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交叉路口交通分流桥梁 本发明属于城市中交叉路口立交型(式)桥梁的建造技术,特别是一种城市交叉路口交通分流用的一种结构简易、可活动拼接的桥梁,可用于城镇交通拥挤的交叉路口解决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分流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众所周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有世界的大多数,城市人口密度大,交通设施落后,而其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很落后,例如在中国,虽然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日新月异,但城市居民绝大多数还是使用专门在慢车道(或称自行车道)上通行的自行车作为交通代步工具,此外还有不少步行和坐人力三轮车的等等,目前城市道路交通的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发展的步伐,几乎在所有的交叉路口,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人车(特别是自行车和机动车)争道所造成道路堵塞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这极大地浪费了人们的上下班时间,降低了办事效率,甚至出现频繁的车祸等交通事故。为了解决市区内交叉路口的交通问题,市政部门通常是将一些交叉路口建成环岛形的,一些则建成立交桥式的,环岛形的路口与十字交叉路口相比,其人车分流疏通的能力有所改善加强,且建造费用较低,但人车分流疏通的能力毕竟十分有限,在上下班高峰期,堵车堵路的现象仍不免时有发生,立交桥式地桥梁通常是建成上行机动车、下行自行车或其他人力车的固定立体桥梁结构,其人车分流的能力比前者理想,缺点是交叉路口改造建成上述大型固定建筑的立交桥交通结构时,建造周期长,对日常交通影响很大,且建造费用十分高昂。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分流能力强的城镇市区交叉路口交通分流桥梁,该桥梁结构简易轻便,可进行活动拼接装配建造,建造周期短,费用低,具有能与现有大型立交桥相媲美的交通分流效果。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参见附图,它仍包括有作为桥墩基础的基座、支撑柱、立交式的环岛形桥身路面和作为引桥的斜坡路面构成,其特征在于桥梁的桥身是制成可活动拼接的桁架结构,其环岛形路面和斜坡路面是制成专门通行非机动车和步行用的慢车道路面(即通常用于自行车通行的单车道路面),其中通向每个路口的斜坡路面皆有两条,并分别作为左右行通道与街道上的左右行慢车道相衔接。
在具体设计制造过程中,本新型桥梁还可设计成具有如下几个技术特征:
一、其桥身也可制成轻便的可活动拼接的钢筋水泥预制件的桥身结构。
二、其桥身也可制成能够拼接的桁架与钢筋水泥预制件相混合的结构。(例如,桥身的上半层为钢筋水泥预制件,下半层为桁架。附图略)。
三、作为引桥的斜坡路面的坡度可采用易于让自行车爬坡的小于1∶10的坡度(如建成等于1∶7的坡度)。
四、其环岛形路面和斜坡路面可采用水泥预制板铺设而成,也可直接用(水泥)混凝土浇注而成。
五、其环岛形路面下的桥身是制成能让机动车顺畅通过的大跨度结构(例如制成拱形的结构)。
六、可分别在环岛形路面的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角四个方向的桥身上搭接有人行梯道(与环岛形路面相接)。
七、在桥梁上还可附设有安全护身栏杆,以增强通行时的安全性。
以下的附图是本发明的几种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发明桥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2是图1A-A方向的侧面结构示意图(桥身桁架拼装在基座上);
图3是第二种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桥身为水泥预制件);
图4是第三种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桥身桁架拼装在支撑柱上);
图5是第四种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中央支撑柱呈倾斜式拼装)。
其中:1是环岛形桥身路面,2斜坡路面(与通行自行车的慢车道相接),2-1右行慢车道,2-2左行慢车道,3快车道,4人行梯道,5水泥预制板,6桁架式桥身,7基座,8支撑柱(也可建成活动式的),8-1倾斜式中央支撑柱,9护身栏杆,10地面环岛,11钢筋水泥预制件的桥身。
本发明桥梁的桥身采用桁架式轻便结构的好处在于,桁架式构件的杆件本身的受力方向不是拉伸就是压缩,因而具有很高的强度(在起重机吊车上广泛采用)。因本新型桥梁又主要是用于让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车和行人通行,承重量要求不高(不必与一般用于通行大吨位机动车的立交桥的承重量要求相同),使得桥身重量轻,建造拼接简单容易(也可用钢筋水泥预制件),桥墩基座也要求不高,所以整桥建造就显得简单易行,造价低廉,又由于预制件皆可在工厂制造(包括将支撑柱8也可建成活动式安装的结构),建造安装周期还可大大缩短,避免了对交通长期严重影响,建造本新型桥梁对街道路面的宽度也要求不高,只要是具备慢车道和快车道街道的十字交叉路口都可使用该技术进行因地制宜的交通改造,且人车分流的效果可与现有的立交桥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