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大致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地,涉及一种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对更高无线数据速率和更好的无线服务质量的要求快速增长,对于蜂窝系 统来说,小区间干扰 (ICI) 已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所谓 X 信道的研究吸 引了很多注意力, X 信道提供了解决 ICI 问题的一种可能途径。 X 信道是具有多个发射 机和多个接收机的的无线系统。 每一个发射机向每一个接收机发送独立的消息,并且不 论在发射机之间还是在接收机之间都没有协同,即发射机和接收机不共享数据信息。 与 发射机和接收机共享完全的数据和信道信息的完全协同方案相比, X 信道对骨干网的传 输带宽和传输时延都具有低得多的要求。 与每一个接收机只从一个发射机接收消息的干 扰信道相比, X 信道在自由度 (DoF) 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由于在性能和复杂度之间的良好折衷,X 信道成为一种有希望解决 ICI 问题的解 决方案。现在有两种 X 信道的实现技术,一种是协同多输入多输出 (Co-MIMO),另一种 是干扰对齐技术 (Interference alignment)。 Co-MIMO 允许多个基站 (BS) 为不同小区中的 不同移动终端 (MS) 同时提供服务,并使用多用户预编码在不降低资源利用率的情况下避 免小区间干扰。 由于在每一个基站处只需要本地信道状态信息 (CSI)(X 信道中该 BS 和 所有 MS 之间的 CSI),这种技术简单并易于实现,但是不能获得 X 信道的最大自由度。 干扰对齐技术可以获得 X 信道的最大自由度,但是在每一个 BS 处都要求全局 CSI(X 信道 中所有 BS 和所有 MS 之间的 CSI),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因此,需要一种易于实现并能够提供较高自由度的 X 信道传输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传输方法,用于由多个接收机和多个发射 机组成的 X 信道中。 该方法包括 :产生针对多个接收机中每一个的预编码矩阵 ;根据预 编码矩阵中对应的一个对将被发送到多个接收机的信号矢量进行预编码 ;向多个接收机 发送预编码后的信号矢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传输方法,用于由多个接收机和多个 发射机组成的 X 信道中,该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多个发射机的信号矢量 ;滤除接收到的 信号矢量中为多个接收机中的其它接收机发送的信号矢量 ;对滤除后的信号矢量进行解 码,以分别恢复在多个发射机中使用预编码矩阵预编码的信号矢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发射机,用于由多个接收机和多个发 射机组成的 X 信道中,该发射机包括 :预编码矩阵生成单元,用于对多个接收机中每一 个产生预编码矩阵 ;预编码单元,用于根据预编码矩阵中对应的一个对将被发送到多个接收机的信号矢量进行预编码 ;以及第一收发单元,用于发送预编码后的信号矢量。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接收机,用于由多个接收机和多个发射机 组成的 X 信道中,该接收机包括 :第二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多个发射机的信号矢 量 ;滤波单元,用于滤除接收到的信号矢量中为多个接收机中的其它接收机发送的信号 矢量 ;以及编解码单元,用于对滤除后的信号矢量进行解码,以分别恢复在多个发射机 中使用预编码矩阵预编码的有用信号矢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多个上述的发射机和接收 机。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提供了易于实现并能够提供较高自由度的 X 信道传输方 案。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 图 1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发射机为基站,接收机为移动终端的系统示意 图 2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接收机为基站,发射机为移动终端的系统示意 图 3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发射机的结构框图 ; 图 4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接收机的结构框图 ; 图 5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 X 信道传输的流程图 ; 图 6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预编码矩阵生成的流程图 ; 图 7 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性能仿真结果的示意图。图;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描述过程中省略了对于 本发明来说是不必要的细节和功能,以防止对本发明的理解造成混淆。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图 1 和 / 或图 2 所示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以下所述 的接收机和发射机,其中,在图 1 中,发射机为基站,接收机为移动终端,在图 2 中,发 射机为移动终端,接收机为基站。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出了如图 3 所示的发射机,包括预编码矩阵生成单元 310,用于对多个接收机中每一个产生预编码矩阵 ;预编码单元 320,用于根据预编码矩 阵中对应的一个对将被发送到多个接收机的信号矢量进行预编码 ;第一收发单元 330, 用于发送预编码后的信号矢量。
该发射机还包括扩展单元 350,用于在多个时隙或子载波上发送预编码后的信号 矢量。
该发射机还包括选择单元 340,用于根据多个发射机和多个接收机各自的天线数 选择能够获得最大自由度的移动终端个数 ;预编码矩阵生成单元 310 还用于根据所选择 的移动终端个数对多个接收机中每一个产生预编码矩阵。
该发射机还包括第一存储单元 360,用于存储以上各个单元所使用到的参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出了如图 4 所示的接收机,包括第二收发单元 410,用于 接收来自多个发射机的信号矢量 ;滤波单元 420,用于滤除接收到的信号矢量中向多个 接收机中的其它接收机发送的信号矢量,编解码单元 430,用于对滤波后的信号矢量进行 解码,以分别恢复在多个发射机中使用预编码矩阵预编码的信号矢量。
该接收机还可以包括矩阵生成单元 450,用于生成滤波矩阵 ;如果接收机是移 动终端,第二收发单元 410 还用于将经过滤波矩阵的共轭转置预编码后的上行探测信号 发送到多个发射机,以使得多个发射机可以利用滤波矩阵对多个接收机中每一个产生预 编码矩阵 ;滤波单元 420 还用于利用滤波矩阵滤除接收到的信号矢量中向多个接收机中 的其它接收机发送的信号矢量。
该接收机还可以包括提取单元 440,用于将多个时隙或子载波上接收到的信号矢 量合并成一个信号矢量。
该接收机还可以包括第二存储单元 460,用于存储以上各个单元中所使用到的参 数。
虽然上面以分离的功能模块的形式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但 是图 3 和图 4 中示出的每一个组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多个器件实现,示出的多个组件在 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集成在一块芯片或一个设备中。 发射机和接收机也可包括用于其它目 的的任何单元和装置。 本方案的目的是将 X 信道分解为多条相互独立的信道。 在下行链路 (DL) 中, 该 X 信道将被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多址接入 (MA) 信道,而在上行链路 (UL) 中,该 X 信 道将被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广播 (BC) 信道。
下面以基站 (BS) 作为发射机,移动终端 (MS) 作为接收机为例,结合图 5 和图 6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参见图 5,在步骤 510 中,发射机 i 的预编码矩阵生成单元 310 首先对多个接收 机中每一个产生预编码矩阵。
以 DL 为例,并假设两个 BS 和三个 MS 的场景。 在该场景下,X 信道将被分解 为 3 条彼此不干扰 ( 即,相互独立 ) 的 MA 信道。 为实现这一目的,产生的预编码矩阵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对于接收机 1 :
ψ1H1,1Q2,1 = 0 并且 ψ1H1,1Q3,1 = 0 (1a)
ψ1H1,2Q2,2 = 0 并且 ψ1H1,2Q3,2 = 0 (1b)
对于接收机 2 :
ψ2H2,1Q1,1 = 0 并且 ψ2H2,1Q3,1 = 0 (2a)
ψ2H2,2Q1,2 = 0 并且 ψ2H2,2Q3,2 = 0 (2b)
对于接收机 3 :
ψ3H3,1Q1,1 = 0 并且 ψ3H3,1Q2,1 = 0 (3a)
ψ3H3,2Q1,2 = 0 并且 ψ3H3,2Q2,2 = 0 (3b)
其中 :Hj,i :从发射机 i 到接收机 j 的信道矩阵,Qj,i :针对到接收机 j 的传输, 发射机 i 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Ψj :接收机 j 所使用的接收滤波矩阵, dj, i :从发射机 i 到接收机 j 的数据流的数目 (DoF)。 以上的约束条件意味着对于接收机来说,只有专为
该接收机发送的信号才能通过其接收滤波矩阵 Ψj。
接下来,结合图 6 介绍预编码矩阵产生的具体步骤。
首先,每个接收机 j 的矩阵生成单元 450 随机产生接收滤波矩阵 Ψj,然后编解码 单元 430 使用该矩阵的共轭转置 ΨjH 来对一个探测 (sounding) 信号序列进行预编码,第 二收发单元 410 发送预编码后的探测信号。 不同接收机以正交方式来发送各自的探测信 号。
然后,每个发射机 i 通过各个接收机发来的探测信号来估计以针对接收机 1 的预编码矩阵为例,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发射机 i 根据 Ψ2H2, i 和 Ψ3H3, i 计算 Q1, i。
在步骤 610 中,根据 Ψ2H2, i 获得满足 ψ2H2, iQ1, i = 0 的 Q1, i′。
具体步骤可以是执行 ψ2H2, i 的 SVD( 奇异值分解 ) :
其中, U 和都是酉矩阵, ∑ 是一个对角阵,其对角元素是 ψ2H2, i 的奇异值。 V(1) 由非零的奇异值对应的奇异向量组成, V(0) 由为零的奇异值对应的奇异向量组 成。 将 V(0) 选作 Q1, i′。
在步骤 620 中,根据 Q1, i′和 Ψ3H3, i 获得满足 ψ3H3, iQ1, i′= 0 的 Q1, i″
具体步骤可以是执行 ψ3H3, iQ1, i′的 SVD 分解 :
其中, Q1, i″由 V(0) 的 d1, i 列构成。
在步骤 630 中,基于 Q1, i′和 Q1, i″计算 Q1, i :
Q1, i = Q1, i′ Q1, i″ (6)
同理,发射机 i 从 Ψ1 和 Ψ3 中计算 Q2, i,从 Ψ1 和 Ψ2 中计算 Q3, i。
接下来,在步骤 520 中,发射机 i 的预编码单元 320 基于 Qj,i 对将被发射的信号 si, j 进行预编码 :
Xj, i(t) = Qj, isj, i(t) (7)
其中, sj, i(t) 是发射机 i 向接收机 j 发送的信号矢量, Xj, i(t) 是预编码后的信号 矢量。
在步骤 530 中,发射机 i 的发送单元 330 发送预编码后的信号 Xj, i(t)。
以上步骤中所使用到的参数可以预先存储在第一存储单元 360 中,以供需要时 调用。
在接收侧,步骤 540 中,接收机 j 的第二收发单元 410 对发射机 i 发送的信号进 行接收,接收到的信号为 :
步骤 550 中,每个接收机 j 的滤波单元 420 通过接收滤波矩阵 Ψj 进行滤波,可以消除其它用户的信号的干扰。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三个接收机滤波后的信号分别 为:
y1 = ψ1(H1,1Q1,1s1,1+H1,2Q1,2s1,2)+ψ1n1
y2 = ψ2(H2,1Q2,1s2,1+H2,2Q2,2s2,2)+ψ2n2
y3 = ψ3(H3,1Q3,1s3,1+H3,2Q3,2s3,2)+ψ3n3
可见,由于从 1(a) 到 3(b) 的约束条件,接收滤波后的信号中只剩下为该接收机 发送的信号和噪声。 随后,由于 Hj, i、 Qj, i 和 Ψj 都已知,在步骤 560 中,编解码单元 430 通过联合解码可以轻易地分别提取出信号 si, j,其中,例如,在发射机是基站,接收 机是移动终端的情况下,Hj,i 和 Qj,i 可以由发射机通过下行训练序列告知接收机,并存储 在第二存储单元 460 中。
步骤 540 ~ 560 中所使用到的参数可以存储在第二存储单元 460 中,以供需要时 使用。
同时,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只用到本地 CSI,即每个发射机 i 只需要 知道自己和所有接收机之间的 发射机之间不需要交换信道信息,因此不 受骨干网传输延迟对 CSI 实时性的影响,并降低了对骨干网传输带宽的要求,从而更便 于在实际系统中实现。
下面对上述分解算法的 DoF 性能进行分析。
为了满足约束条件 (1a) 到 (3b),在预处理矩阵的选择中有如下限制 :
Q1, i 必须在 Ψ2H2, i 和 Ψ3H3, i 的零空间的交集中 ;
Q2, i 必须在 Ψ1H1, i 和 Ψ3H3, i 的零空间的交集中 ;
Q3, i 必须在 Ψ1H1, i 和 Ψ2H2, i 的零空间的交集中。
由此产生了以下的约束条件 :
d1,1≤M-(d2,1+d2,2)-(d3,1+d3,2) (9a)
d2,1≤M-(d1,1+d1,2)-(d3,1+d3,2) (9b)
d3,1≤M-(d1,1+d1,2)-(d2,1+d2,2) (9c)
d1,2≤M-(d2,1+d2,2)-(d3,1+d3,2) (9d)
d2,2≤M-(d1,1+d1,2)-(d3,1+d3,2) (9e)
d3,2≤M-(d1,1+d1,2)-(d2,1+d2,2) (9f)
其中,假设所有发射机的天线数相等, M 是发射机的发射天线数目。 为了获得无干扰的传输,还应该考虑两个约束条件 :每个发射机总的发射数据 流数不能超过其发射天线的数目,以及每个接收机总的接收数据流数不能超过其接收天 线的数目。
(10a) d1,1+d2,1+d3,1≤M
(10b) d1,2+d2,2+d3,2≤M
(11a) d1,1+d1,2≤N
(11b) d2,1+d2,2≤N
(11c) d3,1+d3,2≤N
其中,假设所有接收机的天线数相等, N 是接收机的接收天线数目。 当考虑约束条件 (9a) 到 (9f),得到当考虑约束条件 (10a) 和 (10b),得到当考虑约束条件 (11a) 到 (11c),得到将 (12) ~ (14) 合并,推出最大可获得的 DoF 为 :可将上述的 3 个接收机的情况推广到其它情况,例如 4 个接收机的情况,与上述 的分析相同,可以推出在 4 个接收机的情况下 :
η* = min(2M,4N,8M/7) (16)
而在 2 个接收机的情况下,最大可获得的 DoF 为 :
η* = min(2M,2N,4M/3) (17)
由此存在基站同时服务多少个移动终端时可以获得更好的 DoF 的问题。 通过比 较 (15) 和 (17),很清楚,当发射机是基站,接收机是移动终端时,只有在以下条件下, 3 个移动终端才能比 2 个移动终端获得更高的 DoF :
min(2M,3N,6M/5) > min(2M,2N,4M/3)
等效于 :
同样地,比较 (15) 和 (16),可以得出,在以下条件下,4 个接收机可以获得比 3 个移动终端更高的 DoF :
在 N = 2,当 6≥M≥4 时,3 个移动终端是最佳的,而当 8 > M≥6 时,4 个移动 终端是最佳的。
应该注意到,当发射机是移动终端,接收机是基站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能根 据以上所述轻易地推导出最佳的移动终端数。 例如,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认为根据公 式 (15) 所获得的 DoF 是针对 2 个移动终端 ( 发射机 ) 可获得的最大 DoF。
应该注意到,当 M = 4 且 N = 3 时,最大的可获得 DoF 为 4.8,而可实现的DoF( 即,独立数据流的数目 ) 必须是整数。 这意味着必须对 DoF 向下取整,即 导致 DoF 的损耗。
而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基础上可以使用符号扩展技术解决这 个问题。
在发送侧,扩展单元 350 进行 T 符号扩展。 每一个发射机 i 将 T 个时隙或子 载波上发送符号看作是从 T 个虚拟天线上发出的信号,从而对其进行联合预编码,将个数据流经预编码后从 T 个符号上发送出去。 同样,一个接收机将 T 个时隙或 子载波上接收到的符号看作是从 T 个虚拟天线上接收的信号,从而对其进行联合接收。 这样,经过扩展后的信道模型可以表示为 :
其中,是第 t 个扩展信道上的发送信号向量,该列向量的维数是 TM×1,其 和 分别表包含了在 T 个时隙 / 子载波上发送的 T 个维数为 M×1 的符号向量, 示扩展信道上的接收信号矢量、信道矩阵和噪声矢量。
在扩展信道中,发射机 i 中的预编码单元 320 使用维数为 TM×di 的预编码矩阵 Qi 进行预编码,形成 TM 个传输数据流,= [Q1,i Q2,i Q3,i] 将 di 个独立数据流 即:
其中,每个 Qj,i 都是对扩展信道采用类似 (4) ~ (6) 的方法产生的,是中的第 t 个符号,并且qi, k 是 Qi 的第 k 列, Qi 包含了所有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 在符号扩展后,发射和接收天线被扩大了 T 倍。 为了得到 整数值的 DoF,根据 (15),(16) 和 (17),针对 2 个接收机,将 T 选择为 3 的倍数,针对 3 个接收机选择为 5 的倍数,针对 4 个接收机选择为 7 的倍数。 每信道用户的归一化 DoF 为
相 应 地, 在 接 收 侧, 接 收 机 的 编 解 码 单 元 430 解 码 后 得 到 信 号 矢 量 提取单元 440 从 si(t) 中恢复扩展前的信号。下面以仿真的方式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针对其它技术的优势。 在该仿真中, 使用两个发射机和两个接收机,每个发射机具有两根发射天线,每个接收机具有两个接 收天线。 每一对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信道是独立同分布的瑞利衰落信道,并具有相同 的路径损耗。 并将香农公式用于计算容量。 在图中示出了对大量的信道实现中取平均的 所有接收机的总容量。
在图 7 中,方案 1 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其中,使用 T = 3 的 符号扩展,在 3 个符号周期内,每一个发射机向每一个接收机发送 2 个数据流。
方案 2 表示 Co-MIMO 技术方案,不使用符号扩展。 其中,每一个发射机在一 个符号周期内向每一个接收机发送 1 个数据流,并使用块对角化 (block diagonalization) 以 避免用户间的干扰。
方案 3 是干扰对齐技术 (interference alignment) 结合 T = 3 的符号扩展,在三个 符号周期内,每一个发射机向每一个接收机发送 2 个数据流。
从图 7 中可见,方案 1 相对于方案 2 和方案 3,在很广的 SNR 范围内都具有优 势。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认识到,针对基站作为接收机,移动终端作为发射 机的情况,其区别之处仅在于 X 信号分解后的彼此独立的信道是广播信道而不是 MA 信 道。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认识到,可以通过编程计算机实现上述方法的不同 步骤。 在此,一些实施方式同样包括机器可读或计算机可读的程序存储设备 ( 如,数字 数据存储介质 ) 以及编码机器可执行或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指令,其中,该指令执行上 述方法的一些或全部步骤。 例如,程序存储设备可以是数字存储器、磁存储介质 ( 如磁 盘和磁带 )、硬件或光可读数字数据存储介质。实施方式同样包括执行上述方法的所述步 骤的编程计算机。
描述和附图仅示出本发明的原理。 因此应该意识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建议 不同的结构,虽然这些不同的结构未在此处明确描述或示出,但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并 包括在其精神和范围之内。 此外,所有此处提到的示例明确地主要只用于教学目的以帮 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原理以及发明人所贡献的促进本领域的构思,并应被解释为不是对 这些特定提到的示例和条件的限制。 此外,此处所有提到本发明的原则、方面和实施方 式的陈述及其特定的示例包含其等同物在内。
上面的描述仅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 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任何修改或本地替换,均应该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来限定的范 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