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型发音体 本发明涉及组装于移动电话及袖珍寻呼机等移动通信机器之中,在接收信号时发出信号提示音的电磁型发音体。
原来,公知的这种电磁型发音体是,比如,如图1及图2所示的在长方体的树脂制壳体2中内藏有振动发音部(图中未示出)的薄型蜂呜器1。此蜂呜器1以设置在印刷电路板4表面上的状态组装在移动电话的外壳3中。在壳体2的前面开有放音孔5,此放音孔5设定为与设置在外壳3上的外部放音孔6同轴。另外,为防止从蜂鸣器1的放音孔5发出的信号提示音囿于外壳3内,在放音孔5和上述外壳3的空间处配置防止漏音的填充物7。
但是,上述原来的蜂呜器1,是在壳体2的四角处形成外部连接端子8,由于外部连接端子8是直接钎焊于印刷电路板4的布线图上,所以蜂鸣器1所产生的振动传播到搭载于印刷电路板4上的其他电子元件,从而成为这些电子电路发生噪声的原因。
另外,由于原来的蜂呜器1设置于印刷电路板4的表面上,在组装移动电话的外壳3时,如果印刷电路板4的安装位置发生偏离,则壳体2地放音孔5和外壳3的外部放音孔6的同轴性出现偏差,会产生信号提示音囿于外壳3内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由于电磁型发音体的振动而在印刷电路板上搭载的其他电子元件及电子电路引起噪声的电磁型发音体。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组装电磁型发音体时可使放音孔和外壳一侧的外部放音孔可靠并且容易对准而防止信号提示音囿于外壳内的电磁型发音体。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电磁型发音体的特征在于其构成包括由上侧壳体和下侧壳体一体形成并且在内部具有发音体的薄型壳体、在此壳体中开设的放音孔及从壳体突出的连接端子。
另外,本发明其它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端子的前端部分形成与外部端子连接的圆柱形的插接部,且在此插接部上沿圆柱的轴向形成有狭缝。
此外,本发明其它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的特征在于在下侧壳体成形时插模制作上述连接端子的同时,使用来与构成上述发音部的线圈连接的连接端子的基端部在上述插模制作时从下侧壳体内露出。
此外,此外,本发明其它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上预先设置有粘合构件,壳体通过上述粘合构件固定于外壳上。
根据上述的构成,因为只要将从壳体突出的连接端子出入到外部端子之内就可以完成到电磁型发音体的导通,就不必将电磁型发音体装配在印刷电路板的表面上。结果就可以避免电磁型发音体所产生的振动传播到印刷电路板而不会发生由于电磁型发音体的振动在印刷电路板上搭载的其他电子元件及电子电路中引起噪声。
另外,因为在上述连接端子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圆柱形的插接部,且在此插接部上沿圆柱的轴向形成有狭缝,所以在嵌入到外部端子之中时,由于弹性作用插接部不容易脱出,可保证可靠地导通。
另外,因为在下侧壳体成形时插模制作上述连接端子的同时,连接端子的基端部从下侧壳体内露出,所以除了连接端子容易安装到壳体中之外,也容易使连接端子的基端部和构成发音部的线圈连接。
另外,根据本发明,因为电磁型发音体是直接安装于外壳上,所以容易使设置在外壳上的外部放音孔和设置在电磁型发音体上的放音孔的位置对准,不会使从电磁型发音体发出的输出音囿于外壳之内。
下面参考附图对上述这种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子以详细说明。
图1为将现有电磁型发音体组装于移动电话外壳内时的示意图。
图2为示出现有电磁型发音体的表面配置结构沿图1的B-B线的剖面图。
图3为示出本发明的电磁型发音体的一种实施方案的分解斜视图。
图4为示出上述实施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的组装状态的斜视图。
图5为示出上述实施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的内部结构沿图4的A-A线的剖面图。
图6为在上述实施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中用插模制作连接端子时的平面图。
图7为示出将上述实施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组装于外壳之内的组装工具的剖面图。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电磁型发音体的实施方案予以详细说明。图3至图7示出本实施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在这些附图中,图3为示出本实施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的分解斜视图,图4为示出上述电磁型发音体的组装状态的斜视图。另外,图5为示出上述电磁型发音体的内部结构沿图4的A-A线的剖面图,图6为在上述电磁型发音体中用插模制作连接端子时的平面图。此外,图7为示出将上述电磁型发音体组装于外壳之内的组装工具的剖面图。
在图3至图5中,本实施方案的电磁型发音体的平面形状为在一大致为正方形的薄型壳体12的内部收存的振动发音部13的移动电话用的小型蜂呜器11。壳体12的构成包括制成盒子形状的树脂制成的上侧壳体14和平板形状的树脂制成的下侧壳体15,在装载振动发音部13的下侧壳体15上方覆盖上侧壳体14,两者相接的部分用超声波焊接结合为一体。
上述上侧壳体14的周围由4个侧壁14a、14b、14c及14d围成,在前侧壁14a的大致中央部分处开设一个横长矩形状的放音孔17。此放音孔17用于使振动发音部13所发出的信号提示音向外部放出,由上侧壳体14及下侧壳体15组合而成。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下侧壳体15周围的周壁15a是用来嵌入上述上侧壳体14的侧壁14a、14b、14c及14d的大致为正方形的平板。另外,在上述周壁15a的内侧形成一个与周壁15a内接的圆形壁15b。圆形壁15b的内侧为用于容纳振动发音部13的凹部16,并且在凹部16的一部分上突出形成连接端子23的模制部16a。
外部连接用的一对连接端子23向上述放音孔17的相反侧突出,在下侧壳体15形成时通过插模制作进行组合。在此连接端子23的前端部形成一个从下侧壳体15的端面在水平方向上笔直延伸的圆柱形的插接部25。并且,在此插接部25上沿着圆柱形的轴向形成一个狭缝26,其结构使插接部25插入到内孔端子27之中时,由于弹性作用而不容易脱出。另一方面,连接端子23的基端部28从下侧壳体15的模制部16a的上面露出,上述线圈19的两个端部19a、19b分别钎焊在在此基端部28上。
振动发音部13包括在中央部具有一个圆柱形的轭铁18a的大致为圆形的平板18、嵌合到轭铁18a外周的线圈19、配置成包围线圈19的大致为C形的磁铁20、配置在磁铁20外周的环状支持壁21及设置在此环状支持壁21之上的振动板22,且依次组装在上述下侧壳体15的凹部16之内。另外,在上述振动板22的中央部安装有一个圆片22a。另外,在上述平板18上形成有一个与下侧壳体15的模制部16a对应的缺口部18b。
图6为示出在上述下侧壳体15上用插模制作连接端子23所使用的引线框30。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引线框30具有在一侧上成对配置的多个连接端子23。这些连接端子23置于下侧壳体15的模板中成形与下侧壳体15形成一体。在插模制作结束之后,将引线框30沿切断线31切断,将下侧壳体15一个一个切离。另外,连接端子23的圆柱形插接部25在插模制作前一工序中进行成形加工。
之后,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蜂鸣器11组装于移动电话的外壳35中时的步骤顺序予以说明。如图7所示,预先在壳体12的上面贴上双面胶带36,并且在壳体12的前侧壁14a上围着放音孔17填装填充物37。在外壳35上开设与上述放音孔17对应大小的外部放音孔39,并且设置朝向里面方向的固定蜂鸣器用的凸缘40。
在装入外壳35的场合,首先剥下双面胶带36的密封,将蜂鸣器11嵌入外部放音孔39和凸缘40之间,使双面胶带36的粘合面贴到外壳35的内壁表面41上。由此,因为在将蜂鸣器11粘合固定于外壳35的内壁表面41上的同时是由外部放音孔39和凸缘40之间夹持固定确定其位置之故,所以在壳体12上开设的放音孔17和外壳35的外部放音孔39永远不会发生同轴错位的问题。另外,由于装填的填充物37永远以同样的状态挤压壳体12的前面,所以不会发生放音孔17和外部放音孔39错位而使填充物37堵塞放音孔17,并从而使从蜂呜器11发出的信号提示音囿于外壳35内的情况。
在上述蜂鸣器11组装之后,将印刷电路板45装于外壳35之中。印刷电路板45的配置位置靠近蜂呜器11的底面,但两者并不接触,在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狭缝S。所以,即使蜂鸣器1发出信号提示音时产生振动,该振动也不会传播给印刷电路板45,因此,对搭载于印刷电路板45上的电子元件及电子电路(图中均未示出)不会有什恶劣影响。因此,在电子元件及电子电路之中不会产生由于蜂鸣器11的振动而发生的噪声。最后,将从壳体12的后面突出的连接端子23的插接部25插入到设置在印刷电路板45之上的插孔端子(或称母插头)27就可与外部导通。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案中,所说明的连接端子23的插接部25是塞入形(公插头)的场合,但将其制作成为插孔形(母插头),而将外部端子制作成为塞入形(公插头)当然也可以。另外,连接端子23的插接部25的形状当然也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