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式热交换器及其所用的平板 对本发明的简要说明
本发明总的涉及平板式热交换器,更具体地说,涉及其所采用的平板和成叠平板。
【发明背景】
平板式热交换器是众所周知的,通常包括多块叠置的、平的、金属的热交换板。这些板借助于一下部的细长支承件和一上部的细长引导件在大致平行的、竖直的方向支承在一底板和一压板之间。各板在其上下外边缘上具有大致U形的开口,细长的构件可通过这些开口大致水平地延伸,以将各板支承于其间。可以注意到,形成的开口可使叠板在组装或拆卸过程中能将它们安装在各细长构件之间,不会使之从中脱落。
在将一叠热交换板固定到一平板式热交换器中时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叠板应该理想地固定于一支承结构,以便使在各板之间以及在各板与支承结构之间没有任何移动。这是因为任何这样的移动都会导致有不希望的力施加于在热交换器内延伸并和各板接触的液体管道,从而对它们造成损坏,进而可能导致机械失效。
目前,一旦把各板安装成与引导件相结合,在本技术领域存在着多种用于确保各板紧固于引导件的方案。
在授予Berqvist等人的美国专利4,804,040中揭示了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案。Berqvist等人描述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如图1A所示,该热交换器具有多块热交换板(ⅰ),这些热交换板布置在一底板(ⅱ)和一压板(ⅲ)之间,并且由一下支承杆(ⅳ)来支承。下支承杆(ⅳ)和一上支承杆(ⅴ)分别穿过板(ⅰ)下部(ⅵ)和上部(ⅶ)上相应的凹口(未图示)。
至少在每个热交换板(ⅰ)的上边缘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横向的凸耳,该凸耳与板的其余部分在同一平面上,并且横向地伸入凹口,从而形成凹口的一个局部收缩部,从而有助于维持热交换板(ⅰ)与引导杆(ⅴ)的结合。凸耳被描述成具有足够的柔性因而可以在板平面内横向弯曲,从而可以使引导杆(ⅴ)经过收缩部插入凹口,并在引导杆(ⅴ)插设到位之后弹回原来状态。
上述热交换板固有的缺陷是,它需要用足以使凸耳弯曲的力来将每块板配合于引导杆内。这不但需要相当程度地力,而且万一施力过大,凸耳会弯曲过头,从而不能“弹回”到位。此外,这种板的连接作业的特性是,支承杆和引导杆都是绝对需要的,以便将各板锁定在一叠板的配置中。
发明概要
本发明旨在寻求一种用于平板式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板,其中各块板的组装只需用最小的力,并且各板是“(咔嗒一声)卡配”到位的,因而在装配或拆卸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会脱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各热交换板是互锁的,从而使所需的支承件的数量最小。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平板式热交换器和一用于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板,其中热交换器包括一支承结构,该支承结构通常具有一底板元件、一布置成可相对于所述底板元件具有选定间隔的可动压板元件、以及在底板元件和压板元件之间的细长支承装置。
还提供了多块热交换板,每块板包括:
一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大致平板部分;以及
一个或多个与平板结合的支承件卡合部分,以允许板件与细长支承装置之间的卡合,借以将平板件支承于支承装置,
其中,支承件卡合部分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件,弹性件布置成可以向着一个既横向于联接方向又基本平行于板件平面的方向挠曲。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支承装置具有一已知的宽度,并且支承卡合部分具有一凹口,它形成在板件的预定边缘部分并终止在位于边缘的一开口处,凹口是构造成至少能部分地容纳支承装置的截面,其中支承卡合装置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在凹口内侧凸出的横向突起,从而当该突起未受外加一定的侧向弯曲力时,可以防止板件和支承装置联接或脱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支承装置具有一已知宽度的开口,板件的一个预定的边缘部分构成开口的入口处,其中支承件卡合装置还包括一对侧向突起,这两个突起之间的距离小于支承装置中的开口的宽度,因此,当该突起未受外加一定的侧向变曲力时,可以防止板件和支承装置联接或脱卸。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一个或多个弹性件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侧向突起。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较佳实施例,板件是用折弯片材制成的,并且在靠近一个或多个弹性件的位置上形成由一对侧壁界定的成形开口,侧壁相对于板件所在的平面以一个预定的非垂直角度延伸,因而使板件是可嵌套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还设置了一用于插入成形开口的固定件,因定件是这样构造的,即,当把多块板件布置成为嵌套形式从而使各板件的成形开口的侧壁被布置在各板件中的相邻一块板件的成形开口中时,将固定件插入到板叠的最后一块板的成形开口中,从而使所有的弹性件发生侧向挠曲,迫使它们与支承装置接合,进而使各板件的成形开口的侧壁与相邻板件的成形开口的侧壁相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较佳实施例,平板部分是用折弯片材制成的,并且在一个或多个弹性件相邻的位置上制有一个成形开口,当把多块板件布置成一叠时,各板的成形开口相互对准。此外,热交换器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锁定件,锁定件可横向穿过板叠的各成形开口;一个或多个锁定件和成形开口是这样构造的,即,当把锁定件插入各对准的开口时,可导致所有的弹性件横向挠曲,进而迫使它们与支承装置相接合。
较佳的是,设置有两个弹性件和一对锁定件,它们可插入并穿过板叠的对准的成形开口。
最好是,该两弹性件是围绕凹口对称布置的。
附图简要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可以更清楚和完全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附图中:
图1A是美国专利4,804,040所揭示的已有技术的平板式热交换器的总的视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结构的板式热交换器所用的一块平板的示意图,其中具有沿着板的纵轴线对准的支承件卡合部分;
图1C是类似于图1B的平板的示意图,只是其中的支承件卡合部分位于板的两角;
图2A是图1B所示之平板的中间卡合部分的放大视图,该卡合部分具有一紧贴配合的卡合凹口,该凹口是构造成可与一热交换器组件的支承件完全卡配吻合(在图中处于不完全卡合状态);
图2B是图1B所示之平板的中间卡合部分的另一个变化型实施例的放大视图,该卡合部分具有一紧贴配合的凹口,该凹口是构造成可与一热交换器组件的支承件完全卡配吻合(在图中处于不完全卡合状态);
图3-7是根据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一平板的中间卡合部分的示意图,该卡合部分也具有一紧贴配合的凹口;
图8和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两个实施例构造而成的热交换平板的双卡合部分的放大示意图,该卡合部分是构造成可与一热交换器组件的一对支承件完全卡配吻合;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构成的用于板式热交换器的一块平板的示意图,该平板在三个角部具有支承件卡合部分;
图11、12和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三个不同的实施例的角部卡合部分,它们可以用于安装到双支承件或三支承件配置上的热交换板上;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用可折弯金属片材制成的可嵌套的热交换板的局部立体图;
图15A是如图14所示的可嵌套的叠板刚开始安装到一支承件上的示意图,其中各板是处于一种交替的配置;
图15B是类似于图15A的视图,但是示出了各板最初嵌套的情况;
图15C是图15B中的由箭头15C所示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5D是图15A和15B所示的叠板处于完全嵌套状态的视图;
图15E是图15D所示的嵌套后的板的接合部分的放大的端部示意图;
图16是图14所示的多块嵌套板的视图,但是其中的板不是以交替的方式堆叠布置的;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化型实施例的一具有多块叠置热交换板的平板式热交换器的示意图,所述热交换板大致形成如图5所示,但是附加有锁定装置,以便将各板锁定于支承件上;
图18是图17中可以看到的一块单板的卡合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9A和19B是图17所示叠板的部分示意图,分别示出了各板相对于支承件部分锁定和完全锁定的情况;
图20是一用于板式热交换器的平板的示意图,它类似于图1B所示的板,但是具有一对支承件卡合部分,卡合部分布置成允许板发生预定的热膨胀;以及
图21是类似于图20所示的平板的视图,但是示出了其与一对支承件一起使用的情况,支承件之一具有棱柱形横截面。
对本发明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涉及用于平板式热交换器的平板构造。本技术领域的人员众所周知,整个热交换器的结构,除了板本身之外,还有支承装置以及用于将板锁定于支承装置的装置,如以上结合图1A描述的Berqvist等人的美国专利US4,804,040所述,该专利的内容援引在此以作参考。
在下述整个说明中,将本发明的板件描述成具有卡合一个或多个支承件的部分。在附图中,单个的支承件由字母S表示,多个支承件适当地由S’、S’’和S’’’来表示。这些支承件恰当地对应于在底板(ⅱ)和压板(ⅲ)(图1A)之间延伸的水平支承件或引导件,并且不特别限于所描述的板的实施例((如图1A中的支承杆(ⅳ)或上引导杆(ⅴ)),并且不限于任何可连接于本发明板件的其它支承装置。这些可以包括:例如可以穿过一叠板件以紧固各板件并作为其引导件的细长螺杆件。在底板(ⅱ)和压板(ⅲ)之间还可以有另外的结构件,但这些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以外,因此不加赘述。
参见图1B,其中示出了一个总的由标号100表示的平板件,本技术领域众所周知,该平板件用于装配成由多块板组成的叠板,以便用于一平板式热交换器。板件100最好是矩形的,并具有相互平行的边缘102和104,当板件100被装配到竖直位置时,这两个边缘分别位于板件的顶部和底部。板件100最好还具有在顶边102和底边104之间延伸的侧边106和108。
请简单地参见图1C,其中示出了一板件100’,该板件基本上与板件100(图1B)相同,只是它的支承件卡合部分位于板角部,不像图1B所示的那样位于中间。板件100’的所有部分都采用上述说明图1B时所用的标号,因而不再对图1C专门进行描述。
现请参见图2A,其中一支承件卡合部分110相对于顶边102居中设置,并且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卡合支承件S,即,沿着一大致垂直的方向推入支承件S,随后再使其保持卡合于卡合部分110中。卡合部分110是由一形成在顶边102上的凹口112构成,以便于卡合并至少部分地包含支承件S。如图所示,其中设置了一个向内伸入凹口112的爪部114,从而在凹口的出口处限定了一个总的由标号116表示的收缩部。如图1B所示,收缩部的宽度W1小于支承件S的直径D1,因而支承件S通常不能沿双头箭头118所示的方向(图2A)穿过收缩部。
为了实现板件100与支承件S的联接和拆卸,将爪部114安装到一柔性臂120上,柔性臂借助于沿凹口112切线方向的细长开口121而获得柔性。由于形成在臂120上,因而当爪部114与支承件S接触时,可以向支承件S施加一阻力分力。
然而,如图2A所示,当施加一较大和相反的力时,柔性臂120将在板件100的平面内沿着箭头122所示的方向向外挠曲。这将导致通常缩小的开口瞬时地扩张,从而允许支承件S进出凹口112,是进还是出取决于所述相反的力是用于卡合的力还是用于脱开的力。
图1B所示配置的又一个特征是,凹口112是紧贴配合的,其圆形的内部124的曲率半径等同于支承件S的外曲率半径。此外,爪部114最好是定位成基本上保持与支承件S接触,即使当支承件S与圆形内部124完全接触配合时也是如此。这样就大大减小了在组装或拆卸叠板时使板件100意外脱出的潜在可能性。
现请进一步地参见图1B,从中可以看到,还可以在底边104形成一用于卡合支承件S’的卡合部分110’。卡合部分110’可以与卡合部分110相同,因而不再详细描述。应该理解,当板件100设置有顶部和底部卡合部分110和110’时,可以将它们斜着放在两个支承件S和S’之间,再将板件放到一竖直位置,就可以将卡合部分110和110’紧固于支承件S和S’上,再将凹口112和112’转动至与支承件S和S’完全卡合的位置。
应该理解,在很多配置中,只要使叠板与支承件S的顶边卡合就足以支承一叠板,每个板件100只需依靠和支承件基本上侧向的卡合联接就可以定位。
现请参见图20,其中示出了总的由标号1100表示的一平板件,该平板件可以与多个类似的板件一起装配成叠板而用于平板式热交换器。板件1100大体类似于平板100(图1B),因而以下仅对其不同之处加以描述。板件1100与板件100类似的部分以类似的标号来表示,只是多加了一个前缀“1”。
可以看到,板件1100具有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边缘上的、大体类似于板件100的支承件卡合部分110(图1B)的支承件卡合部分1110a和1110b,只是每块板件均具有一对向内的爪部1114。然而,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卡合部分1110a和1110b沿Y轴的间隔距离比支承件S1和S2的间隔更大。虽然第一和第二卡合部分1110a和1110b都是沿着Y轴定位的,但应该理解,其中之一或者两者不一定非要沿Y轴定位,并且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卡合部分。
所述的间隔将导致一间隙“e”,这有利于板以某个角度插入,并使板件1100可以热膨胀,不致张紧由支承件S1和S2形成其中一部分的支承结构。通常间隙e要不超过1-2mm,但也可以是其它任何预定的尺寸。还应该理解,在任何一叠给定的板中,各叠板支承件的之间间隔是可以变化的,以便只针对一个边缘定位的支承卡合部分来提供一间隙e。
由此可见,在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分1110a以紧配合的方式卡合于相关支承件S1,从而基本上防止板件1100沿Y轴或沿垂直于Y轴的X1轴方向移动。而第二卡合部分1110b与相关的支承件S2相卡合,从而基本上防止板件1100沿图中的垂直于Y轴的X2轴方向移动,同时允许板件沿Y轴膨胀。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知道,图示的板件1100可以定向在任何所需的方向上,从而使第一和第二卡合部分1110a和1110b可以分别处在上下方向,或者分别处在上下方向上,或者在任何其它所需的平面上。
现请简要地参见图21,可以看到,平板件1100可以用来卡合一个非圆的但是为棱柱形的支承件S3(图中为大致方形截面),只要其横截面具有可以被爪部1114和/或内部1124抓住的表面或部分即可。
现请简要地参见图2B,其中示出了一个支承件卡合部分110a,该附图总的类似于图1B、1C和2A,其中用类似的标号表示与图2A所示相对应的部分,只是添加了后缀“a”或“b”。此外,仅针对卡合部分110a与图2A中的卡合部分110的差别进行描述。
可以看到,本实施例的支承件卡合部分110a包括一柔性臂120a,其上形成有一个朝着离开凹口112a方向的凸耳119。如图所示,用使用者的拇指,压下凸耳119,使120a离开支承件S,从而能扩大形成在柔性件120a的爪部114a与形成在凹口112a侧壁上的另一个爪部114b之间的收缩部,所述爪部114a和114b横向向内通过凹口112a的开口处。
现请参见图3-7,其中示出了总的类似于图1B、1C和2A所示的支承件卡合部分,以下仅描述每个卡合部分的特殊性能。
请简要地参见图3,图1B和2A中的爪部114和柔性臂120的功能在这里是通过形成一个基本上紧贴配合的凹口3112来实现的,该凹口用一个橡胶形式或高弹体形式的元件3113在口上收窄,该元件紧固于板件3100上,从而形成一个向内伸入凹口3112的爪形端部3114。
在图4中,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图1B和2A所示配置的支承件卡合部分4110,在该实施例中,在位于凹口4112之内边缘4115上具有一整体成形的爪部4114,而在柔性臂4120上却没有爪部,并且凹口4112的深度大于图1B和2A中凹口112的深度。
现请参见图5,其中支承件卡合部分5110具有一凹口5112,它的两侧有一对对称的带爪柔性臂5120。
现请参见图6,其中支承件卡合部分6110具有一对带爪柔性臂6120,在该两柔性臂之间限定有一个扁平凹口6112。可以看到,该凹口的形状适于和一具有宽的、平直底边外形的、如三角形的支承件S紧贴配合地连接。
在图7中,支承件卡合部分7110是一不对称的双臂配置。卡合部分7110具有一第一柔性臂7120a和一第二柔性臂7120b。第一臂7120a大致类似于柔性臂120(图1B和2A),其上形成有单个的、面向内的第一爪部7114a。第二臂7120b比较长,比第一臂更具柔性,其上形成有一对爪部7114b和7114b’,上侧爪部7114b大致与第一爪部7114a相对,下侧爪部7114b’在上侧爪部的下方。这种布置能使支承件S在三个爪部7114a、7114b和7114b’之间既能处于较下方的紧贴配合的位置,又能处于如图所示的较上方位置。
熟悉本领域的人员知道可以对以上结合图1B-7所示的支承件卡合部分的特征作出任何适当的组合,任何一种可形成上述板件与支承元件之卡配的变化型式均属本发明的范围。
现请参见图8,其中示出了一平板件200的上边缘部分202,本领域众所周知,这种平板件可被组装成为成叠的多块板件,可用于平板式热交换器。
上边缘部分202具有两个支承件卡合部分210,这两个卡合部分相互分开并分别靠近板件200的顶角,只要将板件沿一大致垂直的方向推入和使支承件S和S’卡合,就能保持卡合状态。
各卡合部分210大致类似于以上结合图1B和2A所述的卡合部分110,只是在该实施例中,凹口212不必是紧贴配合的,由于柔性臂220分别沿其侧边缘106和108形成,故具有柔性。
应该理解,为了形成板件与支承件S和S’的卡配联接,如图8所示,设置在柔性臂220上的向内爪部214的间隔宽度W2小于支承件S和S’的两个最外侧点之间的距离D2。应该理解,尺寸W2和D2从功能上对应于图1B和2A所示的尺寸W1和D1,并且可以借助板件相对于支承件的在同一平面上的推拉作用而使支承件S和S’卡合和脱开。
现请参见图9,其中示出了一平板件9200的上边缘部分9202,本领域众所周知,这种平板件可被装配成一叠,以便用于平板式热交换器。
上边缘部分9202具有两个支承件卡合部分9210,这两个卡合部分相互分开并分别靠近板件9200的顶角9203,只要将板件沿一大致垂直的方向推入和使支承件S和S’卡合,就能保持卡合状态。
各卡合部分9210大致类似于以上结合图1B和2A所述的卡合部分110,只是在该实施例中,凹口9212不必是紧贴配合的,并且第一和第二爪部9214和9214’都是向向外突出的。还可以看到,虽然第一爪部9214设置在柔性臂9220上,但第二爪部9214’是形成在一个固定不动的、面向外的边缘部分9220’上,该部分通过一成形凹部9121’刚性地连接于板件9200的其余部分。设置成形凹部9121’的目的是可让多块热交换板套在一起,如以下结合图14-15E描述的实施例所述。
应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为了实现板件与支承件S和S’的卡合,爪部9214与9214’的间隔宽度W3大于支承件S和S’的两个最靠近或最内侧点之间的距离D3。应该理解,尺寸W3和D3在功能上对应于图1B和2A所示实施例的尺寸W1和D1,并且可以借助板件相对于支承件的在同一平面上的推拉动作而使支承件S和S’卡合和脱开。
现请参见图10,其中示出了一总的由标号300表示的板件,该板件具有分别由标号310、310’和310’’表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支承件卡合部分,它们分别用于卡合支承件S、S’和S’’。卡合部分310、310’和310’’可以是任何适当的卡配结构,并在下面结合图13所示的构造来举例说明。
应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若要将板件300安装到所有三个支承件上,开始时要使第一卡合部分310至少部分地卡合于支承件S。接着,将板件300如箭头313所示围绕支承件S转动,藉以使第二和第三卡合部分310’和310’’分别与支承件S’和S’’卡合。
现请参见图11、12和13,从中可以看到可用于图8、9或10所示两个或三个支承件配置的三个示范性的板件角部细节。
请简要地参见图1B-13,应该理解,图中所示以及结合附图描述的结构可以全部用平板金属片材或折弯金属片材制成。
现请参见图14,其中示出了一个可套叠的平板件1400的上边缘部分,本领域众所周知,可将多块相似平板件组装成为一叠板件,用于平板式热交换器。上边缘部分1402具有一单个支承件卡合部分1410,该卡合部分相对于顶边1402层中布置,只要将板件沿一大致垂直的方向推向支承件S(图中未示出),即可使支承件卡合于卡合部分,并保持卡合状态。与图1B和2A的实施例一样,卡合部分1410是由形成在顶边1402上的一个凹口1412构成的,它卡合并至少部分地包容支承件S。凹口是由第一和第二爪部1414和1414’界定的,其功能是形成一个收缩部1416,该收缩部类似于以上结合图1B和2A所图示和描述的收缩部116。还可以看到,虽然第一爪部1414是形成在一柔性臂1420上,但第二爪部1414’是形成在一个固定不动的面向内的边缘部分1420’上,该边缘部分通过一成形凹部1421’与板件1400的其它部分隔开。板1400是布置成可借助以上结合图1B和2A所述的卡配联接机构来卡合或脱卸于支承件S,对此不再赘述。
可以看到,开口1421最好具有一对从平板部分1401延伸出来的侧壁1423a和1423b,该两侧壁略微倾斜地经过开口1421。成形凹部1421’最好具有类似于开口1421的尺寸,并具有类似形状的侧壁1423’。然而,侧壁1423’是通过金属片材的连续体1425’相互刚性地间隔的。因此,尽管内侧壁1423a可以向外侧壁1423b偏移而使开口1421的宽度变窄,但开口1421’的宽度是固定的。
因此,应该理解,开口1421和成形凹部1421’可便于一叠板件1400的套叠,无论是如以下结合图15A-15E那样将相邻板件1400的开口1421和凹部1421’交替地设置,还是如图16所示的那样将板件1400对准某一个一致的取向都行。
现请参见图15A-15B,其中示出了将各板件1400以一种交替的布置安装到支承件S上以便弹性地卡合在凹口1421中的一系列步骤。
在图15A中,可以看到已经有多块板件卡配于支承件S上,各开口1421对准并布置在一对凹部1421’之间。随后,将各板件1400沿支承件S滑动,从而形成一个刚开始嵌套但尚未形成紧凑叠板的状态。
如图15B所示,并且如放大的图15C所示,在各板件1400被压紧之前,借助柔性臂1420所施加的压紧抓持力,交替的板件1400相对于支承件略微侧向移动。因此,爪部1414a和1414’a是布置成波浪形的或阶梯形的图案。
现请参见图15D和15E,一旦将各板件压紧成一叠(总的由标号1450表示),由于刚性成形凹部1421’插入开口1421(图15E),可使板件1400的柔性臂1420向内抵靠并锁定于支承件S上,这样,特别是如图15E所示,能使所有爪部的顶端1414a和1414’a均牢牢地抵靠于支承件上。这有助于使各板件与相邻的板件以及所有的板件互锁,进而使整个叠板在一个预定的位置上固定于支承件,从而不必另外设置支承件或锁定装置。
熟悉本领域的人员知道,以上特征特别重要,它可以确保叠板不会相对于延伸穿过热交换器的工作流体运载管道(未图示)发生移动。如果像以前的系统那样发生这样的移动,就可能导致管道机械损坏和可能失效。各板件和叠板相对于热交换器结构的其余部分的绝对固定可以防止发生这样的机械损坏。
现请简要地参见图16,其中示出了布置成使所有的开口1421都相互对准的多块板件1400。应该理解,由于各侧壁1423a和1423b的总的锥形布置,板件的压紧将导致相邻侧壁1423a和1423b变成为相互嵌套的布置。在插入到最后一块板件4200的开口1421之后,借助图中由标号1452表示的一个合适形状(图中为梯形)的固定件,可以使所有板件1400的侧壁1423a和1423b都张开,因而将各板件1400相互锁定,并使它们锁定与支承件S保持接触。
现请参见图17,其中示出了一个总的由标号17100表示的平板式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底板17102、可动压板17104、在两者间延伸的支承件S、以及安装在支承件S上并处于底板17102和压板17104之间的一叠热交换板件1700。可以看到,底板17102、压板17104和板件1700都制成能被插入一对细长的锁定件1706和1708。锁定件1706和1708均具有一段相对较细的第-长度L1、一段相对较粗的第二长度L2、以及从第二长度向第一长度过渡的锥形腰部L3。
现请参见图18,从中可以看到,各板件1700均具有一紧贴配合且中心定位的支承件卡合部分,该部分总的由标号1710表示,它基本上类似于以上结合图5描述的卡合部分5110。因此,以下仅对本实施例的卡合部分1710相对于图5中的卡合部分5110的差别来进行描述。
可以看到,限定柔性臂1720和1720’的开口1721在其侧边缘1723a、1723b、1723’a和1723’b处还制有两对相对的圆形凹槽1725,每个凹槽形成一个圆的两段相对的圆弧。更具体地说,形成这两对凹槽1725是为了插入锁定件1706和1708,当柔性臂1720和1720’处于静止状态时,这两个锁定件的锁合部分的直径“d”大于由凹槽形成的圆的直径。
应该理解,虽然描述了一对柔性臂1720、1720’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开口1721和两个锁定件1706、1708,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化型实施例,还可以设想仅采用一单个的柔性臂,并且只有一单个开口1721和一单个锁定件1706或1708。
现请参见图19A和19B来描述叠板1750的装配。首先,在根据以上结合图1B和2A所描述的技术将板件1700紧固于支承件S之后,将第一锁定件1706的第一段长度L1插入底板17102上的一个适当的插孔,并插入一选定的开口1721上的凹槽1725。
如图19A所示,由成对锁合槽1725形成的圆的直径小于第一锁定件的较粗长度L2的直径。锁定件1706的继续插入将使较粗长度L2插入到凹槽1725之间,从而使柔性臂1720’向支承件S挠曲。接着,将第二锁定件1708以类似的方式插入板叠的另一个开口1721的凹槽1725,使另一个柔性臂1720’也向支承件S挠曲。由于卡合部分1710是紧贴配合的,因而使凹口1712和支承件S具有大致相等的曲率半径,随着锁定件如图所示的那样穿过底板17102和压板17104,两个锁定件1706和1708的完全插入将使板叠1705牢靠地锁定在热交换器17100中(图17)。
应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随后卡合部分1710最好是紧贴配合的,但也可以采用具有非紧贴配合构造的板,它们也能提供所需的锁定作用。
还应该理解,以上结合图1B-19B所描述的各实施例中所列举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或改进,这样也能具有本发明的特征。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还应该理解,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受以上附图和文字描述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