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荫罩水平节距改善显像管电子束和黑底配列的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彩色显像管制造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通过优化设计荫罩水平节距改善彩色显像管电子束和黑底配列的方法。二、背景技术
电视用荫罩式彩色显像管的电子束和黑底配列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
图1中,1表示红(R)、绿(G)、蓝(B)三色荧光粉条,2表示黑底条,3表示穿过荫罩孔打到荧光屏上的电子束光点。
G=3h/P (1)
式(1)中,P为荧光粉条节距;
h为红(R)、绿(G)及绿(G)、蓝(B)荧光粉条或电子束中心间的距离;
G为群聚因子。
G表征黑底或电子束配列的均匀程度:
G=1 配列均匀 h=P/3
G<1 配列群聚 h<P/3
G>1 配列群散 h>P/3
在其他条件固定时,G主要取决于荫罩曲率和黑底曝光台校正透镜。对彩色显像管来说,在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群聚因子G=1是理想状态,但实际生产中,全屏面处处G=1是做不到的,只能将G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种类不同尺寸的彩色显像管G的范围不同。要使G≈1并使全屏面ΔG(ΔG为G极差,即全屏面G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尽量小,传统的方法是精修荫罩曲率和曝光台校正透镜。这种方法的缺点是:1、由于荫罩曲率的改变,生产中所用的多副荫罩成型模具、焊接模具均要改变,花费资金数百万元,且时间至少在半年,费用大,周期长;2、由于荫罩曲率的改变,曝光台校正透镜也要随之改变,而校正透镜设计修正技术是彩色显像管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难度较大,且校正透镜加工需委托国外公司进行,同样存在费用大,周期长的问题,且存在技术上的风险。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无需改变荫罩曲率和曝光台校正透镜,通过优化设计荫罩水平节距,改善彩色显像管电子束和黑底配列,减小ΔG地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群聚因子G与荫罩水平节距PH之间的反比关系,根据G的目标值,确定PH分布,从而减小ΔG。详述如下:
在保持荫罩曲率、荫罩与玻屏内表面的间距(q值)、偏转中心、电子束间距、曝光台光学系统彩色显像管整管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屏上各点红、绿及绿、蓝荧光粉条或电子束中心间的距离h不变。由式(1)确定新管型的群聚因子G2:
h=G×P/3=G1×P1/3=G2×P2/3 (2)
G2/G1=P1/P2=PH1/PH2 (3)
式(2)、(3)中:
G1、G2分别为原有管型和新管型的群聚因子;
P1、P2分别为原有管型和新管型荧光粉条节距;
PH1、PH2分别为原有管型和新管型荫罩水平节距;
由式(3)可知,群聚因子G与荫罩水平节距PH成反比,要使屏上某点的群聚因子G增大,即G2>G1,需将该点对应的荫罩水平节距PH减小,即PH2<PH1;要使屏上某点的群聚因子G减小,即G2<G1,需将该点对应的荫罩水平节距PH增大,即PH2>PH1。由G2目标值,利用公式PH2=G1×PH1/G2确定PH2目标值,再由原有管型荫罩水平节距PH1的数学模型及整管各参数,确定新管型荫罩的水平节距PH2的分布。
本发明在荫罩曲率、曝光台校正透镜及其它零部件、装配尺寸、工艺条件均不改变的前提下,采用对原有管型的荫罩水平节距分布重新布置,来减小全屏面群聚因子极差ΔG,从而提高了彩色显像管整管的色纯性能,且周期短、见效快、费用少。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配列概念图,其中图1(a)是G=1配列均匀理想状态图;图1(b)是G<1配列群聚图;图1(c)是G>1配列群散图。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发明人给出了在54cm平面直角彩色显像管(型号:54SX538Y22)的生产中,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优化布置了平板荫罩(型号:FK54cmBS501T22)的水平节距PH,减小了全屏面电子束配列群聚因子极差ΔG。
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带“1”的数据为原有管型的数据,带“2”的数据为新管型的数据;
本发明对原来管型的电子束配列进行实测,测试点为屏中心、短轴端、长轴端、角部,测出荧光粉条节距P1及红(R)--绿(G)、绿(G)--蓝(B)电子束中心间的距离h1,用式(1)G=3h/P计算出各测试点电子束配列群聚因子G1,数据见表1,各测试点对应的平板荫罩水平节距PH1也列于表1中。
表1原有管型电子束配列相关数据 屏上位置 h1 (mm) P1 (mm) G1 PH1 (mm) 中心 0.256 0.775 0.991 0.725 短轴端 0.252 0.779 0.970 0.738 长轴端 0.298 0.912 0.980 0.842 角部 0.300 0.890 1.011 0.821
由表1中G1值可见,电子束配列均匀程度不太理想,ΔG1=1.011-0.970=0.041偏大。
为提高整管色纯性能,需改善电子束配列,减小ΔG。
本发明不改变原有管型荫罩曲率、曝光台校正透镜以及其它零部件、装配尺寸,对原有管型的荫罩水平节距分布重新布置,减小ΔG。
首先设定电子束配列群聚因子G2的目标值,再根据式(3)
G2/G1=PH1/PH2(G1、PH1为表1中的数据)求出新管型荫罩水平节距PH2的目标值,数据见表2:
表2新管型G2、PH2的目标值 屏上位置 G2 PH2 (mm) 中心 0.991 0.725 短轴端 0.985 0.727 长轴端 0.980 0.842 角部 0.982 0.845
由表2可算出ΔG2目标值为ΔG2=0.991-0.980=0.011。根据表2中PH2的目标值,由原有管型荫罩水平节距的数学模型及整管各参数,计算新管型荫罩的水平节距分布,由平板荫罩制造厂家制作新管型荫罩。经实际组装彩色显像管,实测电子束配列,群聚因子极差ΔG2=0.011,与目标值吻合,与原有管型相比,ΔG减小了0.041-0.011=0.030,改善了电子束配列,提高了整管的色纯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