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边道双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pdf

  • 上传人:a2
  • 文档编号:117671
  • 上传时间:2018-01-25
  • 格式:PDF
  • 页数:16
  • 大小:475.37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86103041

    申请日:

    1986.04.24

    公开号:

    CN86103041A

    公开日:

    1987.01.3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00

    主分类号:

    E01C1/00

    申请人:

    罗进南

    发明人:

    罗进南

    地址:

    江苏省南通市环西路189号4号楼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边道双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的主要特征是将跨线道路上需要左右转弯的机动车由道路中间的一些车道引导到交叉路口的中心去进行转弯。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机动车、自行车、行人流量都很大的交叉路口的通过能力。这种路口形式多样,可根据路口情况灵活选用,占地面积小,不大于平面交叉路口,可少拆迁或不拆迁,它的结构简单,施工量小,造价低,可逐步扩建,增加通过能力,自行车,行人过这种路口,不用绕行,可以不爬坡或少爬坡。

    权利要求书

    1: 边道双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属于控制交通与立交结合的枢纽。它具有平行的双跨线桥(1)、(2),两桥所夹的中央车道(3)、交叉道路的机动车道(4)等部分,它的特征在于: a.双跨线桥(1)、(2)位于交叉路口的一条道路的机动车道路口展宽段的两侧最外边车道上。中央车道(3)不上这两道桥。 b.中央车道(3)与机动车道(4)在同一高度上交汇。 c.交汇处具有供机动车左右转弯用的交汇转弯区(5),(5)也可供机动车道(4)的机动车直行。 这种路口用于通行自行车及行人时,具有进一步的特征: d.在交叉路口的四个机动车道转角处,具有较大面积的自行车集散区(6),利用集散区(6)与机动车道的相接路线段,设置较宽的自行车过路横道,以利集散内待过路的自行车尽快地过路。人行横道也相应加宽。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边道双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 a.跨线桥(1)、(2)为高架桥,中央车道(3),机动车 道(4),交汇转弯区(5)位于普通平面上。 b.利用高架桥下面和路口广场的部分面积设置较大面积的三角形的自行车集散区(6)。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边道双平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 a.跨线桥(1)、(2)位于普通平面上,在主要方向机动车道的两侧最外边车道上。中央车道(3),机动车道(4),交汇转弯区(5)位于路堑中。 b.在中央车道(3),机动车道(4)上面建造自行车和人行过路的便桥(8)、(9)、(8)、(9)宽度较大,利于自行车、行人快速通行。由于有便桥(9),自行车集散区面积增大,成为两块等腰梯形的形状。跨线桥(1)、(2),便桥(8)、(9),各自可单独建造,也可合建为一体结构。 c.位于路口中心的交通指挥亭具有两层,上层位于普通平面,指挥过跨线桥的直行机动车和所有自行车及行人,下层位于路堑中,指挥各个方向上左右转弯的机动车。
    4: 根据权利要求3的边道双半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 a.交叉路口为复盆式结构形式,各个方向的道路的纵坡均由路口中心向外倾斜。 b.在保证跨线桥和便桥桥下高度的前提下,中央车道(3),机动车道(4),交汇转弯区(5)的路堑可以减少深度和长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双十字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 a.在交叉路口的两条道路上均采用边道双跨线桥,四道跨线桥成双十字形在同一高度上平缓相交接。 b.两条道路的由跨线桥所夹的中央车道在另一高度汇交,汇交处具有供机动车左右转弯的交汇转弯区(5)。
    6: 根据权利要求2的边道双十字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 a.在交叉路口的每一条道路上都建造一对高跨桥,两对高跨桥平缓相交接,由位于此桥顶平面上的上层指挥亭指挥直行的机动车、或直行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通行。 b.两条中央车道在普通平面交汇,由普通平面上的下层指挥亭指挥机动车转弯,自行车和行人过路。
    7: 根据权利要求3的边道双十字平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 a.在普通平面上除具有跨线桥(1)、(2)外还具有跨线桥(11)、(12),由于有(11)、(12)自行车集散区仍成为四个三 角形。便桥(8)、(9)供自行车及行人横穿道路。 b.中央车道(3)、(13),交汇转弯区(5)位于路堑中。
    8: 根据权利要求7的边道双十字半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 a.采用复盆式的结构形式。 b.中央车道(3)、(13),交汇转弯区(5)的路堑可挖得浅一些,短一些。
    9: 根据权利要求7的单十字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 a.将路堑中的中央车道(3)、(13),交汇转弯区(5)提高到高跨桥上,即将十字形的路堑变换为十字形的高架桥,此十字形高架桥用于各个方向需左右转弯的机动车通行、转弯。 b.取消普通平面的跨线桥与便桥。
    10: 根据权利要求5、6、7、9的边道十字式三层混和式交叉,其特征在于:保持边道十字式混和式交叉的两条中央车道和交汇转弯区不变,将原在同一高度的两个方向的直行机动车道分开,即将其中一个方向的直行机动车道引到第三个高度上去。

    说明书


    边道双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属于平交-跨线桥(隧道)枢纽(控制交通与立交结合的枢纽)。

        修建立体交叉路口,组织左转弯,要求大量地增加占地面积,造成大量的拆迁工作,在可提供的面积较小时,可以采用平交-跨线桥(隧道)枢纽综合图式。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左转车辆由信号灯控制,在中心交叉,次要方向的直行交通,有周期性停滞。三层式枢纽是这种交叉的变形,在这种枢纽上,基本方向的交通布置在隧道或高架桥上,次要方向车辆,以及所有右转,左转车辆在普通平面的环行车道运行。参阅:〔苏〕M·C·费舍里松著,任福田等译的《城市交通》第157页至158页。然而根据该书图4-25B所示的这种枢纽,没有考虑到主要方向直行的自行车过隧道或跨线桥的问题,在所示的这种枢纽中,自行车受转弯的机动车所阻,只能靠路边行驶,不能利用隧道或跨线桥直行。根据我国城乡交通大量利用自行车的情况。在设计平交-跨线桥(隧道)枢纽时应该考虑到在解决机动车过交叉路口的同时,怎样兼顾非机动车和人行便利地过路口的问题。

        发明的任务:提出新形式的控制交通与立交结合的混和式交叉路口型式,便利自行车和行人大量而迅速地通过交叉路口。

        发明的方法:采用边道双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

        这种路口采用平交-跨线桥(隧道)枢纽的综合图式。其关键是将跨线道路上需要左右转弯的机动车由该道路的中间的一些车道引导到交叉路口中心去进行转弯。让直行机动车占有边线,经过跨线桥,跨越交叉道路,在这同时跨线道路地直行的自行车在跨线桥包括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两者宽度的前提下,可以不受阻碍地通过跨线桥,从而达到发明的目的。还应指出,跨线桥如若具有人行道的宽度,行人道亦可被引上跨线桥。

        这种路口的特征在于:

        a.双跨线桥(1)、(2)位于交叉路口的一条道路的机动车路口展宽道的两侧最外边车道上。机动车道的中央车道(3)为(1)、(2)所夹,不上这两道桥。

        b.中央车道(3)与被跨线桥(1)、(2)跨越的交叉道路的机动车道(4)在同一高度上汇交。

        c.中央车道(3)与机动车道(4)的汇交处具有供机动车左右转弯的交汇转弯区(5),(5)也可供机动车道(4)的机动车直行。

        这种路口进一步的特征在于:

        d.在交叉路口的四个转角处,具有较大面积的自行车集散区(6),利用集散区(6)与机动车道的相接路线段,设置较宽的自行车过路横道,以利用集散区内的自行车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过路。人行横道也相应加宽。

        双跨线桥(1)、(2)及中央车道(3)所在的道路,应具有足够的宽度否则要展宽,展宽的长度应保证机动车及时分流,驶上跨线桥(隧道)或中央车道,为保证正确分流,分流处应有路侧立牌或门型交通标志进行引导。

        以下面的例子,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是边道双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它包括边道双跨线桥(1)、(2),(1)、(2)的右边中部在图1中进行了剖切,为的是描绘位于桥下的路口情况。它还具有中央车道(3),交叉道路的机动车道(4)。交汇转弯区(5),自行车集散区(6),围栏(7)用于分隔自行车集散区和交汇转弯区。边道双高跨式混和式交叉的特征是:

        a.跨线桥(1)、(2)为高架桥,中央车道(3),机动车道(4),交汇转弯区(5)位于普通平面上。

        b.利用高架桥下面和路口广场的其它面积设置较大面积的三角形的自行车集散区(6)。

        具有单向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的两条道路十字相交,会产生88个冲突点。这一例的高架桥(1)、(2)将主要方向的自行车机动车和直行自行车引导离开汇交面,在减少主要方向车流量70~75%的同时,使冲突点减为48个。因此它可以使路口的通过能力成倍增加。使路口的交通指挥大为简化。本例中交通指挥亭设置在普通平面上的交汇转弯区的中心点。

        附图2是边道双平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的示意图。这种交叉路口具有边道双跨线桥(1)、(2),中央车道(3),交叉道路的机动车道(4),汇交转弯区(5),自行车集散区(6),跨越中央车道的便桥(8)两道,跨越机动车道的便桥(9)两道。两道便桥(9)与机动车跨线桥(1)、(2)并列,可以把(1)、(2)、(8)、(9)共六道桥与路面制成一体,中间的矩形孔用以透射日光,如用灯光照明,此矩形孔可以不留。这种路口的特征是:

        a.跨线桥(1)、(2)位于普通平面上,在主要方向机动车道的两侧最外边车道上。中央车道(3)。机动车道(4),交汇转弯区(5)位于路堑中。

        b.在中央车道(3),机动车道(4)上面建造自行车和人行的便桥(8)、(9),(8)、(9)有较大的宽度以利自行车行人快速通行。由于有便桥(9),自行车集散区面积增大成为两块等腰梯形形状。

        c.位于路口中心的交通指挥亭具有两层,上层位于普通平面指挥主要方向的直行机动车和所有自行车,行人;下层位于路堑中,指挥路堑中的左右转弯的机动车。

        此例中应注意在路堑边缘设保护围栏。围栏(7)用于便桥(9)与跨线桥联在一齐时,分隔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集散区。本例的优点是自行车与行人过路口不用爬坡和绕行。

        为了减少双平跨式路口的外形长度和施工量可采用边道双半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这种路口的图形和图2一样。其特征是:

        a.交叉路口各个方向的道路的纵坡均由路口中心向外倾斜,为复盆式结构形式。

        b.在保证跨线桥和便桥桥下高度的前提下,中央车道(3),机动车道的路堑可以减小深度,减少长度。

        修筑这种路口时,可以用挖路堑的土方构筑复盆式的道路纵坡,使工程量减小。

        边道双跨式混和交叉可以发展成双十字式混和式交叉。双十字式混和式交叉路口的特征在于:

        a.在交叉路口的两条道路上均采用边道双跨线桥,使四道跨线桥成双十字形或井字形在同一高度平缓相交接。

        b.两条道路由跨线桥所夹的中央车道的另一高度汇交,汇交处具有供机动车左右转弯的交汇转弯区。

        边道双十字式混和式交叉也可分为高跨式、平跨式和半高跨式。

        边道双十字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有两对高跨桥,两条中央车道,两对高跨桥通行直行的机动车,或直行的机动车和自行车,通行自行车时,应在交叉处按排适当面积供等待过路的自行车集散。在桥交叉处的中央应设交通指挥亭。中央车道在普通平面交汇,普通平面的中心亦设交通指挥亭指挥两条中央车道上待左右转弯的机动车以及待过路的行人和自行车,直行自行车不一定按排上高跨桥。自行车集散区的按排参考图1。由于上下两层都需设交通亭,此亭应做成两层楼的形式。

        边道双十字平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如附图3所示。具有跨线桥(1)、(2),(11)、(12),中央车道(3)、(13),交汇转弯区(5),自行车集散区(6)、跨中央车道(3)与(13)的便桥(8)与(9)。这种路口与边道双平跨式混和交叉路口很象,其特征在于:将路堑中的机动车道(4),改为中央车道(13),增加了跨线桥(11)和(12),供直行的机动车跨越中央车道(3)自行车集散区则由两个等腰梯形变为四个三角形。这种路也设两层的交通指挥亭,下层指挥路堑中待左右转弯的机动车,上层指挥两个方向的直行机动车和过路的自行车及行人。采用简单的两节拍指挥方式就行了。

        边道双十字半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采用边道双十字平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的结构形式,其特征是采用复盆式结构,使交叉路口各个方向的道路的纵坡均由路口中心向外倾斜,从而将中央车道(3)、(13),交汇转弯区(5)所在的路堑挖得浅一些,短一些。

        边道双十字平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可变形为单十字形高跨式混和式交叉。其特征是将路堑中的中央车道(3)、(13),交汇转弯区(5)提高到高跨桥上,形成一座十字形的高跨桥。这种路口的指挥同双十字平跨式混和式交叉,只是要将原来的下层提高到高架桥上变为上层,指挥高架桥上左右转弯的机动车。

        为了进一步增进交叉路口的通过能力,还可以建造边道十字式三层混和交叉路口。这种路口的特征在于:保持边道十字式混和式交叉的两条中央车道和交汇转弯区不变,将原在同一高度上的两个方向的直行车道分开,即将其中一个方向上的直行机动车道引到第三个高度上去。如将边道双十字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的一个方向的直行机动车道由原来在高架桥上改为路堑中穿越过路;将边道双十字平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的一个方向的直行机动车道由原来在普通平面上改为由高架桥跨越过路;将单十字高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的一个方向的直行机动车道由原在普通平面上改为在路堑中穿越过路。

        本发明的边道双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可解、缓交叉路口大量自行车和行人干扰机动车迅速通过路口的问题。这种路口形式多样,可以针对不同地形特征的交叉路口,灵活选用,它的占地面积小,不大于平面交叉路口,拆迁少或无,结构简单,施工量小,造价低,可设计成由双跨式扩建为十字式,由十字式扩建为三层式,逐次投入资金,逐次扩大通过能力;自行车或行人过这种路口,不用绕行,可以不爬坡或少爬坡,节省时间,体力,非常便利。

        本发明混和式交叉形式,也可以用于三叉路口。

        在这种交叉路口设计中应注意,在高架桥及坡道上,路堑的周围设置护栏,为了防止车辆故障,堵塞道路,中央车道总宽度宜大于8米,双跨桥可以利用两桥间的距离架设桥板,供故障车停放修理。高跨桥桥墩应设置在不阻碍车辆行人通行处。交汇转弯区设在路堑中时应具有足够的面积半径,保证视距三角形的需要。本发明的混和式交叉,有意识地将车道分层,渠化,有利于以展宽道路。增加机动车道的方法来增加通过能力,在设计中应预先考虑这个问题。在十字式交叉路口可以利用中央车道所在的俯视位置来扩展直行车道的路口车道数。为了降低高跨桥的高度,减少它的长度可以将交叉路口建成盆式结构形式,即将各个方向的道路的纵坡均由外向路口中心倾斜。

        边道双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还可采用其它的结构形式,例如在权利要求2、6、9说明的交叉路口的路面下设人行隧道,在权利要求3、4、7、8说明的交叉路口设人行跨线桥,供行人过路口。

    关 键  词:
    边道双跨式 混和 交叉 路口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边道双跨式混和式交叉路口.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1767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