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利查询网! | 帮助中心 查专利用我们更专业!
专利查询网
换一换
首页 专利查询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过滤器振动装置及其自清洁方法及吸尘器.pdf

  • 资源ID:7834903       资源大小:827.35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过滤器振动装置及其自清洁方法及吸尘器.pdf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437386.2 (22)申请日 2014.09.01 A47L 9/20(2006.01) A47L 9/10(2006.01) (71)申请人 天佑电器 (苏州) 有限公司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亭融街 8 号 (72)发明人 刘海平 (54) 发明名称 过滤器振动装置及其自清洁方法及吸尘器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器振动装置, 具有气密 性的容器, 在所述的容器内设置用于振动的装置, 该容器设置进气口和出气管 ; 工作气流从进气口 进入经过气流通路从出气管排出 ; 气流驱动的主 阀塞, 设置在

2、所述的气流通路中, 主阀塞具有可自 动复位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 气流驱动的副阀 塞, 设置在所述的气流通路中, 副阀塞具有可自动 复位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 在气流的驱动下所 述的主阀塞和副阀塞连续的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 置往复运动形成振动。上述的震动装置采用完全 气动的方式工作, 不需要复杂的机电结合等方式。 因此, 其寿命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 同时降低了振 动装置的复杂度和成本。相对于传统的过滤器清 洁方式, 其清洁效果更好。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8页 CN 105361815 A 2016

3、.03.02 CN 105361815 A 1/2 页 2 1. 过滤器振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 : 气密性的容器, 在所述的容器内设置用于振动的装置, 该容器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 ; 在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形成工作气流通路, 工作气流从进气口进入经过气流通路从出 气口排出 ; 气流驱动的主阀塞, 设置在所述的气流通路中, 主阀塞具有可自动复位的第一位置和 第二位置 ; 气流驱动的副阀塞, 设置在所述的气流通路中, 副阀塞具有可自动复位的第一位置和 第二位置 ; 所述的副阀塞, 相对主阀塞设置在风路的上游, 相应地主阀塞设置在风路的下游 ; 主阀塞处于第一位置时, 其阻塞副阀塞下游风路,

4、主阀塞位于第二位置时, 其打开副阀 塞下游风路 ; 副阀塞处于第一位置时, 其打开主阀塞上游风路, 副阀塞处于第二位置时, 其阻塞主阀 塞上游风路 ; 所述的主阀塞与副阀塞阻塞风路总是交替进行的。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滤器振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密容器具有气密性的 第一腔体, 和气密性的第二腔体, 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 第一腔体相对第二腔体位于气 流通路的上游位置 ; 所述的主阀塞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所述的副阀塞设置在第一腔体内。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过滤器振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第二腔体具有可供主阀塞在 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滑动的进气管, 主阀塞和进气管之间

5、气密连接 ; 当主阀塞处于第一位 置时, 其阻塞第二腔体的进气管 ; 当主阀塞处于第二位置时, 其打开第二腔体的进气管。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过滤器振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第一腔体具有可供副阀塞在 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滑动的进气管, 副阀塞和进气管之间气密连接 ; 当副阀塞处于第一位 置时, 其阻塞第一腔体的进气管 ; 当副阀塞处于第二位置时, 其打开第一腔体的进气管并阻 塞第二腔体的进气管。 5.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吸尘器震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副阀塞上设置滑动支 架, 第一腔体内设置与滑动支架配合的支撑杆。 6.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过滤器振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6、, 所述的副阀塞呈柱状, 在柱身 上设置开放的气道, 所述的主阀塞由柱状部分和圆饼状的基部, 所述的主阀塞的柱状部分 设置同样的开放的气道。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滤器振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主阀塞和副阀塞分别 设置弹性复位件, 主阀塞上游的风路阻塞时, 其可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 副阀塞下游 的风路阻塞时, 其可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8. 过滤器自清洁方法, 所述的方法包括过滤器、 过滤器振动装置 ; 振动装置可使过滤 器振动 ; 所述的振动装置具有气密性容器, 该气密性容器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 在进气口和 出气口之间形成工作气流通路, 工作气流从进气口进入经过

7、气流通路从出气口排出 ; 气流 驱动的主阀塞和气流驱动的副阀塞, 主阀塞设置在副阀塞风路的下游 ; 其特征在于, 气流驱 动主阀塞和副阀塞振动时具有以下步骤 : 主阀塞和副阀塞初始位于第一位置, 在气密性容器出气口施加真空源 ; 主阀塞由阻塞风路的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副阀塞下游的风路打开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5361815 A 2 2/2 页 3 副阀塞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副阀塞在第二位置阻塞主阀塞上游的风路 ; 主阀塞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 主阀塞阻塞副阀塞下游的风路 ; 副阀塞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 ; 重复步骤 - 。 9. 根据权利要求 9 所述的过滤器自清洁方法

8、,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气密性容器具有气 密性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 所述的主阀塞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副阀塞设置在第一腔体内 ; 第二腔体具有进气管, 该进气管与第一腔体连通 ; 第二腔体的进气管处于主阀塞风路上游 同时位于副阀塞风路下游, 所述的主阀塞运动至第一位置时阻塞第二腔体的进气管的一 端, 同样所述的副阀塞运动至第二工作位置时也阻塞第二腔体的进气管的另一端。 10. 一种自清洁吸尘器, 其包括储灰容器和吸尘动力装置 ; 储灰容器包括至少一个外 部空气入口, 以接受来自外部载尘气流, 吸尘动力装置与储灰容器连通, 外部载尘气流经外 部空气入口进入储灰容器最后由吸尘动力装置排出到吸尘器

9、外部, 所述的外部空气入口与 吸尘器动力装置之间形成可供气流通过的风道, 在所述的气流通道上设置过滤器, 载尘气 流通过过滤器形成干净的空气 ;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吸尘器内部还设置有如权利要求 1 所 述的过滤器振动装置, 吸尘器驱动装置与所述的吸尘动力装置连通, 所述的过滤器振动装 置以可传递振动地方式安装在过滤器临近的位置, 或直接与吸尘器配接。 11.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一种过滤器自清洁吸尘器,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过滤器风 路上游, 设置节流阀, 节流阀可手动或与过滤器振动装置形成联动自动地打开或关闭。 12. 根据权利要求 10 所述的一种过滤器自动清洁吸尘器, 其特征在

10、于 : 所述的过滤器 振动装置风路下游, 设置节流阀, 节流阀可手动或与过滤器振动装置形成联动自动地打开 或关闭。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5361815 A 3 1/8 页 4 过滤器振动装置及其自清洁方法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过滤器振动装置, 和自清洁过滤器, 以及能够自清洁过滤器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0002 吸尘器中通常具有过滤器, 吸尘器电机带动叶轮产生真空吸力, 外部空气经软管 进入吸尘器内部, 再经过过滤器将空气中的尘埃和小颗粒等滤除, 产生干净的空气。 干净的 空气经过风叶和排除风道, 排放到吸尘器外部。吸尘器常用的过滤器由 HEPA( 高效微粒空 气

11、High effi ciency particulate air , 对 0.3 微米以上的微尘的过滤效果达到 99.97%, 是一种很好的空气净化材料 ) 材料或表面布满微孔的材料制成, 例如无纺布, 在吸尘过程 中吸尘器过滤的灰尘会不断堆积在过滤器表面,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微小的颗粒会逐渐阻 塞过滤器的微孔, 这样会造成吸尘器本身的吸力下降, 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机的温升, 降低电 机和吸尘器整机的寿命。 0003 为了防止过滤器阻塞, 必然要定期清理过滤器, 现有的清洁过滤器的方式有很多, 有以下几种 : 接触式清理结构和非接触式清理结构, 接触式的一般有手动刮灰条, 刷条, 旋转刷, 等

12、清理附件直接作用于过滤器上, 或者能够对过滤器进行反向充气, 使附着在过滤器上灰尘 被反向气流冲走, 例如公开号为 US20100293743 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吸尘器, 其具有过 滤单元, 切换开关, 该切换开关能够使吸尘器在吸尘模式和过滤器清洁模式之间切换, 和分 离模块。 吸尘器处于吸尘模式时, 真空在第一方向上产生第一股气流通过过滤单元, 载尘气 流的灰尘被过滤出来。 吸尘器处于过滤器清洁模式时, 真空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反向) 上产生第二股气流通过过滤单元, 移除过滤单元上的灰尘。 在过滤器清洁模式时, 分离单元 设置在真空源和过滤器之间以分离从过滤单元上移除的灰尘。 在吸尘模式

13、下分离单元不作 为风道使用。此专利披露的吸尘器设置了多个的阀门以控制不同模式下的气流方向, 通过 阀门开关组合实现气流的切换即切换吸尘器的工作模式。 此技术方案的缺陷是设置了众多 的阀门, 阀门控制起来比较复杂, 并且仅仅使用反向充气的方式清洁过滤器, 其清洁效果不 够理想。 0004 为了提高过滤器的清洁效果, 可在对过滤器进行反向充气的同时对过滤器施加振 动的动作, 使得灰尘在抖动时更容易与过滤器分离。例如公开号为 CN101484060 揭示了一 种带有过滤器自清洁装置的吸尘器, 该吸尘器具有至少一个外来空气入口能够借助至少一 个封闭阀, 其中封闭阀具有可运动的阀体, 该阀体由弹性的回复

14、装置施以封闭力并且在所 述封闭位置中附加地被磁保持装置施以磁保持力。根据该发明提出, 磁保持装置具有电磁 体, 电磁体位了关闭所述封闭阀而被施以励磁电流, 并且阀体在励磁电流中断时能够从封 闭位置出发, 经由开放位置连续运动返回至所述封闭位置中, 其中, 励磁电流断开时长与所 述阀体运动时长配合。该电磁体与电开关单元连接, 电开关单元寓意接通和断开所述的激 励电流, 在该发明中励磁电流断开的时间被设置的很短, 这样使得阀体从封闭位置出发经 过开放位置, 再返回封闭位置的时间很短, 在阀体打开时向吸尘器过滤其中引入外部气流, 说 明 书 CN 105361815 A 4 2/8 页 5 这样使得

15、反向气流流过过滤器使堆积在过滤器上的灰尘得到很好的清理, 同时由于阀体打 开的时间很短反向短时的气流能够对过滤器产生一定冲击使其产生振动效果, 这样能够获 得更好的清理效果, 每隔较长的一段时间进断开以此励磁电流, 使过滤器始终保持干净。 该 技术能够很好的清理吸尘器过滤器, 其利用了反向气流清理堆积在过滤器上的灰尘的同 时, 让短时的反向气流引起过滤器振动能够很好的清理过滤器。 但这种 “电磁式反向充气振 动清洁过滤器” 的方法, 使用了较为复杂的电磁体, 同时需要封闭阀的运动过程与电磁体励 磁电流断开时机相配合, 同时电磁体需要设置电组件来吸收储存在电磁体中的能量。因此 这种机电配合的结构

16、, 较为复杂不利于生产装配, 同时增加了吸尘器的制造成本。 0005 充气的方式, 其中一种是在吸尘器工作时, 对过滤器内部进行反向的充气使过滤 器在充气的瞬间两侧的气压相等, 堆积在过滤器上的灰尘可以依靠自身的重力掉落到尘桶 中。 0006 因此为了提高过滤器自清洁的效率, 并降低清洁结构的复杂度, 节约生产成本, 需 要提出一种新的清洁吸尘器的方式。 附图说明 0007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过滤器振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具有气 密性的容器, 在所述的容器内设置用于振动的装置, 该容器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 ; 在进气口 和出气口之间形成工作气流通路, 工作气流从进气口

17、进入经过气流通路从出气口排出 ; 气 流驱动的主阀塞, 设置在所述的气流通路中, 主阀塞具有可自动复位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 置 ; 气流驱动的副阀塞, 设置在所述的气流通路中, 副阀塞具有可自动复位的第一位置和第 二位置 ; 所述的副阀塞, 相对主阀塞设置在风路的上游, 相应地主阀塞设置在风路的下游 ; 主阀塞处于第一位置时, 其阻塞副阀塞下游风路, 主阀塞位于第二位置时, 其打开副阀塞下 游风路 ; 副阀塞处于第一位置时, 其打开主阀塞上游风路, 副阀塞处于第二位置时, 其阻塞 主阀塞上游风路 ; 所述的主阀塞与副阀塞阻塞风路总是交替进行的。 0008 优选的, 气密容器具有气密性的第一腔体,

18、 和气密性的第二腔体, 第一腔体和第二 腔体连通, 第一腔体相对第二腔体位于气流通路的上游位置 ; 所述的主阀塞设置在第二腔 体内, 所述的副阀塞设置在第一腔体内。 0009 优选的, 第二腔体具有可供主阀塞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滑动的进气管, 主阀塞 和进气管之间气密连接 ; 当主阀塞处于第一位置时, 其阻塞第二腔体的进气管 ; 当主阀塞 处于第二位置时, 其打开第二腔体的进气管。 0010 优选的, 第一腔体具有可供副阀塞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滑动的进气管, 副阀塞 和进气管之间气密连接 ; 当副阀塞处于第一位置时, 其阻塞第一腔体的进气管 ; 当副阀塞 处于第二位置时, 其打开第一腔体的进气

19、管并阻塞第二腔体的进气管。 0011 优选的, 副阀塞上设置滑动支架, 第一腔体内设置与滑动支架配合的支撑杆。 0012 优选的, 副阀塞呈柱状, 在柱身上设置开放的气道, 所述的主阀塞由柱状部分和圆 饼状的基部, 所述的主阀塞的柱状部分设置同样的开放的气道。 0013 优选的, 主阀塞和副阀塞分别设置弹性复位件, 主阀塞下游的风路阻塞时, 其可由 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 副阀塞下游的风路阻塞时, 其可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说 明 书 CN 105361815 A 5 3/8 页 6 0014 在上述过滤器振动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过滤器自清洁的方法, 所述的方 法包括过滤器、

20、过滤器振动装置 ; 振动装置可使过滤器振动 ; 所述的震动装置具有气密性 容器, 该气密性容器设置进气口和出气口, 在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形成工作气流通路, 工作 气流从进气口进入经过气流通路从出气口排出 ; 气流驱动的主阀塞和气流驱动的副阀塞, 主阀塞设置在副阀塞风路的下游 ; 其特征在于, 气流驱动主阀塞和副阀塞振动时具有以下 步骤 : 主阀塞和副阀塞初始位于第一位置, 在气密性容器出气口施加真空源 ; 主阀塞由阻塞风路的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副阀塞下游的风路打开 ; 副阀塞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副阀塞在第二位置阻塞主阀塞上游的风路 ; 主阀塞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 主阀塞阻塞副阀塞

21、下游的风路 ; 副阀塞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 ; 重复步骤 - 。 0015 优选的, 所述的气密性容器具有气密性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 所述的主阀塞设 置在第二腔体内, 副阀塞设置在第一腔体内 ; 第二腔体具有进气管, 该进气管与第一腔体连 通 ; 第二腔体的进气管处于主阀塞风路上游同时位于副阀塞风路下游, 所述的主阀塞运动 至第一位置时阻塞第二腔体的进气管的一端, 同样所述的副阀塞运动至第二工作位置时也 阻塞第二腔体的进气管的另一端。 0016 进一步完善本发明技术方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过滤器自清洁吸尘器, 其包括储 灰容器和吸尘动力装置 ; 储灰容器包括至少一个外部空气入口, 以接受来自

22、外部载尘气流, 吸尘动力装置与储灰容器连通, 外部载尘气流经外部空气入口进入储灰容器最后由吸尘动 力装置排出到吸尘器外部, 所述的外部空气入口与吸尘器动力装置之间形成可供气流通过 的风道, 在所述的气流通道上设置过滤器, 载尘气流通过过滤器形成干净的空气 ; 其特征在 于, 所述的吸尘器内部还设置有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过滤器振动装置, 吸尘器驱动装置与 所述的吸尘动力装置连通, 所述的过滤器振动装置以可传递振动的方式安装在过滤器临近 的位置, 或直接与吸尘器配接。 0017 优选的, 过滤器振动装置在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气压差达到预定的值后能够自 动的打开。 0018 优选的, 过滤器风路上

23、游, 设置节流阀, 节流阀可手动或过滤器振动装置形成联动 自动地打开或关闭。 0019 优选的, 过滤器振动装置风路下游, 设置节流阀, 节流阀可手动或过滤器振动装置 形成联动自动地打开或关闭。 0020 由于所述的主阀塞和副阀塞, 都是气动的, 当主阀塞处于第一位置时, 副阀塞两侧 的气压相等, 当主阀塞被气动的驱动至第二位置时, 其打开副阀塞下游的风路, 副阀塞两侧 的气压不相等, 使得副阀塞被气动的驱动至第二位置 ; 所述的副阀塞到达第二位置时其阻 塞主阀塞上游的风路, 主阀塞两侧的气压相等, 因此主阀塞无法被气动的驱动, 主阀塞自动 的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此时主阀塞再次阻塞副阀

24、塞下游的风路, 副阀塞从第二位 置自动复位至第一位置。在气流的作用下, 主阀塞和副阀塞不断的如此往复在第一位置和 第二位置交替运动, 形成了高频机械振动, 此种高频的机械振动可容易的应用在吸尘器的 过滤器上。上述的震动装置采用完全气动的方式工作, 不需要复杂的机电结合等方式。因 说 明 书 CN 105361815 A 6 4/8 页 7 此, 其寿命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 同时降低了振动装置的复杂度和成本。 相对于传统的过滤 器清洁方式, 其清洁效果更好。 0021 附图说明 0022 图 1 是过滤器振动装置侧视图。 0023 图 2 是过滤器振动装置分解示意图。 0024 图 3 是过滤器

25、振动装置初始状态剖面示意图。 0025 图 4 是过滤器振动装置主阀塞运动至第二位置剖面示意图。 0026 图 5 是过滤器振动装置副阀塞运动至第二位置剖面示意图。 0027 图 6 是过滤器振动装置主阀塞于复位至第一位置剖面示意图。 0028 图 7 是过滤器振动装置副阀塞复位至第一位置剖面示意图。 0029 图 8 是安装有过滤器振动装置的吸尘器的一种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参照图 1 所示的过滤器振动装置 1 示意图, 其主体的外部是由气密性的容器 11 构 成的, 该气密性容器11呈圆柱形, 当然, 也可以使用非圆柱形的结构。 气密性容器11的上部 设置进气管 110, 进

26、气管进一步形成进气口 110 , 气密性容器的下部形成出气管 111, 出气 管进一步形成出气口111 , 在气密性容器11的内部, 进气管110和出气管111之间形成可 供气流通过的风路, 进气管 110 位于风路的上游, 出气管 111 位于风路的下游。所述的气密 性容器包括上部 112、 中部 113 和底部 114 连接形成, 空进气管 110 与上部一体的形成并设 置在上部 112 的中心, 同样的出气管 111 与底部一体的形成, 并设置在底部的中心位置。过 滤器振动装置工作时, 真空源连接至出气管 111, 空气从进气管 110, 从出气管 111 被吸出。 在中部 113 的壁

27、上还设置了多个用于固定的螺钉座 117, 底部的相应位置设置了对应的螺 钉座 117 , 装配振动装置时中部和底部的螺钉座对准, 并在其中部穿过螺钉紧固底部和中 部的连接。在振动装置的上部 112, 设置了螺钉孔 118, 上部和中部固定时, 螺钉穿过螺钉孔 与过滤器振动装置内部的零件紧固。 在上部、 中部和下部装配时也可以不使用螺钉结构, 例 如使用卡扣结构代替螺钉结构。 0031 参照图 2 和图 3 所示的过滤器振动装置分解示意图, 气密性容器内设置隔板 12, 隔板设置在气密性容器的中央位置, 隔板 12 将气密性容器分成第一腔体 121 和第二腔体 122, 所述的进气管 110 与

28、第一腔体 121 连通, 第一腔体 121 和第二腔体 122 通过第二腔体 进气管13连通, 空气通过过滤器振动装置, 依次经过第一腔体的进气管110、 第一腔体121、 第二腔体进气管13、 第二腔体122、 出气管111, 因此第二腔体122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设置在 第一腔体 121 的风路下游。所述的第二腔体进气管 13 设置在隔板的中央位置, 并向上延伸 形成空心的圆柱形通道, 进气管13处于第一腔体121形成的空间内。 在进气管13径向的外 侧, 从隔板向上延伸形成两个位置对称的支撑杆 14, 该支撑杆的高度与气密性容器中部的 高度相同。支撑杆 14 呈中空状并在其内部设置内螺纹,

29、支撑杆的上端部与气密性容器上部 的螺钉孔 118 相对应, 装配时螺钉穿过所述的螺钉孔进入支撑杆 14 内。所述的支撑杆外部 套设弹性复位件, 本实施例采用常规的螺旋弹簧141作为弹性复位件。 第一腔体121内还设 说 明 书 CN 105361815 A 7 5/8 页 8 置有副阀塞 15, 所述的副阀塞呈圆柱状, 其外径的尺寸与第一腔体的进气管 110 内径大致 相等。副阀塞 15 的两侧还设置有滑动支架 151, 滑动支架上设置了用于滑动的孔 152, 滑动 支架 151 通过滑动孔套设在支撑杆 14 上, 当过滤器振动装置工作时副阀塞 15 受到大气压 力作用时可向沿着支撑杆 14

30、向下滑动, 当副阀塞不受大气压力作用时其可在螺旋弹簧 141 的作用下恢复至初始位置, 为了使副阀塞15能够更为顺通的滑动, 第二腔体进气管13的外 围还设置了弧形导板131, 4个导板均匀的分布在第二腔体的进气管13的临近位置, 所述的 副阀塞 15 套设在所述的弧形导板 131 内。 0032 所述的气密性容器11进气管110设置在上盖的中心, 并向上延伸形成圆柱形的通 道, 副阀塞 15 呈中空的杯状, 其底部封闭, 副阀塞复位至初始位置时其主体部分插入至气 密性容器的进气口 110 内, 所述的滑动支架 151 使副阀塞 15 保持在气密性容器内。副阀 塞 15 的外径与气密性容器 1

31、1 进气管 110 的内径的尺寸大小大致相等, 因此副阀塞 15 和气 密性容器进气管 110 之间具有良好的气密形, 这样使得外部的气压大于前述第一腔体内部 121 的气压时副阀塞受到向下的压力 ( 方向如标记 F), 当大气压力足够大并且能够克服所 述的螺旋弹簧 141 对副阀塞 15 的弹力时副阀塞便开始沿着支撑杆 14 向下运动。在副阀塞 15的外壁上还设置了多个开放的气道153, 所述的开放的气道153呈半圆柱形, 开放的气从 副阀塞15的上端部延伸至中间位置, 其延伸方向与副阀塞15形成圆柱的轴线平行, 本实施 例共设置了 8 个气道 153, 8 个气道均匀的分布在副阀塞 15

32、壁所形成的圆柱上, 为了适应不 同的应用, 也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气道的大小和个数, 及设置的位置或者气道的延伸方向。 因 此副阀塞15的气道153与气密性容器进风口不能形成气密性配合, 具有气流通道的副阀塞 部15形成非气密部154, 即副阀塞15气道153以下的位置与进风口110之间能够形成气密 性配合相应的为副阀塞的气密部分 155。副阀塞 15 向下运动至底部时, 副阀塞的底部阻塞 在第二腔体进气管13上使得第一腔体内的空气无法进入第二腔体122, 同时副阀塞15的气 密部 155 与进气管脱离, 气密部 155 完全处于第一腔体的内部, 而非气密部 154 的下端也进 入第一腔体中, 此

33、时第一腔体通过气流通道与外部空间连通, 第一腔体与外部空间不存在 气压差。 0033 参照图图 2 和图 3, 所述的第二腔体 122 设置在第一腔体 121 风路方向的下游, 主 阀塞 16 设置在第二腔体 122 内, 主阀塞的截面大致呈倒置的 “T” 形, 主阀塞 16 内部是实心 结构, 主阀塞分为设置在上部的圆柱状塞部 161, 和设置在下部的圆饼状基部 162, 基部的 外径与第二腔体 122 的内径大致相等, 所述的塞部 161 和基部 162 一体成型。所述的塞部 的外径与第二腔体进气管 13 的内径大致相等, 塞部 161 可以在进气管 13 内顺畅的滑动, 并 且塞部 16

34、1 能够与第二腔体进气管 13 之间形成气密性配合。由此, 当第一腔体内 121 的气 压大于第二腔体内 122 的气压时, 所述的主阀塞 16 受到向下的压力。与副阀塞 15 相同地, 所述主阀赛 16 的塞部也设置了多个开放的气道 163, 该空气通道呈半圆柱形, 空气通道从 塞部 161 的上端部开始延伸至塞部的中部, 本实施例使用了 8 个相同的气道 163, 气道 163 均匀的分布在塞部的圆柱上。为了适应不同的应用, 也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气道 163 的大小 和个数, 及设置的位置或者气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因此, 塞部气道 163 与第二腔体的进气管 13不能形成气密性配合, 使得气流

35、通道的塞部形成非气密区164, 塞部气道163以下的位置 与进风口之间能够形成气密性配合为塞部的气密区 165。在所述的第二腔体的壁上设置了 多个纵向延伸的筋 17, 该纵向延伸的筋能够使主阀塞的基部 162 与第二腔体 122 的壁之间 说 明 书 CN 105361815 A 8 6/8 页 9 形成通气的孔隙171, 处于基部162上部的空气能够通过通气孔隙171进入基部的下部。 在 所述的第二腔体 122 的底部中心位置设置了第二腔体 122 出气管 111, 所述出气口管与气 密性容器的底部 114 一体成型, 并向下延伸形成圆柱形的出气口 111 。出气管 111 在其底 部形成出

36、气栅 119, 在出气栅的上方形成用于固定的弹簧座 120, 所述的出气栅 119 以弹簧 座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在第二腔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径向延伸的筋 100, 所述的筋设置多 个并以所述的第二腔体空气出口为为中心放射状排列。 在出气栅上的弹簧座上安装有弹簧 166, 该弹簧能使主阀塞在不受大气压力的情况下保持在其初始位置, 即所述的塞部 161 插 装在第二腔体的进气管 13 内。当第一腔体 121 的气压大于第二腔体的气压时, 主阀塞 16 受到向下的大气压力, 若此压力大于所述弹簧 166 的弹力, 主阀塞便沿着进气管 13 向下运 动。当主阀塞 16 运动到第二腔体 122 的底部时,

37、 所述的塞部 16 的密封区 165 全部进入第 二腔体, 所述的塞部的非密封区164的下端部分进入第二腔体内, 使得第一腔体121的空气 能够进入第二腔体 122。基部 162 运动到第二腔体的底部时, 其与设置在底部的筋 100 抵 触, 所述的筋使塞部 161 的下部与第二腔体的底部形成通气的空间 101( 参照图 4), 第二腔 体基部上方的空气能够透过通气空间 101, 排出到气密性容器的外部。 0034 参照图3, 过滤器振动装置工作时在气密性容器的出气管111施加真空源。 过滤器 振动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 主阀塞16和副阀塞15都被保持在腔体上部的第一位置, 所述的 主阀塞15的

38、塞部插入到第二腔体进气管13, 塞部与进气管形成密封配合, 主阀塞16处于初 始的第一位置。 0035 参照图 3 和图 4, 当将真空源接入密闭性容器出气管 111 时, 第二腔体 122 的气压 降低, 第一腔体121的气压大于第二腔体122的气压, 塞部161与第二腔体122的进气管13 时密封。所述的塞部 16 在气压差的作用下受到向下的作用力, 当所述的作用力能够克服弹 簧 166 的弹力时, 主阀塞 16 开始向下运动至第二腔体 122 底部的筋 100 相抵触的位置并将 弹簧166压缩。 此时主阀塞处于第二位置, 所述主阀塞塞部161上的气密区165进入第二腔 体 122 内部空

39、间, 所述的非密封区 164 的下部也进入第二腔体 122 内部, 此时第二腔体 122 内的气压低于第一腔体内 121 的气压, 第一腔体 121 内部的空气通过设置在塞部 161 上的 气道 163 进入第二腔体 122, 此时所述的主阀塞基部 162 上侧的气压大于主阀塞下侧的气 压, 主阀塞 16 由于气流的作用被保持在第二腔体 122 的底部, 所述的气流经过主阀塞基部 162 和第二腔体 122 之间的孔隙 171 流入第二腔体 122 的出气管 111。 0036 参照图 4 和图 5 所述的第一腔体 121 内的空气流入第二腔体 122 气流风向参照标 记 V1, 所述的空气从

40、第二腔体 122 经过基部 162 与第二腔体之间的孔隙 171 流入第二腔体 出气管 111 的气流方向参照标记 V2。上述的第一腔体 121 到第二腔体 122 之间的空气流转 时, 所述的第一腔体内的气压逐渐降低至与第二腔体的气压相等, 气密性容器 1 外部的气 压大于第一腔体121内部的气压, 在此过程中所述的副阀塞15受到向下的压力F, 当所述的 压力克服弹簧 141 的弹力时副阀塞 15 开始向下运动, 所述的副阀塞 15 运动至第二腔体进 气管13时, 副阀塞上的密封区155进入第一腔体121, 副阀塞上的非密封区154的下部进入 第一腔体, 副阀塞 15 外部的空气通过非密封区

41、 154 上的气道 153 进入第一腔体 121。副阀 塞 15 将第二腔体的进气管 13 封堵住, 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气压差将副阀塞 15 保持在第 二腔体进气管 13 上, 使得主阀塞 16 上游的风路被阻塞, 第一腔体 121 的空气无法进入第二 腔体 122。 说 明 书 CN 105361815 A 9 7/8 页 10 0037 参照图 5、 图 6 和图 7, 由于主阀塞 16 上游的风路被阻塞, 第二腔体 122 内部没有 空气流动, 所述基部 162 两侧的气压相等, 弹簧 166 处于压缩状态, 主阀塞 16 受到弹力的作 用向上运动, 主阀塞运动至第二腔体的顶部, 所述

42、的主阀塞的气密区 165 与第二腔体的进 气管 13 重新形成密封配合。由此副阀塞 15 下游风路被主阀塞 15 阻塞, 副阀塞 16 受到的 空气压力变小, 由于弹簧 141 处于压缩的状态, 副阀塞 15 在弹簧的作用向上运动至第一腔 体的进气管内110, 副阀塞恢复至初始的第一位置。 随后主阀塞在吸力的作用下再次向下运 动, 主阀塞运动到第二位置后, 副阀塞向下运动至第一位置, 主阀塞复位至第一位置, 副阀 塞复位至第一位置。所过滤器振动装置不断的重复以上过程。 0038 所述的吸尘器阀塞工作时, 主阀塞 16 和副阀塞 16 在气压的作用下从第一位置运 动至第二位置所需要的时间很短,

43、同样的主阀塞和副阀塞在弹簧的作用下从第二位置复位 至第一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也很短暂, 主阀塞 16 和副阀塞 15 不断地运动形成高频的震动。 0039 参照图 8, 吸尘器示意图, 吸尘器 2 包括储灰容器 21, 通常的储灰容器是通过注塑 工艺制成, 储灰容器包括一个外部空气入口 22, 通常外部空气入口都与吸尘软管 ( 图中未 显示出 ) 相连接, 所述的软管连接吸尘头。在所述储灰容器 21 的上部安装有吸尘动力单元 23。吸尘器工作时携带灰尘的气流 V3 通过, 所述的外部空气入口进入储灰容器 21。吸尘动 力单元 23 通常具有能够产生动力的电机 24 和安装在电机轴上的风叶 25,

44、所述的电机驱动 风叶转动产生真空源。吸尘器工作时外部的载尘气流 (V3) 由吸尘软管吸入, 随后进入储灰 容器 21, 从储灰容器进入过滤器内部 26, 过滤器上设了用于过滤的 HEPA 材料。也可以使用 尘袋或其他的过滤装置。流经过滤器 26 的空气中的灰尘被过滤器滤去, 清洁的空气从过滤 器 26 流出, 并经过吸尘动力模块排出到吸尘器 26 外部。所述的吸尘器内部还设置有过滤 器振动装置 1, 其安装在靠近过滤器 26 的位置使得振动效果能够有效的传递到吸尘器上, 为了更有效的传递振动还可以在过滤器振动装置1和过滤器26之间设置振动传递结构, 过 滤器振动装置出气管 111 通过风道与吸

45、尘动力装置连通, 所述的振动装置进气管连通至吸 尘器外部空间。 0040 当过滤器 26 较为洁净时吸尘动力单元 23 吸入的气流全部来自过滤器, 过滤器振 动装置1进气管110和出气管111间的气压差还不能够使得副阀塞15和主阀塞16运动, 过 滤器振动装置 1 和吸尘动力单元之间没有空气流动 ; 吸尘器 2 工作过程中气流中的灰尘不 断累积在过滤器 26 上, 累积在过滤器 26 上的灰尘使得从过滤器进入吸尘动力单元 23 的空 气减少。所述的过滤器振动装置进气管 110 和出气管 111 之间的气压差变大, 气压差足够 大时所述的副阀塞 15 和主阀塞 16 克服弹簧的弹力开始振动, 部

46、分的气流 (V4) 从过滤器振 动装置 1 流入吸尘动力单元, 并与过滤器流出的气流交汇。此时附着在过滤器 26 上的灰尘 因振动与过滤器脱离, 并掉落在储灰容器 21 中。随着灰尘掉落灰尘对过滤器 26 的阻塞减 小, 空气能够更畅通的流经过滤器, 从过滤器 26 流入吸尘动力单元 23 的空气也逐渐增加, 所述过滤器振动装置进气管 110 和出气管 111 之间气压逐渐减小, 直至气压无法克服弹簧 的对副阀塞 15 和第二阀塞 16 的作用力过滤器振动装置停止振动, 作用于过滤器振动装置 的气压使过滤器开始振动或逐渐停止的气压值称之为临界气压, 该气压可以通过调整弹簧 的弹力设置成为一个预

47、定的值。上述过程过滤器振动装置自动打开清洁过滤器, 并自动关 闭, 当吸尘器过滤器再度被灰尘阻塞的时候, 过滤器振动装置又会打开, 如此反复使得吸尘 器过滤器的清洁工作完全自动的进行。 说 明 书 CN 105361815 A 10 8/8 页 11 0041 在过滤器 26 振动过程中储灰容器中的空气依然能够通过过滤器 26, 这样会造成 一些灰尘始终附着在吸尘器上无法被清除, 同时吸尘动力单元的气流不是完全来自于过滤 器振动装置 1, 过滤器振动装置振动的强度和频率会随着流经空气的量的减少而逐渐降低, 于此同时灰尘被振动脱落的过滤器 26 阻塞程度降低, 流经过滤器 26 的空气的量变大使

48、原 本就附着在过滤器上的灰尘被吸牢, 不易被清除。为此在吸尘器空气入口设置节流阀 27, 该节流阀在振动装置工作的时候自动打开, 节流阀 27 阻断了过滤器上游的风路, 使空气无 法流经过滤器, 附着在过滤器上的灰尘不受吸力更容易被过滤器振动装置 1 振动下来。同 时吸尘器动力装置吸入的空气全部来自过滤器振动装置 1, 使得过滤器振动装置内部的气 流变大, 这样过滤器振动装置振动的幅度和强度都有很大提高, 能够进一步促进灰尘脱离。 当完成清洁工作时关闭节流阀 27, 空气从过滤器流入, 过滤器振动装置停止工作。该节流 阀 27 可以设置手动启动或自动启动的形式, 或者与过滤器振动装置形成联动,

49、 即过滤器振 动装置 1 开始振动时即关闭节流阀 27, 过滤器振动装置开始工作时打开节流阀, 或者与吸 尘器上的清洁按钮联动, 即使用者按下清洁按钮所述的节流阀关闭, 过滤器振动装置开始 工作, 进行过滤器的清洁过程, 相反地, 使用者抬起按钮时节流阀打开, 过滤器停止清洁。 0042 为了能够对过滤器清洁的时机人为的可控, 可选的在过滤器振动装置 1 风路的下 游设置节流阀 27 , 当吸尘器正常工作时所述的节流阀关闭, 空气通过过滤器 26 进入吸尘 动力装置。当吸尘器清洁过滤器时, 所述的节流阀 27 打开, 空气流过振动装置。所述的 节流阀可与吸尘器上的清洁按钮联动, 即使用者按下清洁按钮时节流阀 27 打开, 过滤器 振动装置开始工作, 相反地, 使用者抬起按钮时节流阀关闭, 过滤器停止清洁。上述两个节 流阀在清洁过程中形成联动的关系, 清洁过滤器时处于过滤器振动装置 1 下游的节流阀 27 关闭, 过滤器上游的节流阀打开 27 , 吸尘器正常吸尘时 ; 过滤器振动装置下游的节流阀关 闭, 过滤器 26 上游的节流阀打开。所述的节流阀联动机制


注意事项

本文(过滤器振动装置及其自清洁方法及吸尘器.pdf)为本站会员(狗**)主动上传,专利查询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专利查询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