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及其装置.pdf

  • 上传人:r5
  • 文档编号:1117715
  • 上传时间:2018-04-01
  • 格式:PDF
  • 页数:24
  • 大小:1.01M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66840.1

    申请日:

    2011.06.21

    公开号:

    CN102333229A

    公开日:

    2012.01.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4N 13/00申请公布日:2012012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4N 13/00申请日:20110621|||公开

    IPC分类号:

    H04N13/00

    主分类号:

    H04N13/00

    申请人:

    壹斯特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范硕; 许永秀

    地址:

    韩国京畿道城南市

    优先权:

    2010.06.21 KR 10-2010-005879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代理人:

    孙皓晨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及其装置,此种转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具有多个画素值的输入影像转换为具有多个亮度值的亮度影像;根据亮度影像,产生一具有深度资讯的深度映像;以及利用产生的深度映像在输入影像上执行一第一视差处理程序,以产生左眼影像、右眼影像与再生影像的至少其一。当执行视差处理程序时,此种转换方法是通过计算具有N个画素的深度资讯,其中N大于或等于2,且N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个数,即可利用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的画素值来取代延迟画素的画素值。并且,根据该具有N个画素的深度资讯以决定出该延迟画素。于此,延迟画素是定义为配置于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前的M个画素,且M为大于零的整数。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 将具有多个画素值的一输入影像转换为具有多个亮度值的一亮度影像 ; 根据该亮度影像, 产生具有深度资讯的一深度映像 ; 以及 利用产生的该深度映像, 在该输入影像上执行一第一视差处理程序, 以产生一左眼影 像、 一右眼影像与一再生影像其中的至少一个。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执行该第 一视差处理程序时, 更包括步骤 : 计算具有 N 个画素的该深度资讯, 其中 N 大于或等于 2, N 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个 数; 以及 利用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的画素值取代一延迟画素的画素值, 并根据该具有 N 个画素 的该深度资讯决定该延迟画素, 其中该延迟画素是为配置于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前的 M 个 画素, M 为大于 0 的整数。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右眼影 像是在一第一画素上执行正视差的时候, 方会在影像背景部分往右延迟, 该左眼影像是在 一第二画素上执行负视差的时候, 方会在影像物件部分往左延迟。
    4: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该输入 影像上执行该第一视差处理程序之后, 更包括有步骤 : 执行一第二视差处理程序, 以产生该左眼影像或该右眼影像,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视差 处理程序计算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 其中 N 大于或等于 2, N 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 个数, 利用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的画素值取代该延迟画素的画素值, 并根据该具有 N 个画 素的深度资讯决定该延迟画素, 该第二视差处理程序中的该延迟画素的画素值是大于该第 一视差处理程序中的该延迟画素的画素值。
    5: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参考同一 深度资讯, 在该左眼影像上执行该第一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该延迟画素, 是不同于在该 右眼影像上执行该第二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该延迟画素。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深度资 讯包含 0 或 1, 且该输入影像是根据四个不同的该深度资讯而执行该第一视差处理程序或 第二视差处理程序。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转换该输 入影像的步骤包括有 : 将该输入影像中的该多个画素值转换为该多个亮度值 ; 以及产生该 深度映像的步骤包括有 : 利用一常数间隔在该亮度影像中进行取样, 以获取一取样影像 ; 计算该取样影像的一总平均亮度 μTOTAL ; 将该取样影像分割为一上区域与一下区域, 并计算该上区域的一平均亮度 μPART ; 以及 根据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与该上区域的该平均亮度 μPART, 产生该输入影像的该深度资 讯, 其中, 当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大于该上区域的该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大于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0,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该总平均亮 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1 ; 2 当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小于该上区域的该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0,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大于该总平均亮 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1。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产生该深 度映像的步骤更包括 : 为了避免一特定画素与下一画素之间的亮度值差异超过一预定范 围, 将该特定画素后的 D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皆设为 0 或 1, 且 D 为正整数。
    9: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产生该输 入影像的深度资讯的步骤更包括 : 将该深度映像中为 0 或 1 的深度资讯切分为 0、 1、 2、 及3; 使用一遮罩柔化该多个为 0、 1、 2、 3 的该深度资讯 ; 以及 将画素中具有 0 至 1.5 之间的该深度资讯重设为 0, 并且将画素中具有 1.5 至 3 之间的 该深度资讯重设为 1。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仅有当该 深度资讯中所包含的 1 是依据一特定方式排列时, 该输入影像的标题的深度资讯才会被重 设至 1。
    11: 一种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 利用一输入影像中多个画素的亮度值, 产生具有 0 或 1 的深度资讯的一深度映像 ; 以及 利用产生的该深度映像, 在该输入影像上执行一视差处理程序, 以产生一左眼影像或 一右眼影像, 其中当在一第一画素上执行该右眼影像的正视差时, 该第一画素是往右延迟, 当在一第二画素上执行该左眼影像的负视差时, 该第二画素是往左延迟。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视差 处理程序更包括步骤 : 计算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 其中 N 大于或等于 2, N 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个数 ; 以及 利用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的画素值取代一延迟画素的画素值, 并根据该具有 N 个画素 的深度资讯决定该延迟画素, 其中该延迟画素是为配置于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前的 M 个画 素, M 为大于 0 的整数。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参考同 一深度资讯, 在该左眼影像上执行一第一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该延迟画素, 是不同于在 该右眼影像上执行一第二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该延迟画素, 且该输入影像是根据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而执行该视差处理程序。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产生该 深度映像的步骤更包括 : 将该输入影像中的该多个画素值转换为具有多个亮度值的一亮度影像 ; 利用一常数间隔在该亮度影像中进行取样, 以获取一取样影像 ; 计算该取样影像的一总平均亮度 μTOTAL ; 将该取样影像分割为一上区域与一下区域, 并计算该上区域的一平均亮度 μPART ; 以及 根据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与该上区域的该平均亮度 μPART, 产生该输入影像的该深度资 讯, 其中, 3 当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大于该上区域的该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大于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0,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该总平均亮 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1 ; 当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小于该上区域的该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0,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大于该总平均亮 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1。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中产生该深度映像 的步骤更包括 : 为了避免一特定画素与下一画素之间的亮度值差异超过一预定范围, 将该特定画素后 的 D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皆设为 0 或 1, 且 D 为正整数 ; 将该深度映像中为 0 或 1 的该深度资讯切分为 0、 1、 2及3; 使用一遮罩柔化该多个为 0、 1、 2、 3 的该深度资讯 ; 以及 将画素中具有 0 至 1.5 之间的该深度资讯重设为 0, 并且将画素中具有 1.5 至 3 之间的 该深度资讯重设为 1。
    16: 根据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仅有当 该深度资讯中所包含的 1 是依据一特定方式排列时, 该输入影像的标题的深度资讯才会被 重设至 1。
    17: 一种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一亮度转换区域, 用以将具有多个画素值的一输入影像转换为具有多个亮度值的一亮 度影像 ; 一深度映像区域, 是根据该亮度影像, 产生具有深度资讯的一深度映像 ; 以及 一再生影像区域, 是利用产生的该深度映像, 在该输入影像上执行一第一视差处理程 序, 以产生一左眼影像、 一右眼影像与一再生影像其中的至少一个。
    18: 根据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在该 右眼影像上执行视差处理程序时, 该再生影像区域是通过在一第一画素上执行正视差, 以 将该第一画素往右延迟, 当在该左眼影像上执行视差处理程序时, 该再生影像区域是通过 在一第二画素上执行负视差, 以将该第二画素往左延迟。
    19: 根据权利要求 18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再生 影像区域计算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 其中 N 大于或等于 2, 且 N 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 素个数、 利用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的画素值取代一延迟画素的画素值, 并根据该具有 N 个画素 的深度资讯决定该延迟画素, 其中该延迟画素是为配置于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前的 M 个画 素, M 为大于 0 的整数。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参考同 一该深度资讯, 在该左眼影像上执行该第一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该延迟画素, 是不同于 在该右眼影像上执行一第二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该延迟画素, 且该输入影像是根据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而执行该第一视差处理程序或第二视差处理程序。
    21: 根据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亮度 转换区域是将该输入影像中的该多个画素值 4 转换为该多个亮度值, 该深度映像区域包括 : 一取样区, 是利用一常数间隔在该亮度影像中进行取样, 以获取一取样影像 ; 一亮度计算区, 用以计算该取样影像的一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分割该取样影像为一上区 域与一下区域, 并计算该上区域的一平均亮度 μPART ; 以及 一深度映像产生区, 是根据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与该上区域的该平均亮度 μPART, 产生 该输入影像的深度资讯, 其中, 当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大于该上区域的该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大于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0,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该总平均亮 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1 ; 当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小于该上区域的该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该总平均亮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0,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大于该总平均亮 度 μTOTAL, 该深度资讯是定为 1。
    22: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为了避 免一特定画素与下一画素之间的亮度值差异超过一预定范围, 该深度映像产生区是将该特 定画素后的 D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皆设为 0 或 1, 且 D 为正整数。
    23: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深度 映像产生区是将该深度映像中为 0 或 1 的该深度资讯切分为 0、 1、 2及3; 使用一遮罩柔化 该多个为 0、 1、 2、 3 的该深度资讯 ; 以及将画素中具有 0 至 1.5 之间的该深度资讯重设为 0, 并且将画素中具有 1.5 至 3 之间的深度资讯重设为 1。
    24: 根据权利要求 21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仅有当 该深度资讯中所包含的 1 是依据一特定方式排列时, 该输入影像的标题的深度资讯才会被 重设至 1。
    25: 根据权利要求 17 所述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右眼 影像是在一第一画素上执行正视差的时候, 方会在影像背景部分往右延迟, 该左眼影像是 在一第二画素上执行负视差的时候, 方会在影像物件部分往左延迟。

    说明书


    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影像转换的技术, 特别是一种可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 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 利用三维 (three-dimensional, 3D) 影像制作而成的立体电影, 例如 : 阿 凡达, 正广泛且蓬勃地发展着。 因此, 各式各样研究三维影像与三维电影的技术也因此受到 注目。 除此之外, 全球性的大厂商也日渐着手于制造及贩售适于播放三维影像的显示装置, 例如 : 3D 电视、 3D 显示器等, 并且同时发展各项用以提升三维影像音讯品质的技术。
         然而, 众所皆知的是, 由于三维影像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成本, 因此现今 的市场上, 仅有极少数的三维影像技术被研究着。 鉴于以上的问题, 熟习此项技术领域者若 能提供一种可直接利用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技术, 则可有效地节省掉三维影像现有 的制作时间与制作成本。
         因此, 对熟习此项技术领域的工程开发人员而言, 要能有效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 维影像, 并且同时大幅提高三维影像的影像品质为当前亟需解决的挑战之一。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于通过一视差处理规则, 以 将一二维影像转换为一三维影像。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在于通过一次以上的视差处理程序, 以将二维输入影像转换 为三维输出影像。
         为达上述的目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其包括以 下步骤 : 将一具有多个画素值的输入影像转换为具有多个亮度值的亮度影像 ; 根据亮度影 像, 产生一具有深度资讯的深度映像 ; 以及利用产生的深度映像在输入影像上执行一第一 视差处理程序, 以产生左眼影像、 右眼影像与再生影像的至少其中之一。
         为达上述的目的, 本发明另提出一种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 包括 : 一 亮度转换区域, 用以将一具有多个画素值的输入影像转换为具有多个亮度值的亮度影像 ; 一深度映像区域, 是根据亮度影像, 产生一具有深度资讯的深度映像 ; 以及一再生影像区 域, 是利用产生的该深度映像在输入影像上执行一第一视差处理程序, 以产生左眼影像、 右 眼影像与再生影像的至少其中之一。
         底下通过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 当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目的、 技 术内容、 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 1 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 图 2 为根据图 1 所示的步骤流程图, 其中用以取得取样影像时的示意图 ;图 3 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其中用以分割一物件时的示意图 ;
         图 4 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
         图 5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用以分离影像边界的示意图 ;
         图 6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用以柔化物件与移除干扰的遮罩的示意图 ;
         图 7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柔化物件与移除干扰后的实验数据结果示意图 ;
         图 8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 200- 亮度影像 ; 202- 取样影像 ; 300- 上区域 ; 500- 画素 ; 502- 画 素; 504- 画素 ; 506- 画素 ; 600- 遮罩 ; 800- 转换装置 ; 810- 控制器 ; 812- 储存区域 ; 814- 亮 度转换区域 ; 816- 深度映像区域 ; 818- 再生影像区域 ; 820- 取样区 ; 822- 亮度计算区 ; 824- 深度映像产生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上有关于本发明的内容说明, 与以下的实施方式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 神与原理, 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有关本发明的特征、 实作与功 效, 兹配合图式作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所揭示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及其装置, 主要是利用一种视差 处理规则 (parallax-processing rule)。更进一步来说, 本发明所揭示的转换方法及其转 换装置更可通过在一二维的输入影像上进行多次视差处理程序, 以将该二维输入影像转换 为三维影像。
         一方面而言, 本发明揭示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将 一具有多个画素值的输入影像转换为具有多个亮度值的亮度影像 ; 根据亮度影像, 产生一 具有深度资讯的深度映像 (depth map) ; 以及利用产生的该深度映像在输入影像上执行一 第一视差处理程序, 以产生至少一左眼影像、 一右眼影像与一再生影像。
         在本实施例中, 当执行第一视差处理程序时, 本发明通过计算具有 N 个画素的深 度资讯 (depth information), 其中 N 大于或等于 2, 且 N 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个数, 当 下正在处理的画素的画素值即可用来取代一延迟画素 (delay pixel) 的画素值。并且, 本 发明是根据该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来决定出该延迟画素。于此, 本发明定义延迟画素 为: 配置于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前的 M 个画素, 其中 M 为大于零的整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右眼影像唯有在第一画素上执行正视差的时候, 方会在影 像背景部分往右延迟 ; 相对地, 左眼影像唯有在第二画素上执行负视差的时候, 方会在影像 物件部分往左延迟。
         除此之外, 本发明在利用深度映像于输入影像上执行第一视差处理程序之后, 更 包括 : 利用一第二视差处理程序, 以产生左眼影像或右眼影像。
         在本实施例中, 当执行第二视差处理程序时, 本发明通过计算具有 N 个画素的深 度资讯 (depth information), 其中 N 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个数, 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 的画素值即可用来取代一延迟画素 (delay pixel) 的画素值。并且, 第二视差处理程序中 的延迟画素是与该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一起被决定。并且, 第二视差处理程序中的延 迟画素的画素值是大于第一视差处理程序中的延迟画素的画素值。
         参考同一深度资讯, 在左眼影像上执行第一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延迟画素, 是
         不同于在右眼影像上执行第二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延迟画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深度资讯可以是 0 或者 1, 且输入影像会根据包含有四个不 同画素的深度资讯而执行上述的视差处理程序。
         其中, 转换输入影像的步骤包括有 : 将输入影像中的画素值转换为亮度值。
         产生深度映像的步骤包括有 : 利用一常数间隔 (constant interva l) 在亮度影像 中进行取样, 以获取一取样影像 ; 计算取样影像的总平均亮度 μTOTAL ; 将取样影像分割为一 上区域与一下区域, 并计算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 以及根据总平均亮度 μTOTAL 与上区域 的平均亮度 μPART, 产生输入影像的深度映像。
         根据本实施例, 当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大于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 亮度 SY(i, j) 大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0 ;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总 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1。
         当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小于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 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0 ;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大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1。
         其中, 为了避免一特定画素与下一画素之间的亮度值差异超过一预定范围, 产生 深度映像的步骤更包括有 : 将该特定画素后的 D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皆设为 0 或 1, 且 D 为正 整数。 产生深度资讯的步骤包括 : 将深度映像中为 0 或者 1 的深度资讯切分为 0、 1、 2及 3; 使用一遮罩柔化该多个为 0、 1、 2、 3 的深度资讯 ; 以及将画素中具有 0 至 1.5 间的深度映 资讯重设为 0, 并将画素中具有 1.5 至 3 间的深度资讯重设为 1。
         仅有当深度资讯中所包含的 1 是依据上述方式排列时, 输入影像的标题的深度资 讯才会被重设至 1。
         另一方面而言, 本发明揭示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利用二维输入影像中各画素的亮度值, 产生一具有 0 或 1 的深度资讯的深度映像 ; 以及利用 产生的该深度映像在输入影像上执行视差处理程序, 以产生一左眼影像或一右眼影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右眼影像唯有在第一画素上执行正视差的时候, 方会在影 像背景部分往右延迟 ; 相对地, 左眼影像唯有在第二画素上执行负视差的时候, 方会在影像 物件部分往左延迟。
         在本实施例中, 当执行视差处理程序时, 本发明通过计算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 讯 (depth information), 其中 N 大于或等于 2, 且 N 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个数, 当下正 在处理的画素的画素值即可用来取代一延迟画素 (delay pixel) 的画素值。并且, 本发明 是根据该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来决定出该延迟画素。 于此, 本发明定义延迟画素为 : 配 置于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前的 M 个画素, 其中 M 是为大于零的整数。
         参考同一深度资讯, 在左眼影像上执行第一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延迟画素, 是 不同于在右眼影像上执行第二视差处理而取得的延迟画素。并且, 输入影像是根据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而执行上述的视差处理程序。
         其中, 产生深度映像的步骤包括有 : 将输入影像中的画素值转换为亮度值 ; 利 用一常数间隔在亮度影像中进行取样, 以获取一取样影像 ; 计算取样影像的总平均亮度 μTOTAL ; 将取样影像分割为一上区域与一下区域, 并计算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 以及根据
         总平均亮度 μTOTAL 与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产生输入影像的深度资讯。
         根据本实施例, 当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大于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 亮度 SY(i, j) 大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0 ;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总 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1。
         当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小于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 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0 ;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大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1。
         其中, 为了避免一特定画素与下一画素之间的亮度值差异超过一预定范围, 产生 深度映像的步骤更包括有 : 将该特定画素后的 D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皆设为 0 或 1, 其中 D 为 正整数 ; 将为 0 或 1 的深度资讯切分为 0、 1、 2及3; 使用一遮罩柔化该多个为 0、 1、 2、 3 的深 度资讯 ; 以及将画素中具有 0 至 1.5 间的深度资讯重设为 0, 并将画素中具有 1.5 至 3 间的 深度资讯重设为 1。
         仅有当深度资讯中所包含的 1 是依据上述方式排列时, 输入影像的标题的深度资 讯才会被重设至 1。
         又一方面而言, 本发明揭示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包括 : 一亮度转 换区域, 用以将一具有多个画素值的输入影像转换为具有多个亮度值的亮度影像 ; 一深度 映像 (depth map) 区域, 是根据亮度影像, 产生一具有深度资讯的深度映像 ; 以及一再生影 像区域, 是利用产生的该深度映像在输入影像上执行一第一视差处理程序, 以产生至少一 左眼影像、 一右眼影像与一再生影像。
         在本实施例中, 当在右眼影像上执行视差处理程序时, 再生影像区域通过在第一 画素上执行正视差, 以将第一画素往右延迟。 当在左眼影像上执行视差处理程序时, 再生影 像区域通过在第二画素上执行负视差, 以将第二画素往左延迟。
         并且, 通过计算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 (depthi nformation), 其中 N 大于或等 于 2, 且 N 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个数, 再生影像区域可利用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的画素 值来替换延迟画素 (delay pixel) 的画素值。本发明更根据该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来 决定出该延迟画素。 于此, 本发明定义延迟画素为 : 配置于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前的 M 个画 素, 其中 M 为大于零的整数。
         参考同一深度资讯, 在左眼影像上执行第一视差处理程序而取得的延迟画素, 是 不同于在右眼影像上执行第二视差处理而取得的延迟画素。并且, 输入影像是根据具有 N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而执行上述的视差处理程序。
         亮度转换区域是将输入影像中的多个画素值转换为亮度值。
         深度映像区域包括 : 一取样区, 是利用一常数间隔在亮度影像中进行取样, 以获取 一取样影像 ; 一亮度计算区, 用以计算取样影像的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分割取样影像为一上 区域与一下区域, 并计算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 以及一深度映像产生区, 是根据总平均 亮度 μTOTAL 与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产生输入影像的深度资讯。
         根据本实施例, 当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大于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 亮度 SY(i, j) 大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0 ;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总 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1。
         当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小于上区域的平均亮度 μPART 时,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小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0 ; 为避免画素亮度 SY(i, j) 大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深度资讯是定为 1。
         其中, 为了避免一特定画素与下一画素之间的亮度值差异超过一预定范围, 深度 映像产生区是将该特定画素后的 D 个画素的深度资讯皆设为 0 或 1, 且 D 为正整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深度映像产生区将为 0 或 1 的深度资讯切分为 0、 1、 2 及 3, 并且使用一遮罩柔化该多个为 0、 1、 2、 3 的深度资讯。之后, 再将画素中具有 0 至 1.5 间的 深度资讯重设为 0, 将画素中具有 1.5 至 3 间的深度资讯重设为 1。
         仅有当深度资讯中所包含的 1 是依据上述方式排列时, 深度映像产生区才会将对 应输入影像的标题的深度资讯重设至 1。
         本 发 明 揭 示 的 将 二 维 影 像 转 换 为 三 维 影 像 的 方 法, 主要是将二维 (two-dimensional, 2D) 影像, 例如 : RGB 影像, 转换为三维 (three-dimensional, 3D) 影像, 并且根据二维影像产生一再生影像。
         请参阅图 1 与图 2, 其中图 1 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 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 2 是根据图 1 所示的步骤流程图, 其中用以取得取样影像时的示意 图。 如图 1 所示, 在步骤 S100 中, 本发明首先将一二维输入影像中各画素 (pixel) 的 画素值 (pixel value) 转换为亮度值 (brightness value)。
         一般而言, 各种坐标系统, 例如 : CMY 坐标系统、 RGB 坐标系统、 HIS 坐标系统、 YUV 坐 标系统等, 皆可被使用作为颜色坐标系统。以下为便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是以 RGB 坐 标系统或 YUV 坐标系统作为本发明的颜色坐标系统, 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发明范畴。 熟习此项技术领域者当可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特征, 自行应用于其他的颜色坐标系统 上, 皆隶属于本发明的发明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将输入影像中各画素的画素值转换为亮度值的步骤, 是根 据下面的公式 (1) 来转换,
         公式 (1) :
         其中, SY(i, j) 为转换后的亮度值, SR(i, j)、 SG(i, j) 与 SB(i, j) 是分别为输入 影像中各自代表 R、 G、 B 元素的亮度值 ; δ(i, j) 则为每单位取样的一脉冲讯号 (impulse signal)。
         如公式 (1) 所示, 则输入影像中各画素的画素值皆会被转换为亮度值。因此, 如图 2 所示, 输入影像是被转换为一具有多个亮度值的亮度影像 200。
         在步骤 S102 中, 如图 2 所示, 为了降低硬件庞大的复杂运算量, 本发明是通过在亮 度影像 200 中进行取样画素的步骤, 以获得一取样影像 202。因此, 取样影像 202 中同样地 会包括一些具有亮度值的画素。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是利用一常数间隔在亮度影像 200 中进行取样, 以 使得取样影像 202 可同样保有取样前的原亮度影像 200 的特性。由此, 取样影像 202 的亮
         度分布特性即可与亮度影像 200 的亮度分布特性维持一致。换句话说, 取样影像 202 的统 计亮度标准差亦会与亮度影像 200 的统计亮度标准差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此取样步骤中所取样的画素个数与常数 间隔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使用者可自行决定的。
         接着, 在步骤 S104 中, 本发明是根据取样影像 202 产生输入影像的一深度映像。
         在步骤 S106 中, 本发明是通过在步骤 S104 中产生的深度映像, 在输入影像上执行 一视差处理程序, 以获得一再生影像。其中, 关于步骤 S104 与步骤 S106 的说明, 兹配合图 式详细说明如下。
         首先, 本发明针对步骤 S104 进行说明。
         图 3 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其中用以分割一物件时的示意图。其中, 为了避免物 件的垂直维度 (vertical dimension) 过高, 本发明可假设物件是置于一相对远的距离外。 为了避免物件的垂直维度过低, 本发明亦可假设物件是置于一相对近的距离内。
         如图 3 所示, 本发明是将图 2 中的取样影像 202 分割为一上区域 300 与一下区域。 接着, 本发明开始计算取样影像 202 的总平均亮度 μTOTAL 以及上区域 300 的平均亮度 μPART。
         另一方面, 当输入影像 200 中画素的亮度值 SY 落在总平均亮度 μTOTAL 与平均亮度 μPART 的边界上时, 深度映像的深度资讯可能会因此而产生急遽的变化, 进而引起影像的亮 度闪烁 (flickering) ; 为了避免此一问题的发生, 本发明是根据下面的公式 (2) 与公式 (3) 以重设亮度值, 即针对亮度层级进行量子化 (quantization) 的动作。在本实施例中, 亮度 值是设定为具有 256 种层级 (level)。
         公式 (2) : 当 SY ≥ 224, 令 SY = 224 ; 当 192 ≤ SY < 224, 令 SY = 192 ; 当 160 ≤ SY < 192 令 SY = 160 ; 当 128 ≤ SY < 160, 令 SY = 128 ; 当 96 ≤ SY < 128, 令 SY = 96 ; 当 64 ≤ SY < 96, 令 SY = 64 ; 当 32 ≤ SY < 64, 令 SY = 32 ; 以及当 SY < 32, 令 SY = 16。
         公式 (3) : 当 μTOTAL ≥ 224, 令 μTOTAL = 224 ; 当 192 ≤ μTOTAL < 224, 令 μTOTAL = 192 ; 当 160 ≤ μTOTAL < 192, 令 μTOTAL = 160 ; 当 128 ≤ μTOTAL < 160 令, μTOTAL = 128 ; 当 96 ≤ μTOTAL < 128, 令 μTOTAL = 96 ; 当 64 ≤ μTOTAL < 96, 令 μTOTAL = 64 ; 当 32 ≤ μTOTAL < 64, 令 μTOTAL = 32 ; 以及当 μTOTAL < 32, 令 μTOTAL = 16。
         而后, 本发明续根据量子化后的总平均亮度 μTOTAL 与上区域 300 的平均亮度 μPART 产生具有深度资讯的深度映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是将对应物件部分 (object) 的画素的深度资讯设 为0; 而将对应背景部分 (background) 的画素的深度资讯设为 1。
         详 细 而 言, 当 总 平 均 亮 度 μTOTAL 大 于 上 区 域 300 的 平 均 亮 度 μPART 时 ( 即 μTOTAL ≥ μPART), 本发明是将画素的深度资讯设为 0, 以避免画素的亮度值 SY(i, j) 大于总 平均亮度 μTOTAL( 即 SY(i, j) ≥ μTOTAL)。本发明并将画素的深度资讯设为 1, 以避免画素的 亮度值 SY(i, j) 小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即 SY(i, j) < μTOTAL)。
         至 于, 当 总 平 均 亮 度 μTOTAL 小 于 上 区 域 300 的 平 均 亮 度 μPART 时 ( 即 μTOTAL < μPART), 本发明是将画素的深度资讯设为 0, 以避免画素的亮度值 SY(i, j) 小于总平均亮 度 μTOTAL( 即 SY(i, j) < μTOTAL)。本发明并将画素的深度资讯设为 1, 以避免画素的亮度值 SY(i, j) 大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即 SY(i, j) ≥ μTOTAL)。
         因此, 本发明是根据上述的方法逐次应用在输入影像中的每个画素上, 以藉此获得一深度映像 (depth map)。 由此可见, 在本实施例中的深度映像是由 0 或 1 的深度资讯所 组成。至于,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当中, 深度映像当然也可由 0、 1、 2 或 3 的深度资讯来组 成, 本发明将容后详述。
         以下, 本发明接着针对步骤 S106 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 本发明是根据先前产生的深度映像, 在输入影像上进行视差处理 的程序, 以获得一左眼影像与一右眼影像。
         当在右眼影像上执行视差处理时, 本发明通过在画素上执行正视差, 以将对应的 该画素往右延迟。
         当在左眼影像上执行视差处理时, 本发明通过在画素上执行负视差, 以将对应的 该画素往左延迟。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当执行视差处理程序时, 本发明通过计算具有 N 个画素 的深度资讯, 其中 N 大于或等于 2, 且 N 包含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个数, 本发明即可利用当下 正在处理的画素的画素值来取代延迟画素的画素值。并且, 本发明是根据该具有 N 个画素 的深度资讯来决定出该延迟画素。 于此, 本发明定义延迟画素为 : 配置于当下正在处理的画 素前的 M 个画素, 其中 M 为大于零的整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为了避免 N 个画素的最终深度资讯被设置为 1, 本发明 是通过在画素上执行正视差处理, 以将画素往右延迟。
         同样地, 为了避免 N 个画素的最终深度资讯被设置为 0, 本发明是通过在画素上执 行负视差处理, 以将画素往左延迟。
         接着, 本发明是以以下的范例来解释上述的视差处理程序。 其中, N 可以设置为四, 即以四个画素为以下的解释范例的用。
         表一 : 适于左眼影像的视差处理规则
         深度映像 1110 1100 0010 预设值 延迟画素 延迟 2 延迟 3 延迟 4 延迟 1
         表二 : 适于右眼影像的视差处理规则深度映像 0001 0011 1111 预设值 延迟画素 延迟 2 延迟 3 延迟 4 延迟 1表三 : 视差处理结果请同时参阅表一与表三, 若输入影像的深度映像为 1111 时, 预设的延迟 1 将会被 左眼影像的视差处理规则中的 D4 所取代。在此, 延迟 1 指的是对应当下正在处理的画素, 在此也就是 D4。换言的, 若输入影像的深度资讯为 1111 时, D4 的画素值将会被保留。
         接着考虑画素 D5, 包含 D5 连续四个画素的深度资讯是为 1110。因此, 深度资讯中 的延迟 2 将会被左眼影像的视差处理规则中的 D5 所取代。在此, 延迟 2 指的是在 D5 左边 的一画素, 因此 D4 的画素值亦会被 D5 的画素值所取代。
         接着考虑画素 D6, 包含 D5 连续四个画素的深度资讯是为 1100。因此, 深度资讯中 的延迟 3 将会被左眼影像的视差处理规则中的 D6 所取代。在此, 延迟 3 指的是在 D5 左边 二个的画素, 因此 D4 的画素值亦会被 D6 的画素值所取代。
         综上所示, 左眼影像即是根据上述的方法而逐渐产生的。 因此, 同样地根据相同的 原则, 右眼影像即可根据上述表二所示的右眼视差处理规则而产生的, 故在此不再重新赘 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再生影像即可根据上述产生的左眼影像与右眼影像而得。 换言之, 再生影像中各画素的画素值是包含表三中左眼影像与右眼影像的画素值。 因此, 通 过输出再生影像, 本发明即达成转换二维影像为三维影像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本发明亦可选择在不额外输出再生影像的情况下, 直 接通过左眼影像与右眼影像而产生一三维影像。
         简而言之, 本发明所揭示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首先先产生一包含 0 或 1 的深度资讯的深度映像, 然后根据该深度映像、 左眼视差处理规则与右眼视差处理规 则, 分别在输入影像上执行视差处理程序, 以获得一左眼影像与一右眼影像。其中, 在执行 视差处理的过程中, 各画素的延迟值将会根据深度资讯的排列组合方式而决定的。
         在上述的示范例当中, 本发明是以画素个数为 4( 即 N = 4) 为解释之用, N 当然也13
         102333229 A CN 102333243说明书9/11 页可为其他数值,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发明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 本发明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亦可透过一 次以上的视差处理程序来实现的。
         举例来说, 在此又一实施例中, 本发明可先依据前述的视差处理规则进行一次视 差处理 ( 以下简称为第一视差处理程序 ), 然后再进行再一次的视差处理 ( 以下简称为第二 视差处理程序 )。
         就应用层面上而言, 第二视差处理程序是类似于第一视差处理程序, 但二者仍有 不同。其不同的处在于, 第二视差处理程序中画素的延迟值会比第一视差处理程序中画素 的延迟值来得高。
         举例来说, 在第一视差处理程序中的深度资讯为 1110, 在第二视差处理程序中, 其 画素的延迟值可能增加到 2 或者 3。
         因此, 根据本发明所揭示的转换方法, 相较于只执行一次视差处理的例子, 当执行 视差处理程序的次数越多时, 三维影像的立体效果与影像品质也将随之提高。
         换句话说, 熟习此项技术领域者, 当可根据本发明所教示的内容, 自行决定增加视 差处理程序的次数 ( 例如 : 三次、 四次或以上 ), 以大幅提高三维影像的影像品质。唯需提 醒的是, 随着进行视差处理程序的次数增加, 画素的延迟值也必须随的增加。
         其次, 本发明提出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更可包括处理影像标题的 步骤。 一般而言, 由于影像中的标题部分皆是由少数几个画素所构成, 因此当本发明在执行 上述的视差处理程序时, 标题可能会因此而毁损。为了解决此一问题, 本发明更可包括步 骤: 当深度资讯中所包含的 1 是依据上述既定顺序排列时, 输入影像的标题的深度资讯才 会被重设至 1, 否则即设置影像标题的深度资讯为 0。
         续请参阅图 4 至图 7 所示, 其中图 4 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将二维影像转换为 三维影像的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 5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用以分离影像边界的示意图。 图 6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 用以柔化物件与移除干扰的遮罩的示意图。 图 7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 例在柔化物件与移除干扰后的实验数据结果示意图。
         如图 4 所示, 在步骤 S400 中, 本发明首先将二维输入影像中各画素的画素值转换 为亮度值, 以获取一亮度影像。
         在步骤 S402 中, 本发明通过在亮度影像中进行取样画素的步骤, 以获得一取样影 像。
         在步骤 S404 中, 本发明侦测取样影像的位移, 并且将输入影像分割为多个区域。
         在步骤 S406 中, 本发明根据一边界条件产生一第一深度映像。
         在步骤 S408 中, 本发明通过在第一深度映像上进行柔化物件与移除干扰, 以产生 一第二深度映像。于此, 第二深度映像即对应于本发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深度映像。
         在步骤 S410 中, 最后, 本发明利用产生的第二深度映像, 在输入影像上执行视差 处理程序, 以获得最终输出的三维影像。
         以上所述的各个步骤, 除了步骤 S406 与步骤 S408 以外, 其余步骤皆同本发明第一 实施例所言, 故在此不再重述。以下本发明仅针对步骤 S406 与步骤 S408 详细说明的。
         首先, 本发明针对步骤 S406 进行说明。
         本发明所揭示的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 主要是根据第一实施例所述的亮度值, 来分割输入影像的区域 ( 上区域 300 与下区域 )。然而, 由于当输入影像中的边 界若不明显时, 物件将无法被精确的分割。因此, 本发明所揭示的方法, 更可包括有用以厘 清物件边界的步骤。
         如图 5 所示, 为了避免画素 500 与画素 502 之间的亮度值差异超过一预定范围, 本 发明是将画素 500 之后的 K 个画素, 包括各画素 504 与各画素 506, 其深度资讯皆设置为 0 或 1, 其中 K 为正整数。
         举例来说, 各画素 504 的深度资讯可设置为 1, 以避免 Y2 大于 (Y0+16) ; 各画素 504 的深度资讯可设置为 0, 以避免 (Y2+16) 小于 Y0。
         换句话说, 当影像中具有亮度值突然变化的区域, 该区域即为影像的一边界。因 此, 本发明是通过在亮度值突有变化的区域上执行上述的步骤, 以由此厘清影像中的边界 区域。
         以下, 本发明接着针对步骤 S408 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 本发明是将第一深度映像中具有 0 或 1 的深度资讯分割为具有 0、 1、 2 与 3 的深度资讯。然而, 深度资讯的值并不限定于 0、 1、 2 或 3, 熟习此项技术领域者可 自行设计的。 举例来说, 当画素亮度 SY 小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即 SY < μTOTAL) 时, 本发明是 将深度资讯设为 0, 以避免 SY < (μTOTAL/2) ; 并且, 本发明是将深度资讯设为 1, 以避免 SY ≥ (μTOTAL/2)。
         至于, 当画素亮度 SY 大于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即 SY ≥ μTOTAL) 时, 本发明是将深 度资讯设为 2, 以避免 SY < ((255+μTOTAL)/2) ; 并且, 本发明是将深度资讯设为 3, 以避免 SY ≥ ((255+μTOTAL)/2)。
         之后, 本发明是利用图 6 所示的遮罩 600 以获得柔化的第二深度映像。详细而言, 本发明是将画素中具有 0 至 1.5 间的深度资讯重设为 0, 并将画素中具有 1.5 至 3 间的深度 资讯重设为 1。由此, 第二深度映像即可被设置为如同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深度映像, 而仅由 0 与 1 所组成。
         续请参考图 7 所示的实验数据结果示意图, 如图 7 所示, 本发明通过在第一深度映 像上执行柔化物件与消除干扰后所得到的影像, 相较于未进行柔化物件与消除干扰者, 可 具有较佳的影像品质。除此之外, 通过在第一深度映像上执行柔化物件与消除干扰后所得 到的影像, 其边界区域也较为显著, 易于分辨。
         图 8 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如图 8 所示, 此转换装置 800 包含有一控制器 810、 一储存区域 812、 一亮度转换区 域 814、 一深度映像区域 816 与一再生影像区域 818。
         储存区域 812 可用以储存输入影像 ( 通常为一原始影像 )、 左眼影像、 右眼影像、 或 再生影像其中的至少一个。
         亮度转换区域 814 用以将输入影像中各画素的画素值转换为亮度值, 由此取得对 应的一亮度影像。
         深度映像区域 816 用以针对输入影像进行视差处理程序, 其包括有一取样区 820、 一亮度计算区 822 以及一深度映像产生区 824。
         取样区 820 是利用常数间隔在亮度影像中进行取样, 以获取取样影像。
         亮度计算区 822 是计算取样影像的总平均亮度 μTOTAL、 分割取样影像为上区域与 下区域、 并且计算上区域 300 的平均亮度 μPART。
         深度映像产生区 824 是根据总平均亮度 μTOTAL 与上区域 300 的平均亮度 μPART, 产 生输入影像的深度映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 深度映像产生区 824 亦可用以处理并厘清原始输入影 像中的边界区域, 然后再产生输入影像的深度映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 深度映像产生区 824 更可将深度映像中为 0 或 1 的资 讯切分为 0、 1、 2 及 3, 并且使用一遮罩柔化该多个为 0、 1、 2、 3 的深度映像, 以获得一新的深 度映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 深度映像产生区 824 更可针对影像中的标题进行额外 的处理程序。
         再生影像区域 818 是利用产生的新深度映像在输入影像上执行视差处理程序, 以 产生左眼影像、 右眼影像与再生影像。
         控制器 810 用以控制转换装置 800 中各个构件的运作。
         综上所述, 为了使贵审查委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 术、 手段以及功效, 以上为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相信本发明的目的、 特征与特点, 当可由此得一深入且具体的了解, 然而所附的图式与以上的示范例仅提供解释本发明技术 思想的参考与说明之用, 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关 键  词:
    二维 影像 转换 三维 方法 及其 装置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将二维影像转换为三维影像的方法及其装置.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11771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