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传送装置.pdf

  • 上传人:b***
  • 文档编号:1171878
  • 上传时间:2018-04-03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570.88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18259.9

    申请日:

    2008.11.27

    公开号:

    CN101878160A

    公开日:

    2010.11.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D 19/44申请日:20081127|||公开

    IPC分类号:

    B65D19/44; B65D19/00

    主分类号:

    B65D19/44

    申请人:

    B+F建筑机械保理股份公司

    发明人:

    M·里希特里希

    地址:

    瑞士菲斯普

    优先权:

    2007.11.29 DE 202007016784.9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俞海舟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送装置,其包含传送托板(1),此传送托板(1)包含水平设置的支承框架(6)和托板底部(5)以传送用于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保持脚(3,4),所述支承框架(6)具有纵向梁(7,7a)和横向梁(8,8a)。传送托板(1)具有保持装置(11)用于插接式容纳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立管(14)的管端(15)。管端(15)越过在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立管(14)之间延伸的下棱边(16)朝下突出。设置在传送托板(1)的边缘上的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管端(15)嵌入到设置在纵向梁(7,7a)侧面上的袋状件(13)中,因此可避免支承在传送托板(1)上的保持脚(3、4)滑下来。

    权利要求书

    1.传送装置,其包含传送托板(1),此传送托板(1)包含水平设置的支承框架(6)和托板底部(5)以传送用于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保持脚(3,4),所述支承框架(6)具有纵向梁(7,7a)和横向梁(8,8a),并且传送托板(1)具有保持装置(11)用于插接式容纳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立管(14)的管端(15),管端(15)越过在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立管(14)之间延伸的下棱边(16)朝下突出,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传送托板(1)的边缘上的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管端(15)嵌入到设置在纵向梁(7,7a)侧面上的袋状件(13)中。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保持装置(11)能够在一用来插接式容纳管端(15)的竖直位置和一朝向托板底部(5)的平放位置之间翻转,其中保持装置(11)的摆动能够通过被固定在边缘上的栅栏或隔离元件(2)锁止。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袋状件(13)设有朝上指向的间隔元件(18),插入的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下棱边(16)靠在此间隔元件(18)上。4.按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袋状件(13)具有与纵向梁(7,7a)的高度相对应的高度。5.按权利要求1至4之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袋状件(13)具有在传送托板(1)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插接孔。6.按权利要求1至5之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部的横向梁(9,9a)在纵向侧上突出于纵向梁(7,7a)。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内部的横向梁(9,9a)在纵向侧上突出于纵向梁(7,7a)如此之远,使得内部的横向梁与袋状件(13)对齐。8.按权利要求1至7之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保持装置(11)上设置可往下翻的悬臂(25),作为用于管端(15)的附加支承面。

    说明书

    传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所述的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德国实用新型DE 20 2006 012 275.3公开了一种传送托板以及一种传送装置,此传送装置具有用于栅栏或隔离元件的传送托板,其中纵向梁和横向梁构成一个水平的、矩形的支承框架,其中在支承框架中设置有保持装置,用来插接式容纳栅栏或隔离元件的立管的管端。角钢用作纵向梁。

    发明内容

    对本发明来说重要的是,在传送托板的中间区域内的栅栏或隔离元件设置成高于至少一个可放置在传送托板的边缘区域中的栅栏或隔离元件。放置在传送托板的边缘区域中的栅栏或隔离元件起侧壁的作用,它有效地防止可在传送托板上传送的栅栏或隔离元件的保持脚(Haltefüβe)从侧面滑下来。纵向梁的上边缘和栅栏或隔离元件的下方水平锁销之间的间隔如此之小,使得没有保持脚能推入纵向梁和栅栏或隔离元件之间的中空腔中。高度偏置的传送托板的这种构造形式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在实践中,保持脚的跌落当然不仅通过栅栏或隔离元件的水平锁销来避免,还额外地通过纵向梁范围内的朝上凸起的边缘来避免。此边缘是通过焊接的搭接板来实现。纵向梁起初由角钢制成。然而它的缺点是,托板不能在纵向方向上借助装卸叉来抬起,而只能在横向方向上抬起。因此,纵向梁由适合容纳装卸叉的矩形管来代替。由于省去了角钢的朝上指向的边棱,则焊接的搭接板在矩形管中是必需的。

    这种边缘的必要性是从下述情况下得出的,即管端的下端部竖立在传送框架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栅栏或隔离元件的下棱边位于保持脚的第二层的高度范围内,所以下方的保持脚必须通过此边缘来防止跌落。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这个侧面边缘是有妨碍的。虽然当传送托板放置在平地上并且只需抬升保持脚时,此边缘是不干扰的。但是有时候传送托板位于载重汽车的装载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单个的保持脚必须轻易地抬到工人的胸部高度上,并通过边缘来牵拉。比把石头从位于低处的传送托板上抬起来,这要困难得多。由于相对沉重的保持脚,至少存在理论上的受伤危险。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对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所述的传送装置进行如下改进,即改善传送托板的保持脚装载和保持脚卸载,并因此避免受伤危险。

    此目的通过按权利要求1的特征所述的传送装置得以实现。

    本发明的理念的有利改进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内容。

    重要的是,设置在传送托板的边缘上的栅栏或隔离元件的管端嵌入到设置在纵向梁侧面上的袋状件中。通过设置在侧面上的袋状件,立管的管端不再位于支承框架上,因此没有处在托板底部的高度上,而是在支承框架的旁边位于袋状件中。因此,设置在边缘上的栅栏或隔离元件可定位得比传送托板上的所有其它的栅栏或隔离元件更深,结果是,它的下棱边不仅把保持脚的上层固定在传送托板上,甚至还固定了保持脚的下层。因此,可无须替换地省去迄今所必需的边缘(例如平钢)。

    结果是,即使传送托板设置得更高并且例如位于载重汽车的装载面上,保持脚也可非常轻易地推移到平坦的托板底部上。传送托板的装载也一样轻松,卸料也是一样。只需去除设置在边缘上的栅栏或隔离元件,以便在高度上不受阻碍地抓住上下重叠的保持脚的所有层。

    通过设置在侧面的袋状件,可完全省去传送托板的边缘区域中的角钢或朝上凸起的平钢。迄今为止,这种边缘构件在传送托板的整个长度上都是必需的。相应地,焊接工作是大规模的。在按本发明的方案中,只需在纵向梁的侧面上分别设置两个袋状件。用来固定袋状件的焊缝整体上明显短于用来固定角钢或平钢的焊缝。

    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保持装置可松脱或不可松脱地与支承框架相连。因此,在空载传送时和在存放传送托板时可以去除可松脱的保持装置,以便减少意外事故,并节省传送或存放能力。

    保持装置尤其可摆动地支撑在支承框架上。以这种方式,保持装置在未使用时可有利地折叠,因此它们不会丢失或被盗走。

    保持装置这样进行安装,即在保持装置上的栅栏元件的下方,至少两层保持脚可上下重叠地在支承框架上传送。当传送托板能够装载例如20个栅栏或隔离元件时,则为此该存放需要21个保持脚。按照保持脚的大小和重量,它们应当被强制地堆叠在托板底部上。为此需要在栅栏或隔离元件的下方设置足够高的自由空间。这一点有利地通过保持装置的较大的高度来实现。

    保持装置在它的侧面上具有止挡,保持装置通过这些止挡支撑在可放置在保持装置旁边的栅栏或隔离元件上。换句话说,保持装置通过栅栏或隔离元件被固定在往上翻的位置上。在实践中,首先把边缘侧上的栅栏或隔离元件插入袋状件中。由此,保持装置位于竖直位置中,在此位置中保持装置通过栅栏或隔离元件固定并且不能往回翻转。紧接着,将另外的栅栏或隔离元件插套到保持装置上。同进,传送托板装载保持脚。最后在另一纵向侧面上,最后一个栅栏或隔离元件插入设置在纵向梁侧向上的袋状件中,从而可靠地防止保持脚从托板底部上滑下来。托板底部在保持装置的范围内当然也必须具有背靠装置(Rückhaltevorrichtung),以防止放置在传送托板上的保持脚可在端侧上从传送托板上滑下来。此背靠装置因此是纵向侧的侧壁的补充,此侧壁通过插入袋状件中的栅栏或隔离元件构成。适宜的是,背靠装置是焊接在横向梁上的角钢或平钢。

    托板底部尤其不是构成为封闭的面,而是构成为敞开的,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为格栅。它优选由与横向梁平行并因此与纵向梁垂直的横向牵条组成,它们以一定的间隔进行设置,此间隔在尺寸方面能可靠地防止保持脚的跌落。各单个横向梁之间的间隔这样来确定尺寸,即每个保持脚总是平放在至少两个(优选三个)横向梁上。总的说来,支承框架通过横向梁获得类似梯子的结构,其中横向梁或横向牵条构成分格条。此横向牵条或分格条优选由T形钢或角钢构成,它们在其上边缘方面尤其与纵向梁齐平,因此产生了一个平面的托板底部,在纵向梁和横向牵条之间没有高度偏差。目标是,尽可能无阻碍地实现保持脚的装载和卸载,即最大程度地避免朝上凸起的边缘。

    可选的是,设置可摆动地支承在纵向梁上的或可插套的中间支柱。此中间支柱用来支撑较短的隔离元件,它不是在传送托板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它的端部只固定在一个保持装置上。通过中间支柱,这些隔离元件被固定在水平位置上。适宜的是,中间支柱配备了至少一个锁止元件,中间支柱通过该锁止元件被保持在竖直的位置上。

    隔离元件通常明显短于栅栏元件,从而在总体上较短的托板中,保持脚也必须分至少两层上下堆叠。在此,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为中间支柱提供足够的构造空间。因此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规定,在保持装置上设置可往下翻的悬臂,它可为隔离元件的管端构成额外的支承面。这个可往下翻的悬臂朝传送托板的中间往下翻,从而即使较短的隔离元件(它在一个端部上被插接式地固定)也能够以另一管端支承在支承面上。因为隔离元件交替地(wechselseitig)插接式固定,所以这种可朝中间往下翻的悬臂在每个保持装置上都是必需的。悬臂的下翻是重要的,因为保持装置为了实现传送要被摆动,即同样朝中间往下翻。为了在保持装置往下翻时悬臂不会妨碍,悬臂能够为了实现传送朝上翻,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设置成与保持装置齐平并且因此在传送过程中整体上平放在托板底部上。

    在按本发明的改进方案中,袋状件设有朝上指向的间隔元件,插入的栅栏或隔离元件的下棱边靠在此间隔元件上。在此关联中有利的是,所述下棱边大致位于保持脚的高度的中间三分之一中。下棱边到托板底部的上侧的间隔优选相当于保持脚的高度的一半。此间隔元件还具有这样的功能,即管子元件的下端部不能向下越过袋状件伸出太远。传送托板整体上优选具有相对较低的构造高度,因此袋状件也优选具有这样的高度,即此高度不大于纵向梁的高度,尤其与纵向梁的高度相对应。此袋状件优选是定长切断的矩形型材管,它在纵向侧与纵向梁焊接在一起,并在它的插入孔口在上方和下方都是敞开的。

    所述侧向设置的袋状件的另一优点是,栅栏或隔离元件现在以两个管端插入,不只是在一侧上固定在保持装置上,因此它既不能在一端上,也不能在另一端上滑下来。插入深度比保持装置的区域更大,这最终可获得更大安全性,因为在由于过度或不合适的应力使传送框架扭曲时,也可以确保边缘侧上的栅栏或隔离元件不会从袋状件中滑落并且因为由此还可确保保持脚留在传送托板上。如果传送框架在不合适的应力时扭曲时,管端甚至可卡在袋状件中,因此不可能跳出来。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实施例的示意图详细地阐述了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传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无栅栏元件的传送装置;

    图3示出了图2的传送托板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图2和3的传送托板的透视图;

    图5示出了保持装置的透视图;

    图6示出了图5的保持装置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图6的保持装置的俯视图;

    图8示出了用于保持装置的悬臂处于往上翻的位置;以及

    图9根据图8的悬臂处于往下翻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具有传送托板1的传送装置,栅栏元件2插接固定在传送托板1上。此外,保持脚3、4也属于此传送装置,它们上下堆叠地位于传送托板的托板底部5上。

    本发明的重要的构件是传送托板1。如在图2至4中所示,此传送托板包含水平的、构造成矩形的支承框架,此支承框架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纵向梁7、7a,它们通过外部的横向梁8、8a和内部的横向梁9、9a彼此相连。此外,多个横向牵条10与横向梁8、8a平行地且因而与纵向梁7、7a垂直地延伸。这些横向牵条10与在横截面中构造成矩形的纵向梁7、7a以及外部的横向梁8、8a一起形成托板底部5,保持脚3、4可放置在此托板底部5上。

    传送托板1的另一重要构件是保持装置11,它围绕着轴线A可朝支承框架6的中间摆动。这种保持装置11位于传送托板1的每个端部上。在图2中,保持装置11位于直立的位置上,它在此位置上准备好插接式容纳栅栏元件2。为了进行传送,此保持装置11被往下翻转,从而在传送过程中达到更小的构造高度。

    已装载或未装载的传送托板1可借助装卸叉来传送。此装卸叉可在横向方向上插入内部的横向梁9、9a中,并可在纵向方向上插入纵向梁7、7a中。横向梁9、9a和纵向梁7、7a都构成为矩形的。横向梁9、9a位于纵向梁7、7a的下方。传送托板1支撑在横向梁9、9a上。此外,在传送托板1的角部上设置支撑腿12,传送托板1通过支撑腿12同样支撑在地面上。横向梁8、8a以及支撑腿12使传送托板具有离地间隙,这使得可以利用手抬升设备实现传送。为此,此离地间隙是10cm。

    在按本发明的传送托板1中重要的是,在纵向梁7、7a的侧面设置凹部13,栅栏或隔离元件2可从边缘侧分别插入凹部13中。栅栏或闭锁元件2在它们的端部上分别具有垂直延伸的立管14,这些立管14在立起栅栏或隔离物时插入保持脚3、4中。因此,管端15突出于在立管14之间延伸的下棱边16。因此,栅栏元件的下棱边16总是低于所属的保持脚3的上边缘。

    如图1所示,下棱边16的高度大致位于下部的保持脚3的中间,因此保持脚3在纵向侧不会从传送托板1上滑落。另外的未详细示出的栅栏元件能够被插接固定在保持装置11上。为此,保持装置11被安装在一个高度上,使得能够携带相应数量的保持脚3、4,其与栅栏元件2的数量相对应。准确地说,与设置在传送托板1上的栅栏元件2相比,必须多携带一个保持脚3、4。

    在图1中标出了点划线,它们应当表示插接到保持装置11上的那些栅栏元件的下棱边17。可看到,在此实施例中能够传送上下重叠地的两层保持脚3、4,其中保持脚4的上层便利地配合到在传送托板1的中间设置的栅栏元件2的下方。

    借助图4可明显地看到,设置在纵向梁7的角部侧和纵向侧的袋状件13分别配备了朝上的间隔元件18。此间隔元件18设置在袋状件13的彼此面对面的侧面上,因此插入袋状件13中的栅栏元件2的下棱边16可支撑在间隔元件18的上边缘上。由此阻止下棱边16贴靠在袋状件13的上边缘上。因为袋状件13没有越过托板底部5的水平而向上伸出,所以栅栏元件2在没有间隔元件的情况下可能过深地滑入袋状件13中,从而使它的管端15从下方敞开的袋状件13中伸出太远。因此适宜的是,下棱边16大约位于保持脚3的下层的中间高度范围内。此间隔元件18因此具有这样的长度,其为待被携带的保持脚3的高度的40%至60%。

    袋状件13是横截面为矩形的空心型材,它使插入的栅栏元件2在纵向方向上可实现受限制的移动。

    借助图3可看到,内部的横向梁9、9a在外侧如此远地突出于纵向梁7、7a,使得该横向梁与袋状件13对齐。由此确保,被固定在袋状件13中的栅栏或隔离元件2不会由此损坏,即装卸叉深深地插入横向梁中。因此,内部的横向梁9、9a的长度决定了传送托板1的宽度。外部的横向梁8、8a越过纵向梁7、7a的外部纵向侧一直延伸到袋状件13。与内部的横向梁9、9a或纵向梁7、7a不同的是,外部的横向梁8、8a不是设计成空心型材,因为装卸叉应该只能插入内部的横向梁9、9a或纵向梁7、7a中。为此,纵向梁7、7a或内部的横向梁9、9a设计成矩形管,它们一起相互加固。

    栅栏元件2当然还同时用来把保持装置11固定在竖立的位置上。借助图5至7最直接地解释了这一点。所示的保持装置11包含由角钢构成的水平延伸的横梁(Traverse)19。管件20以均匀的间隔设置在此横梁19的上侧上,用来插接地容纳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管端15。在此水平延伸的横梁19的下方设置有两个垂直延伸的支柱21,它们同样由角钢构成。此支柱21的平行于纵向梁7、7a定向的边棱在它下端部上设有孔口,螺栓可导入此孔口中,以便把支柱21(和因此保持装置11)可摆动运动地与支承框架6相连。为此,在支承框架11上存在一个夹具22,此夹具22可与支柱21相连。支柱21的下端部朝一侧是倒圆的,因此保持元件11只可朝内(即朝传送托板1的中间)折叠。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将保持装置11固定在其竖直位置上,即在横梁19端侧突出的止挡23贴靠在被固定在袋状件13中的栅栏或隔离元件2的立管14上。

    栅栏元件2交替地插套在保持装置11上,因此栅栏元件2的一个管端15分别与管件20相嵌接,另一个管端15则位于横梁19的上侧上。因此,与在两侧的插接式固定时相比,单个栅栏元件之间的长度公差更好补偿。为了防止设置在保持装置1外侧上的栅栏元件2的滑落,在横梁19的各一个端部上分别设置防护件24,其形式是朝上指向的片材。

    图8和9示出了保持装置11,它们分别添加了悬臂25。在图8中可看到,悬臂25处于它朝上翻的状态中。在图9中可看到,悬臂25处于它朝下翻的状态中。此悬臂25在一定程度上用来在横梁19区域中扩大用于管端15的支承面。此悬臂25在处于按图9的往下翻的状态中时,位于与横梁19的支承面相同的高度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横梁19的宽度。借助图8可看到,悬臂25在往上翻的状态中没有伸出于横梁19的纵向侧,因此可摆动的保持装置11也可与悬臂25一起被偏转到平放在托板底部5上。

    附图标记清单

    1传送托板                13袋状件

    2栅栏元件                14立管

    3保持脚                  15管端

    4保持脚                  16下棱边

    5托板底部                17下棱边

    6支承框架                18间隔元件

    7纵向梁                  19横梁

    7a纵向梁                 20管件

    8外部的横向梁            21支柱

    8a外部的横向梁           22夹具

    9内部的横向梁            23止挡

    9a内部的横向梁           24防护件

    10横向牵条               25悬臂

    11保持装置               A轴线

    12支撑腿

    关 键  词:
    传送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传送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17187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