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红茶的初制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茶工艺,特别是一种适用于中、小型茶厂的颗粒红茶的初制工艺。
目前,世界各产茶国生产颗粒红茶的初制工艺主要采用印度的CTC生产工艺,该工艺的主要流程是选料—压碎—破裂—卷曲—分筛—粗制品,其中压碎、破裂、卷曲由专用C.T.C揉切机完成(C.T.C是Crushing、Tearing、Cruling的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来),该设备的主体是由刻有凹纹花纹的不锈钢滚筒组成,两个转速不同的滚筒反相内旋,茶条通过这两个滚筒搓扭,绞切而形成颗粒碎茶。正由于本工艺中的压碎、破裂、卷曲均由专用C.T.C揉切机完成,所以该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导致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合中、小型茶厂生产;再者,该工艺对鲜叶原料嫩度要求较高,否则产品的外形净度较差;而且该工艺生产的颗粒红茶的颗粒形状一般都比较小,成碎茶状,不适合生产大颗粒红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作成本低,适合于中、小型茶厂的颗粒红茶的初制工艺。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颗粒红茶的初制工艺,其特征在于:配料—破碎—搅拌—造粒—整形—发酵—干燥得初制品。
由于鲜叶和绿片、绿末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筋毛,为了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可对破碎后的茶料最好是除去筋毛后再进行搅拌,也即配料—破碎—除筋毛—搅拌—造粒—整形—发酵—干燥得初制品。
上述除筋毛的方法可采用二次或二次以上破碎,使筋毛变小,变细;或采用解块机除去筋毛。
上述破碎是指采用LTP锤切机进行锤切,这一步骤是为了使鲜叶的多酚氧化酶与绿片、绿末充分接触,在进行这一步骤前,应将鲜叶与绿片和/或绿末充分混均。
上述配料是将鲜叶与绿片或/和绿末按2~3∶1的比例混均。其中比例地大小视鲜叶的嫩度和绿片、绿末的质量而定,如果鲜叶较嫩,其酶活性较高,则鲜叶的比例可减少,绿片、绿末的比例可增大;本发明首先采用适当比例的绿片、绿末与鲜叶混合,是为了利用鲜叶酶活性,带动绿片、绿末发酵,使绿片、绿末转变为优质红茶,从而实现茶叶资源的充分利用,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在生产中发现,单纯全采用鲜叶生产颗粒红茶,其外形枯黄,如适当加入部分绿片、绿末生产红茶,其外形乌黑油润,可提高产品的外观品质。
上述搅拌可采用一般的搅拌机搅拌或人工搅拌,其主要目的是将已锤切的鲜叶和绿片、绿末进一步混均,以便在有氧条件下通过鲜叶的酶活性带动绿片、绿末发酵。
上述造粒采用制药行业用的造粒机进行造粒,造粒机网板上网径大小可根据生产要求进行调整。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网板最好采用铁皮板,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整形是采用平面圆筛机整形,因为药用造粒机制出的颗粒红茶胚子外形一般都比较粗糙,需要通过平面圆筛机进行整形;此外,平面圆筛机的另一作用是解决了颗粒红茶紧结度这一难题,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鲜叶的果胶质在造粒机初步成形颗粒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圆筛机的重力旋转而使颗粒紧结。
上述发酵是指在经过整形后的颗粒红茶应进行适度发酵,发酵的时间视温度而定,发酵温度在22℃~24℃,发酵时间为2~3小时为宜,在发酵过程中应经常观察颗粒红茶外观颜色,一般颗粒红茶外观发酵色泽与叶底、汤色一致。
上述干燥是采用常规制茶方法干燥,毛火120℃~130℃,足火90℃~100℃,干燥后即得初制品。
在本发明中,通过平面圆筛机整形的颗粒红茶的筛面由于颗粒较大一般都需要二次造粒、二次整形后再发酵,也即配料—破碎—搅拌—造粒—整形—二次造粒—二次整形—发酵—干燥得初制品。
本发明成功地将绿片、绿末与鲜叶发酵制成颗粒红茶,可降低生产成本40%,提高产品外观品质;本发明的关键点之一是首次将医药行业的造粒机用于制茶工艺,降低了生产设备投资四倍多,提高了产量,而且它用钢板代替了造粒机的筛板,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本发明也是首次将平面圆筛机和造粒机结合用于颗粒红茶初制工艺中,利用鲜叶自身果胶质的粘性,通过重力旋转的办法,解决了颗粒红茶的紧结度和颗粒均匀的问题。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选择嫩度适中的鲜叶与绿片按2.5∶1的比例充分混均;然后采用LTP锤切机进行锤切;再通过解块机除去筋毛;对除去筋毛的材料料用搅拌机搅拌;其后用制药行业的造粒机进行造粒,在本例中造粒机使用的筛板为3.8mm,用平面圆筛机整形,其筛网目数为4目,对整形后的颗粒红茶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22℃,发酵时间为3小时,最后在毛火120℃,足火90℃条件下按常规方法进行干燥即得颗粒红毛茶。
采用这种工艺得到的红茶外观整齐,净度好,颗粒紧结,色泽乌黑油润,滋味醇和。
实施例2:本例中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鲜叶与绿末按2∶1的比例充分混均;除筋毛的方法是采用二次或二次以上LTP锤切机锤切使筋毛变小,变细;采用人工搅拌;造粒机的网板采用不锈钢网板,其网径大小为5.0mm;平面圆筛机的筛网目数为6目,发酵温度24℃,发酵时间2小时;干燥条件为毛火130℃,足火100℃;在本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还有颗粒红茶经过二次造粒,二次整形后才进行发酵。
在本发明中,可根据要求选择不同网径大小的网板,以得到粒径不同的颗粒红茶。
实施例3:本例中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鲜叶与绿片、绿末按3∶1的比例充分混均;发酵温度23℃,发酵时间2.5小时;干燥条件为毛火125℃,足火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