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AT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pdf

  • 上传人:e2
  • 文档编号:1031211
  • 上传时间:2018-03-27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337.54KB
  •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56988.X

    申请日:

    2010.08.19

    公开号:

    CN101964247A

    公开日:

    2011.02.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F 30/06申请日:20100819|||公开

    IPC分类号:

    H01F30/06; H01F27/24; H01F27/28; H01F27/30

    主分类号:

    H01F30/06

    申请人: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银川卧龙变压器有限公司

    发明人:

    鲁玮; 张健; 马君

    地址:

    312300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人民西路18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33206

    代理人:

    戴晓翔

    PDF完整版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AT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涉及一种牵引变压器。常用的AT供电用牵引变压器由T变和M变两台单相牵引变压器组成,两变压器须单独设计,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且难满足设计要求。本发明其特征在于:铁芯柱组包括四铁芯柱,铁芯柱自内而外套接三绕组层,其中第一、第二绕组层均包括供电侧绕组及馈电侧绕组,供电侧绕组外层为馈电侧绕组,馈电侧绕组外层为供电侧绕组;同一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串联,馈电侧绕组串联,第一和第二铁柱上的及第三和第四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并联、馈电侧绕组并联。本发明将两T变和M变单相牵引变压器统一设计成一牵引变压器,结构简单,满足设计要求、降低设计、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AT 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 包括铁芯柱组及同心套接于铁芯柱的 绕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铁芯柱组包括第一铁芯柱 (1)、 第二铁芯柱 (2)、 第三铁芯柱 (3) 及第四铁芯柱 (4), 上述铁芯柱自内而外套接三同心绕组层, 分别为第一绕组层、 第二绕组 层和第三绕组层, 其中第一绕组层及第二绕组层分为两部分, 第三层绕组层为一次侧绕组 (Ha、 Hx、 Hc、 H z) ; 第一绕组层包括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 Tx1、 Tc1、 Tz1) 及馈电侧绕 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a2、 Fx2、 Fc2、 Fz2), 第二绕组层包括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a2、 Tx2、 Tc2、 Tz2) 及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 Fx1、 Fc1、 Fz1), 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 Tx1、 Tc1、 Tz1) 外层为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 Fx1、 Fc1、 Fz1), 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 绕组 (Fa2、 Fx2、 Fc2、 Fz2) 外层为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a2、 Tx2、 Tc2、 Tz2) ; 同一铁芯柱上 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 Tx1、 Tc1、 Tz1) 与第二等分绕组 (Ta2、 Tx2、 Tc2、 Tz2) 串联, 同 一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 Fx1、 Fc1、 Fz1) 与第二等分绕组 (Fa2、 Fx2、 Fc2、 Fz2) 串联 ; 经串联的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 上的供电侧绕组并联形成变压器供电侧的第一 输出端 (T1) 及接地端 (N), 经串联的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上的供电侧绕组并联形成变压 器供电侧的第二输出端 (T2) 及接地端 (N) ; 经串联的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 上的馈电侧绕 组并联形成变压器馈电侧的第一输出端 (F1) 及接地端 (N), 经串联的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上的馈电侧绕组并联形成变压器馈电侧的第二输出端 (F2) 及接地端 (N) ; 第一、 第二铁 芯柱 (1、 2) 上的一次侧绕组 (Ha、 Hx) 并联形成 A 相输入端及 B 相输入端, 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上的一次侧绕组 (Hc、 Hz) 并联形成与 B 相输入端及 C 相输入端。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 AT 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 其特征在于 : 所 述的第一、 第二绕组层均分为上下两部分, 其中第一绕组层上半部分为供电侧绕组的第一 等分绕组 (Ta1、 Tx1、 Tc1、 Tz1), 下半部分为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a2、 Fx2、 Fc2、 Fz2) ; 第二 绕组层上半部分为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 Fx1、 Fc1、 Fz1), 下半部分为供电侧绕组的 第二等分绕组 (Ta2、 Tx2、 Tc2、 Tz2)。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 AT 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 其特征在于 : 同 一铁芯柱 (1、 2、 3、 4)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 Tx1、 Tc1、 Tz1) 的末端与第二等分 绕组 (Ta2、 Tx2、 Tc2、 Tz2) 首端连接, 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 Fx1、 Fc1、 Fz1) 的末端与第 二等分绕组 (Fa2、 Fx2、 Fc2、 Fz2) 首端连接 ;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 的首端与第二铁芯柱 (2)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x1) 的首端连接, 该连接 端为供电侧第一输出端 (T1) ;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 的首 端与第二铁芯柱 (2)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x1) 的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 接地端 N ;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a2) 的末端与第二铁芯柱 (2)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x2) 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供电侧接地端 N ; 第一铁芯 柱 (1)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a2) 的末端与第二铁芯柱 (2)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 第二等分绕组 (Fx2) 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第一输出端 (F1) ;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 一次侧绕组 (Ha) 首端与第二铁芯柱 (2) 上的一次侧绕组 (Hx) 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A 相输 入端, 两一次侧绕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B 相输入端 ;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 第一等分绕组 (Tc1) 的首端与第四铁芯柱 (4)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z1) 的首端 连接, 该连接端为供电侧第二输出端 (T2) ;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 组 (Fc1) 的首端与第四铁芯柱 (4)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z1) 的首端连接, 该连 2 接端为馈电侧接地端 N ;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c2) 的末端与第 四铁芯柱 (4)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z2) 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供电侧接地端 N;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c2) 的末端与第四铁芯柱 (4) 上的馈 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z2) 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第二输出端 (F2) ; 第三铁芯 柱 (3) 上的一次侧绕组 (Hc) 首端与第四铁芯柱 (4) 上的一次侧绕组 (Hz) 首端连接, 该连接 端为 C 相输入端, 两一次侧绕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B 相输入端。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 AT 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 其特征在于 : 所 述的第一、 第二绕组层均分为上下两部分, 其中第一绕组层上半部分为馈电侧绕组的第二 等分绕组 (Fa2、 Fx2、 Fc2、 Fz2), 下半部分为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 Tx1、 Tc1、 Tz1) ; 第二 绕组层上半部分为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a2、 Tx2、 Tc2、 Tz2), 下半部分为馈电侧绕组的 第一等分绕组 (Fa1、 Fx1、 Fc1、 Fz1)。
    5: 根据权利要求 1-4 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 AT 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 和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分设于两单相牵引 变压器箱体中, 两单相牵引变压器箱体共油箱。

    说明书


    AT 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牵引变压器。背景技术 目前, 我国常用的 AT 供电方式的牵引变压器有斯科特接线牵引变压器和 VX 接 线牵引变压器, 斯科特变压器由 T 变和 M 变两台单相牵引变压器组成, T 变和 M 变需要单 独设计, 整个变压器结构复杂, 制造难度较大, 二次侧出口电压为 55kV, 变电所需设出口 自耦变压器 55/27.5kV, 成本较高 ; 不能满足 AT 供电方式 VX 接线牵引变压器 Z21 = Z31, (3Z21+Z31-Z23-1)/4 < 0.3Ω 的设计要求。其中 Z21 为一次侧绕组短路后从供电侧绕组看到的 阻抗, Z31 为一次侧绕组短路后从馈电侧绕组看到的阻抗, Z23-1 为一次侧绕组短路后从供电 侧、 馈电侧绕组串联回路两端看到的阻抗。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 提供一种 AT 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 以达到满足设计要求且结构简单、 成 本低的目的。为此,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AT 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 包括铁芯柱组及同心套接于铁芯柱 的绕组,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铁芯柱组包括第一铁芯柱、 第二铁芯柱、 第三铁芯柱及第四铁 芯柱, 上述铁芯柱自内而外套接三同心绕组层, 分别为第一绕组层、 第二绕组层和第三绕组 层, 其中第一绕组层及第二绕组层分为两部分, 第三层绕组层为一次侧绕组 ; 第一绕组层包 括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及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第二绕组层包括供电侧绕组 的第二等分绕组及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外层为馈电侧 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外层为供电侧的第二等分绕组 ; 同一铁 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与第二等分绕组串联, 同一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的 第一等分绕组与第二等分绕组串联 ; 经串联的第一、 第二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并联形成 变压器供电侧的第一输出端及接地端, 经串联的第三、 第四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并联形 成变压器供电侧的第二输出端及接地端 ; 经串联的第一、 第二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并联 形成变压器馈电侧的第一输出端及接地端, 经串联的第三、 第四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并 联形成变压器馈电侧的第二输出端及接地端 ; 第一、 第二铁芯柱上的一次侧绕组并联形成 A 相输入端及 B 相输入端, 第三、 第四铁芯柱上的一次侧绕组并联形成 B 相输入端及 C 相输 入端。供电侧绕 组的接地端与馈电侧绕组的接地端 ( 输出端 ) 位置相错, 分别位于绕组的 上下端, 便于两低压绕组层间的绝缘, A、 B、 C 相输入端与输入变压器的三相电连接。两 T 变 和 M 变单相牵引变压器统一设计成一牵引变压器, 设计方便, 结构简单, 降低设计、 生产成 本; 变压器供电侧、 馈电侧绕组采用两绕组交叉串联, 两柱并联的方式, 通过交叉绕组以使 漏磁相互抵消, 实现了 0.3Ω 低阻抗要求及供电侧绕组和馈电侧绕组阻抗的对称性, 完全 满足 Z21 = Z31, 并 (3Z21+Z31-Z23-1)/4 < 0.3Ω。可以省去出口自耦变 55kV/27.5kV, 适用于
         110kV、 220kV 电压等级 AT 供电方式 VX 接线的高速、 重载铁路使用。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本发明还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的第一、 第二绕组层均分为上下两部分, 其中第一绕组层上半部分为供电侧 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下半部分为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 第二绕组层上半部分为馈 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下半部分为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同一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首端连接, 馈 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首端连接 ; 第一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的 第一等分绕组的首端与第二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的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 为供电侧第一输出端 ; 第一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的首端与第二铁芯柱上 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的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接地端 N ; 第一铁芯柱上的 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的末端与第二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的末端 连接, 该连接端为供电侧接地端 N ; 第一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的末端与 第二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第一输出端 ; 第一铁芯柱上的一次侧绕组首端与第二铁芯柱上的一次侧绕组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A 相 输入端, 两一次侧绕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B 相输入端 ; 第三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 一等分绕组的首端与第四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的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供电侧第二输出端 ; 第三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的首端与第四铁芯柱上的 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的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接地端 N ; 第三铁芯柱上的供 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的末端与第四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的末端连 接, 该连接端为供电侧接地端 N ; 第三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的末端与第 四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第二输出端 ; 第 三铁芯柱上的一次侧绕组首端与第四铁芯柱上的一次侧绕组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C 相输 入端, 两一次侧绕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B 相输入端。
         所述的第一、 第二绕组层均分为上下两部分, 其中第一绕组层上半部分为馈电侧 绕 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下半部分为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 第二绕组层上半部分为供 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下半部分为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所述的第一、 第二铁芯柱和第三、 第四铁芯柱分设于两单相牵引变压器箱体中, 两 单相牵引变压器箱体共油箱。两内含两铁芯柱的变压器箱体共油箱, 在内部直接连成 VX 接 线, 一个变电所中采用一台这样的变压器就可以了, 节约了成本, 减少了占地面积。
         有益效果 :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 : (1) 两 T 变和 M 变单相牵引变压器统一设计成一 牵引变压器, 设计方便, 结构简单, 降低设计、 生产成本。(2) 变压器供电侧、 馈电侧绕组采 用两绕组交叉串联, 两柱并联的方式, 通过交叉绕组以使漏磁相互抵消, 实现了 0.3Ω 低阻 抗要求及供电侧绕组和馈电侧绕组阻抗的对称性, 完全满足 Z21 = Z31, 并 (3Z21+Z31-Z23-1)/4 < 0.3Ω。(3) 可以省去出口自耦变 55kV/27.5kV, 适用于 110kV、 220kV 电压等级 AT 供电方 式 VX 接线的高速、 重载铁路使用。 (4) 两内含两铁芯柱的变压器箱体共油箱, 在内部直接连 成 VX 接线, 一个变电所中采用一台这样的变压器就可以了, 节约了成本, 减少了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包括铁芯柱组及同心套接于铁芯柱的绕组, 铁芯柱组包括第一铁芯柱 1、 第 二铁芯柱 2、 第三铁芯柱 3 及第四铁芯柱 4, 上述铁芯柱自内而外套接三同心绕组层, 分别为 第一绕组层、 第二绕组层和第三绕组层, 其中第一绕组层及第二绕组层分为上下两部分, 第 三层绕组层为一次侧绕组 Ha(Hx、 Hc、 Hz)( 其中 Ha 为第一铁芯柱 1 上的一次侧绕组, Hx 为第 二铁芯柱 2 上的一次侧绕组, Hc 为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一次侧绕组, Hz 为第四铁芯柱 4 上的 一次侧绕组 ) ; 第一绕组层包括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Tx1、 Tc1、 Tz1)( 其中 Ta1 为第 一铁芯柱 1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x1 为第二铁芯柱 2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 分绕组, Tc1 为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z1 为第四铁芯柱 4 上的供电 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 及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a2(Fx2、 Fc2、 Fz2)( 其中 Fa2 为第一铁 芯柱 1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x2 为第二铁芯柱 2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 组, Fc2 为第三铁芯柱 3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z2 为第四铁芯柱 4 上的馈电侧绕 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 第二绕组层包括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a2(Tx2、 Tc2、 Tz2)( 其中 Ta2 为第一铁芯柱 1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x2 为第二铁 芯柱 2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 第二等分绕组, Tc2 为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z2 为第四铁芯柱 4 上 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 及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Fx1、 Fc1、 Fz1)( 其中 Fa1 为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x1 为第二铁芯柱 2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 等分绕组, Fc1 为第三铁芯柱 3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z1 为第四铁芯柱 4 上的馈 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 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Tx1、 Tc1、 Tz1) 外层为馈电侧绕组 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Fx1、 Fc1、 Fz1), 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a2(Fx2、 Fc2、 Fz2) 外层为供电 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a2(Tx2、 Tc2、 Tz2), 在图 1 中, 第一绕组层上半部分为供电侧绕组的第 一等分绕组 Ta1(Tx1、 Tc1、 Tz1), 下半部分为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a2(Fx2、 Fc2、 Fz2) ; 第二 绕组层上半部分为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Fx1、 Fc1、 Fz1), 下半部分为供电侧绕组的 第二等分绕组 Ta2(Tx2、 Tc2、 Tz2) ; 当然第一、 第二绕组层的上下两部分绕组也可同时换位。同 一铁芯柱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Tx1、 Tc1、 Tz1) 与第二等分绕组 Ta2(Tx2、 Tc2、 Tz2) 串联, 同一铁芯柱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Fx1、 Fc1、 Fz1) 与第二等分绕组 Fa2(Fx2、 Fc2、 Fz2) 串联 ; 经串联的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 上的供电侧绕组并联形成变压器供电侧的第 一输出端 T1 及接地端 N, 经串联的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上的供电侧绕组并联形成变压器供 电侧的第二输出端 T2 及接地端 N ; 经串联的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 上的馈电侧绕组并联形成 变压器馈电侧的第一输出端 F1 及接地端 N, 经串联的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上的馈电侧绕组 并联形成变压器馈电侧的第二输出端 F2 及接地端 N ; 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 上的一次侧绕组 Ha、 Hx 并联形成第一输入端 A 及第二输入端 B, 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上的一次侧绕组 Hc、 Hz 并联形成 B 相输入端及 C 相输入端。
         所述的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 和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分设于两单相牵引变压器箱 体中, 两单相牵引变压器箱体共油箱。
         以下根据图 1 详细描述变压器的接线。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 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 Ta2 首端连接, 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 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 Fa2 首端连接 ; 第二铁芯柱 2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x1 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 Tx2 首端连接, 馈电侧绕组的第 一等分绕组 Fx1 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 Fx2 首端连接 ;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 等分绕组 Ta1 的首端与第二铁芯柱 2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x1 的首端连接, 该连 接端为供电侧第一输出端 T1 ;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 的首端与第 二铁芯柱 2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x1 的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接地端 N ; 第 一铁芯柱 1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a2 的末端与第二铁芯柱 2 上的供电侧绕组 的第二等分绕组 Tx2 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供电侧接地端 N ;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馈电侧绕 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a2 的末端与第二铁芯柱 2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x2 的末端连 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第一输出端 F1 ; 第一铁芯柱 1 上的一次侧绕组 Ha 首端与第二铁芯柱 2 上的一次侧绕组 Hx 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A 相输入端, 两一次侧绕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 为 B 相输入端。上述连接实现第一铁芯柱 1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a1、 第二等分 绕组 Ta2 串联, 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a1、 第二等分绕组 Fa2 串联 ; 第二铁芯柱 2 上的供 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x1、 第二等分绕组 Tx2 串联, 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x1、 第二 等分绕组 Fx2 串联 ; 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并联, 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的 馈电侧绕组的并联, 第一、 第二铁芯柱 1、 2 的一次侧绕组 H 的并联。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c1 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 Tc2 首 端连接, 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c1 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 Fc2 首端连接 ; 第四铁芯柱 4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z1 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 Tz2 首端连接, 馈电侧绕组的第 一等分绕组 Fz1 的末端与第二等分绕组 Fz2 首端连接 ;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 等分绕组 Tc1 的首端与第四铁芯柱 4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z1 的首端连接, 该连 接端为供电侧第二输出端 T2 ;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c1 的首端与第 四铁芯柱 4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x1 的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接地端 N ;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Tc2 的末端与第四铁芯柱 4 上的供电侧绕组 的第二等分绕组 Tx2 的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供电侧接地端 N ;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馈电侧绕 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c2 的末端与第四铁芯柱 4 上的馈电侧绕组的第二等分绕组 Fz2 的末端连 接, 该连接端为馈电侧第二输出端 F2 ; 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一次侧绕组 Hc 首端与第四铁芯柱 4 上的一次侧绕组 Hz 首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C 相输入端, 两者末端连接, 该连接端为 B 相输入 端。上述连接实现第三铁芯柱 3 上的供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Tc1、 第二等分绕组 Tc2 串 联, 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c1、 第二等分绕组 Fc2 串联 ; 第四铁芯柱 4 上的供电侧绕组 的第一等分绕组 Tz1、 第二等分绕组 Tz2 串联, 馈电侧绕组的第一等分绕组 Fz1、 第二等分绕组 Fz2 串联 ; 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的供电侧绕组的并联, 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的馈电侧绕组 的并联, 及第三、 第四铁芯柱 3、 4 的一次侧绕组 H 的并联。
         一次侧绕组 A、 B、 C 相输入端为变压器三相电压 110kV 或 220kV 的输入端 ; 供电侧 第一输出端 T1 和第二输出端 T2 为变压器供电侧 27.5kV 输出端 ; 馈电侧第一输出端 F1 与馈 电侧第二输出端 F2 为变压器馈电侧 27.5kV 的输出端。
         以上图 1 所示的 AT 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 例, 已经体现出本发明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可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 在本发明的启示下, 对 其进行形状、 结构等方面的等同修改, 均在本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列。
        

    关 键  词:
    AT 供电 低压 绕组 层共箱 牵引 变压器
      专利查询网所有文档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0条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字符

    暂无评论,赶快抢占沙发吧。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AT供电用两低压绕组层共箱并牵引变压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103121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