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用于鞋,特别是跑鞋的中底.pdf

  • 上传人:g****
  • 文档编号:1198089
  • 上传时间:2018-04-05
  • 格式:PDF
  • 页数:26
  • 大小:803.53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06699.7

    申请日:

    2009.02.20

    公开号:

    CN101959435A

    公开日:

    2011.01.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43B 5/06申请日:20090220|||公开

    IPC分类号:

    A43B5/06; A43B7/24; A43B13/18

    主分类号:

    A43B5/06

    申请人:

    伊科斯克有限公司

    发明人:

    E·特鲁尔森; F·詹森

    地址:

    丹麦布雷泽布罗

    优先权:

    2008.02.27 DK PA200800279; 2008.02.27 DK PA200800282; 2008.07.05 DK PA200800948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原绍辉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用于鞋,特别用于跑鞋的中底,所述中底在脚中段区域中不对称,具有环抱穿鞋者的跟骨的上后跟部分,并且具有向上延伸的脚趾端。在脚中段区域中,垂直脚内支撑结构从中底开始并且支撑地环抱足弓。相应地,垂直脚外支撑结构在脚中段区域中支撑脚的脚外侧。脚内支撑结构比脚外支撑结构覆盖更大的区域,并连接到中底的垂直延伸的上后跟部分。中底的脚趾端向上延伸,并结合垂直延伸的上后跟部分与所述垂直延伸的脚内和脚外足弓支撑结构提供紧紧环抱脚的中底。该结果是鞋,特别是跑鞋,其降低跑步期间受伤的风险。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鞋, 特别用于跑鞋的中底, 所述中底在脚的脚内侧上和脚外侧上提供了不 对称的垂直结构支撑, 并且其中, 所述中底具有脚内足弓支撑结构和脚外支撑结构, 所述脚 内足弓支撑结构向上延伸来支撑脚内上足弓 ; 所述脚外支撑结构向上延伸来支撑足中段的 脚外侧,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 (158、 163) 比所述脚外支撑结构 (157、 162) 覆 盖更大的区域 ; 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连接到所述中底的上后跟部分 (142), 所述部分基 本覆盖穿鞋者的跟骨 (69) 的结节 (68) ; 并且所述中底 (1) 的脚趾端 (36) 向上延伸。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中底, 其中, 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垂直延伸到至少所述脚的 舟骨 (71)。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中底, 其中, 所述脚内支撑结构 (158、 163) 包括没有中底材料的 开口 (159、 165)。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中底, 其中, 所述脚外支撑结构具有开口 (148、 164), 用于接收 第五跖趾的近端脚外骨突出 (86)。
    5: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中底, 其中, 所述脚内和脚外支撑结构 (157、 158、 162、 163) 向内 倾斜并朝向鞋带区域 (173) 延伸。
    6: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中底, 其中, 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 (158、 163) 和所述脚外支 撑结构 (157、 162) 通过垂直延伸的脚内后跟部分 (143) 和垂直延伸的脚外后跟部分 (151) 连接到所述上后跟部分 (142)。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中底, 其中, 所述垂直延伸的上后跟部分 (142) 和所述脚内足弓 支撑结构 (158、 163) 在纵向上几乎延伸到所述跖趾的近端。
    8: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底, 其中, 所述脚内支撑结构 (163) 和所述脚外 支撑结构 (162) 具有网格形的结构, 该网格形的结构带有产生加强交叉部分 (167) 的支撑 臂 (172)。
    9: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底, 其中, 所述中底在下后跟部分 (20) 中的最大 厚度在 8 毫米和 12 毫米之间。

    说明书


    用于鞋, 特别是跑鞋的中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足弓 (arch) 支撑的中底, 特别涉及用于跑鞋的中底。背景技术 一种现有技术的跑鞋共同具有对脚的保护的概念。更确切地, 这种鞋被认为是脚 的保护装置。该保护概念已经导致了相对较重的跑鞋, 其通常具有高度缓冲的底或内底 (insole), 以缓和来自后跟撞击并作用在踝关节和腿上的反作用力。另一种类型的跑鞋是 通常低于 300 克的超级轻的鞋。该类型是具有薄底和薄鞋帮的极简类型 (minimalist)。当 设计鞋时, 鞋行业已经在很长时间内将自然移动的脚作为理想的运动状态, 例如, 在草地上 的裸脚跑步, 其中, 允许不受鞋限制的脚执行它的自然运动。然而, 一旦鞋穿在脚上, 脚的 自然运动就被阻碍。例如, 当穿着鞋时, 跖趾关节的角度被大大降低。跖关节的角是地面 与跖趾之间的角。如果就在离开地面前的瞬间测量, 则在裸脚跑步中该角接近 60 度, 而在 使用跑鞋的所谓技术或竞技的跑步中, 降低到仅 35 度。对脚的自然运动的阻碍意味着, 除 了其它方面以外, 在裸脚跑步期间活动的腿和脚的肌肉也被限制等。这些肌肉不被允许以 它们的全部力量动作, 因此, 如果鞋被错误设计, 则将限制跑步者高效运动的能力。与裸脚 跑步相比, 跑步者的表现被降低。一些在走路和跑步期间的关键肌肉是长屈肌和长伸肌。 US5,384,973 中已经认可了当相对于穿鞋跑步考虑裸脚跑步时这些强壮肌肉的重要性, 通 过引用将其合并到本文中。更具体地, US5,384,973 描述了用于跑鞋的中底, 该中底在纵向 和横向上具有多个挠性结合点 (flex joint) 或凹槽。 许多分离的外底元件连接到中底。 该 结构允许脚趾独立地动作并提高鞋的稳定性。特别地, 挠性结合点为拇趾创建了隔离的底 区域, 由此允许屈拇长肌和伸拇长肌以在跑步期间起到更大的作用。US5,384,973 描述了 当前跑鞋的相对较厚的中底是不稳定性的原因, 该不稳定性导致受伤风险。为了降低该风 险, 如已经描述的, US5,384,973 提供了底上的带有挠性结合凹槽的技术方案, 特别地, 该凹 槽沿着拇趾并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该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是对更早现有技术的改进, 其 可以降低来自跑步的损伤。
         为了降低损伤风险可以采取其它方法。 JP 2001-029110 教导了一种在中底区域带 有非对称支撑的篮球鞋。该中底在脚外 (lateral) 侧以及脚内 (medial) 侧向上延伸, 但脚 外侧比脚内侧高。篮球运动中频繁的侧向运动导致了该非对称性。而且, US 6,108,943 描 述了非对称的运动鞋, 并且其具有带有不同表现的脚外部分和脚内部分的中底。由于网球 运动中时常的侧向运动, 注意力被特别引向脚外侧的稳定性。 然而, 跑步对中底设计提出了 其它的要求。此外, US 6,108,943 的现有技术中底由高缓冲特性的软泡沫材料制成, 以缓 但缓冲不是降低 冲冲击力。虽然该解决方案可以在某些如网球的体育运动中很好地工作, 跑步期间损伤风险的最佳方法, 因为缓冲从跑步者吸收太多的能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降低跑步期间受伤的风险, 并同时降低跑步者所经受的能量损失。
         利用根据权利要求 1 的中底实现这一点。
         本发明具有如下基本假设的出发点 : 自然跑步是理想情况, 并且应将中底设计为 使跑步尽量接近理想情况。代替跑鞋中的大量缓冲或重量的极端降低, 已经提出了在跑步 期间在脚的自然运动中支撑脚的概念。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中底的脚内足弓支撑结构比脚外 支撑结构覆盖更大的区域。 意识到脚在跑步期间特别需要在脚内侧上的支撑已经导致了本 设计, 在本设计中, 中底具有向上延伸来支撑脚内上足弓的脚内足弓支撑结构。此外, 脚外 支撑结构向上延伸, 以支撑脚中段的脚外侧。 因为脚内侧需要比脚外侧更多的支撑, 所以脚 内足弓支撑结构比脚外支撑结构覆盖更大的区域。 脚内上足弓支撑结构具有提供弹性可调 节支撑并允许脚自然运动的优点。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脚内支撑结构连接到中底的上脚跟 部分, 该部分基本上覆盖了穿鞋者的跟骨结节 ; 以及中底的脚趾端向上延伸。延伸上脚跟 部分来垂直覆盖人的跟骨结节, 以及使在上后跟侧的脚内侧上支撑后跟的中底材料区域比 在脚外侧上的中底材料的支撑区域大, 具有中底牢牢地支撑着后跟的优势。 可以说, 该延伸 的中底后跟抓住人的后跟周围并且紧密地跟随它的运动。 由于后跟脚内侧上更大的材料表 面, 因此, 当脚通常从脚外侧向脚内侧运动到脚底向下时已经在后跟冲击时提供了支撑。 因 为该中底由比织物更硬的材料做成, 所以围绕结节的材料将结构地以及机械地支撑脚。中 底的脚趾端向上延伸并完成由该创造性中底形成的脚的稳定环抱。 升高的脚趾端同时提供 了保护和稳定性, 该升高的脚趾是中底的集成部分。其通过限制脚在跑步期间的纵向移动 改善了脚在鞋内的固定, 而不需要在制造期间应用分离的脚趾罩。 总之, 这些支撑结构由于 它们提供的机械稳定性而降低了受伤的风险, 并且, 将这些结构集成到中底内使得能够节 省额外支撑材料 ( 例如缓冲垫 ), 而额外材料将增加鞋的重量。 优选地, 脚内支撑结构垂直地延伸到至少脚的舟骨的起点。在后跟冲击之后的脚 通常倾向于俯转 (pronate) 的情况中, 结构的这种垂直延伸确保足够的支撑。所述的脚内 足弓支撑结构意在降低这种俯转的影响。
         有利地, 脚内支撑结构包含没有中底材料的开口。 这使得中底重量的进一步降低。
         在脚的脚外侧, 公知为粗隆的骨头产生突起。 如果被相对较硬的底材料包围, 则该 骨头将遭受头 (head) 和底材料之间的摩擦, 并将降低鞋的柔性。为了避免该摩擦并允许该 骨头和对应关节的自由运动, 在脚外支撑结构中形成开口。
         脚外支撑结构和脚内足弓支撑结构被制造成带有一定的机械张力, 因为它们被模 制成带有一定斜度以贴合脚的形状并向鞋带区域延伸。因此, 这些支撑结构将不仅在跑步 期间支撑脚, 而且有利于鞋的形状的长时间保持。
         优选地, 不仅脚内足弓支撑结构而且脚外支撑结构也连接到环绕和覆盖穿鞋者的 根骨结节的上后跟部分。通过垂直地延伸脚内后跟部分以及垂直地延伸脚外后跟部分, 上 后跟部分在材料上连接到这些支撑结构。该连接在脚内侧产生支撑壁, 该支撑壁大致纵向 地延伸到跖趾的近端。
         脚内和脚外侧的支撑结构可以有优势地具有带有产生加强交叉部分的支撑臂的 网形结构。 由于结构中的开口, 该网形结构允许降低重量, 并且该加强交叉部分确保留有足 够的机械支撑。
         如果稳定性中底和外底的高度太高, 则增加受伤风险。通过保持中底的后跟翘
         (spring) 在 8 毫米至 12 毫米之间降低该风险。
         为了支持接近自然跑步的概念, 必须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将它们转为实际措施。用 于本创造性中底的鞋楦也被称为解剖学鞋楦, 意味着与普通脚形鞋楦相比, 其与脚具有更 高的相似性。换句话说, 解剖学鞋楦在形状上非常接近于人类的脚。通过测量 2200 个脚获 得了该高度的相似性。通过审查来自这些脚的大量数据, 可以说我们已经产生了 “平均人 脚” , 并将该形状用于鞋楦。在制造鞋的期间, 注入的底材料将贴合解剖学鞋楦的形状并因 此取得平均人脚的形状。因为该鞋底是脚底的镜像, 所以脚底将舒服地搁在所制造的鞋底 上。 附图说明
         现在通过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其中 :
         图 1a 是带有创造性中底和弓垫 (shank) 的鞋底的拆分视图
         图 1b 是图 1a 的鞋底沿着轴线 A-A 的剖面图
         图 2a 是另一带有创造性中底和弓垫的鞋底的拆分视图
         图 2b 是图 2a 的鞋底沿着轴线 A-A 的剖面图
         图 3a 示出了所使用的弓垫的立体图
         图 3b 示出图 3a 中的弓垫的侧视图
         图 3c 示出图 3a 中的弓垫的后视图
         图 4 是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一实施例的视图
         图 5 是示出脚的中部侧的骨头的附图
         图 6 示出了从下方观察的人的右脚
         图 7 是带有外底的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二实施例
         图 8 是带有外底的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三实施例
         图 9 是带有外底的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四实施例
         图 10 是本创造性中底从脚外侧的视图
         图 11 是本创造性中底从脚内侧的视图
         图 12 是可替代的创造性中底从脚内侧的视图
         图 13 是可替代的创造性中底从脚外侧的视图
         图 14 是本创造性中底的第一后跟实施例的视图
         图 15 是本创造性中底的第二后跟实施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a 是底 7 的立体图。在优选实施例中, 该底由三层组成, 即, 作为第一层的中底 1、 第二中间层 2 以及构成外底的第三层 3。弓垫 4 置于中底上面。图 1b 示出沿着图 1a 的 轴线 A-A 的纵向剖面图中的底。为了清楚, 脚内侧支撑结构已在图 1a 的视图中被省略, 但 在图 11 中可看到用附图标记 158 表示它。
         在优选实施例中, 中底 1 由轻的聚亚安酯 (PU) 材料制成, 也称为轻质 PU。该材料 3 是 PU 的公知的特殊变体, 其具有低密度 (0.35g/cm ), 即为轻质材料。进一步的特征在于能 够良好地返回从跑步者吸收的能量, 该特征对长距离跑步很重要。邵氏 A(Shore A) 硬度在38 与 40 之间。可替代地, 乙烯醋酸乙烯酯 (EVA) 也可以被用作中底, 因为其具有比轻质 PU 更低的比重, 导致更轻的底。然而, EVA 在来自脚的不断的力的影响下倾向快速老化。该老 化表现为材料上的皱褶。它的形态也不稳定, 并且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被压缩并不再回复到 其原始形状。
         在该优选实施例中, 中底 1 被与其具有相同外形的第二中间层 2 覆盖。图 1b 示出 该外形, 并且, 可以说, 第二层 2 是中底 1 的底部的复制。层 2 具有保护层的功能, 由热塑性 聚亚安酯 (TPU) 组成, 并且是薄的 ( 通常 0.5-2 毫米 ) 中间层。其具有 65±3 的邵氏 A 值。
         第三层 3 是外底, 其由许多分离的外底元件 ( 例如, 图 8 中的附图标记 120-123) 组 成, 它们合在一起成为外底。根据词汇 “分离的外底元件” 可以理解, 一片外底不是用与中 底或中间层 2 相同的方法铸造或模铸的, 而是在以后被加到或粘合到例如层 2 的。此外, 分 离的外底元件不连接到其它外底元件。更具体地, 外底 3 由多个被看成孤岛的外底元件组 成, 这些孤岛互不相连, 并被中底中的一个或多个凹槽分开。这些元件优选地由橡胶制成。 代替橡胶, TPU 也可以被用作用于这些分离外底元件的材料, 但 TPU 的抓地特性与橡胶相比 较差。 所使用的橡胶是传统的丁腈橡胶 (NBR), 因为它相对较轻的重量而优选使用它用于跑 鞋。其具有 55±3 的邵氏 A 值。对于其它类型的鞋, 可以使用乳胶 ( 由自然和合成橡胶的 混合物构成 )。外底元件被在中间 TPU 层 2 以及中底 1 上的凹槽 5、 6 间隔开, 并且被置于在 中间 TPU 层上形成的凸起或垫 10、 11、 12、 13 上。中间层的垫和凹槽与中底的对应垫和凹槽 配合。 图 2a 示出另一底, 其具有带有脚外和脚内支撑结构的创造性中底 1, 以及与图 1a 和图 1b 中的弓垫相比改良的弓垫 4。图 2b 在剖面视图中示出了图 2a 的底。图 1a 和图 1b 的附图标记与图 2a 和图 2b 中相同。
         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由底部件 1、 2 和 3 组成的底 7 的制造。在第一步中, 在独立的 制造工艺中生产 TPU 中间层 2 与外底元件 3 以使它们形成集成的实体。在第二步中, 中底 1 连接到由层 2 和外底 3 组成的集成实体。现在将描述步骤 1 和步骤 2。
         在步骤 1 中, TPU 中间层 2 与分离的外底元件 3 被制造成为集成的实体。首先, 在 橡胶硫化工艺中制造分离的外底元件。接着, 将外底元件放置在模具中, 其中 TPU 被嵌在这 些元件的上方。关闭模具, 并且在热和压力的作用下, TPU 被成形为期望的形状。在硬化之 后, 完成外底元件与 TPU 中间层的集成实体。虽然用铸造方法制造 TPU 层, 但也有替代的制 造方法可用于生产第二层 2。 因此, 可按照公知方式对 TPU 进行注模成型, 或者, 在使用热和 压力将这些元件与 TPU 连接之前, TPU 可以是置于外底元件 3 上的片状箔形原材料。
         利用胶进行 TPU 中间层 2 与外底元件 3 之间的粘合, 所述胶在将 TPU 模铸到外底 元件上期间被热激活。模铸工艺期间, TPU 和橡胶之间不使用胶而进行的简单粘连被证明 不耐用。在 TPU 中间层 2 与外底元件 3 之间加胶之前, 必须在从橡胶中移除油脂的工艺中 对外底元件 3 的橡胶表面进行卤化并因此增强粘合。
         在制造底 7 的步骤 2 中, 将中底 1 与来自步骤 1 中的由层 2 和外底 3 组成的集成 实体以及鞋面形成一体。更具体地, 带有外底元件 3 的 TPU 中间层 2 与鞋面一起被放置在 注射模具中, 在这之后, PU 被注射到模具中并与鞋面以及由层 2 和外底元件 3 组成的集成 实体粘合在一起。因此, PU 粘合到 TPU 中间层 2 最接近人脚的侧。在该第二步之后, 底元 件 1、 2 和 3 已经变得集成为一个实体。优选地, 在注射工艺期间, 弓垫 4 仅部分地嵌入 PU。
         TPU 中间层 2 具有双重功能, 其降低中底的脆性, 并降低 PU 注射机器上的循环时 间。下面将对此进行详述。
         原则上, 可以省略 TPU 中间层, 并且, 在 PU 注射之前由人工操作者将隔离的外底元 件直接放置在模具中。然而, 这将在 PU 注射机器上耗费处理时间, 因为许多分离外底元件 的摆放花费时间。 替代地, 如上所述, 通过在独立的工艺中制造 TPU 中间层 2 与外底元件 3, PU 注射机器大多数时间都可制造中底。降低了机器等待时间。然而, TPU 中间层的使用具 有进一步的优点, 即降低轻质 PU 中底破裂的倾向。如果直接靠着轻质 PU 中底放置分离外 底元件 3 而没有任何中间层 2, 则中底往往在耐久性测试中破裂。在穿着期间, 这种破裂将 允许水进入鞋。原因在于当在制造期间将 PU 注入模具中时, 在中底中往往发生气泡。这些 气泡发生的原因在于 PU 不能够压出模具通道中锐边附近的空气。这很可能是由于 PU 的低 比重引起的。其结果是在中底中包含气泡, 因此, 当中底破裂或经受开裂时, 使鞋底易受水 的渗透。TPU 具有更大的比重, 并且在制造期间不引起俘获气泡的问题。换句话说, 由于中 间层 2 的保护, 中底 1 不易受由气泡和破裂引起的水的渗透, 这有助于保持鞋的内部干燥。
         作为中底 1 的材料, 选择 PU 优过选择 TPU。原则上, 整个中底可以由 TPU 制成, 但 轻质 PU 具有更低的比重, 因此降低鞋的重量。此外, PU 具有良好震动吸收特性, 其对跑鞋 特别重要。 在中底 1 和内底 ( 图中未示出 ) 之间是弓垫 4( 图 3a 至图 3c), 其由热塑性聚乙烯 (TPE) 与尼龙组成, 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柔性。它从后跟部分延伸到脚趾, 并且在后跟部分优 选地具有开口 8, 在注射工艺期间, 用于中底 1 的聚亚安酯进入开口 8。该特征提高了后跟 中的震动吸收。在前端, 弓垫具有两个以纵向曲率延伸的弯曲指状体 15 和 16 以及中间的 小指状体 14。 这些指状体特别地支撑第一、 第四和第五跖趾。 已经发现, 两至三个指状体就 足够, 而不是为脚中的每个分支 (ray) 具有一个支撑指状物。弓垫被设计为 “解剖学的” , 即 其比传统弓垫更贴合平均脚。弓垫用注射方法制造, 并且在弓垫的指状体开始处可横向弯 曲, 该开始处对应于第一、 第四和第五跖趾的近端, 见图 1a、 2a 和 3a 中附图标记 18 所指示 的线。因此, 弓垫在垂直于鞋的纵轴线的方向上可弯曲。该弯曲能力在弓垫的制造工艺中 获得, 其中, 将热塑性聚乙烯从后跟端注射, 将尼龙从脚趾端注射。两个成分在弯曲线处相 遇, 并且底从该线 18 可弯曲, 因为与硬玻璃纤维相比, 聚酯纤维是软的。作为再一措施, 弓 垫还可以在其纵向上沿着线 19 是柔性的 ( 图 1a 和图 2a), 因为弓垫优选地应该在脚外侧上 比脚内侧上更有柔性。利用该措施, 纵向上的扭转刚度是可调节的。图 3a 示出了小指状体 14。测试已经显示, 在跑步期间, 通过增加脚的该区域的刚度, 提高前脚中的登离 (pushing off)。
         优选地, 弓垫 4 被置于中底的顶部。可替代地, 其也可以被置于中底 1 与中间层 2 之间, 但该放置将导致人后跟与中底后跟之间的摩擦问题。 在跑步期间, 中底将在后跟区域 中压紧与松开, 每次压紧允许人后跟向下运动, 每次松开允许人后跟向上运动。 抵靠着后跟 的向下和向上的重复运动对跑步者产生摩擦和不舒服。可替代地, 通过将弓垫置于中底的 顶部, 摩擦被降低, 因为作为早期硬化层的弓垫降低向下和向上运动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 弓垫被集成在缝合底 (strobel sole) 中, 其是连接到并通常缝 到鞋面的柔性底 ( 图中未示出 ) 上。缝合底通常是织物。将弓垫集成到缝合底中给出了更 硬的底, 因为缝合底对硬度有贡献。 该实施例具有更易制造的优点, 因为弓垫被缝到缝合底
         中, 并且不必如上所述地在 PU 注入之前将其置于模具中。然而, 在优选实施例中, 弓垫被胶 合到缝合底, 该底与鞋面一起被安装在鞋楦上。鞋楦被置于关闭的模具中, 随后, PU 被注入 该模具中。
         弓垫 4 具有偏移后跟区域 25, 如图 3a 所示。偏移后跟区域限定了用于接收 PU 或 其它材料的腔 17。偏移后跟区域用作为 PU 进入大致椭圆形开口 8 的平台。该腔由弓垫上 的边沿形成, 所述边沿围绕开口 8。该边沿向内朝开口的中心倾斜, 由此限定腔 17。在本发 明的一个实施例中, PU 完全充满该腔, 当在开口的中心考虑时, 腔在后跟区域从顶部至外底 给出以下层 : 缝合底、 PU、 TPU 中间层 2 与外底 3。然而, 在底的足弓区域, 层的顺序是 : 缝合 底、 PU、 弓垫 4、 PU 与 TPU 中间层 2。因为在后跟的开口 8 中不具有弓垫材料, 所以该区域更 有柔性。
         为了更进一步地降低后跟区域中的硬度, 可以在腔中放置舒适元件 9( 图 2a 和图 2b)。在该实施例中, PU 仅填充弓垫的开口 8。这种舒适元件是公知的并且商业上可得。舒 适元件 9 毫米高, 底下的 PU 中底是 8 毫米, TPU 中间层是 1 毫米, 并且分离的橡胶外底 3 是 2 毫米。 舒适元件与底下的 PU 中底的高度之比可以在宽范围内变化, 但不应该超出 1,5 ∶ 1。 否则, 该设计将接近如已描述的具有缺点的传统缓冲技术。有利地, PU 粘合到舒适元件, 由 此在没有任何其它制造步骤情况下确保材料固定。 参照图 3b, 弓垫中在足弓区域与后跟区域之间的转变区 39 应该优选地与偏移后 跟区域的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β 不超过 50 度。更大的角度由于锐边而使得跑步者不舒适。 有利的角度在 30 度左右。图 3c 示出后视图中的弓垫。转变区 39 不仅从足弓区域向后跟 区域倾斜, 而且从弓垫的脚内侧向脚外侧倾斜。由此, 弓垫被升起以对脚的足弓提供支撑。
         在两个实施例中 ( 即, 腔中完全或部分填充 PU), 弓垫 4 全部或部分地嵌在 PU 中 底中。在前脚和足弓区域中, 弓垫被靠近缝合底放置, 在缝合底与弓垫之间有或者没有 PU。 在偏移后跟区域中, 弓垫被靠近外底放置。
         因此, 通过在鞋底的后跟区域中偏移纵向延伸的弓垫, 在后跟区域中产生腔。 该偏 移后跟区域具有平台, 在注射工艺期间来自中底的 PU 嵌入该平台。 PU 通过在平台上形成的 孔进入所述腔, 或者更具体地, 通过在弓垫的偏移后跟区域中形成的开口进入所述腔。 后跟 区域被朝向外底偏移到与弓垫的足弓区域的第一水平面不同的第二水平面。 我们的测试已 经显示, 该设计给出了更好的跑步体验, 因为底的后跟区域已变得更软。
         已经提供了特殊的内底。内底由两层组成。上层是轻质而透气的聚酯纤维材料。 下层制成为两个版本。对于 A 类跑步者, 下层由 EVA 组成, 其有利地具有低重量, 对于 B 类 跑步者, 下层由 PU 泡沫制成。这是更昂贵的方案, 但给出了更好的内底。下层具有用于透 气的穿通孔。在内底的后跟部分放置了带有震动吸收材料的区域, 并且在内底的前脚区域 中放置了能量返回材料, 能量返回材料在登离期间释放了大多数在后跟撞击和全脚接触期 间接收的能量。代替在内底中放置震动吸收材料, 还可以在注射工艺期间将震动吸收材料 嵌入在中底 1 的后跟中。
         图 4 中从底部用直观图示出了创造性中底 1。 中底具有前脚部分 23、 顶端 22、 下后 跟部分 20、 足弓部分 21 以及脚外侧部分 24。四个挠性凹槽 27、 29、 31 和 34 横跨前脚 23。 凹槽具有约为前脚中底厚度的 50-60%的深度, 该示例中是 3-4 毫米。弯曲的挠性凹槽 63 从足弓部分 21 的脚内侧 49 开始延伸, 并沿着部分 48、 32、 59、 60 和 61 继续。挠性凹槽产生
         凸起或垫 26、 28、 30、 33、 35、 38、 40、 46、 50、 52、 54、 56、 62, 这些凸起或垫的形状对应于分离外 底元件 3 的形状, 但具有更大的面积。因此, 垫比安装在 TPU 中间层 2 上的分离外底元件更 互相靠近。如以后将要描述的, 这已显示对防滑具有积极效果。垫 33 和 35 在脚外侧水平 方向延伸, 从而变成底的脚外侧上的最末端点。 当外底元件被放置在垫上时, 该延伸将对稳 定具有贡献, 尤其当脚仰转 (supinate) 时。加强条 47 从脚内侧向脚外侧倾斜延伸。加强 条是中底的一部分, 并在注射工艺期间形成。加强条比脚外部分 37 和脚内部分 49 上的中 底更厚, 并且对中底增加刚度。其与弓垫 4 平行地延伸 ( 图 4 上不可视 ), 弓垫 4 被放置在 中底另一侧上, 即, 面向脚的一侧。
         弯曲挠性凹槽比其它挠性凹槽宽得多。在一个实施例中, 其是 6 毫米宽, 挠性凹槽 34 是 3 毫米, 挠性凹槽 31 是 4 毫米。通常, 弯曲挠性凹槽是其它挠性凹槽的 1.5 至 3 倍宽。 弯曲挠性凹槽的宽度可以被改变, 但其优选地具有对应于第三和第四跖趾之间距离的 1-2 倍的宽度。然而, 该距离不可以太宽, 因为这将导致太多的挠曲。此外, 挠性凹槽在前脚中 沿着它的曲线具有基本恒定的宽度。
         弯曲挠性凹槽 63 与横向挠性凹槽 29、 31 和 34 相交。因此, 弯曲挠性凹槽在纵向 从足弓的脚内侧向脚的跖骨区域中的顶点 59 延伸。从该顶点起, 凹槽沿着路径 60 在相反 方向继续延伸并与挠性凹槽 57 和 55 相交。凹槽 63 大致在挠性凹槽 61 中大脚趾球 (ball) 的下方终止。凹槽的弯曲本质上对该序列的中底垫提供了螺旋形特性 : 因此, 从垫 62 中的 起点 O 开始可以画出曲线 64, 曲线 64 描述了某种程度上压缩的或偏心的螺旋曲线图。 当以 后在制造工艺中安装时, 分离外底元件 3 将描述相同的曲线。
         弯曲的挠性凹槽 63 的功能是通过沿纵向在第三和第四跖趾之间给中底提供弯曲 线并由此提供脚立正 (foot attention) 的分支的 “2-3 划分” 特征而使得能够自然地跑步。 下面详细描述这一点。 图 5 从脚内侧示出了右脚的骨头, 具有第一跖趾 85、 跟骨 69、 结节 68 和上结节 67。图 6 从下面示出了人的右脚。附图标记 70 描述距骨, 附图标记 71 描述舟骨, 附图标记 72、 73 和 74 描述三个楔状骨, 即, 分别为脚内、 中间和脚外楔状骨。 线 89 表示人脚 中在一边的骰骨 87 与另一边的脚外楔状骨 74 和舟骨 71 之间的折线。脚沿着该折线是柔 性和可弯曲的, 意味着如果使得弯曲沿着在第四跖趾 82 和第三跖趾 83 之间延伸的纵向轴 线, 则三个最脚内侧的趾骨 83、 84、 85 将弯到一侧, 并且两个最脚外侧的趾骨 81、 82 将弯到 另一侧。认识到, 该弯曲线通过允许鞋底沿着该轴线弯曲而在脚仰转或俯转的情况中能使 仰转和俯转肌肉在后跟撞击之后补偿得更快。 因此, 在太大俯转的情况中, 即脚的足弓被移 动到脚内侧的情况中, 仰转肌肉足拇长屈肌将通过脚的脚内侧上的跖屈反应而抵消。利用 具有弯曲挠性凹槽的底, 抵消 (counteraction) 将更快, 因为, 肌肉足拇屈肌不一定要 “提 起 (lift)” 整个鞋底, 而仅是它的部分, 即弯曲挠性凹槽的脚内侧上的部分, 也即包括了第 一、 第二和第三跖趾的部分。该仰转抵消发生为使脚踝进入理想中不存在仰转或俯转的中 性位置。
         利用图 6 中的线 90 示出弯曲挠性凹槽 63 的外形。该线示出了中底 1 中放置弯曲 挠性凹槽的位置。注意, 挠性凹槽 63 被置于中底的面向外底的侧面上。由图 6 中的线 90 表示的弯曲的挠性凹槽 63 从足弓的脚内侧产生, 并在舟骨 71 下方开始。可替代地, 脚内楔 状骨 72。其与脚外楔状骨 74 相交, 并且在第三和第四跖趾之间继续, 直到跖和近趾 75、 76、 77、 78、 79 之间的关节的起点。这些关节被线 92 示出, 线 92 还表示图 4 中的挠性凹槽 31。锲状骨的区域中的线 90( 即, 凹槽 63) 的曲率可以被改变。而且, 可以朝着脚趾端升起或朝 着后跟降低脚内侧上的曲线的起点。
         回到图 4, 理想的着地点 A 被显示为在下后跟部分。对于跑步者, 该点是最佳着地 点, 并且其正好位于根骨下方, 偏向脚外侧。然而, 实际生活测试显示实践中不能够达到该 最佳着地点。通常, 实际生活的跑步者在沿着标记为 B 的线 ( 附图标记 41) 的某个位置接 触地面。着地点依赖跑步速度, 并且甚至可以在左右脚之间不同。然而, 将该点移动到更靠 近 A 导致改善的力和能量消耗, 并且测试已经显示在有该底的情况下着地点可以被移动到 图 4 所示的 C 的附近。将着地点移动到尽量与 A 靠近的基本想法是认识到腿上负责推进的 肌肉可以提前被激活而变得机械上活跃——它们提前处于紧张状态并且能够产生向前的 推力。为了将该着地点移动到尽量与 A 靠近, 在设计中已经采取了两个措施。首先, 已经降 低了后跟的高度, 或者更具体地, 已经降低了下后跟部分 20 的高度, 以便使人脚和地面尽 量靠近。与现有技术的跑鞋相比, 可以降低该高度, 因为, 本创造性设计不在鞋底中使用额 外的缓冲材料。缓冲是所使用的 PU 中底材料的固有特征。一般地, 缓冲不应该被避开而是 被保持到最小, 因为其吸收能量但不将能量返回到脚。 在优选实施例中, 中底在下后跟部分 20 中的最大高度或厚度在 8 和 12 毫米之间, 优选 8 毫米。这是中底的后跟翘并且对应于图 4 的点 A 中的后跟厚度。为了将落地点移动到更靠近 A 而采取的第二措施是通过设计具有 双锲 (tapering) 的中底 1 的下后跟部分 20。图 14 示出了穿着带有创造性中底 1 和分离 外底元件 124 的鞋的脚 150 的后部。后脚区域中的中底围绕将中底分为两半的垂直线 B-B 是不对称的。在最佳的直立站立姿势中, 垂直线 B-B 将穿过踝关节和胫骨。中底被分为脚 内后跟部分 143 和脚外后跟部分 151。 此外, 水平线 C-C 将在后脚区域中的中底分为下后跟 部分 20 和上后跟部分 142。线 B-B 和 C-C 一起将中底的后跟分为四个部分 : I、 II、 III 和 IV。根据该图很清楚, 四个部分 I-IV 都各不相同。锲 141 能使脚在点 C( 图 4) 着地。如在 图 14 中所示, 该锲不仅在部分 III 中, 还部分地在部分 IV 中。在部分 IV 中, 即, 在下后跟 部分 20 的脚内侧上, 锲终止并且变得与对应于表面 149( 图 10) 的几何平面的几何平面对 准。图 10 更详细地示出了该锲, 并且将理解, 该锲不仅从下后跟部分 20 的中心朝向图 14 所述的脚外侧延伸, 而且也从该中心朝向后跟端延伸。图 11 利用附图标记 153 示出了在后 跟的脚内里侧的该点上, 下后跟部分通过外底元件完全与地面接触。支撑 147 是中底的集 成部分。
         在后跟冲击时, 中底和外底被设计为允许所谓的水平挠曲, 这利用图 4 的弯曲的 后跟挠性凹槽 45 实现, 该凹槽比前脚上的横向挠性凹槽更深更宽, 并且具有为了允许 “水 平挠曲” ( 即, 为了允许后跟部分的水平运动, 特别在后跟冲击期间 ) 而将鞋底的后跟从前 脚底分开的功能。该功能可以类似于后跟区域的人的脂肪衬垫, 其也允许小的前后水平运 动。第二弯曲的后跟挠性凹槽 42 在后跟冲击时将垫 40 从垫 38 分开。优选地, 一个分离的 外底元件被应用于垫 40, 而另一元件用于垫 38。垫 38 和垫 46 是完全水平的, 即, 当已经应 用了分离的外底元件时, 这些元件具有完全地面接触并且不像垫 40 一样弯曲。垫 46 的完 全地面接触对降低过度俯转 (overpronation) 的影响很重要, 即在中期站姿 (mid-stance) 期间脚继续俯转的情况。如已经描述的, 垫 40 的双锲由第二弯曲的后跟挠性凹槽 42 定界, 锲从凹槽 42 开始。而且, 垫 40 在点 43 和 44 处逐渐变薄。
         图 15 中示出了中底的后跟的第二实施例 168。 下后跟部分 20 设置有台阶 169、 170和 171。这些台阶互相错开, 并且被作为 PU 中底的一部分。为了硬化下后跟部分而设置错 开的台阶 170 和 171。通过在边缘区域中直接注射的 PU 提供这种硬化效果。还在图 14 中 示出的台阶 169 清楚地比后跟部分中的中底的其余部分向脚外侧延伸得更长, 例如与支撑 臂 145 相比, 并且被提供来获得增强的稳定性。根据图 14 和图 15 将注意到, 脚内后跟部分 143 基本上可以与垂直线 D 对齐, 而脚外后跟部分 151 与倾斜线 E 对齐。
         已经进行了创造性跑鞋与现有技术跑鞋之间的比较测试。12 个男性测试者使用 创造性鞋与现有技术跑鞋。通过使用置于人后跟上的角度计、 用于检测地面接触的脚开关 (foot switch) 以及安装在胫骨肌肉上的加速计, 已经测量了不同的参数, 如角度、 速度和 加速度。表 1 示出了比较测试结果。
         着地点的后脚角度比现有技术鞋略大一点。因此, 相对于理想 0 度的情况, 后跟被 测量到平均转向脚外侧 3.4°。另一方面, 发现最大外翻角度为 10.2°, 对比于现有技术鞋 的 10.1°。 最大外翻角度是当脚后跟转向脚内侧时测量的角度。 特别感兴趣的是着地期间 的速度动力学, 其中最大后脚角速度是 390° /s( 度每秒 ), 对比于现有技术鞋的 480° /s, 并且平均后脚角速度为 200° /s, 对比于现有技术鞋的 290° /s。在申请人看来, 这是巨大 区别, 因为, 更低的平均和最大速度导致更稳定的鞋。 这意味着从后跟击地时刻开始直到外 翻结束, 创造性鞋慢得多, 因此更稳定。结果是降低了踝骨受伤的风险。低平均后脚角速度 部分地由于鞋具有低后跟的事实, 其有利地使脚非常靠近地面。
         图 7 示出了中底 118 的第二实施例, 其与图 4 的中底 1 相比做了轻微的修改。除 了修改的中底, 图 7 与图 4 的不同点还在于中底 118 具有安装在中底上的分离圆形外底元 件 101、 102、 104、 105、 106、 108、 110、 111、 112、 114、 115。 此外, 图 7 示出了附图标记为 103 的 弯曲的挠性凹槽, 其沿着路径 119 直到横向挠曲线 113 和 107。该挠曲线对应于图 6 中的 线 92。而且, 在图 7 的实施例中, 可以从外底元件 105 中的起点 O 开始, 通过外底元件 104、 106、 108、 110、 111、 112、 114 继续并在外底元件 115 处结束画出虚构的偏心螺旋曲线 ( 未示 出曲线 ), 藉此, 在弯曲的挠性凹槽 103 周围弯曲。而且在这里, 外底元件是分离的。因此, 尽管元件 104、 105 和 106 被连接件 109 桥接, 但可以作为隔离的外底元件而被制造。元件 对 108、 110 是另一分离的外底元件。图 7 示出了弯曲的挠性凹槽 103 可以在挠曲线 113 的 水平上终止。这种底的设计还有助于提高的脚的柔性以及对过度仰转和俯转的更快反应。 在后跟部分, 锲形区域 117 能使着地点移动到更靠近后跟底的中心。外底元件 100 被后跟
         挠性凹槽 116 从加强条 99 隔开。
         通过使弯曲的挠性凹槽进一步继续可以实现改进。回到图 6, 弯曲线 90 作为弯曲 的前脚线 91 继续, 越过第三和第二近趾, 并在后跟方向进行 U 形转动。曲线 91 现在在第一 和第二跖趾之间反向延伸。该轨迹也是图 4 的中底中示出的轨迹, 并且对应于图 8 中看到 的轨迹。
         更详细地, 图 8 示出了创造性中底的第三实施例, 其在该图中具有 TPU 中间层 2 和 固定了的分离外底元件 120、 121、 122、 124、 125。 分离外底元件作为鞋的踏面。 由于分离外底 元件之间的挠性凹槽, 与传统外底相比, 总的外底区域较小。这对防滑具有效果。外底区域 也可以认为是外底与地面之间的接触区域, 其已经通过从外底元件的中心部分移除材料而 被进一步最小化。更具体地, 图 8 的元件中的外底元件的接触区域是靠近元件边缘的区域, 而外底元件的中心要么没有材料要么仅具有小的接触面积。 从外底元件中移除材料具有降 低鞋重的优点, 这在跑鞋中是特别有价值的。 尽管有上述降低和小的表面面积, 但已看到有 关冰面的惊人效果, 因为与传统底相比已经提高了底的抓力。这部分由于底的材料 ( 其如 所述为橡胶 ), 部分由于底的 “孤岛” 结构。例如, 图 8 的分离外底元件 125 具有第一平面表 面 126 和第二平面表面 127。第二表面被相对于第一表面降低, 而且第三表面 128 与第一 表面在相同平面上。第四平面表面 133 构成 TPU 中间层 2 的表面, 并且比平面表面 126 和 127 低。表面区域 133 基本对应于中底的垫的表面区域 ( 见图 4 中的垫 35), 尽管由于覆盖 该垫的 TPU 中间层而略大。如图 8 可见的, 分离外底元件 125 比中底中对应的垫覆盖更小 的面积。这意味着相邻的分离外底元件互相之间的距离比中底中的垫更大, 这通过比较图 8 的外底元件 125 和 123 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出。在当前实施例中, 外底元件 123 和 125 之 间的距离是 5 毫米, 而元件 122 和 125 之间的距离是 10 毫米。分离外底元件之间相对大的 距离提高了鞋底的柔性, 并且如已描述的, 已经导致了良好的防滑特性。此外, 通过使外底 元件的面积比对应的 TPU 中间层和垫的面积小, 可以避免外底元件上的剥落效果 (peeling effect)。它们将更不容易变松, 原因在于, 在远离表面 133 的边缘的平面表面上进行 TPU 和橡胶之间的粘合。
         分离外底元件 125 具有约 90 度角的尖锐边缘。当在冰面上行走时, 尖锐边缘刺入 冰, 这产生更好的抓力。尖锐边缘的总长是分离外底元件的周长和。越长, 得到越好的抓 力。然而, 利用本发明, 已经进一步提高了抓力。不受以下理论限制, 认为柔性分离外底元 件允许脚在冰面情况下以自然方式反应。如果你在脚基部 (foot base) 的一部分上打滑, 人脑将通过肌肉动作指示相同脚基部的另一部分立即并自动地补偿, 并尽力在地面上获得 抓力。传统外底阻止该补偿, 因为补偿性的肌肉反应被常规鞋底限制。然而, 如本发明中的 分离外底具有柔性外底孤岛, 该外底允许脚中的 32 个肌肉中一个或多个肌肉的分离动作。 在实验室测试中证实了创造性鞋底相对于现有技术的跑鞋提高了抓力特性。 对于湿表面和 对于冰表面都显示提高了防滑性。图 8 的实施例的防滑性上的提高可以通过构造沟道 129 到第一表面 126 内来实现。在湿表面上, 可能出现漂滑 (aqua planning), 因为在较低的第 二表面 127 的凹槽中捕获了水。沟道 129 将允许水排出, 由此降低漂滑的风险, 甚至进一步 地提高防滑性。
         图 9 示出了创造性中底 135 的第四实施例, 该中底具有 TPU 中间层 2 和替代性踏 面。分离外底元件 130 具有波纹沟道 131, 其用作将水传导走的凹槽。通常, 使用 1 毫米的凹槽。图 9 中的实施例示出了图 8 和图 9 的外底元件的混合使用。下后跟部分中的分离外 底元件 132 具有在向鞋底的纵向倾斜的方向上的波纹沟道。
         图 10 在脚外侧视图中示出了带有分离外底元件 139 和 TPU 中间层 134 的创造性 中底 135 的实施例。后跟端 137 垂直地延伸到中底的脚内侧上的顶部点 152, 并且延伸到 后跟端 137 的中心处的较低点 140。上后跟部分的顶部或顶点与鞋面的脚背部分 (instep) 几乎在相同的水平上, 见图 12。因此, 上后跟部分延伸到跟腱固定到跟骨的位置, 并且, 上 后跟部分在脚内和脚外侧上基本覆盖了跟骨的结节。在脚外侧上形成开口 144, 以通过降 低在该区域中给出的结构支撑而提高柔性。 然而, 原则上, 可以由垂直延伸的中底材料支撑 整个跟骨。后跟垂直延伸到基本对应于跟骨的上结节的点, 见图 5 中的附图标记 67。支撑 臂 145 将后跟端 137 与脚外后跟部分 151 连接, 并确保稳定性。通过将中底的后跟延伸到 与中底形成集成实体的上后跟部分中 ( 优选地, 如所述的注膜成型的 ), 可以省略传统鞋的 后跟罩, 因此简化鞋并降低重量和成本。在示例实施例中, 从对应于表面 149 的几何平面到 较低的顶部点 140 测量的垂直高度是 61 毫米。带有 TPU 中间层 2 和所安装的分离外底元 件, 高度变为 65 毫米。
         在中底 135 的脚外侧上, 采取措施来补偿引起脚的前突 (protrusion) 或局部极端 (local extremity)( 也被公知为粗隆 ) 的第五跖趾的近头 (proximal head), 见图 6 中的 附图标记 86。 该头如果被相对硬的底材料包裹, 则将遭受头和底材料之间的摩擦, 并且将降 低鞋的柔性。为了避免该摩擦并允许该头和关节的自由运动, 在中底材料中形成了图 10 中 所示的开口或窗口 148。因此, 在中底的该区域中, 中底没有底材料。
         图 11 从脚内侧示出了带有脚内后跟部分 143 的大支撑区域的中底 135。如所述, 顶部点 152 在跟骨的上结节的区域中。从该点, 脚内后跟部分的中底的边缘在朝着脚趾端 的方向上沿着曲线 154 通过支撑臂 155 到前脚而逐渐降低 (degrade)。在脚外侧上发现对 应的支撑臂, 附图标记 156( 图 10)。因此, 在通过分别使用支撑结构 157 和 158 支撑脚的 想法下, 中底 1 在脚外侧和脚内侧上被垂直地升起。这些结构给脚内上足弓提供了弹性和 可调节的支撑。因此, 支撑结构 158 紧随后跟冲击 ( 例如, 在脚倾向俯转的情况中 ) 之后增 加支撑。因为中底的 PU 材料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来施加稳定的力, 支撑才得以实现。原则 上, 可以使支撑结构 158 没有窗口 159, 但支撑臂 155 已被证明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此外, 已加入结构元件 160 用于进一步的加强。支撑结构 158 的垂直高度向上延伸到或高于舟骨 71 的上半部分和脚内锲状骨 72, 并且支撑结构 158 在纵向上几乎延伸到第一跖趾的起点。
         优选地, 支撑结构 158 和 157 向内倾斜, 以贴合脚的形状。因为在优选实施例中支 撑结构是中底的集成部分并因此由聚亚安酯制成, 所以支撑结构具有与 PU 相同的材料特 性, 并因此能够在使用期间保持倾斜以及抵靠鞋面 166 和足弓施加压力。在聚亚安酯注射 工艺中将脚外和脚内支撑结构结合到鞋面。
         脚趾端 36( 图 1a、 1b、 2a、 2b、 10、 11、 12 和 13) 同样在注射工艺中结合到鞋面, 并且 形成中底的集成部分。 脚趾端通过前脚区域中的边沿在材料上与支撑结构 163 和 162 连接, 并且从中底 1 的基部垂直地延伸, 向内弯曲并指向后跟。该集成的脚趾罩的设计遵循总体 发明概念, 即, 相对于脚外侧, 在脚内侧上增加支撑材料的表面。因此, 如图 11 所示, 脚趾端 36 在它的脚内侧上比在脚外侧上覆盖更大的区域, 如图 10 所示。延伸的脚趾端 36 从穿过 中底的纵向中心线向脚内侧偏移, 并且在跑步期间稳定脚以及保护脚趾和鞋面。图 12 和 13 示出了装备了鞋面 166 的创造性中底 161 的更进一步的实施例。在该 实施例中, 支撑结构 162 和 163 被制作为带有开口 164 和 165 的支撑网格。观察图 12 中的 脚内侧, 通过向上延伸到鞋带区域 173 并产生交叉部分 167、 172 的支撑臂 172 确保足够的 结构支撑。支撑结构 163 描述了在脚内后跟端与脚内前脚之间的结构的、 机械的稳定连接, 其在向上延伸的脚趾端 36 中终止。
         可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所描述的实施例。

    关 键  词:
    用于 特别是 跑鞋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用于鞋,特别是跑鞋的中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19808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