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拼音兼容的笔形输入及人机界面 本发明是电脑汉字输入的人机界面形式,用以支持一种和汉语拼音兼容的笔形输入。
在已有的发明中,虽然有与汉语拼音的兼容输入,例如“与汉语拼音兼容的兼容码及兼容键盘”(CN87100313A)及“规范码音码”(CN1150272A)但是它们的兼容仅是汉语拼音中的全拼和简拼兼容,其本质是同一种拼音输入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是拼音输入要有较高的识字和正音的要求,对于不认识的字和读音不准的字,难以拼音输入。因此,实际上需要的是一种人人都会、容易掌握的笔形输入与之兼容,以弥补拼音输入的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在已有电脑键盘界面的键位分布和屏幕提示上,用十分简单的笔形输入作为和汉语拼音的兼容方式,使得不需要通过切换键就可以由拼音输入转换到笔形输入方式或者由笔形输入转换到拼音输入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独立地运用,对同一个汉字集中的汉字,既可以仅仅用拼音方式输入也可以仅仅用笔形方式输入,这种兼容的输入首先是面向用计算机撰稿地广大用户,为他们提供一种方便合理的输入方法。
本发明的基本内容是在电脑键盘上,在包含26个字母的这三排键位中,对同一个汉字集,有两种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兼容的输入方式:
(1)以声母键起始的输入方式,其中也包括汉语拼音输入时,元音音节前所冠的空声母;
(2)以非声母键起始的笔形输入方式,笔画键是定义在声母键以外的键位集合中;
(3)以上两种输入方式,由于起始键分别属于不同的键位集合,所以是不需要另设切换键而能相互转换、兼容的。
在通用的计算机键盘中,26个字母键包含在上、中、下排键位上,其上排键位的字母键有“q、w、e、r、t、y、u、i、o、p”,中排键位的字母键有“a、s、d、f、g、h、j、k、l”,下排键位的字母键有“z、x、c、v、b、n、m”,此外这三排键位中还包括符号键位有“[]/;’,./”等。本发明的内容,要在这三排键位上形成两种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兼容的输入方式:第一种是以声母键起始的输入方式,(例如汉语拼音中的双拼),在声母中还包括元音音节前由所冠的空声母,这些元音音节是“a”起始的“a、ai、ao、an、ang”等,“e”起始的“e、ei、en、……”及“o”起始的“o、ong、ou、”等。至于“i”和“u”起始的音节,在汉语拼音中分别归入“y”及“w”起始的声母之列,应该说“y”及“w”是一个不影响音节读音的声母,所以也归入空声母,汉语拼音规定了元音“a、e、o”起始的音节,可以在某些时候冠以“隔音符(’)”,在这里,隔音符也是起到空声母的作用,我们把这一原则推广起来那么任何元音音节前面都有声母或形式上的声母。
第二种是以非声母起始的笔形输入方式,笔形输入是指用笔画为主的字形输入方式。笔画键的安排,原则上说可以安排在这三排键位之内的任何非声母键的键位上。
于是这两种输入,由于起始键分别属于不同的键位集合中,从逻辑推理上,不用切换键作转换依据,也不会引起逻辑上的混乱。同时,对于同一个汉字字集(例如国家标准GB2312-80的6763个汉字)既可以用笔划方式输入任何一汉字,也可以用拼音方式来输入任何一个汉字,因此两种方式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在以声母键起始的输入方式中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是规范的汉语拼音输入,考虑到键位分布的统一性,对“a、e、o”起始的元音音节,冠以空声母“v”作为隔音符是合理的,“v”不但在形式上和y、w处在相当的位置,而且使得五个元音字母都不会出现在起始键位置,这就十分有利于笔画键位的安排。当然虚设的“v”键是形式地存在的一种方式。
原则上说,笔画键可安排在任何一组键位上,只要不与声母起始键相重叠。但是在电脑键盘上用“u、i、a、e、o”依次分别代表“横、竖、撇、点、折”五种笔画作为汉字笔形输入的起始键,使得布局更合理(全部限于26个字母键范围内),操作更集中方便,效率更高。
笔形输入是以笔画为主的方式,在笔画起始键之后,可以按书写笔顺,继续用这些笔画键来完成汉字的输入。
这样就把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按笔顺的笔画输入)和目前用得最多的方式(汉语拼音)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对于正音、认字有困难的部分人和部分字,得到了一种协同的输入方法,可以做到因人选用、因字选用,这为汉语拼音输入提供一个相辅相成的笔画输入方式。
规范汉语拼音输入,是一种通用的方式,不必再赘述,而笔形输入方式则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在这里首先是最简单的笔画输入。
笔画输入方式可以是一个不等长的输入,可以在有效笔画输入后,略去冗长信息,例如“然”字按笔顺输入五笔之后再不会有相同的字了,五笔以后是冗余信息,计算机此时鸣笛以示有效输入结束。还可以使笔画多的部首,通过选择方式,减少击键次数。例如“欺”字的笔画较多,如果“其”部首能在三键内结束则“欺”字可以在五键内成字,这就要求允许在输入中有中间的选择过程。为此,当笔形输入时数字键作为笔形输入的选择键;与选择数字对应的“待选字”及与空格键对应的“当前字”构成屏幕界面上的提示行;数字选择把待选字移入“当前字”位置,而空格键则把“当前字”送到屏幕的“文本”上去。
例如:在输入“其”字的前两笔“—、丨”之后屏幕出现了如下的提示行
如果再选择“3”键则“欺”成为当前字,然后扣击空格键结束输入,使之上屏,则四键内选出“欺”字。当然也可以接着输入“欠”的笔画(丿フ丿丶)而不采用选字的方式。
这种屏幕界面的处理,十分有利于缩短输入汉字的击键次数,通常可以使绝大部分汉字在六键以内结束,六键以内的现字率按频度达到99%以上。因此,兼容中的笔画输入方式,可以实现和汉语拼音一样限定在六码以内的版本,对于多笔画的罕见字则可以通过翻页键查找。和汉语拼音相比,首选字数大约是汉语拼音的五倍,首选字出现的频度在80%以上,须翻页查找的字的频率不到1%。在作为独立输入方式和汉语拼音相比也毫不逊色。同时它在音、形简码的设计有极高的效率,在笔画输入时,笔形健续以一个声母键组合时,是简码的输入,续以多个声母的组合是词组输入。例如:“我”起笔“丿”+声母AW;
“取”前两笔“—”“丨”+声母=uiq;
“我们”=AWM;
“取消”uiqx
由于简码和词组是有规律的,因此记忆和使用是方便的。而且由于不需切换键,拼音和笔形输入均可相互借用简码和词组输入。
为了提供单手操作的便利环境,汉字的笔画“撇”用顶排数字健“7”代表,汉字笔画的“点”和“捺”用顶排数字健“8”来代表,这对于一部分用户而言显然是容易接受和方便的。
当然笔形输入并不限于笔画输入,由笔画引导的字根方式也是可行的,这种人机界面形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总之,这是一个完整的音、笔形兼容系统,是把输入汉字的起始键整合在26个键位上的最佳形式。
综上所述,和汉语拼音输入兼容的笔形输入其优越性表现在:
1.以无切换方式,弥补了汉语拼音中不会读,读不准字音时产生的困难。同时也减少了选字上屏的问题,二者兼容相得益彰,是受过教育的人都会使用的方法,无需去记忆任何编码规则。
2.笔画输入方法是以“书同文”为基础,是中国人最容易学会的中文输入方法。
3.笔画键位少(5个键位),可以单手操作,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它破除了人们视汉字输入为畏途的观念。
4.限定在六键以内的笔画输入,形成输入定式,有利于操作。
5.笔画输入方式方便於盲打、和想打,就象用“键”书写汉字,因而心理负荷最轻。
6.丰富而有规律的简码和词组输入使兼容的输入方法使平均码长小于3键。从学习过程上让使用者很容易顺其自然地掌握高速中文输入的技巧。
7.完全支持学校教育,符合语言文字的语言及笔划教学规范。
根据以上优点,本发明达到了前面所阐明的本发明的目的。
下面是最佳设计例及图
图1是通用ASC-Ⅱ键盘的键位分布图,在中文状态下,21个声母(b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v w x y z)是汉语拼音输入的起始键。其中是“v”a、e、o起始音节前的空声母。5个元音键各自代表一种起始笔画:a(撇)、e(点或捺)、i(竖)、o(折)、u(横或提)。这就是说,凡是笔画输入的汉字都是以元音键起始的,在按笔顺的笔画输入时,键盘输入的键元串也是只用这5个键。例如“正”字的笔画顺序为“—丨—丨—”则键元串(uiuiu)。但是在拼音输入时,在首键是声母键之后出现的a、e、i、o、u,就不再是代表笔画,而是汉语拼音中的元音字母。
以“方”字为例,汉语拼音输入为“FANG”,笔划输入为“丶—フ丿”(euoa)。
在多笔画的笔画输入中利用集约化的选择,简化输入例如“鞭”字,输入前两笔“—丨”之后提示行为
[十]ui 1西2耳3其4酉5革6林选择键“5”之后的提示行为
[革]ui5 1鞭2鞋3靶4鞘5勒6靴
根据提示行可以直接击选键1,当前字为“鞭”再用空格键上屏,也可以继续笔画“撇”,这时提示行为
[鞭]ui5a 1靴2靳
同样是在4键内完成以“鞭”为当前字的输入,然后扣击空格键上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