在冰面情况下以自然方式反应。如果你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