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508903.6 (22)申请日 2020.06.06 (71)申请人 东阳市甘特电气有限公司 地址 322100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白云街 道歌山路北416号 (72)发明人 马耀辉陈彬阳叶慎熙蔡桥洪 许庆忠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 公司 33241 代理人 林君勇 (51)Int.Cl. E05F 15/616(2015.01) E05F 15/53(2015.01) E05B 83/02(2014.01) E05B 63/14(2006.
2、01) B60J 10/86(2016.01) (54)发明名称 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57)摘要 本发明涉一种厢式货车的侧门上翻式电动 开启结构。 一种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包括 侧面和主伸缩机构, 所述侧门上端为第一固定端 并与车厢可转动固定, 所述侧门下端为活动端, 所述主伸缩机构一端为第二固定端并固定于车 厢内部, 所述主伸缩机构的另一端为联动端, 所 述联动端与侧门间连接有连杆机构, 当主伸缩机 构的联动端外伸时, 所述侧门的活动端以第一固 定端为中心向车厢外侧移动。 本发明具有占用车 厢外空间更少, 能避免路人走路时撞到头的情况 发生, 且不影响人们对车厢内产品进行观察的优
3、 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CN 111810000 A 2020.10.23 CN 111810000 A 1.一种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包括侧面和主伸缩机构, 所述侧门上端 为第一固定端并与车厢可转动固定, 所述侧门下端为活动端, 所述主伸缩机构一端为第二 固定端并固定于车厢内部, 所述主伸缩机构的另一端为联动端, 所述联动端与侧门间连接 有连杆机构, 当主伸缩机构的联动端外伸时, 所述侧门的活动端以第一固定端为中心向车 厢外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伸缩机构为电 动推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门上翻式
4、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顶部及 位于顶部下侧的若干侧部, 所述侧部设有门洞并配合有所述侧门, 所述主伸缩机构的第二 固定端与顶部或侧部的位于车门第一固定端上方的部位可转动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 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弯曲以呈L或C形结构, 所述第一连杆上下两端的其中一 端可转动固定于侧部内壁上, 所述第一连杆上下两端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固 定, 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侧门可转动固定, 且第二连杆与侧门的连接处靠近侧门第一固定 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前
5、后两侧均 设有所述主伸缩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前后两侧中 的一侧设有所述主伸缩机构, 所述侧门前后两侧中的另一侧与车厢间设有一辅助伸缩机 构, 所述辅助伸缩机构上端为第三固定端并与侧门可转动固定, 所述辅助伸缩机构下端为 第四固定端并与车厢的侧部可转动固定, 所述第三固定端靠近侧门的第一固定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端位于 侧门与第四固定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伸缩机构 为气弹簧, 所述侧部内壁上固定有第一气弹簧支架, 所述辅助伸缩
6、机构第四固定端与第一 气弹簧支架间通过球头组件连接, 所述球头组件包括球头, 所述球头的杆部横向设置, 且球 头的一端与第一气弹簧支架连接, 球头的另一端延伸至门洞处并与所述辅助伸缩机构连 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的活动端与 侧部间设有锁止机构,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舌及电开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门周向边缘设 有密封条, 所述侧门前后两侧与车厢侧部间均设有一锁止机构。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810000 A 2 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厢式货车
7、, 具体涉及一种厢式货车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厢式货车的车厢均安装有上翻式开门的侧门, 有的侧门弯折呈直角形, 侧门包括 车厢顶部的一部分, 如申请号为201820897511.1的专利所公开的侧门, 这种厢式货车可以 增加车厢的高度空间, 便于大型货物的放入, 但是防风雨能力较差, 风雨容易从完全打开的 侧门与车厢顶部之间的空间进入车厢内部。 0003 有的侧门呈板状, 如申请号为201410371396.0的专利所公开的侧门, 虽然这种车 厢不能通过打开侧门的方式增加高度空间, 但是防风雨能力较好, 更适用于作为流动商贩 的移动店铺。 这种侧门呈板状的厢式货车,
8、侧门上端与车厢铰接, 侧门两侧与车厢间均连接 有一气弹簧, 当侧门打开时, 气弹簧暴露在车厢外侧, 通过气弹簧对侧门进行支撑以保持侧 门的开启状态。 当需要进行侧门关闭时, 驾驶员需要客服气弹簧的弹力并手动进行侧门的 关闭。 且侧门打开时, 气弹簧会完全暴露在车厢外侧, 占用较大空间, 路人稍不注意就会撞 上气弹簧, 且外露的气弹簧还会影响人们视线, 不便于车厢内产品的展示。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占用车厢外空间更少, 能避免路人走路时撞到头的情况 发生, 且不影响人们对车厢内产品进行观察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
9、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包括 侧面和主伸缩机构, 所述侧门上端为第一固定端并与车厢可转动固定, 所述侧门下端为活 动端, 所述主伸缩机构一端为第二固定端并固定于车厢内部, 所述主伸缩机构的另一端为 联动端, 所述联动端与侧门间连接有连杆机构, 当主伸缩机构的联动端外伸时, 所述侧门的 活动端以第一固定端为中心向车厢外侧移动。 0006 本发明通过将主伸缩机构全部或部分隐藏在车厢内, 以减少主伸缩机构露在车厢 外的部分; 同时可以根据侧门连接端位置及主伸缩机构第二固定端的设置位置, 以合理设 置连杆机构, 以使主伸缩机构的两端所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更靠近侧门第一固定端所在高 度方向上的位置, 以
10、使主伸缩机构和连杆机构所占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更少, 以减少对车 厢内产品的阻挡, 以使路人更容易并能更清楚地看到车厢内的产品。 本发明主伸缩机构和 连杆机构相比于背景技术中气弹簧的设置位置, 能设置的更高, 能避免路人走过撞到脑袋 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不仅能用于向上翻转以实现开门的侧门, 也能用于向下翻转以实现开 门的侧门;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安装在车厢左右侧的侧门, 也适用于安装在车厢后侧的后门。 本发明具有占用车厢外空间更少, 便于人们对车厢内产品进行观察, 且能避免路人走过撞 到头的情况发生的优点。 0007 作为优选, 所述主伸缩机构为电动推杆。 本发明的主伸缩机构采用电动推杆, 而不
11、是气弹簧, 侧门的开闭都靠电驱动, 不需要驾驶员手动进行侧门的关闭, 侧门的关闭更为轻 说明书 1/4 页 3 CN 111810000 A 3 松。 且电动推杆具有自锁功能, 对侧门的支撑效果更好。 0008 作为优选, 所述车厢包括顶部及位于顶部下侧的若干侧部, 所述侧部设有门洞并 配合有所述侧门, 所述主伸缩机构的第二固定端与顶部或侧部的位于车门第一固定端上方 的部位可转动固定。 本发明的主伸缩机构可以根据车型实际形状和大小选择与车型顶部或 侧部固定, 以使主伸缩机构的设置位置更高, 更难以碰到路人, 并使连杆机构占用车厢外空 间更少。 0009 作为优选,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
12、二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弯曲以呈L或C 形结构, 所述第一连杆上下两端的其中一端可转动固定于侧部内壁上, 所述第一连杆上下 两端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固定, 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侧门可转动固定, 且第 二连杆与侧门的连接处靠近侧门第一固定端。 0010 本发明的连杆机构仅由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构成, 结构简单, 力的传递效果更好, 侧门的打开能更为顺滑。 同时第一连杆做成L或C形, 第二连杆能做的更短, 并使第二连杆与 侧门的连接处能更靠近侧门第一固定端, 以使连杆机构所占用车厢外的空间更少。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侧门前后两侧均设有所述主伸缩机构。 通过设置两个主伸缩机构, 以保证侧门
13、的稳定打开和支撑, 同时使车厢内的产品能更好地进行展示, 用于观察车厢内 产品的视角更广。 0012 作为优选, 所述侧门前后两侧中的一侧设有所述主伸缩机构, 所述侧门前后两侧 中的另一侧与车厢间设有一辅助伸缩机构, 所述辅助伸缩机构上端为第三固定端并与侧门 可转动固定, 所述辅助伸缩机构下端为第四固定端并与车厢的侧部可转动固定, 所述第三 固定端靠近侧门的第一固定端。 0013 一侧设置主伸缩机构, 另一侧设置辅助伸缩机构, 车门的打开和支撑主要靠主伸 缩机构及连杆机构完成, 辅助伸缩机构用于对另一侧车门进行辅助支撑, 以避免侧门远离 主伸缩机构的一侧有向下倾的可能, 以使车门完全打开后不会
14、一端高一端低。 设置辅助伸 缩机构能降低生产成本。 当主伸缩机构采用电动推杆时, 辅助伸缩机构可采用气弹簧, 通过 作为辅助伸缩机构的气弹簧以对侧门另一侧进行辅助支撑; 同时当电动推杆打开时, 气弹 簧能对侧门施加向上的力, 以使侧门的打开更为快捷, 并使能降低电动推杆工作压力, 以降 低使用电流, 从而使主伸缩机构可采用推力更小的电动推杆。 0014 作为优选, 所述第三固定端位于侧门与第四固定端之间。 当辅助伸缩机构采用气 弹簧时, 在侧门被关闭的最后一段位移时, 气弹簧与侧门间构成负角, 气弹簧能起到往里拉 门的作用, 而非继续给支撑力(阻力)的作用, 以便于主伸缩机构的电动推杆进行最后
15、一段 的收缩。 0015 作为优选, 所述辅助伸缩机构为气弹簧, 所述侧部内壁上固定有第一气弹簧支架, 所述辅助伸缩机构第四固定端与第一气弹簧支架间通过球头组件连接, 所述球头组件包括 球头, 所述球头的杆部横向设置, 且球头的一端与第一气弹簧支架连接, 球头的另一端延伸 至门洞处并与所述辅助伸缩机构连接。 第一气弹簧支架不是设置在门洞内的, 以减少所占 用门洞内的空间, 以便于车厢内产品的展示。 0016 作为优选, 所述侧门的活动端与侧部间设有锁止机构,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舌及 电开锁。 锁止机构用于侧门的关闭锁止, 以避免侧门被误操作打开, 以提高货车行驶时的安 全性, 能对车厢内产品的
16、保护更好。 其中, 电开锁可选择常规汽车的车门用锁。 说明书 2/4 页 4 CN 111810000 A 4 0017 作为优选, 所述侧门周向边缘设有密封条, 所述侧门前后两侧与车厢侧部间均设 有一锁止机构。 密封条的设置以提高防水性能。 密封条具有一定弹性, 为避免门关上后存在 面差, 为避免门不能完全关上的情况发生, 设置两个锁止机构, 当门还没完全关闭时, 锁舌 便能被电开锁所限制, 随后通过电开锁的内部零件转动以实现锁舌的限位固定, 以实现门 的完全开关。 0018 本发明具有占用车厢外空间更少, 能避免路人走路时撞到头的情况发生, 且不影 响人们对车厢内产品进行观察的优点。 附图
17、说明 0019 图1为实施例1的侧门打开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侧门关闭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侧门关闭时主伸缩机构及连杆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侧门开门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侧门关闭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的侧门关门时第一气弹簧支架与辅助伸缩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21 实施例1 由图1至图3所示, 本发明的侧门上翻式电动开启结构, 能用于厢式货车的车厢, 也能用 于被各种拖车所牵引的车厢, 包括侧门1和主伸缩机构2, 侧门1上端为第一固定端11并通过 合
18、页与车厢可转动固定, 侧门1下端为活动端12, 主伸缩机构2上端为第二固定端21并固定 于车厢内部, 主伸缩机构2下端为联动端22, 联动端22与侧门1间连接有连杆机构, 当主伸缩 机构2的联动端21外伸时, 侧门1的活动端12以第一固定端11为中心向车厢外侧移动。 其中, 本实施例的侧门1设置于车厢左右侧, 主伸缩机构2为电动推杆。 其中, 侧门1 前后侧与车厢 间均设有一主伸缩机构2及一连杆机构。 0022 车厢包括顶部31及位于顶部31下侧的若干侧部32, 侧部32上设有门洞并配合有侧 门1, 主伸缩机构2的第二固定端21与顶部31可转动固定。 其中, 顶部31下侧固定有第一固定 座34
19、, 侧门1内壁上固定有第二固定座35, 主伸缩机构2的第二固定端21铰接固定在第一固 定座34上。 0023 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 第一连杆41弯曲以呈L形结构, 第一连杆 41上端可转动固定于侧部32内壁上, 第一连杆41下端与第二连杆42的一端可转动固定, 第 二连杆42的另一端与侧门1可转动固定, 且第二连杆42与侧门1的连接处靠近侧门1的第一 固定端11。 其中, 侧部32内壁上设有第三固定座36, 第一连杆41上端铰接固定在第三固定座 36上, 第二连杆42远离第一连杆41的一端铰接固定在第二固定座35上。 0024 其中, 侧门1的活动端12与侧部32间设有锁止
20、机构, 锁止机构包括设置在侧门1上 的锁舌13及设置在侧部32上的电开锁37。 侧门1边缘均设有密封条, 侧门1左右两侧与车厢3 的侧部32间均设有一锁止机构。 0025 本实施例通过在侧门第一固定端(上端)前后两侧与车厢间各设有一主伸缩机构, 说明书 3/4 页 5 CN 111810000 A 5 以实现对侧门的打开, 占用空间更少, 不影响人们站在较远处对车厢内产品的观察, 以便于 车厢内产品的展示; 同时, 本实施例的主伸缩机构和连杆机构能设置的足够高, 不会对路人 造成影响, 即使路人贴着车身侧面前进也不会使头部撞到主伸缩机构及连杆机构。 0026 实施例2 由图4至图6所示, 本实
21、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侧门1左右两侧中仅有一侧与车厢3 侧部32间设有主伸缩机构2及连杆机构, 侧门1远离主伸缩机构2的一侧与车厢3的侧部 32 间设有一辅助伸缩机构5, 辅助伸缩机构5上端为第三固定端51, 辅助伸缩机构5下端为第四 固定端52, 第三固定端51与侧门1可转动固定, 且第三固定端51靠近侧门1的第一固定端11, 第四固定端52与侧部32可转动固定。 其中, 辅助伸缩机构5为气弹簧, 第三固定端51位于侧 门1与第四固定端52之间。 0027 侧部32内壁上固定有第一气弹簧支架53, 侧门1内壁上固定有第二气弹簧支架54, 辅助伸缩机构5的第四固定端52与第一气弹簧支架5
22、3连接, 辅助伸缩机构5的第三固定端 51与第二气弹簧支架54连接, 气弹簧通过球头组件与第一气弹簧支架53级第二气弹簧支架 54连接, 气弹簧上下两端均设有用于配合球头组件的固定槽, 球头组件包括球头55, 第一气 弹簧支架53和第二气弹簧支架54均与球头固定, 球头包括用于配合在固定槽内的球部及沿 前后方向设置的杆部, 第一气弹簧支架53上的球头55的杆部从车厢内延伸至门洞33处。 002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比的优点在于成本更低。 虽然本实施例也设置有作为辅助 伸缩机构的气弹簧, 但是辅助伸缩机构只是用于对侧门的辅助支撑, 以避免侧门有一端向 下倾, 从而避免完全打开的侧门一端高一端低
23、, 主要还是靠作为主伸缩机构的电动推杆对 侧门的打开状态进行保持, 因此, 本实施例的辅助伸缩机构上端与侧门的连接处(第二气弹 簧支架的设置处)能更靠近侧门的第一固定端, 能使辅助伸缩机构所占用的沿车身左右方 向的空间更小, 相比背景技术中采用两气弹簧对侧门进行支撑的方式而言, 仍能减少对路 人的影响, 且具有不影响人们对车厢内产品进行观察的优点。 说明书 4/4 页 6 CN 111810000 A 6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3 页 7 CN 111810000 A 7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3 页 8 CN 111810000 A 8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3/3 页 9 CN 111810000 A 9